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升官路 第135章

作者:参果宝 标签: 平步青云 科举 朝堂之上 穿越重生

  我记得爹说,新来的知县老爷人很年轻,是去岁的二甲进士出身,性子很沉稳,估计会有一番作为的。

  当时我已经上了县里的学堂,虽然刚刚开蒙,但是也大概明白爹说的是什么意思。

  不过娘说,年轻人最容易冲动,最好别有什么太大作为,到时候搞得大家鸡飞狗跳的,等他三年一任走了,烂摊子还是留给我们。

  那时候我就迷惑了,那到底是有作为好还是没作为好?

  但是当时爹也在堂屋里,我不敢去问,后来小弟又喊我过去玩,这事也就被我抛到脑后了。

  后来,不用旁人说,我也知道这个新知县绝对是有本事的,不仅将新乡县治理的井井有条,后来还把新乡县的码头和卫辉府的码头一起扩建了,当时闹得可是声势浩大,他们这些小孩最喜欢看热闹,新码头施工的时候,他们总是跑过去玩耍,有时候帮忙做点小杂工,还能拿回几个铜板回家,只是我大部分时间都要读书,心里只能暗暗羡慕大哥能赚这个钱。

  家里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我的课业也一天比一天繁重,同时新知县的话题经常被爹娘提起,这个时候娘不会说新知县的不对了,只盼着爹能跟着新知县多一点时间,说那就是他的造化了。

  这我最近倒是在书中读到过:士为知己者死。

  我爹虽然算不上“士”,但是能得到知县大人的赏识,绝对是一件好事。

  后来,知县大人去卫辉府任职了,爹甚至直接被调到了卫辉府当差,月钱比之前当衙役的时候高了一倍不止,可把娘高兴坏了,她本就愁我的读书费用高,现在可都是有着落了。

  我跟着夫子读书,束脩加上买笔墨纸砚的钱,一个月都要耗费掉二两银子,我爹就算再能倒腾钻营,在我家里这也算是一笔不菲的开销了。

  那时候我已经十二了,又读了四年多的书,该懂的都懂了,虽然爹娘都说我有读书的脑子,但是家中不仅仅我一个孩子,大哥到了岁数要考虑娶媳妇下聘礼,大姐二姐嫁人要嫁妆,小弟虽然读书上没什么天份,自己也吵吵着不爱读书,但是爹娘也有让他继续读两年,用爹的话说,至少不能做个睁眼瞎。

  桩桩件件都是要花银子,其中读书最是耗钱,如今爹跟了那位秦大人,月钱涨了一大截,全家都高兴。

  那位秦大人确确实实是个有本事的人,就连我夫子也多次称赞秦大人的本事,在卫辉府才呆了两年不到,就又被调任到京城中枢了。

  这一次,爹犯愁了。

  他可以继续待在卫辉府做衙役,过着稳妥的生活,但是他思来想去,还是想要追随秦大人去京城。

  娘不同意,觉得现在的生活就很好了,两个人为此还大吵了一架,谁也劝服不了谁。

  我明白娘的意思,京城人生地不熟,不像在卫辉府,哪里都是熟人,有点什么麻烦事,都好解决,况且就是那位秦大人去了京城,到底能怎么样,都是两说呢。

  京城离卫辉府还那么远,到时候还要夫妻分别,一年到头都不一定能见到一次。

  但是爹也是个固执的人,想好了要走那是谁也劝不住,等到秦大人要离开卫辉府赴任的时候,爹简单收拾了包袱,带上胯刀,还是走了。

  娘哭了三天,也没法子,日子还得过下去,只能遮掩下心酸,继续操持家中事务。

  后来,爹每一次来家书,都会寄来不少银票,家里的日子是越过越好了,娘也渐渐接受了当年爹的决定,又过了两年,爹写信告诉我们,他居然在京城中置办了宅院,要接我们一家人上京!

  这一下子,全家人都激动了起来,我们居然以后要在京城生活了?!

  爹派了人来接我们到京城,沿途一路走的都是新修好的官道,派来接我们的人告诉我们,这都是秦大人的功绩。

  我对秦大人充满了敬仰,我觉得他就是读书人的典范,考科举、中进士、做高官、得圣宠、做实事,这些都是大家读书科举的目标,但是古往今来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几人?

