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牌县令,被迫登基 第189章

作者:红叶似火 标签: 种田文 爽文 基建 穿越重生

  那批秧苗的种子应该更优良。决定粮食产量最直接的两个因素,一是种子,二是肥料。

  村子里家家户户都用的农家肥、草木灰,没什么区别,那唯一不同的便是种子了。

  陈云州又问:“那你知道这些秧苗是从哪里冲来的吗?”

  老杨摇头:“不清楚,咱们这条小河是阳宁河的支流,五年前那个初夏雨很大,这片田全部被淹了,好几天水才退去。那些秧苗当时都有点焉了,估摸着是从比较远的地方冲来的,大家都觉得很可能种不活,小的家里人多,没法子,才捡了种的。”

  陈云州越发肯定了自己的猜测。

  至于这个猜测能不能成,那试试就知道了。

  陈云州指着这片稻田说:“老杨,你家今年的稻谷官府全买了。过几天,稻穗完全成熟之后,你将稻穗割下来,不用脱粒,官府按照市价收。”

  割下来的稻穗可是还没晒很干,而且中间还夹杂着一些谷须,这可要占不少的份量。

  官府按市价收购,那可比他拿去市场上卖要贵不少。

  本以为今日要舍财,没想到竟能赚钱。

  老杨欣喜不已,连忙应道:“是,是,大人,小的都帮你留着。”

  陈云州转身往村子里走,接着问道:“你这田一亩能产多少粮?”

  老杨粗略估算了一下说:“大概是两百七十八斤一亩,具体的看年景。年景好多一点,年景不好就不好说了。”

  “不用称了,你留两分田的收成做种,其他的官府按一亩田三百五十斤的量都给你收了。一会儿我留几个衙役在这里看守农田,过几日就收割。”

  陈云州想了下,还是改变了主意。称重量变数太多了,不要小瞧底层的百姓,他们不是大奸大恶之徒,但他们有自己生存的“智慧”。

  为了多卖钱,保不齐他们会往他收购的这十来亩田里增加产量。陈云州上辈子就遇到过,他看一头发苍白满脸皱纹的老太太在路边卖梨,有些可怜对方,就去买了几斤,老太太对他说五块一斤,但旁边一中年人买了三斤,老太太又给他加了一个,却只收了对方十块钱。

  后来陈云州跟同事们聊起此事,不少人都有相同的遭遇。有时候是价格区别对待,有时候是以次充好,给你捡一些不好卖的水果蔬菜塞进去,说起都哭笑不得。

  陈云州倒不在意多给的那几贯钱。

  但如果这批稻谷中掺杂了其他的谷子,那会打乱他的计划。

  他是准备将这批种子收购了,带回去让仁州官府搞一个试验田,在一片区域种上这些种子,再在旁边种一些其他的稻种,对比一下,若是这批种子的产量仍旧比大部分稻种高出一两成,那他准备在全庆川地区大力推广这种优质的种子。

  一旦混杂了其他的种子,试验田的数据就不准确了,那会白忙活一场。

  按三百五十斤算,他一亩地也能多收入三百多文钱了。

  老杨高兴不已,连忙答应:“是,大人您放心,小的全家都给您看着,绝不会让任何人动了田里的稻谷。”

  “好,那辛苦你们了。”陈云州笑着点头。

  等回到了村里,他又跟里正交代了一番,并留下了四名衙役,暂时驻扎在村子里,看守这十几亩稻田。

  里正见他这么重视这些水稻,连忙说道:“大人您放心,小的会安排村民轮流看守的。”

  “不用了,让衙役和杨老丈他们家的人看守就行。”陈云州拒绝了,十几亩田,不用如此兴师动众。

  里正还想说什么,但远远的却看到两名衙役骑马疾驰而来。

  很快那两人进了村,勒绳停马,然后给陈云州行了一礼:“陈大人,林将军回来了。”

  陈云州又惊又喜:“这么快?入城了吗?”

  衙役点头:“已经进城了。”

  林钦怀既然自己都回来了,那肯定禄州这场战事也结束了。

  陈云州高兴不已,冲老杨点了点头,大步出村上了马车,说道:“走,回府衙。”

  马车很快就驶出了村子。

  百姓们见他走了,这才敢跟老杨打听这位大人到他们村子里做什么。

  等听说老杨家田里的水稻被官府高价给包了之后,大家都艳羡不已,想不明白,为啥被看中的稻田不是自己家的。

  

  陈云州快速回了城,一进府衙,严焕就迎了上来:“陈大人,见您不在,林将军去了军营。”

  “好,我知道了。”陈云州立即掉头,转身又往军营中去。

  军营里,林钦怀安排了一部分将士留守后就放了其他人十天的假,让他们回家与家人团聚,这次他们虽然没有跟西北军正面交锋,但为了突袭,在山林间埋伏了许久。而且为了防止被敌人发现,还要经常换地方。

  夏天山上草深树长,蛇虫蚂蚁很多,又闷又热又痒,大家都遭了不少罪,身上现在很多疙瘩,都是被蚊虫叮咬的。

  此外,这次也有伤亡,还得安排这些人的补贴抚恤,尤其是伤残者和阵亡者。

  等他忙完已经到傍晚了。

  他估摸着陈云州也应该从城外回来了,便起身准备去府衙,谁料出门就看到陈云州大步过来。

  林钦怀连忙拱手笑道:“少主,您怎么来了?”

