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之娘娘悠闲日常 第131章

作者:瀛洲玉羽 标签: 清穿 美食 爽文 穿越重生

  完了,她竟然不会!

  输了orz。

  太子和大阿哥是被安排来学习的,但显然他们两个没有一点儿西学或者说数学、天文学的基础,乍一接触这些知识,和听天书一样。

  大阿哥还算平静——他本来就不感兴趣。

  太子看起来却像是受了很大的打击。

  他从小在众人的夸赞中长大,文治武功都学得不错,师傅们也都夸他学得好。

  这还是头一次遇到他完全无法理解的知识。

  而且这还是汗阿玛指定让他们学的,他身为太子,怎么能学不会呢?

  沈菡见太子整个人都有些烦躁了,安慰道:“这个大概是要有基础才能明白的,你一时不理解不代表什么,等你学过基础课之后很快就能理解了。”

  南怀仁听到她的话反应过来,也安慰太子:“是的,太子殿下,德妃娘娘说得对。您没有学过数学和天文学的课程,无法理解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太子心里稍感安慰:“是,德额娘,我明白了。”

  只是他仍然难以摆脱惶恐的感觉,特别是当汗阿玛回来以后。

  胤礽很害怕汗阿玛问他学会了什么,他却回答不出来。

  不过玄烨自己学过这些课程,当然知道基础课的重要性。

  他让两个孩子跟着,只是希望他们先对这些有个概念,熟悉了解一下,具体的课程肯定要回京后再安排的。

  玄烨嘱咐太子:“南怀仁是有真学识的,天文地理与数术之中,大有机窍真理。你为大清太子,当明白天下之大,清楚疆土之边,方能心怀警慎,不妄自尊大。其中的学问,待回京后,阿玛再找师傅为你分说。”

  太子松了一口气,恭敬应下:“是,儿子一定勤奋向学。”

  ……

  作者有话说:

  ①本章参考文献:南怀仁回忆录,康熙著作《几暇格物编》地球一篇,《论语·为政》等。

  康熙这个地球仪,是中国最早的,也属于世界上很早的之一。

  康熙对西学的研究在那个时代看是很广泛也比较深入的,虽然因为时代局限性,他只研究了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还因为三藩之战中断了数年,不过以他的时间和精力来讲,这个学习速度和广度,足以说明他极高的智商和充沛的精力。

  ②明清沿袭“内中外夷”的华夷世界观,有时也在这个意义上使用“中国”一词,但仍未以之作为正式国名。康熙本人所写的书中使用了这个词。

  康熙和南怀仁对地球的理解只是站在那个时代上的理解,不是很正确,不过已经很进步了。

第104章 眼界

  ◎真实的我。◎

  太阳渐渐落下山去, 漆黑的夜幕开始笼罩,营地中燃起星星点点的篝火,照亮了原本暗沉的河岸。

  不用整天赶路后, 整个营地的氛围都显得轻松了不少,不当班的侍卫围着火堆烤肉、喝酒, 肆无忌惮地大说大笑。

  玄烨并不禁止, 反而觉得如此做派才能体现满洲精神, 因此常与将士同乐。

  御驾驻跸的屋子前也燃着一架篝火, 玄烨与沈菡带着雅利奇从屋里出来。

  篝火前站着几个人,太子、大阿哥、南怀仁和两个不认识的大臣。

  众人互相见礼,两人给皇上行完礼, 又给沈菡见礼道:“奴才索额图(明珠),参见德妃娘娘, 五公主。”

  沈菡让这两个名字吓了一跳, 勉强保持镇定道:“免礼。”

  这两个人名可真是如雷贯耳啊!

  沈菡不免悄悄打量了一眼。

  纳兰明珠现任武英殿大学士,从长相和气质上看, 他不太像满洲人,更像汉人。

  不过想想能养出纳兰性德那样的文人,有这个气质倒也不意外。

  但纳兰性德今年五月刚刚过世,失去了最骄傲的长子, 纳兰明珠显得十分清癯,面上犹带憔悴。

  玄烨关怀地询问了几句, 虽并未提及纳兰性德,但语意真挚。

  明珠感怀道:“劳万岁惦念,奴才不妨事。”

