魏晋干饭人 第669章

作者:郁雨竹 标签: 穿越重生

  没办法,邸报有时候就是太无趣了,上面全是朝廷新增加或者修改的各种政令,或是朝中官员的一些主张和文章,再或是小皇帝和赵含章的一些对话,甚至是赵含章的讲话。

  绝大多数人对此都觉得无聊,只有部份士人对此很在意,每出一篇邸报都要来来回回的看几遍。

  今天也是。

  才一翻开邸报,方鸣就叫道:“傅尚书归朝了。”

  其他人立即凑上来看,“在哪儿?”

  “这儿,”方鸣指着底下的那几行小字道:“大将军命傅尚书前往黄河治水,这儿还有,命傅畅为河南郡长史,专门负责河南郡内黄河的治理工作。”

  方鸣蹙眉,“奇怪,河南郡不是有长史吗?”

  “两个长史呗,”一人道:“一人负责政务,一人专门负责治理水患。”

  “可水部郎中还空缺着,大将军既要重用傅家人,傅家又的确会治水,为何不封一个水部郎中?”

  “看这里,”一人指了另一面邸报的下板,“命曹平为水部郎中,石春和刘乂为水部员外郎,协同傅庭涵和傅畅共同治水。”

  “曹平?他不是在青州和光州修建码头吗?大将军竟然连他都召回来了,看来黄河的情况很严重啊,今年下半年和明年上半年最主要的工作便是治水了,你们说,明年春季国试会不会考水政?”

  “有可能,邸报上这篇招募治水人才的公告一直挂着,都挂了一个月了还未撤下,大将军似乎很推崇傅公的治水法,你们说,我们是不是也钻研一下傅公的治水法?若是我们能将他的治水策背下来,明年国试即便不中,也可有另一个出路。”

  “你以为别人没想过吗?只怕早已有人去尝试了,但傅公早年的文章除了一篇《与杨骏书》最有名,在市面上流通外,其他的文章皆是想找都找不到,市面上那些一看就是假的。”

  唉,果然,有争议和政治斗争一类的文学类著作就很轻易被人议论,然后流传下去,也能吸引人阅读的欲望;

  而治水策等一系列技术性的文章,除了水政工作人员和对治水感兴趣的人外,谁会去阅读这类文章并加以研究?

  这也是许多技术性的知识难以流传下去的原因之一。

  至少洛阳的文士们努力了一个月也没能找到那篇赵含章要求全文背诵的文章。

  唉,可惜傅宅一直闭门守孝,谁的帖子都不收,想让他们打探誊抄一下文章的机会也没有。

  “我总觉得奇怪,大将军的这条要求和前面求治水人才的内容似乎有些不符。”

  “总不可能有人敢私加,这邸报人人可见,又放了这么长时间,显然,这就是大将军亲口说的。”

  “那你说,大将军的这个要求,是推崇傅公的治水方法和过程,还是治水的结果?”方鸣道:“要是过程,她直接将治水策公开就是,何必让我们如此费心?所以她意在结果,她此举或是想要告诉我们,她可以不讲究治水的过程,只要治水的结果。”

  “傅公在豫州治水,使豫州和兖州二十年来不受水患,这显然是极好的结果,大将军这是让我们想,还有什么治水的良策可以使水恰得其所。”

  方鸣这么一说,大家都觉得他推测得对,兴奋得团团转,“所以明年春试真的可能考水政,她这是急需治水之才,也的确是在提醒我们。”

  一直沉默的郗兰道:“不止水政,你们还忽略了一条。”

  “什么?”

  郗兰就指着公告上的另一个名字道:“看,这水政员外郎是谁?”

  “刘乂?这是哪位贤者吗?”

  此话一出,当即有人笑话他,“你连刘乂都不知道?那你可知前匈奴国北海王?”

  这人一说完才反应过来,悚然一惊,“赵大将军竟用匈奴人治水?”