  陈云州先上下打量了他一番,见他只是比一个月前瘦了些、黑了些,左脸颊上多了一条不怎么明显的疤痕,脖子上有些红疙瘩外没有其他明显的外伤后,松了口气,笑道:“听说林叔回了军营,我过来看看。”

  “里面说吧。”林钦怀退后侧身,邀请陈云州进屋。

  两人进了厅堂,林钦怀主动向陈云州说起战况:“……现在西北军的粮草已经被我们烧了,如今他们只有一条路可走,要么是退回北方,要么是跟禄州死磕。至于葛家军那边,虽然守住了城,但遭受了禁军和西北军的猛攻,伤亡不轻,短期内应该没办法再继续往外扩张了。”

  陈云州听后大喜:“真是太好了,这是最好的情况。”

  无论是西北军还是葛家军,哪一方壮大,对他们庆川军都意味着威胁。

  现如今这种状况,除非是朝廷再从别的地方抽调兵力,否则他们庆川今年应该都不会有战事了。

  这对陈云州而言可是个天大的好消息。他现在最缺的就是时间,禄州这情况至少能给他争取一年半载的时间。

  林钦怀也笑着点头:“我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带兵撤了,只在山平县留了五千人驻守。一是提防西北军的参军攻打山平县,二来也方便了解禄州的情况。现在他们不管是打,还是撤,对我们而言,都没关系。”

  他之所以提前撤退还有个原因。这次葛家军和西北军损失都非常惨重,保不齐这双方会联合起来针对他们。这时候只有彻底地退回来,他们双方才没有联合的可能。

  陈云州赞道:“辛苦林叔了。对了,这次伤亡情况怎么样?”

  提起这个,林钦怀脸上的笑容淡了些:“包括上次伏击郑冀,庆川军总共阵亡了八百六十二人,伤残一百六十七人,轻伤一千二百人。”

  这个数字对比他们做的事,不算高。

  可死残加起来一千余人,涉及的是一千多个家庭。

  陈云州想到即将秋收,马上会有一大笔的田赋进账,而且商税和盐税的额外收入,并不那么缺钱了,应该适度提高抚恤标准。

  但一次性给钱,陈云州又有些担心其家里人将钱一下子花光了,或者被亲戚吃了绝户,导致这些抚恤并不能落到他们手里。

  所以他想了个折中的法子:“林叔,这次去禄州打仗的将士,每人奖励一个月的薪俸。此外,残疾者看能不能给他们安排一些轻省点的活,这个我晚些时候跟严焕谈。咱们先说阵亡者家属,除了现在规定的一次性抚恤外,官府给给阵亡将士的家属发放烈属的牌子,每年过年,官府会给其父母、妻子、儿女各发十斤的大米,作为补贴。按人头认领,为期十年,若父母年事已高,行动不便,可由其其他子女或是里正这类的代领。”

  十斤大米不算多,但也足够他们每个人过一个吃饱的年。

  如果父母俱在,儿女又多,一家人能领小百斤大米,十年下来就是小一千斤,在现有的抚恤基础上多了近五成的抚恤金。

  这样的低保,也能让将士在冲锋陷阵的时候更放心一些。

  若是以后能够建立起工业,陈云州会让下令优先雇佣烈属、伤残军人,进一步保障他们的利益。没了后顾之忧,这些将士才会在战场上拼命。

  但这种持续性的政策林钦怀是第一次听说。

  他诧异地看着陈云州:“这……这行吗?”

