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观影从景帝开始 第73章

作者:浮笙闲 标签: 幻想空间 历史衍生 直播 朝堂之上 轻松 穿越重生

  然后天幕就为他揭秘,他从书名上没办法判断的世语,是什么类型的作品了。

  【特别是世说新语本质上是一本知名轶事小说集,其中夹带了大量南北朝士人对于魏晋胡编乱造的段子谣言。

  比如著名的甚至曾经上过小学课本的曹丕让曹植做七步诗,要不然就弄死他,曹丕毒酒杀曹彰等等各种莫名洗脑但是可信度很低的言论,以至于我看它说些什么都得考虑再三。

  ……曹子桓,这么看,你是真的凄惨啊。】

  “?兄弟阋墙吗这是?”

  孙权听着就有点来劲,戏谑着挑起了眉,颇有种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精神,开口便是不加遮掩的嬉笑之意。

  孙权:多来点,孤爱看!

  “既然都是轶事小说家之言了。”

  周瑜在旁边看着他这兴致勃勃的模样,倒是有几分好笑的无奈:“真相肯定不是如此。主公当笑话看看也就罢休吧。”

  但孙权却正色起来,对着周瑜这番言论摇了摇头。

  “纵然是小说家之言,可是毕竟无风不起浪。”长于揣度人心的吴主对着辅臣发问:“谣言之所以广为流传,其背后难道不该有符合大众眼中的逻辑之处吗?”

  “曹彰肯定死了,死在曹丕上位之后,而曹丕与那曹植的关系,肯定也有极度紧张的时刻。”

  他微眯起眼,随手搭在案几上的手指有一搭没一搭跟着心中的思绪敲击着,入神地喃喃自语。

  “若是没有什么足够深刻的矛盾,怎么可能无端传出这样的流言?曹丕,他是曹孟德的次子,在他看重的长子死后,眼下居长,对吗?”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以周公瑾的才智,又如何才能不解孙权的未尽之言?于是他接上了话头:“看来曹公的继承人之位,未来还有一段波折。”

  孙权默然,忍不住回想上一次天幕的发言,一时之间竟然多了几分与曹操感同身受的心痛,神情恹恹下去。

  这确实不难理解,自己多年耗尽心血精心培养出来的继承人,猝不及防地就撒手人寰,徒留下他心都碎了的老父亲来面对被摧毁了的局势,匆匆忙忙在剩下的人选中挑出个较好的人来。

  怎么可能不徒增风波呢?

  —

  曹操:所以未来继位的是子桓,他小子把文扣下了是吧?

  自己的儿子脾性如何,曹操自信还是有几分把握的。先前不确定自己还是坚持让曹丕上位,如今得到了天幕的认可,他瞬间敢断定,那文帝的谥号必然是被儿子给留下自用了。

  面无表情的丞相拳头一紧,尽管儿子未来各种被编排残害兄弟确实有几分可怜,但是对待曹丕向来是个严父的曹操也没生出什么彻底的怜子之情来。

  孙权揣度出来的东西,他心下也能剖析出几分。但是比起代入其中“多愁善感”的吴主,心肠更为冷硬的年长者只是恨铁不成钢的冷哼:

  对和自己有夺嫡行径的弟弟耿耿于怀是吧?是不是还因此对他父亲心里有所怨怼啊?

  没上位的时候不能表现得比他弟弟全方位的优秀,上位之后又不能把面子工程做好,让大家以为他是心胸宽阔圣明之君,甚至能生出谣言来。

  那么还委屈什么委屈!回去就给他多加课业!

  ——话是这么说,他心里也是彻底熄了考察一下别的儿子,看看能不能超过曹丕的心思。

  【而吴书是韦曜,或者说韦昭所作,我知道大家肯定不认识他,在这里跟大家简要介绍一下。

  他原名是韦昭,韦曜这个称呼,应该是晋朝人为避讳司马昭而改,是一个称得上贯穿了整个东吴始末的人物。

  最早在孙权麾下出仕,担任丞相掾史,后来任太子中庶子,辅佐孙权第二任太子孙和。】

  上一个视频没被解开的疑惑,此时等到了缺少的那块拼图。

  孙和,他的第二任太子吗?那么孙皓应该是他的儿子,这样在继承序列中才称得上靠前,被迎立为新帝也有几分合理。

  可是孙权皱起了眉,还是感觉自己未来的继承人局面一片迷雾之中。

  为什么孙和没有当上皇帝,为什么最后他挑了稚子继位?

