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扶汉室,她是认真的 第480章

作者:一品红楼 标签: 穿越重生

  召开数十次小朝会,汇聚朝中公卿,经过三个多月的商讨,改旧制为内阁八部军府制。

  八部,指的是吏部、户部、礼部、刑部、工部、商部、学部、外事部。

  前五部不用多说,商部管的是商务,如盐政。

  学部是教育部,管的是太学,以及未来将要建的小学、中学、各种专业学院。

  外事部,顾名思义,处理外族、外邦事务。

  若有这八部未能涵盖的单一事项,另置特使。

  内阁设三位丞相,左相为尊,右相、前相为辅,统辖八部,治理国政。

  军府,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兵部,最高长官为大将军,与丞相平级,受内阁节制。

  乱七八糟的将军封号,军衔军职,张祯也协助吕布逐一理顺。

  现有的公卿,如太尉、司徒、太常等,将只是荣誉虚衔,并无实权,可兼任。

  王、侯等爵位,取消封地,保留食邑。

  不过,食邑所得,并不是庶民直接交付,而是由朝廷分配。

  交过这一项税赋的庶民,也不必再向朝廷纳相应的田赋。

  地方上,继续施行州、郡、县三级,官吏名称、级别,也做了一番梳理。

  对于君权,做出了极大的限制。

  皇帝至高无上,拥有提议权、否决权,对三位丞相和大将军的任命权,但不得直接插手政务。

  换言之,皇帝只需高高坐在龙椅之上,朝廷交给内阁。

  刘协默然好一会儿,道,“皇姐,这样一来,汉室便能绵延许久?”

  他记得以前问过皇姐,如何才能永远延续下去。

  皇姐跟他说了很多话。

  那时他不太懂,后来逐渐懂得。

  张祯沉吟道,“我也无法肯定,但总比别的好。”

  她考虑过很多体制,却都不太合适,有的过于超前,有的自身有缺陷,有的不现实。

  只能如此。

  总之她尽力了。

  刘协笑道,“那便这样罢,我相信皇姐!”