  我爹实在是有眼光,能在对方还在浅滩之时,就认准了人,跟对了人。

  京城的生活自然要比卫辉府的好上许多,这里是文采俊杰汇聚之地,随着秦大人官越做越大,我爹的地位也水涨船高,我上的私塾都好了许多,家中更是宽裕不少,在京城生活一点都不拮据。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突然有一天,家里的顶梁柱就这样被冷冰冰地送回了家中,当时爹躺在了楠木棺材中,据说是从朝鲜快马加鞭送回来的,但是到底还是需要一些时日,天气又炎热,虽然用了冰,但是爹的脸也根本就不像记忆中的那样了。

  记忆中,爹是魁梧的、脸上的肉是饱满红润的,经常粗着嗓子说话,身上的肌肉更是遒劲有力,让作为一个文人的自己其实很是羡慕爹的身材,我总觉得自己太过文弱了一些,不如大哥像爹。

  但是现在,爹浑身都干瘪下去,嘴唇发青发白,眼睛闭地死死地,再也睁不开了。

  娘恨不得爬进棺材里,她嚎啕大哭,想把爹叫醒,声音甚至可以说是凄厉。

  人在崩溃的边缘,是真的会发疯的。

  我娘本就是个市井女子,她每天算计着肉价涨了几个铜板,家里的布料够不够给大家做一身新衣服,同时她也计较的很,左邻右舍谁敢占我们家便宜,她都要和人家吵到底。

  所以,当娘知道了爹是怎么死的时候,她彻底崩溃了。

  因为爹本来可以不用死。

  他用自己的命,一命换一命,换了秦大人生,换了他自己死!

  娘骂爹,骂爹是个蠢蛋,是个忘了自己有家小的王八蛋;骂朝廷的军队都是吃屎的,能让人伏击;骂东瀛人,说东瀛人都是猪狗生的,都该下地狱;甚至她还骂秦大人,说秦大人就不该逞能去前线,该在京城好生呆着,这样爹就不会死。

  我知道,娘已经口不择言了,但是我们谁都没有去拦她,哪怕这是大不敬之罪,哪怕这可能会让爹的死变得不值得。

  因为若是不让娘泄了这口气,她可能也会一头撞死在棺材上。

  虽然爹一直说自己是个粗人,但是他实际上待娘很好,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爹带他们出去的时候,永远记得给娘带一份,哪怕是一串糖葫芦吃着好吃,也得给娘带一串。

  我爹张达可能在外面是个可有可无的管家、一个护卫,但是他在这个家里,是我娘的全部,是我们兄弟姊妹五人最大的依靠。

  结果爹死了,我们孤儿寡母六人,该何去何从?

  我咬着牙,心里发着狠,想以后就不去私塾了,自己读书温习功课,并且再去找点事情做做贴补家用,不能让他们张家就这样败落下去。

  结果,还没等我的想法去实施,我就被人带到了一位大人面前。

  这位大人脸色有些苍白,但是身形颀长,相貌不凡,虽然人有些瘦弱,但是浑身上下散发出来的气势,却让人不自觉的双腿一软。

  不用别人介绍,我当时脑海里自动就浮现出了爹经常提起的“秦大人”。

  虽然京城里对秦大人到底是死是活议论纷纷,但是如今现实摆在眼前,秦大人果然活了下来!

  我松了一口气的同时,心里又非常复杂。

  这是爹豁出去性命都想救的人,如今他确实活生生的站在这里了;但是如果没有他,或许我爹就不会死吧?

  我对秦大人的感官五味杂陈。

  秦大人为人有些冷淡,他没有和我说什么冠冕堂皇的感谢之语,也没有高高在上的给一些恩赏,他只是告诉我,我爹之前给他看过我的文章,让他给我找一位老师。

  秦大人把我的文章还给了我,里面有朱笔的注释密密麻麻,注释的内容甚至比我文章还长,每一句都做了点评分析,而且一针见血,甚至延展出了笔者的观点,草草读过去就能看到笔者的认真和费心,若是认认真真研读透了,相信我的文章都能更上一层楼。

  我记得秦大人说,这是他做的批注,问我,要不要认他做老师,以后我可以跟在他身边读书。

  我浑身一颤,根本没有想过,自己能受到朝廷官员的指点,甚至能拜秦大人这样的高官做老师!