  一切对于此刻的他来说,太多的谜团了。

  —

  曹操&刘备:所以之后那个摘桃子的晋,姓氏是司马?

  这个姓氏可太平地炸起一声惊雷了——因为太独特了,复姓的重复概率可没那么大,再加上能够代替他们三方,现下最起码肯定都得发家了。

  曹操:……他几年前才征辟的司马懿。

  他还把司马懿放在曹丕旁边啊!他两关系还称得上不错啊!

  以曹丞相的城府,突然明白未来那晋朝的发家史之后,也是猝不及防快要心肌梗死的程度。

  这豺狼虎豹,原来是他自己引进门来的。

  【孙和被废后,韦昭转黄门侍郎——我知道大家因为黄门一词联想到了宦官,但是这个职位实际上和宦官没什么关系,主要负责对接尚书令,可以出入禁中,非皇帝近臣不能担任,是很关要的职位。

  能当上这样的官职,他应该是孙权后期比较信任的近臣派系,因此孙亮登基之后,被孙权钦定的真·辅政大臣诸葛恪才会推荐他担任太史令开始修吴书。

  嗯……怎么说呢,你们诸葛家的人,难道真的都很擅长被托孤吗?蜀汉有葛亮,东吴这边葛瑾死的太早了,于是孙权就拜托给了他儿子。

  ——你别说,我甚至都合理怀疑,孙权是因为看隔壁蜀汉葛亮那忠心耿耿的模样,才对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帮着带大的诸葛恪那么偏爱式的信重,流水的太子铁打的辅臣。

  虽然确实没看错人也是了,诸葛恪辅政那段时间是真的念念不忘继承他家大皇帝一统天下的志向坚持北伐。

  简直一款侄子像叔,你们诸葛家都是不忘先主北伐人!】

  诸葛亮:……

  本来不动如山风姿清雅的谋士,此刻欲言又止,脸上复杂的神色怎么也遮掩不住。

  你这么调侃,总觉得有点不太对劲。可是细品好像确实是在夸他们诸葛家赤胆忠心……

  “……亮也算不负主公所托了。”

  于是最后,他叹了一口气,对着旁边刘备有点动容的眼睛,脸上露出一个欣慰的笑来。

  —

  “葛——子瑜怎么会……”

  孙权的称呼在心神激荡不稳之下,都差点被天幕奇怪的简称带偏。

  他当然知道自己信重的臣子都比自己来得年长,走在自己前头没办法担当托孤重任也属平常。

  可是一时之间被他潜意识回避的问题暴露在面前,他还是忍不住心绪难平。

  更何况“并且,循儿呢?胤儿呢?他们怎么都没有出现?”

  他当然会因为诸葛瑾而偏爱他儿子诸葛恪啊,但是周循和周胤怎么可能不被他托付重任?他们可是周瑜的儿子啊!

  他怎么可能不偏爱他们两个!尤其是周循那么像公瑾!

  “可能只是天幕不曾提及而已,”周瑜倒比他来得乐观,他相信孙权与他之间的君臣情谊,没什么好为自己儿孙担忧的,甚至反过来开始劝孙权:“并且胤儿一向被你们宠溺过头了,未来没什么大的出息我都不会觉得奇怪。”

  孙权:……可是那是你儿子,我宠他也没什么好奇怪的啊……

  他就是很喜欢和小孩相处啊!

  【孙休上台后,让他担任中书郎、博士祭酒,继续审核校对各种书籍——差不多文化/部长吧,本来还想让他当侍讲,被张布那个我们之前吐槽过没什么脑子的人搅黄了。

  孙皓刚上台时还能保持住令主贤君的姿态,因为他当过亲爹孙和的辅臣爱屋及乌,给他封了高陵亭侯,升任中书仆射,长期兼任左国史。

  虽然他是个partyboy,跟他祖父一样喜欢开宴会给手下人灌酒,但早期对韦昭还能保持着宽容优待,让他可以“以茶代酒”——对,这就是这个成语的由来。】

  孙权:?

  他还记得这个孙子是他吴国的亡国之君啊!

  这么一个晦气的玩意,不要随随便便说像他啊!

