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观影从景帝开始 第106章

作者:浮笙闲 标签: 幻想空间 历史衍生 直播 朝堂之上 轻松 穿越重生

  尽管后来还是做成功了,眼下朝堂上南人势力也欣欣向荣。但是南人出身当初竟然能被拿来当借口,阻拦一个简在帝心的人当宰相——南北之间的矛盾自然也就可以知晓了。

  司马光看了看周遭的官员,更是无奈。

  后世人不说他还没怎么发现,以介甫为首支持变法的大多是南人,而目前最顽固的那些保守派,竟然基本上都是北人……

  同为北人的他只能头疼地摁了摁自己的额角:总算明白,他们为什么对自己总会抱有一些隐隐的期待了。

  这在变法新旧之余,怎么又牵扯上南北争斗了?

  哀叹之余,他却多了点微妙的预感:

  他未来,总不会跑去当了个保守派吧?

  ……不会吧?他和介甫神交已久,并且这朝堂确实需要些许改变了啊!他不反对变法这种主张啊!

  【第三便是宦官问题。

  还是从李隆基开始冒出的祸头,他对高力士的信任有加,使得太子公主都要称之为“翁”。宦官势力因此上升。】

  赵匡胤:。

  看的出来后世人你挺瞧不上玄宗的了。

  但他调整了一下姿势,脸上的笑意却带了出来。

  那跟他有什么关系?

  瞧不上玄宗皇帝后期干出来的混账事多正常啊!

  【肃宗灵武继位,又是由宦官李辅国一手推动。作为回报,肃宗选择称其为“尚父”。而对方也很给力地帮他把李隆基迁往别宫。但从此宦官开始参与进朝政当中,掌握大权。

  代宗时期虽然先后清理了李辅国、鱼朝恩等权宦,然而德宗时期的泾源之乱使得对宦官的打击半道崩殂。他不得不任用宦官掌握军权,以期保住皇位。

  在掌握住军权的前提下,宦官任枢密掌朝政又成为一种定制,形成了所谓“四贵”:军权两中尉、政权两枢密。

  而从宦官弑杀宪宗开始,尽管陆续有二王八司马主持的永贞革新、甘露之变等反宦官运动,唐朝宦官们的权势依旧滔天,八任皇帝中有七任为其废立或者杀害。

  ——唯一一个例外是唐朝最后一个皇帝唐哀帝。

  因为宦官已经先被崔胤借朱温之手除掉,而他爹更被朱温刀了,他本人是被朱温扶上去充当禅让傀儡的(。)】

  什么地狱笑话!

  尽管并不知道这样一个名词,所有听到后世人最后这番话的宋人还是呼吸都跟着一窒,冒出来了类似的感受。

  唯一的例外是篡位者扶上去的,这什么让人绝望的场面!!

第111章

  听见了禅让傀儡这个词的赵匡胤顿了顿,脸色不变地望着天幕,却下意识换了一个姿势。

  所以说,为什么武将一定要被打压的呢。

  太/祖皇帝的眼神带着点沉静的幽邃,让人辨不清其中的情绪。

  黄袍加身这样的剧本,在五代上演过可不止一次。

  第一次应该是意外,第二次也许还只是意外。

  可到了他这样的第三次——还又有多少人愿意相信,这依旧还是个巧合呢。

  他摩挲着自己手下的剑柄。

  正是因为他知道,会想到这层的人实在太多了,所以他才要取消殿前都点检啊。

  有多少皇帝,心里能毫无芥蒂地,把自己发家的官职轻易授给手底下人的。

  【最后一点就是党争,也就是使得唐朝著名诗人李商隐一生仕途挣扎的根源——牛李党争。】

  这一段还是在讲唐朝的弊端,甚至提到了李商隐这样的名气不小的诗人。

  然而宋人、最起码能够站在这朝堂之上,亲眼看着最顶尖的几位文官大佬们过招的宋朝官员们,却很难像看藩镇宦官一般轻松找点乐子,或者一心一意为其感慨起来了。

  毕竟,前两者在有宋一代的严防死守之下,可以说威胁被尽力减小到微乎其微。然而这一点,却在皇帝提出的变法思想下,逐渐浮出水面。

  牛李党争是党争,新法旧法如若实施,其背后,又怎么不可能没有党争呢?

  明眼人都能闻见,空气中正弥漫着一股不安和危险混杂的气息。

  【牛李党争源于仕进的两个不同门径,一为恩荫,一为科举。主要是因为我们前面提到的唐末冗官的问题,国家所能担任的公职有限,两党人为争职位而展开了斗争。

  李德裕是通过门荫进入仕途的代表。他是关东士子,身为宰相之子,世代显宦,生活奢侈,但也讲求文化、礼仪,因为世家大族家族熏染,从而熟悉朝规朝仪。

  这就和进士出身,以牛僧儒为首的牛党存在着天然的身份上的对立。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还处于初步发展完善的阶段。

  唐朝科举重进士科,而进士科又重诗赋。然而诗赋虽然出题不易重复,文采高低可见,并且能够从字里行间中揣测一番作者的胸襟志向,却并不能完全代表个人行政能力的强弱。

  虽然科举之后还有一环吏部考试,作为对其行政能力的考察,然而考进士科的一般为中下层士族,他们比起世家子弟,朝政经验就较为浅薄,所以反而会被其正大光明地鄙夷不如。

  并且进士科选手多学《文选》,而非世家治家的三礼之学或经学,于是常被李党批驳浮薄。

  再加上考进士的过程中,也有着许多暗箱操作等不光彩的一面。很多诗赋优秀者想要考进士,都得先学会“沽名钓誉”,劳累奔波于公卿之门,只为献上自己的干谒之作,想要使得自己声名远扬。

  这就更让自认“高贵”的世家子弟们瞧不上他们,两党的矛盾因此日益加深。】

  讲到这里赵家皇帝就感觉自己腰不酸了腿不疼了,脑壳也不痛了,他又能行了。

  最起码赵顼和赵祯是真的乐呵呵地暗地里揣手:他们大宋好歹就不会有这样尖锐的世家和寒门之间的矛盾!

