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干饭人 第750章

作者:郁雨竹 标签: 穿越重生

  赵含章压不住脸上的笑容,干脆就绽放,灿烂的笑道:“谢谢,今天也是你的好日子。”

  时间还早,俩人也不急着让宫人进来,只是坐在床边,看着透过玻璃投射到屋里的微光,甚是静谧。

  傅庭涵问她,“到这时,你还想回去吗?”

  “如果国家步入正轨,我们有回去的机会的话,”赵含章问他,“你能找到回去的路?”

  傅庭涵摇头,“找不到。”

  “你现在好诚实,以前你可不是这么答我的,只要我问,你就说有可能,尽力而为。”

  傅庭涵:“我当时很害怕你会失望,但事实证明,你比我更适应这个时代。”

  到今天,傅庭涵终于不担心她会因为回不去而伤心了,自然可以坦诚的面对这个问题。

  门外传来轻盈且有序的脚步声,赵含章便知道是服侍他们的下人来了,于是起身去开门。

  夫妻两个都不喜欢有人在他们的卧室里值夜,赵含章甚至有锁门的习惯,所以除非他们从内部打开,不然宫人是不能随意进来的。

  听荷领着两队宫女和内侍候在外面,看到门打开,先是齐齐蹲下行礼,然后才恭敬地捧着东西入内。

  宫女服侍赵含章洗漱穿衣,内侍去服侍傅庭涵。

  今日俩人穿的都是礼服,赵含章的最是繁琐,光穿衣服和梳头就去了半个时辰。

  天光大亮,临近吉时。

  董内侍的干儿子来清急步走到门外,轻声禀道:“陛下,百官已经到齐,安王陛下也准备好了。”

  听荷也将赵含章浑身上下检查了两遍,确认没有错漏后道:“陛下,都好了。”

  赵含章便牵着傅庭涵一起出去,外面有礼部的官员候着,他们也检查了一下赵含章身上的衣饰,确定无遗漏之后便送她上撵。

  她要从太极殿门前走进去。

  登基大典便在北宫正殿太极殿。

  这座宫殿是曹丕的设想,由魏明帝所建,寓意就居中建极,正是对应北极星,所以太极殿寓意重大

  一般元旦大朝、新皇即位、大赦改元皆是在这座宫殿里完成。

  可惜小皇帝登基时是在外面,而回洛阳后,这座宫殿损毁严重,赵含章一来是没钱,二来也觉得小皇帝用不上,所以没有修缮,他们上朝和处理政务一直在德阳殿。

  直到她要登基。

  工部和礼部这才紧急修缮此宫殿。

  因为时间紧,任务重,他们也只是简单的修缮了一下,把屋顶的瓦片补一补,给一些柱子门框刷一刷漆,把一些毁损严重的石板换了。

  一个月的时间,既要准备登基大典,祭台,又要修缮宫殿,傅庭涵很直观的瘦了十五斤,礼服改了又改。

  傅庭涵抄近道先到了大殿前,从侧后方站到自己的位置上。

  位于他下首的汲渊和对面的明预、赵铭几人都冲他点了点头。

  傅庭涵不动声色的颔首回礼,扭头看向广场入口处。

  今日,京城七品以上的官吏皆可出席大典,还有各地刺史、藩王的使者,以及一些世家族长、名士和隐士等,皆有幸列席。

  这座太极殿的广场可容纳万人,此时,广场上只站了三分之一左右,边沿处有禁军守卫,庄严肃穆的盯着中间看。

  事莫大于正位,礼莫盛于改元。

  再没有比今天还要盛大的礼了。

  广场上鸦雀无声,忽然间听见净鞭响起,大家更安静了,几乎落针可闻。

  一片静谧之中,有整齐的脚步声传来。

  百官一起扭头看去,便见曾越护卫着帝撵行来,赵含章端坐于帝撵之上,掀起眼眸直直地看向他们。

  所有人皆低下头去表示臣服,只有傅庭涵笑着看了她一眼,然后也低下头去。

  赵含章走下帝撵,抬头看了一眼台阶尽头的太极殿,微微一笑,抬脚从正中间往上走。

  文武百官分列两边,在她走上去九阶之后从左右两侧跟上。

  进入大殿,当然,更多的官员被留在了殿外的广场上,基本上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员才进到大殿里来,能够亲眼看到赵含章坐到龙椅上。

  小皇帝和荀藩早已在殿内等着了。

  除了他们二人外,还有郭璞立在一侧。

  等赵含章走上龙踏,郭璞便上前宣布上天的旨意。

  没错,就是上天的旨意,意思是,赵含章继承帝位是经过上天同意的,他三次卜算得到的都是大吉,天意在赵含章。

  赵含章静静地听着,等他说完才道:“朕很感激上天的选择,朕得承大宝,一要谢天下百姓的信赖;二要谢军中将士的拥护;三则谢诸位,天下之大,仅凭朕一人之力,难以统治。”

  “君者,民之父母,行教导爱护统辖之事;官者,事君也,亦事民,这天下,是君与民共治,与尔等共治!只有君臣相和,君民相得,官民相爱,方能成就大业,天下大盛!”

  百官躬身跪下,俯首道:“臣等恭命!”