  “不止治水,我刚刚将今年六月到今日的邸报粗粗翻了一下,我的记忆果然没错,从六月份开始,大将军便开始用匈奴人、氐族人和羯族人。”

  他将有印象的邸报摆出来,他们从事的官职从武职到畜牧官、再到司农寺和御史不等,最让他感到意外的是,这里面竟然还有一个在礼部当官。

  郗兰:“大将军似乎不避讳用胡人为官。”

  方鸣不以为意,“如今北方安定,匈奴归服,连石勒都投降了,便是为了安抚两族,也该让他们参与朝政,看这些人似乎都有真才实学,官职又不高,可见大将军的公平。”

  “如今取才多从招贤考上来,而我们汉人士族从小便读书,拥有比胡人更多的书籍,更多的传承,读的是汉字,写的也是汉字,难道还怕招贤考抢不过他们吗?”方鸣道:“若连这个都要忧虑,依我看也不必出仕了,还是直接归隐山林,找一块地方自封天下第一才好。”

  郗兰:“方兄不必讥讽于我,我并不是反对胡人入朝堂,我想说的是,明年的春试会不会考典客之典?”

  典客是官名,当然,现在叫大鸿胪,是负责国家对属国和各少数民族势力交往的事务,而今年,赵含章除了用胡人为官外,还收服了成国。

  成国王李雄是氐族人,郗兰认为,这个考题也很有可能。

第1163章 取名字

  方鸣不赞同:“如此说来,最该考的不是农事吗?大将军对农一事的看重更是明显,二月初二亲自下地开犁,又命各地官员劝课农桑,减免田租赋税,今年一年的重点都在种地上,更该考才是。”

  “国以农为本,这是天下人皆知的事,还需要考吗?”郗兰道:“考试自是要考官员们疑惑,或者争执不定的事,方能问道良策。”

  方鸣:“笑话,考试考的是考生的才华,试的是考生的品德,只有才德俱备之人材有资格站在朝堂上,辅助君王管理国家。”

  争执的俩人并不知道,赵含章和汲渊明预此时就坐在二楼的包房里,正透过面向大堂的这面半开窗看着下面。

  赵瑚摇着折扇推开门进来,跟在后面的小厮立即弯着腰将怀里抱着的酒坛放到桌子上,赵瑚啪的一声将扇子合起来,然后坐到赵含章的对面,点了点酒坛子道:“这就是我家酒楼新酿的酒,你给它取个好名字吧。”

  说着话又啪的一声打开折扇,在赵含章的目光下轻轻的摇动起来。

  赵含章目光从酒坛子慢慢挪到他摇的扇子上,道:“七叔祖,天凉了,此时还用扇子小心着凉。”

  造纸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还让纸扇提前面世了,哦,对了,在纸扇之前有绢布所做的叠扇,是上层文人雅士夏天的最爱,只不过用的人虽然很尊贵,但做工却还很粗糙。

  直到纸坊给赵含章和傅庭涵送来了不少新出的纸。

  各个纸坊,每有新品种都会给赵含章和傅庭涵各送一份样品,因为他们对每一种新出的纸的使用方法总是出乎意料,所以纸坊很想听取他们的意见。

  比如之前做出来的松软草纸,工匠们照着配方做出来时发现晕墨厉害,又不好书写,纸张还软趴趴的,他们一度觉得自己做错了。

  因此反复对照配方又做了几次,发现做出来的纸张只有微小的差异,还是一样的不能书写,便诚惶诚恐的和赵含章请罪。

  然后他们就解锁了这种松软草纸的用法。

  赵含章顺便鼓励他们自己配比,做出不同用途的纸张来。

  纸坊得了启发,果然开始了研发之路,每个纸坊的工匠想法不一样,研究出来的新纸也各有不同,其中便有一张很有韧劲的纸。

  当时正值天热,傅庭涵做手工,旁边就有竹条,他就顺手打磨,给她做了一把竹扇。

  她用了好些天,赵瑚上门来看见,转身就让人做了一堆纸扇,就挂在他的书铺里卖。

  于是,洛阳迅速的流行起纸扇来,赵含章再上街时,走三步就能看到一个手摇纸扇的人。

  她第一次知道,原来引领时尚是这种感觉。

  她瞥了一眼那坛酒,问道:“我要是给它取了名字,你打算卖多少钱一坛?”

  赵瑚伸出三根手指道:“三百文。”

  见赵含章皱眉,他就一顿,迟疑道:“那二百六十文?”

  赵含章:“不,都太便宜了,五百文一坛吧,再贵一些更好。”

  此话一出,不仅赵瑚,汲渊和明预都没忍住看向她。

  赵瑚打量她的脸色,分辨她是不是在说反话嘲讽她,“你,认真的?”