  沈菡知道玄烨对纳兰明珠的才能一直是比较认可的。

  穿越前她了解的比较片面, 以为康熙重用明珠是为了打压索额图。

  但自从玄烨和她叨叨的事情越来越多后, 她渐渐明白了。

  不管是索额图还是明珠, 二人都是很有才能和眼光的能臣,并不是完全凭借玄烨对平衡权势的考量才坐上高位的,主要还是靠他们自己。

  特别是纳兰明珠。

  如果说索额图的晋升和权势还有太子的原因在,那纳兰明珠的崛起很大一部分还是因为他的能力和眼光确实出众——沈菡并没有听说他与大阿哥有关联。

  明珠和惠妃并无亲属关系,大阿哥现在整天在畅春园读书,偶尔出去跑马围猎,身边也跟着无数的侍卫,一举一动都在玄烨的监管之下,两人根本无从接触。

  沈菡现在也明白了皇子与朝臣之间的忌讳,在他们开府出宫,得到自由之前,与朝臣勾连简直是不可能的事。

  ——太子不算,那是皇上默许的。

  便是惠妃,在皇上禁止内外仆妇擅自行走、泄露宫内事务后,能与娘家接触的机会也极少,她更不可能敢与朝臣勾连。

  当然,明珠能走得那么顺,里面也确实有他本人与皇室血缘亲近,和玄烨对权力平衡考量的原因。

  不过沈菡从玄烨的话里听着,倒觉得明珠此人最有本事的地方是揣摩圣意。

  ——他的主张往往最贴合玄烨的意思和想法,换言之,他本人也是个十分有眼光的人。

  正如几年前玄烨收台湾的时候。

  朝廷先是为了‘打和不打’争来争去,决定打了以后又为了‘用不用施琅’吵个不停。

  之前玄烨平三藩时,对台湾一直是招抚的政策。

  但三藩平定后,他认为时机已到,态度便转变为武力征剿,而且倾向于任命内大臣施琅为水师提督。

  因为施琅在康熙六年就曾上疏请求尽快解决T湾问题,不要养寇为患。

  此后又屡次上书,解释台湾对大清的重要性,认为其膏腴田园及渔盐之利甚大,乃财富聚集之地,‘可资中国之润’。

  而且台湾孤悬海上,易为贼寇所趁,若是勾连外国,待其羽翼丰满,必成大清心腹大患。

  玄烨对其奏疏所言极为认可,不过那时条件不足,此议只好搁置。

  如今时机极好,玄烨觉得正该一鼓作气,拿下台湾!

  他向保举施琅的李光地等人询问施琅的能力,李光地答了三点

  ——施琅与海上有世仇,熟悉海况,有谋略、郑氏惧之。

  李光地之言果断且有分寸:“若论才略实无其比,至功成之后,在皇上善于处置耳。”

  玄烨遂决定启用施琅,以武力征台!

  但朝中反对者甚多。

  许多高级官员觉得‘海洋险远、风涛莫测、长驱制胜、难计完全’,断不可取。

  且极力反对任用施琅,因为施琅原是郑成功的部下,曾经降而复叛,后又因得罪郑成功,叛而复降,忠心难料。

  群臣‘以为不可遣,去必反’!

  一众反对派中,明珠等少数力主‘武力撤藩,启用施琅’的人,便显得尤为突出。

  明珠对形势的分析与玄烨的看法一致:“如今郑经已死,贼无渠魁,势必衰微!”

  他不但支持任用施琅,在后来施琅与总督姚启圣发生意见不合,导致进军不顺时,还极力支持施琅请求专征之议。

  玄烨当时已经因为施琅几次三番以‘风大不顺’为由延缓进军,颇感不快。

  明珠提议:“不若以一人领兵进剿。两人同往,未免彼此掣肘,主将不能行其志,于战事不利。”

  议政王大臣会议也认为此议可行。

  玄烨几番思量后,最终采纳了这个建议,对施琅尽释前嫌,力排众议,任命他为福建水师提督总兵官,加授太子少保,将征剿一事尽托其手。

  这些细节沈菡并不尽知,她只记得玄烨有段时间十分纠结。

  一会儿跟她夸施琅其人有能为,过段时间又突然说施琅总是推脱不前,是不是有问题。

  没几天又回来说,明珠等人说得有道理,可能是主将不和导致的。

  沈菡:“……”

  她多少能听懂一些,但他说得七零八落的,她也判断不出事情的全貌,只能当个闲话听。

  不过其中有一点令她印象深刻。

  澎湖大捷到京后,玄烨曾高兴地与她分享:“当时施琅几番推脱,朕不清楚其中的缘故,很是生气。不过念着施琅深知水性贼情,海上风浪不测,比陆上用兵要艰难数倍。朕既然不懂,就不应该瞎指挥,是以当时朕也没有强令他进军。现在看来他果然有能耐,没了掣肘,不过数月,便拿下了台湾!”

  沈菡虽然没说什么,只是安静听着,但其实当时心里很佩服他。

  权力是很让人着迷的。

  一个人身处高位、大权在握的时间久了,会越来越难听进不同的声音,更或者根本就听不到不同的声音。

  像沈菡自己,以前做小格格、小福晋的时候,经常能听到紫芙和青衿给她提建议,她也很愿意接受。

  但自从她成了嫔、成了妃,她已经很久没有听到身边人反驳她的话了。

  明明她一直宽以待人,从来不随意惩处宫人,也从来没有‘因言罪人’。

  但紫芙等人就是慢慢变成了‘应声虫’,偶尔提个建议都要犹豫再犹豫,小心翼翼的。

  要不是沈菡时时提醒自己要自省,要克制权欲,在这种‘唯我独尊’的环境中一呆十几年,她绝对会变成一个固执己见,完全不容反驳的人。

  相比之下,玄烨做了二十几年的皇帝,他周围几乎都是完全臣服于他意念之人。

  他掌握着天下人无法想象的权力,却能克制自己不去外行指挥内行,知人善任,给予一个降将那么大的信任。

  实在令沈菡钦佩。

  ……

  施琅攻占T湾后,朝里又为了“该不该留守台湾吵起来”。

  沈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