  陈云州笑道:“怎么不行?若是担心各层官员执行不力,回头每年再安排人员不定期暗访一些烈属,也可规避大部分的弊端。”

  林钦怀点头:“还是少主办法多。我看这主意行,咱们男儿打仗,最怕的就是自己死了,家里的老人小孩没有依靠。”

  虽然这抚恤不算很多,可多少有些盼头和指望。

  聊完了这次禄州的战况,陈云州说道:“林叔,如今仁州危机已解除,短期内应该没什么战事了。过几天我得回庆川去了。”

  林钦怀想到陈云州已经出来两个多月了,没有挽留:“好,少主提前派人通知我,我给少主践行。”

  陈云州笑着摆手:“不急,我还有点事没做,可能过几天也走不了。”

  陈云州惦记的事就是杨家的稻谷。

  第二天,他派人请了严焕,跟他说明了情况:“我怀疑杨家的稻种比较优质,产量会比目前咱们仁州大部分的稻种产量高一些。所以我派了衙役盯着,过几天收割之后,将稻谷全运回府衙晒干做种,明年州府用公田做试验田。”

  严焕虽然以前在仁州是管收粮的,但其实他对水稻的种植并不是特别了解,更不知道什么叫试验田了。怕搞砸了这事,他硬着头皮问陈云州:“陈大人,这何为试验田?当如何处置?”

  陈云州耐心地跟他解释:“严大人,到时候官府可在民间雇几个种田好手,将公田一分为二,其中一半种植杨家的稻种,另一半种植其他的稻种。两块地,施肥、灌溉、除草、除虫等程序完全保持一致,比如施肥,两块田都要施同样份量同样来源的肥料,尽可能地减少外力的干扰。”

  “这样等秋天收割时对比,如果两块田的产量有差别,那就是稻种导致的差距。我们可择优选择稻种,进而向民间推广更优良的种子,以提高各地粮食的产量。”

  这下严焕明白了:“下官懂了,除了种子,两块地其他完全一样。”

  陈云州笑着点头:“没错,就是这个道理。这就叫试验田。”

  当然,这是很粗糙的试验,但在目前的条件下,也只能这样了。

  陈云州记得古代时有人从东南亚带回来过亩产更高的占城稻。等庆川军拿下了西南,他得派人出海去东南亚寻一寻,有没有更高产的稻谷。

  即便找不到,那买些橡胶回来也行啊。

  “对了,回头安排人测量一下杨家稻的谷穗长度,大致一株稻穗上有多少颗稻谷,都可以做个粗略的统计,然后取中间值和平均值,掐去头尾,再平均的数值,记录下来,跟明年的数据做对比。”

  严焕听得头大,额头上汗水直冒。

  见这情况,陈云州只好又详细跟他解释了一遍,这么做的意义和作用。

  “不对,这批稻谷我还得带一批回庆川。庆川距仁州有千里之遥,水土不同,气候也有些差别,这种水稻在仁州产量不错,但不意味着在庆川也这样,我得带一批回去做试验。”

  幸亏想到了,不然若明年仁州试验田成功之后,贸然在全庆川境内推广,那要是出漏子就完了。这可是关系着成百上千万百姓的生计。

  为了谨慎起见,陈云州决定到时候再沿途给定州、兴远也发点稻种试种,跟当地的水稻产量做对比。这样一来,庆川地区从南到北都经过了简单的试验,如果庆川府的产量也没问题,就可在七州推广杨家稻了。

  对于这事,现在严焕都是一知半解的,只能在一旁点头听着。

  陈云州自言自语了一句后,又对严焕说道:“水稻的事先这么定着。此外,还有件事,关于伤亡将士的抚恤。昨天我跟林将军合计,在现有的抚恤制度上,再增加一条……”

  这个增加的条款,官府临近过年会忙一些,但有名册,只要提前准备好了数量,在年前发下去就是,也不算太费事。

  严焕点头:“陈大人说得是,很多阵亡将士家中都比较清贫,多了这项补贴,他们的生活也会宽裕一点。下官从今年起会严格执行官府的规定。”

  陈云州可不光指望他:“嗯,此事我会下令到各州府,然后再由州府下发到各县,这批粮食就暂时从各地的平义仓中出,来年秋收时,根据各县各府发放的数量,再将平义仓的缺口补上去。这个抚恤要单独做一本账册,抄一份,上交庆川,我会安排人核实情况。”

  严焕明白了,这是要监督各级官员,避免出现多报,瞒领抚恤的情况:“确实当如此,大人考虑得很周到。为避免中间贪墨,下官提议,可在腊月初在城门口张贴告示,公布此事,这样即避免了很多百姓不知情,没领抚恤,也能监督官员,还能让百姓感恩。”

  陈云州看了严焕一眼,对哦,这可是个收买人心的好法子。不说其他的好处,单拥护值这点就是一笔巨大的收获。

  如今陈云州的拥护值卡在了三百五十万,每天都在以几千的数值上涨。

  听起来不少,但距四百万怎么着也得还有两个月的时间。

  而且照这种速度,第四层货架的兑换值恐怕得以千万计了,所以拥护值永远都不嫌多。

  所以陈云州咳了一声道:“严大人这提议不错,能够增加百姓对我们的归属感,也能凝聚民心。回头我会让各州县提前张贴这张告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