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干饭人 第765章

作者:郁雨竹 标签: 穿越重生

  王氏不解:“什么东西?”

  赵含章道:“您不解没关系,只要知道他们已经是良籍便可。”

  赵含章没有特意说明废除了奴籍,但在法律上的确给了活契的工人良籍的身份。

  百官大多数人没反应过来,更不要说民间了。

  但也有特别敏锐之人,在衙役上门统计时留意了一番,发现奴仆从死契改为活契之后竟自动获得了良籍。

  这就意味着,有一日奴仆不想干了,活契到时间后便可离开,拿着自己的户籍去衙门,凭着未曾分配过的户籍就能分到田地耕种,完全不必依靠主家。

  甚至,活契的奴仆赎身也更容易。

  长此以往,他们要雇佣到奴仆,就得提高月钱,至少不能再像从前一样,一百文的月钱就能用一个下人。

  自然,他们也不能再随意打杀下人,如今他们已经是良籍,杀奴就相当于杀良。

  大部分下人比他们的主子更快反应过来,毕竟,籍书是直接送到他们手上,他们可以更直观的看到自己成了良人。

  想得多,有见识的下人眼泪猛的落下来,拿着籍书回到房中就将它朝着京城的方向放下,然后跪下磕头。

  他厉害点,是一个管事,每月能拿六百文的月钱,然后他的主子希望他能用命来换这六百文,包括他的儿子,女儿,未来的孙子,孙女,也都要为此卖命。

  这和现代社会里拿着三千块钱就要为老板两肋插刀再送上心脏有什么区别?

  第三条便是女户,

  朝廷不限制女户,女户享有的权利,以及要负的职责与男户一般。

  新法和新规有很多,但讨论之初,最受质疑的就是这三条,一直到朝廷通过并发布,朝中持反对意见的依旧不少。

  不过是因为赵含章强势,且力主改变,加上主要大臣应允,这才不得不通过。

  但是,朝臣还是免不了担忧,汲渊尤甚,他和赵含章道:“这几年陛下忙于政务,很少读书了,臣为新莽作释,陛下帮微臣把把关?”

  赵含章:“先生是想提醒朕不要步新莽后尘?”

  汲渊叹气道:“王莽新制改革失败,而后天下大乱,陛下今日步子也走得太急了。”

  赵含章:“我也曾有此顾虑,所以在未登基时我一步步试探,从我做摄政大臣开始,到朕的婚礼,再到安王让位,朕看朝官和天下士族、百姓的容忍度还是很高的。”

  汲渊:……

  赵含章:“您以为王莽为什么会失败?”

  汲渊当然不会说什么他残暴不仁,假仁假义之类的历史上的定论,而是直接道:“他于虎口夺食,从天下权贵、豪族手中夺取利益,所以失败。”

  “他败在不能坚持,败在朝令夕改,政法混乱,”赵含章道:“他要是不那么贤良,别人一提反对意见他就退缩,而是强横一点,将新政推开来,即便有不足之处,也不会颇多怨声。”

  “可即便他新政失败了,百姓对他失望,可在他活着的时候,民间百姓依旧大多支持他,平民庶族,寒门士族,他们都选择支持王莽,为何?”

  汲渊没说话。

  明预从后面走出来道:“因为只有王莽可以带领他们打破当时权贵和豪门的限制,他们只在王莽身上看到希望。”

  赵含章嘴角翘起来道:“不错,而今天下,他们也只能在朕身上看到希望,天下还是以平民庶族、寒门士族、奴隶占多数,而天下女子占半数,汲先生,反对的人才有多少,而支持朕的人会有多少?”

  “他们就算不满,在民心和朝廷的意志面前也要臣服,而我们要做的是不步入王莽改制时朝令夕改,急于出政绩的前尘。”

  明预抢在汲渊面前道:“陛下圣明!”

  连赵铭也道:“不做还罢,既已出手,就没有再退缩悔改之路,不然才是万劫不复。”

  祖逖更是双手支持,并主动以冀州为先,新政先在冀州铺开,其他州郡可以慢慢推,再以冀州为经验。

  赵含章大喜,道:“那就先以司州和冀州为主,其他州郡缓慢推行。”

  只要司州和冀州成功,其他州郡就立即加快脚步。

  祖逖当即请命回冀州。

  他是兵部尚书兼冀州刺史,但此时兵部的事不多,且现在有电台,紧急的事可以用电台沟通,不急的事书信送到冀州,都来得及处理。

  赵含章允许了。

  一番讨论下来,赵含章便选定了明预、赵铭和陈四娘为改革之首,命他们主改革之策,而祖逖、范颖等人从旁协助。

  他们都是坚定的改革派。

  祖逖一走,赵含章便调刘琨进京,命戴渊为徐州刺史,赵申接替为广州刺史,又命赵永、石勒回京述职。

  一直在广州窝着的戴渊收到命令,感动得热泪盈眶,当即就给来宣旨的天使塞了一个大红包。

  天使笑得眼睛都眯起来了,快速的把红包往袖子里一收,笑眯眯的道:“将军,陛下看重将军,允您从麾下选两千人一并到徐州去,还给将军送来了电台。”

  戴渊眼睛噌的一下亮起来,电台啊,他早就眼馋了,前年两军打仗的时候他见过,却一直没机会拿到。

  明明扬州都得到了一台,广州却没有,戴渊心里一直有些不满的。

  现在他终于也有了,这意味着,他可以即时和皇帝谈话了?

  戴渊问:“末将是即刻去赴任,还是先回京述职?”

  天使道:“陛下的意思是,从广州北上定会经过徐州,将军既然有电台了,可直接凭此与陛下上禀,先将徐州接过,待秋收过后再回京述职不迟。”

  戴渊心领神会,“末将即刻启程去徐州,但不知何时能联系上陛下,这电台怎么用?”

