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观影从景帝开始 第93章

作者:浮笙闲 标签: 幻想空间 历史衍生 直播 朝堂之上 轻松 穿越重生

  当然,彼时汉帝的威严还没沦落到可以被臣下欺辱,大汉的气数尚且没能走到尽头,于是二者的下场都是被判大逆不道。

  可是“元成多僻,哀平短祚”,人民,或者说汉朝的统治阶层、知识分子们,对于汉室的信仰日益衰微下去。

  经学家们乘风而起,他们跟着讲灾异,天天将汉帝攻击批判地体无完肤。再受命的风潮盛行到哀帝也为之妥协,改元改制,甚至动起了禅位给自己男宠真的改朝换代一趟的心思。

  现在听起来多荒谬,多可笑啊。然而这是西汉晚期阶级矛盾无法调和下的产物,它就是社会危机日益深刻情况下,一部分西汉统治阶级及知识分子的共识。

  所以王莽出现了。】

  作者有话要说

  感谢在2023-07-0622:36:01~2023-07-0814:55:58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治愈系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藜小柒4瓶;叶神理智粉、那是阳光明媚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99章

  室内的气氛凝滞的可怕。

  在旁观了后世无数的笑话之后,一直冷眼看着天幕的孝武皇帝,终于完全被后世人拉入了局中,在不知情的情况之下,体会到了三国众人被复杂的信息量糊上一脸的感受。

  该如何形容这样的局面呢?

  刘彻伸出了手。

  皇帝拉过弓射过箭,握过书执过卷的手指抵在了自己的额角。一跳一跳着的神经,隐藏在皮肤之下汩汩地鼓动着,随之而来的阵阵抽痛揉紧了他的眉心。

  像本以为自己在岸上,结果被人猝不及防伸手拉住了脚踝,跟着一把被带下了水。

  可是这样的忿怨在他的心中到底是飘浮着轻渺着的,随着他真正定下心来去剖析,便如清风吹拂而过带走了尘埃,消融不见。

  穷兵黩武?

  刘彻眼皮都不曾动容一下的冷峻:汉朝和匈奴之间的问题,对他来说怎么不该说是血债血偿不死不休?

  后世人不还有一句功在千秋,有一句盛世风骨?

  当年同样看过后世人对于自己的认可,对于自己更添了三分自信和坚韧的皇帝,心中的信念分毫没有被这句换个人来指不定被满头浇上冷水的发言而动摇。

  他甚至还为自己委屈——因为更重要的那句巫蛊之祸,那句纵然后世人并不曾直言细说,他却已经猜到和他继承情况有关的发言。

  他晚年应该最为重要的谋算,除了继承人以外还能有什么呢?他的谋算因为这件事被全盘打乱,甚至要自己下场操控大汉的转向——除了他原定的继承人出了波折,他原本想要留给子孙后代去完成的事业不得不自己来干,还能又有什么呢!

  曾经在后世人的发言中隐隐窥见了自己继承动荡的担忧,此刻终于揭开了最后的真相,正正合上皇帝陛下心中敏感且脆弱的一条底线。

  他本来就对传说中的神仙之言颇感兴趣,在当年得遇天幕之后,那份对未知和长生的渴求,更向着接近狂热的地步生发开去。

  就算这份还没来得及彻底上头的情绪,因为后世人那对宗教狂热的剖析,被对权力归属敏感的皇帝紧急平息,可是曾经投入的热情,又怎么是一时能够完全不在乎的。

  他对自己看得明白:哪怕是现在,在知道那巫蛊之祸给他晚期的统治乃至于整个大汉的未来都产生了不小的动荡与风波,甚至让人心都跟着浮动之后。

  刘彻在听见这个词汇的时候,心底生出的依旧是一种本能的震撼、错愕、厌恶,甚至于带上锋利与杀气的怒火。

  端坐起来的孝武皇帝观照着自己内心的想法,在漫长的停顿与放任之后,那份突然掀起的浪潮终于被他渐渐于心中稳定。

  ——所以说啊,在没有后世人预言的前提之下,在他也许步入晚年,整个人的精神状态,对于神仙之言更为迫切的时候,他会对巫蛊这样的存在,生出什么样的感触来呢?

  刘彻还没有子嗣。

  所以他不知道自己选定的继承人的品性,他不好揣测对面是不是真的做出了这样昏了头的举措,也不好猜测自己当时对于儿孙还能有着几分舐犊之情。

  他也还没完全开始大展身手,他平生的功业,此刻还没有几件真正开展。

  那些等待君王驱使的酷吏干才,此刻也许依旧静默在市井闾里,也许依旧埋没在人潮人海,自己都尚且不知道命运的安排,也不知道那宠爱与残酷并行的未来。

  所以他也不好分析,不敢笃定其中是否有着朝堂势力的掺和,没法认定某一方的过错。

  他只能看着这寥寥四字,看着这个足够简短的词语。在满心复杂的思绪中,不得不承认它戳中了自己内心最脆弱的几个地方,确实有着足够庞大的力量,将整个朝堂乃至于恐怕他未来的继承人都牵扯其中,淹没进皇帝本人由怒火掀起的漩涡。

  所以昭帝、宣帝,他们还真的是刘彻原先想要托付江山的人选吗?他曾经儿子孙子的猜测,此刻还能够算得上属实吗?

  昭宣、元成、哀平……

  原来还仅剩下六代吗?原来在昭宣这两个听上去还称得上成器的后代之后,就只剩下四个,不管是后世人提过事迹,还是单单从谥号上来看,就显得平庸的后代皇帝了吗?