  孙权这是不知道孙皓最初被人评价为有长沙桓王之风,很像他亲哥甚至比他亲哥爱读书守法度。

  要不然他能当场暴起表示说这些话的人全部都是瞎子,别让这种货色来玷污他(在孙权眼中)完美无缺的亲哥

  【但等到韦昭几次三番忤逆他的心意,本性是个暴君的孙皓也就对他横眉冷对,日益疏远,最后将他下狱,斥责他为自己辩解的奏折写的不够用心有所污损,最后诛杀,将他的家属流放到了零陵郡,也就是现今的广西桂林,下场算得上凄惨。】

  【当然,我们不管他后半部分的人生,只截止到他修吴书的时候。那时备受皇帝信任,作为孙权近臣的韦昭,他写下的关于曹魏方面的记载,真实程度也值得深思。】!

第76章

  【后来再翻翻史料,其实《后汉书》和《资治通鉴》也有关于曹嵩之死的论述。

  范晔是南北朝时期的人,离得还比较近,他的资料还是尚且可以采信的。但后面司马光都到北宋时期,隔太远了,并且是知名的作者输出个人观点极其严重,与其说正经记史不如说儒学理论作品的存在,个人就不考虑其中观点如何了。

  于是把范晔的说法再总结提溜上来,他在《陶谦传》中说是被其部下所杀,和吴书的记载相类似,但在《应劭传》以及《曹腾传》中都坚持称为陶谦所杀,与世语相同。

  这下真相就很有意思,并且能够梳理出一条大致完整的线来了:

  曹嵩应该真的是被陶谦授意杀害的。】

  曹操轻声嗤笑:可不是嘛,所以说江对面孙家那小子心里的弯弯绕绕多着呢。

  大家都是玩权术的好手,顺手高级抹黑一把对手,这有什么艰难的地方吗?

  【陶谦点背被部下卖了,结果还要自己背黑锅这个说法,最大的疏漏在哪里呢?

  不在陶谦和曹操打了那么久,怎么就突然服气向曹老板低头,而在于曹老板怎么可能完全放过真正的杀父仇人张闿,想要向曹老板低头的陶谦,怎么可能也完全没有任何的表示。

  是,曹操确实可能有借着复父仇的借口,好师出有名一举吞并徐州的打算——但是这并不能代表,张闿作为直接对他爹下杀手的那个人可以被轻飘飘放过了。

  这甚至无关曹操和他爹的真实父子情有多深,而是时代的因素会逼迫他哪怕不择手段也要为自己的生父复仇,不能在自己有权有势的时候放任仇人跑到淮南就不管不顾。】

  “那不是当然的吗?”

  孙权听前面简短概括的时候还没什么万全的把握,此刻听见跑到淮南之后就没后续了,却可以笃定这是他家臣子在暗戳戳使得坏了。

  一点心虚都没有的吴主咂了咂嘴,只感觉这未来的黄门侍郎手腕当时还是有点嫩,估计写这一段的时候年纪不太大吧。

  这种说法也就是估计后世人观念不太一样可能会被蒙骗住了,放在当今那是压根骗不到一个人啊!

  毕竟要是放在现在,谁家当儿子的敢不给亲爹报仇?那可是哪怕仇人地位再卑微都不可以放过对面,哪怕自己再弱小都不可以有所退缩。

  要不然他们兄弟两,为什么要一直坚定不移地反反复复打黄祖?哪怕内部不算很稳定很巩固但哪怕不惜惹上刘表也要讨伐他?

  就连赤壁之时,他为了大局和刘表的长子刘琦,以及当时为刘表接纳收容的刘备握手言和、冰释前嫌,那也是建立在仇人黄祖已经先被他杀了的基础之上。

  不都是因为黄祖杀了他们亲爹吗!

  【因为东汉是一个什么样的朝代呢?

  ——孝行大过天,多年察举制孝廉的标准,让孝的观念已经深刻进世人骨髓之中的年代。

  东汉的士人们,为了能够出人头地,往往会为了追求清流虚名,“务于绝出流辈,以成卓特之行”,守孝三年基本上都不能满足他们的追求,为置办丧礼倾家荡产自己干脆住进家族墓地里也不是没有狠人干出来过。

  这种夸张的风气甚至不止于为求出仕的下层士人——连袁绍当初守孝都守了六年——而是普及到了社会全部的阶层,已然成为一种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