  赵含章:“当然,现在粮食这么少,怎能大量酿酒?”

  赵瑚呼出一口气,开始认真思索起来,“五百文也行。”

  赵含章看他倒出来的酒,又闻了闻香气,便叹道:“酒香醇厚,可见用的是好粮啊,皆是膏腴,这酒就叫琼腴吧。”

  赵瑚觉得她取的这个名字不怎么样,建议道:“要不再想一个吧,想一个更有意义的名字,比如什么一统天下,雄霸之类的。”

  这样他往外宣传说是赵含章取的名字,大家才能相信啊。

  赵含章:“……在七叔祖眼中,我只会取这等名字吗?”

  “不是,这不是为了通俗易懂吗?还是你说的呢,连人写公文都要用白话写,你看看你给珍宝阁那些物件取的名字,还比不上不识字的工匠取的呢。”

  赵含章:“……我那是通俗易懂,你这酒一坛五百文,平民百姓谁喝得起?珍宝阁是叫珍宝阁,但里面的东西大多是平民百姓都用得起的东西,可不得取白一些的名字?”

  她不想听赵瑚废话,挥手道:“只有这个名字,您就说要还是不要吧?”

  什么一统天下,雄霸?

  太过招摇会招惹麻烦的,低调才是王道不知道吗?

  南边还一点风声都没有呢,公然打出这样的名号,琅琊王还以为她要出兵打他呢。

  赵瑚对她却是信心爆棚,还觉得她太过温吞,道:“要我说,你就该乘胜追击,去年打败匈奴,今年就应该挺进江南,直接天下一统多好?”

  赵含章语重心长的道:“七叔祖,您别总是想着打打杀杀,治理天下还是应该以和平为主。”

  汲渊解释道:“军队没有粮草,百姓又刚刚经历兵祸和蝗灾,需要休养生息,所以今年当以休养为主,兴兵会死很多人的。”

  “这都是借口,打仗岂有不死人的?”赵瑚冷笑道:“难道之后打江南就不死人了吗?你既然愿意用胡人做官,当时就应该把俘虏的匈奴兵和收服的石勒大军都赶到江南去作战,赵家军从旁策应,就是死,那也是先死他们的人。”

  赵含章脸色一冷,“匈奴和羯族都已归顺,也是我晋人,这样的话七叔祖不要再说了。”

  赵含章觉得心冷,这么多年了,赵瑚还是没改掉漠视人命的性格,他不把匈奴人和羯人当人,自也不把平民百姓当一个人。

  赵含章忍下不悦,和他道:“您就好好做生意去吧,朝堂上的事还是少议论。”

  “行,你和子途一样瞧不起我,你们清高,你们仁慈,”赵瑚起身,要领着小厮走,“但老祖宗有一句话说得对,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你觉得那几帮胡人会一直归顺于你吗?”

  赵含章:“至少我活着的时候他们不敢造反。”

第1164章 不易其俗

  赵瑚:“那以后呢?”

  “国家若强大,他们要是能和晋人享受一样的待遇,日子过得好,又怎会造反?”赵含章道:“七叔祖,你不要总是坏心揣测他们。”

  赵瑚惊讶地看她,不敢相信她会如此单纯,但见她一脸严肃,似乎是真心这样认为的,不由瞪圆了眼睛:“你认真的?”

  赵含章蹙眉,一脸认真:“此是我心中所思。”

  赵瑚无话可说,转身带着小厮离开。

  等赵瑚走了,赵含章这才舒缓神色看向汲渊和明预。

  明预面无表情道:“我不赞同赵瑚的说法,但胡人风俗生活与我等有太多不同,故为异类,既是异类,就难同心。”

  赵含章颔首道:“所以我们要教育,国家将他们当成自己的子民,他们也将自己当成国家的子民,将来就算是造反,也是子民反朝廷,而不是胡人反汉人。”

  明预微讶,叱责道:“大将军缘何说这样不吉利的话?”

  赵含章不由一笑,“虽然我想这天下万世享太平,我一手打下的江山可以传承千秋万代,但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汲渊也忍不住皱眉了,“大将军为何如此悲观?虽然汉只有四百余年,但周近八百年,以女郎的功德,延续千年不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