  这就要交给电报人员了,天使将一封密信交给戴渊,“这是陛下给将军的密信。”

  戴渊接过,当天晚上就联系上了赵含章,他将身边的人都遣退,只留下电报人员,通过电台和赵含章密谈了半个时辰,除了彼此的电报人员外,没人知道他们谈了什么。

  戴渊将翻译过来的电报最后看了一遍,全都记在心里以后便丢进火里全烧了。

  收到电报,知道自己终于可以回京述职的赵永非常兴奋,屁颠屁颠就从军营里跑回城找谢时,“先生,先生,我要回京了!”

  谢时道:“我知道。”

  赵二郎:“先生真可怜,阿姐让你守长安呢。”

  谢时:“这是下官的职责,而且我妻儿皆接过来了,有什么可怜的?”

  赵二郎想了想道:“先生见不到我了,难道不可怜吗?”

  谢时一噎,说真的,他一点儿也不可怜。

  虽然赵二郎现在已经可以独当一面,可作为他的老师,谢时还是孜孜不倦的教他兵法谋略,及各种经史子集。

  当然,让他自己阅读理解是不可能了,都是谢时掰碎了给他讲解,加上他身边的小厮每日都要给他读书听,到现在,赵二郎的学识积累也不少了。

  但,教他真的好累。

  明明他只有一个人,但教他堪比教一百个学生那样艰难,所以得知赵二郎要回京述职,谢时没有不舍,只觉得解脱了,比放半个月长假还要开心的那种。

  他温和的道:“二郎路上慢些走,不要着急,正月里天冷,路上还有积雪,要注意安全。”

  “不行啊,述职是有时间要求的,我得三天内回到洛阳。”赵二郎一脸苦恼。

  谢时:“那就三天。”

  赵二郎:“可我觉得我两天就能到了,洛阳又不是很远,我想我阿姐和阿娘了。”

  谢时无言,干脆截断他的话,“你不准备回京的行李,来找我作甚?”

  “来与先生道别呀,行李他们都在收拾了,用不上我,我回京述职至少要半月,半月不见先生,我会想先生的。”

  谢时:……

  谢时难得的心头涌起股不舍的情绪,竟也有淡淡地离愁。

  他猛的一甩脑袋,觉得自己真是疯了,他怎么能不舍呢,半个月而已,又不是半年。

  但他还是叮嘱赵二郎许多事,比如,“要听陛下的话,陛下让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少与京中的纨绔子弟来往,尤其要避开王氏、司马氏的子弟,不管外人说什么,你都要记住,你将来的目标是当大将军,为陛下驰骋疆场,陛下当皇帝很累的,很费脑筋,我们不要给她惹祸。”

  赵二郎连连点头,问道:“还有吗?”

  谢时叹息一声道:“没有了,你路上注意安全。”

  赵二郎着急起来,“先生,你就没土仪让我带回去给阿姐吗?”

  谢时:……

  谢时便将赵二郎的随从叫来,一问才知道,赵二郎又把自己的俸禄花光了,圣旨来得突然,他没钱给他娘和姐姐带礼物了。

  谢时认命的去给他准备土仪,将土仪给他塞到马车上后道:“等回到京城,让陛下给你找个媳妇吧,单身的人是存不下钱的,你得成亲。”

第1309章 说亲

  赵二郎虽人高马大,但心理长得慢,此时还不想成亲,他掰着手指头给谢时列举成亲的坏处,“我每日要练兵,听书,习武,这些就要耗费三个时辰,还要处理军务,又去两个时辰,隔一天还要巡逻一次,如果我成亲,就要和先生你一样,每天日落之前要归家,还要抱孩子,看孩子,教孩子,不然妻子就会和师母一样找我吵架,我不要。”

  不等谢时说话,赵二郎补充道:“最主要的是,娶媳妇之后还要花钱给她买吃的,买衣裳和买首饰,我赚的钱我都不够用!”

  谢时心梗,忍不住拍他脑袋:“蠢材,你钱不够用就没想过是你赚的不够多,花销又不知节制造成的?”

  “你以为你媳妇是白身嫁给你吗?以你现在的身份,你娶的媳妇不仅会带来大量的嫁妆,她自己也会极有本事,”谢时道:“你光吃俸禄当然不够花,若是将你分得的禄田和税赋交给懂得经营的人经营,最低的收益也该翻三成,知道你禄田和税赋的三成是多少吗?”

  赵二郎摇头。

  “我谅你也算不出来,”谢时道:“我给你算了算,大约是九十万钱。”

  赵二郎的眼睛唰的一下亮了。

  谢时道:“但你不会管理,甚至连管管事都不会,不仅钱入的混乱,花销也乱,所以你明明不该如此穷困的,却还是连买土仪的钱都拿不出来。”

  赵二郎沉思。

  谢时再次叮嘱道:“回去就找陛下赐婚,让她给你找个聪明的媳妇。”

  他顿了顿后道:“我也会和陛下上书的。”

  谢时已经不想着脱离赵二郎了。

  赵二郎这样的品格和天赋,注定了他只能为华国镇守边关,做一员猛将。

  而他跟着赵二郎,虽为副手,却可以打理一地民政,和封疆大吏也不差了,他这次不就被封为伯爵了吗?

  再接再砺,将来封侯,甚至上封郡公,国公也是有可能的。

  赵二郎的军功里面,他必是要占一份的。

  而现在天下还有很多国土未收,皇帝又年轻,开疆扩土是必然的,以他们姐弟的感情,皇帝一定会用赵二郎。

  跟着他,总有一天可以把功劳推上来。

  所以谢时自愿和赵二郎绑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