  如果没有巫蛊之祸的震撼在前,刘彻肯定是要为了那谥号哀帝的子孙,竟然会被麾下鼓吹再受命的声音蛊惑到想要禅位男宠,这样的荒谬事迹而发火的。

  可是太多了:他想要为之生气,想要冷哼,想要嘲讽,甚至想要以身替之告诉他们正确解法该怎么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

  所以他确实感觉到了一种麻木,一种心灵上的疲惫。

  他能有什么办法?后世人早就讲过了,宣帝对于继承之事,都没什么办法,最后只能挑个元帝上位。后边那些皇帝到底不是他本人,没他那么能耐,也不可能让他前去替代操作。

  刘彻放过了自己的额角,在烛火的映照下,他细细端详着自己的右手,自己此刻以及将来,将要执掌天下大权几十年的右手。

  他最后只能把握住当下。

  因为他自己知道,从此他没办法全然信任,自己可以将休养生息安定民生的任务,坦然地交给儿孙了。

  巫蛊之祸的未来就将会像根刺一般深扎进他的肉里,时时出现的隐痛,每次出现都会迫使他在疼痛中清醒,让他再一次恼火。

  可悲吗……?也许对于他未来的继承人是会有点吧。

  但是刘彻更讨厌,那样的未来在后世人提点过后依旧发生。

  他攥紧了手掌。

  不就是他本来想把休养生息安定人心这种事情顺势交给后代处理,正好给自己省事,还能给儿子积攒名声。结果被全盘打乱,属意的儿子恐怕没了,自己不仅得下场处理,恐怕名声都跟着再差了几分吗?

  刘彻当然想得到会发生什么。

  面无表情着,他攥成拳头的手狠一下拽,带动了周边的空气,耳中甚至能够听见一声突然爆开的呼啸。

  像有无形的利刃被他握在手中,跟着这一下劈的动作,划开了虚空。

  既然好好给儿孙铺路都会有意外发生,那他就自己来干好了。

  刘彻这么冷淡地想着。

  他当然还要盛世风骨,还要功在千秋。

  而这次他更要把那罪在当代的牌子,一把摔个粉碎。

  【我们之前念过白居易的诗,说曹操和“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这句相当的契合。

  而实际上,不论别的,光看这一句本身之用典的选择,就可见乐天之精妙。

  因为王莽在最初所表现出来的一切形象,都是全然在模仿周公的。】

  刘秀:……

  “呸。”

  小声地啐了一口,光武皇帝的脸色很明显带着点难看。

  “他也配?”

  周公辅成王,这可没有辅佐着辅佐着,把自己辅佐着成王的位置上去啊!

  就算确实曾经也听闻过对方装得似模似样时候美好的名声,刘秀也坚决不愿意承认自己也被蒙骗过。

  【比如元始元年的时候,他就曾示意益州塞外的夷族,让他们自称越裳氏,重译到汉廷献上白稚一、黑稚二。

  为什么要这么干?

  因为《尚书大传》里头就说过:交趾南边有个越裳国,当周公摄政六年的时候,他们特意到中原献上白稚,原因是当时他们国内几年不曾有烈风和淫雨,于是觉得中原有圣人出。

  这个圣人就是周公。王莽仿着这件事再干上一出,就是为了标榜自己就是那个周公式的圣人。

  于是王政君给了他“安汉公”的称号。从此以后各地竟然连续不断地发生祥瑞,短短五年之间,最后竟然出了七百余件。

  这可把朝廷上下乃至于汉朝百姓们给“感动”坏了:妈呀,武帝之后的大汉天下,经学家们的灾异说从来就没停止过鼓吹,国运因此都被打击得奄奄一息了。

  此刻竟然真的有祥瑞,甚至是数目如此巨大的祥瑞出现——这是国家出了圣人啊,这是未来见了光明啊!

  哈。】

  后世人的冷笑很短促。

  而终于回神的刘彻也跟着。

  如果是他之前听见这些祥瑞的发生,那确实免不了几分喜悦与轻松,觉得是上天对他的肯定,他确实就是受命于天的天子。

  可是在经历了宗教狂热对他威严的打击,经历了后世人对所谓迷信谶纬的嘲讽之后,再听见在他之后做得还不错的昭宣时候,灾异说依旧喋喋不休,却偏偏给了那个篡汉的贼子祥瑞漫天?

  刘彻:。

  假的,一定是假的。

  真的祥瑞就该像他现在这样,明晃晃这么大一个告诉他后世消息的光幕放在面前。

  那王莽凭什么得到七百多件祥瑞?!

  后世人嘲讽得好啊!

  那些祥瑞全都是自导自演的闹剧而已啊!

  都是经学家和野心家为了蒙骗皇帝,蒙骗天下人整出来的幌子而已啊!

  在不断的刺激之后,内室之中,烛火旁边,孝武皇帝终于悟了。

  迈出了从彻底迷信到实用主义迷信的第一步。

  作者有话要说

  武帝……我原来真的是你的粉啊(一些写猪猪竟然不卡文并且时速起飞的人)感谢在2023-07-0814:55:58~2023-07-0923:14:46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顺颂时宜百事从欢6瓶;从前、32632941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100章

  【我们用当代人的眼光去看,那当然是恨不得一个白眼翻过去:政治作秀搞得也太夸张了点,明眼人想一想就能明白,全是野心家在背后的推波助澜。

  可是对于当时的汉朝人来说,真相的真假其实无关紧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