  别的都不多说,光是看看现在眼前这些朝堂上位居高位的大臣,他们都能提溜出来一波出身寒门的存在,却很少有所谓世家子弟。

  毕竟他们大宋在文教、培养寒门子弟上面花的钱,那可都是从他们国库中掏出去的真金白银啊!

  这样寒门与世家之间天然的壁垒,才在他们的金钱攻势下稍有动摇。

  亟需通过科举上升的人,被拓宽了上升渠道之后,他们只会比紧迫感不强的纨绔子弟们更加发狠,急切得想要改换门庭。

  然而范仲淹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正相反,他皱起了眉。

  彼时大唐进士所面临的不熟政务的窘境……眼下大宋的寒门,又怎么可能没有遇到类似的困难呢?

  自己就有过亲身经历,在基层实践中摸爬滚打后才总结出个人经验的大臣,想到自己改革吏治的政策,又低头陷入了沉思。

  【除了出身以外,两党还在具体政策上存在争议,就进一步加深了双方的矛盾。

  比如在如何对待藩镇这个问题上,让大家可能比较错愕的是,是常规认识中恩荫出身没什么能力或者趋向保守的李党主张打击藩镇,加强皇权。

  而进士出身的牛党,反而因为进士基本上是先在地方为官,进而选取有功者入朝,从而和地方势力藕断丝连,主张维持现状,任由藩镇林立。】

  “这后世人——”

  听见这话,首先是有人喉口里闷出一声嘲笑来的。

  虽然大家口头上都说的是士大夫为天下计,将自己标榜为朝堂上的一股清流。然而天下熙熙皆为利来,人总是跟着自己的利益走的,怎么可能因为一种单纯刻板的印象而被操控?

  向来是利益决定立场,而不是立场决定选择。

  这后世人竟然还说大家的常规认识——那可还真是透着一股清澈的傻劲。

  然而他的嘲笑还没完全出口,就被旁边人一把捂住塞了回去。

  开玩笑,真当这是私底下可以随意点评的东西吗?哪里来的蠢货,上头可还坐着皇帝本人呢!你打算当着他面说些什么混账东西?

  前头的王安石看着这一幕,慢慢收回自己原本低头后瞥的目光。

  这才是真的傻子。

  他在心里淡淡地点评着。

  不过是因为自己在熟悉的方面,突然抓住了微妙的点,就开始借此生出自得优越之心,以为自己超过了后世大部分人的见识吗?

  他的眼神反而闪着熠熠的神采。

  那句话的言下之意,对于他们来说更重要的讯息,分明是在指,这后世人的视频,实在对着无数可能不清楚这些弯弯绕绕的普罗大众进行讲解啊!

  这分明是文风昌盛、教化之德隆盛啊!

  【总而言之,唐末之际的历史发展趋势即为解决以上此四个问题。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建立起统一的政权。

  而赵匡胤赵光义这兄弟两为之做出的一系列尝试:

  比如严夷夏之辨,强干弱枝,重文武之别,裁抑王室奢靡,控制外戚力量,将唐朝比如均田、两税等并无定制的优秀政策制度化等,最后使得他们成功建立了宋朝,并且统一了全国大部分地区。

  这些措施的核心理念,后来就被仁宗时期的文官士大夫们确定为祖宗之法的根本,虽然各代政治家出于自己目的进行了不同方向的解读和发散,都绕不开以下这几个关键词:

  实内虚外、崇文抑武、权力分散、相互牵制。】

  赵匡胤的嘴角向上稍微勾起。

  赵光义脸上的笑意逐渐外露。

  这是要夸我们,对吧对吧?

  用后世人的话来说,我们这可是顺应了那唐末的历史发展趋势啊!怎么着都得夸夸我们吧??

  针对地方割据,将地方的财富和兵力都收归中央;针对武将造反,抬高危险程度最多不过贪污的文官;防止文官形成总体势力对抗皇权,干脆分割文官集团让他们自己内斗。

  他们做的难道还不够出色吗?这可是努力保证着自己的皇权不会衰落不会为臣下篡夺诶!

  【不得不说,这样的做法确实给宋朝带来了一些正面上的作用。

  你怂皇帝怂是真的怂,但是搞政治斗争的水平和能力,也真的是让人无语地高。】

  老赵家:?

  等会,不对啊!

  后世人你这什么奇离古怪,不忍多看一眼的嫌弃鄙夷的语气啊!

  这不应该说明我们能耐吗!

  【通过转运使制度,宋代得以将地方财富集中于开封府,再通过挑选精锐补充禁军,使得地方上残留的军队无力与中央相抗衡。

  在其疆土远小于唐朝的前提下,宋朝的两税是唐代的七倍,赋税更是唐制的十倍。

  这种堪称让地方被京城吸血一般的政策,很明显导致了百姓的沉重负担,却更导致了地方的凋敝。

  这样才符合赵家皇帝的利益:

  有宋一代尽管农民起义接连不断,却始终没有地方上大规模叛乱的发生。】

  赵祯皱了皱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