  其实他无所谓,因为他早已当上甩手皇帝,还当得很愉悦。

  只是这么大的事儿,总得替子孙后代问一问。

第490章 大汉律与汉月报

  张祯改革官制,基本没遇到什么阻碍。

  一方面是因为她执政日久,威望早成,无人与她作对。

  况且改制后职权更为清晰、更为细致,众人没有反对的理由。

  另一方面,是因为新的官制创造了大量的官位。

  谁家还没个想入仕的亲眷子弟?官位越多,于大家越有利。

  因而都抱着支持的态度。

  官制定好,下一步便是往里填人。

  张祯自任左丞相,任命王允为右相,贾诩为前相。

  八部首官为尚书,另有左、右侍郎。

  吏部尚书,任命原冀州知州荀彧,左侍郎许攸,右侍郎原大将军府幕僚王浩,再将原冀州刺史田丰提为知州,刺史则由朝廷另外派人。

  户部尚书,任命原大司农张义,左侍郎崔丹,右侍郎张祯之兄张祈。

  礼部尚书,任命原北海相孔融,“北海相”这类官职,往后予以取缔,左侍郎刘表,右侍郎伏完,乃是皇后之父。

  刑部尚书,任命荀彧举荐的陈群,左侍郎袁绍,右侍郎张松。

  工部尚书,任命墨家传人台舒,他不会当官没关系,有幕僚,左侍郎李严,右侍郎秦书。

  商部尚书,任命诸葛亮,左侍郎法正,右侍郎原侍中郑习,也是皇甫六郎的表兄。

  学部尚书,任命蔡邕,左侍郎蔡琰,右侍郎祢衡。

  外事部尚书,由西北经略使曹操兼任,郭嘉兼任右侍郎,诸葛亮兼左侍郎,曹操不在朝中时,他和郭嘉代管外事部。

  各部其余官职,由通过考核的太学生及民间征召的俊才充任。

  但并未一次性到位,空缺着一部分,待有了合适的人选再任命。

  军府也自有一套体系,含戍卫、开拓之职,节制天下兵马。

  除此之外,保留了少府,负责皇室事务,由内阁监管。

  之后张祯召集王允、荀彧、蔡邕、蔡琰、陈群、诸葛亮等人,修订《大汉律》,以律法的形式,明确了官制、君权。

  并定出了百姓基本的权利和义务。

  如何算是违法、违法又该如何,全都做出了规定。

  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大汉律》定稿好印出五千份,下发到县级官府,令各级主官用心研习。

  如果不是她改良了造纸术,大大降低了纸张的成本,并且推出了印刷术,用纸不可能这么奢侈。

  等这件事忙完,春耕都已经结束了。

  跟着张祯回京城的祖二郎、祖三郎、祖星、阿衣四人,也在课农司进修了一年,学习了各种先进的种植技术,年初回了部落,指导那一片越民精耕细作。

  张祯休息几日,叫来诸葛亮,跟他说是时候组建商队前往西域了。

  这事儿,此前她就提过,诸葛亮也顺着她的思路想了许多。

  还跟文和先生讨论过几次。

  现在阿姐让他任商部尚书,明显是要有大的举动,他也有所预料。

  所以三言两语就沟通完毕,回官署做事去了。

  商队的意义当然不只是行商,否则为何让他兼任外事部左侍郎?

  这分明也是在开疆拓土。

  诸葛亮很懂。

  三个月后,组建了一支两千人的大型商队,由法正率领,向西域进发,吕布派出两千精锐充当护卫。

  货物种类繁多,有盐、布、丝绸、蜀锦、瓷器、茶叶、脂粉等等,但铁器及各项技术严格管控,半点不许外传。

  诸葛亮本来也想去,张祯没答应。

  还有一大堆事儿呢,哪能让他走。

  委任他为启民特使,代替学部去各州、郡、县建学校。

  县级建小学,郡级建中学,州级建大学。

  最高学府则是京城的太学。

  每年有两次考核,分优、良、差三等。

  优等免除各项费用,还以资鼓励,给奖学金。

  良等免学费、书本费,但要交食宿费。

  差等所有费用都要交。

  不过小学除外,小学三年,不收任何费用。

  具体建多少、怎么建,由诸葛亮调查后与学部商议决定,到时告知她就行。

  所需资金,就从前两年世族身上搜刮出的那笔横财支出。

  此事庞大繁琐,学部那几位,谁都不像是能做成的样子,唯有诸葛亮让她放心。

  她自己也很忙。

  从白玉京到长安的铁路,已经开工了。

  专用的车厢、风箱,都已在赶制。

  虽不用她具体负责,也要过问一二。

  偶有闲暇,还要跟蔡邕、蔡琰、祢衡三人商量办报纸一事。

  西汉时已有邸报,但这种文书主要在各级官府间流通,并未流入民间,她想办的是面向民间的报纸,版面、内容都能效仿现代,宣扬正面、积极的事物,还能打打广告什么的。

  各位大师也能在上面发表自己的诗文、见解、理念。

  主旨是为朝廷喉舌,加强朝廷与地方官府、民间百姓的联系,促进各方面的交流,增加天下士民对朝廷的向心力。

  此事本不急,可第一条铁路大概明年就能完工。

  能将报纸运出长安,运到各地。

  各级学校也在建造中。

  这种情况下还不办报,张祯不能原谅自己。

  蔡琰一听就很有兴趣,主动请命,张祯便委她为主编,蔡邕、祢衡为副主编,协助她完成。

  报纸的名字也确定下来,叫《汉月报》,每月发行一次。

  有点像月刊。

  但张祯觉得,还是叫报纸更符合朝廷的需求。

  蔡琰也是风一般的女子,很快就约到稿件,出了第一期。

上一篇:长嘴小反派的亲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