  郭璞道:“请新帝接印。”

  看呆了的小皇帝立即捧着玉玺上前,躬身递交给赵含章。

  赵含章接过,他便与荀藩一同跪下,拜道:“臣,司马邺敬拜皇帝陛下。”

  百官便起身,跟着郭璞的号令三拜九叩,齐声道:“臣敬拜皇帝陛下,臣敬拜皇帝陛下……”

  广场上,几千人跟着一同跪下叩拜,声音响彻天际,竟传到了内城的大道上。

  一大早便挤在内城听动静的百姓听到喊声,纷纷跟随着声音跪下叩拜。

  街道后面的人根本没听到声音,但见前面的人跪下,便也跟着跪下叩拜。

  由内城到外城,所有百姓都知道今日是赵含章登基的日子,见前面的人跪下,纷纷跟着下跪。

  街道上的小贩丢下自己的摊位,连商铺里的掌柜和东家都跑出店铺来,跟着百姓撩起袍子跪下。

  赵含章拿着玉玺走到龙椅上坐下,抬眼看向远方,目光似乎穿过大殿、广场和皇宫,与洛阳内城和外城的百姓目光对上了。

  天意与民意,她选择民意;

  天授和民授,她亦选择民授。

  自商周认为帝王是上天之子后,天授的概念就一直存在,一直到董仲舒明确提出“君权神授”的之意,天授君权成了天下共识。

  因此,天下百姓会维护和尊重皇帝,如同维护和尊重神明。

  可曹髦被司马氏当街杀害之后,这一共识崩塌,天授的合法性、合理性被质疑。

  如果皇帝是天之子,是神明选中的民间共主,那怎么会被当街杀害呢?

  而杀害他的人还当了皇帝。

  若天子没有神明护佑,那还能称之为天子吗?

  这一信念的崩塌,让朝代更迭更快,因为没有新的学说来代替,让皇帝继位的合法性、合理性受到质疑,皇权斗争也一直很激烈,一直到明朝,皇帝授于民意的概念才正式取代天意传授。

  赵含章当然愿意接受天授,天授和民授她都要,她希望天下能够确立一个更准确的认知。

  民意即天意,天立王,以为民。

  天意是跟随民意的变化而变化的。

  重申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

  只不过不知在场的文武百官中有多少人明白了她的暗示,她也不是老师,点到为止。

  等百官三拜九叩结束,赵含章便正式定年号,“……国号为华,年号元贞。”

  这个年号是赵含章和大臣们商议了许久后定的,便取自《易经》第一卦,乾卦,元亨利贞。

  都是非常吉利的字。

  赵含章道:“因朕的名字所用字极为常见,故不必避讳。”

  之前想着避讳,百官都不同意她用“贞”做年号,总不能每次写公文,元贞X年的时候,要把贞给少笔画,或是用别的字替代吧?

  但赵含章一数自己的名字,四个字里,个个都是常用字,天下百姓要是都避讳,感觉日子都没法过了。

  所以赵含章干脆决定,她的名字不必避讳。

  百官这才同意她用元贞这个年号。

  赵含章很大方,因为今年已过大半,因此只定了年号,要到正月初一后再正式改元,所以今年还是小皇帝的年号建兴。

  小皇帝还是有些感动的,不,此时当叫安王了。

第1287章 祭天

  赵含章坐在龙椅上接受群臣三拜九叩,但登基大典并未结束,还有最重要的一步——祭天!

  这一段安王就不能参加了,他低头退到后殿,董内侍已经候着,见他一退下来脸上就一派轻松,眼睛亮晶晶的,便也不由露出笑容,轻声道:“王爷在后殿休息片刻,等新帝祭天结束再出宫去。”

  安王恨不得现在就出宫,问道:“现在不能出去吗?”

  董内侍摇头,“皇宫内外戒严,不能随意行走。”

  安王悄悄的从屏风后面探出头去看,就见赵含章起身,百官跪下,恭送她出殿。

  跪在百官中的拓跋猗卢忍不住抬头,只来得及看到冕服上用金线和彩线绣的华虫在眼前翻飞,赵含章从他身旁走过……

  待赵含章走过,傅庭涵起身,和汲渊明预等大臣跟上,直走了三排才轮到拓跋猗卢。

  但他高大,可以越过前面的人看到走在最前方的赵含章,她冕服上的星辰分明内敛,拓跋猗卢却觉得耀眼,刺得人眼疼。

  三年前他们结拜时,她还有求于他,如今却是他为阶下囚,她做了皇帝。

  在拓跋猗卢侧后方的刘琨微微抬眼便看到拓跋猗卢高昂的脑袋,不由焦急,却又不好提醒他,以免引来旁人的注意。

  直视皇帝,尤其是在这样的大典上直视皇帝是为大不敬。

  刘琨想要提醒一下拓跋猗卢,但他们不在一个队列里,对面前侧基本上是各藩国世子和使臣。

  除了候在一旁目光炯炯观察他们的史官外,也没人留意到拓跋猗卢的失礼。

  赵铭与明预并排,站在傅庭涵身后,跟着赵含章一步一步走下太极殿,然后奉她上辇。

  门下侍中、中书令、尚书令及其他重臣按照位置分站辇车两侧,恭立而行。

  其他文武百官及藩国使臣跟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