  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大家心照不宣。

  我要拒绝吗?脑海里想了一瞬,我想这是爹用命给我换来的,我为什么要拒绝?这是秦大人欠我们家的!

  有他做我老师,哪怕他什么都不教我,谁敢苛待他们张家?谁敢给他们家下绊子?不说荣华富贵,下半辈子的保障肯定是有了!

  我认了下来。

  但是我心中依旧有不忿。

  我们两个一直保持着不咸不淡的师生距离,只要我去请教,秦大人知无不言,甚至还会拿出朝政中的一些事例给我讲解,这是我从来没有涉及到的领域,各种书籍典籍,我只要想看,就能在秦府的一处收藏室观到,甚至秦大人还给我爹请封了一个官职,拿到了朝廷每个月三十两银子的抚恤银。

  秦大人将我们一家都照顾的极为妥帖,但是我心中依旧不能完全将他当作真正的师父看待。

  我跟在秦大人身边三年,知道他勤政爱民、才华超凡、博闻强记,写文章更是一流,百姓需要他,朝廷需要他,秦大人是百年难得一遇的人物。

  我渐渐理解我爹的选择,我也尊重他的选择,但是我却依旧不能释怀。

  直到有一天,我在秦府的藏书室看书看入了神,忘记了时辰,等到抬起头时,已经月上中宵了,我不想打扰秦府上下的人,准备绕小道从西南角门出去,结果正好看到秦大人一个人默默坐在一处临水庭院里,一人饮酒。

  这有些不太寻常,据我所知,秦大人几乎不饮酒。

  同时他倒酒的时候却是倒了两杯,对面的桌上放着一把胯刀,一个酒杯,秦大人喝一杯,就给对面倒一杯。

  月色很亮,那把胯刀也很眼熟,眼熟到我一眼就认了出来——那是爹的胯刀!

  我走近了点,听到秦大人低沉清越的声音带着点酒意,他说:

  “张兄,你二儿子确实如你所说,很是聪慧,今年考中举人不在话下。”

  “张兄,今年我们算认识十年了吧,十年老友,当浮一大白,干了!”

  “张兄,你说你喜欢“状元楼”的女儿红,这是十五年陈的,你喝喝看是不是还是当年那个味。”

  “张兄,如今天下承平,有我的功劳,也有你的功劳,我们一起碰一杯。”

  “叮”的一声,两个酒杯碰撞在一起,秦修文仰头喝下这一杯酒,斜靠在凉亭柱子上,他不再讲话,因为最后一句话的声音已经开始哽咽了。

  我心里最后那一点别扭,在这一刻,突然之间就消散了。

  我一直以为我爹是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他这辈子做的最出格的一件事,就是用命救了秦大人一命,我一直以为这对秦大人来讲,算不了什么。

  我爹可以,别的护卫也可以,是张达救了他,还是王达,对秦大人来讲,并没有区别。

  但是我现在知道了,原来秦大人一直没有忘记过。

  秦大人在我心里,一直冷静自持、波澜不惊,再大的事情到他面前都不会引起他多么大的情绪波动,却在这个夜里,显得格外的脆弱和伤怀。

  因为明日,是我爹的忌日。

  我也终于明白,我爹不仅仅是出于忠诚做出来这样的选择;

  倘若是为了知己、为了挚友而舍命相护,那么或许,我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因为我记得,那年我读过的书里写着:士为知己者死。

  我悄悄地走了,没发出一点响声,将这个夜晚的宁静留给秦大人,缅怀他的友人,怀念那些已经无法再相见的人。

  有些人死了,但是他却依旧活着,因为他永远活在思念他的人心中。

  我抬头看了看月色,今夜的月色格外明亮,眼角有泪光在闪动:

  爹,我们都没有忘记过你的一切。

第206章 番外八◎大明荣耀◎

  朝鲜之战在历史上对于大明和东瀛来说,都是一个拐点。

  大明借着这次战争,确立了它东亚霸主的地位,在东亚地区有着绝对的话语权,甚至因为大明先进的武器和在海洋上率先使用蒸汽机船这一壮举,就连西方世界也渐渐开始认识到与大明交好的重要性——不看葡萄牙人正是因为搭上了大明这艘大船,居然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将西班牙人打败,重新夺回了自己国家的主导权么?

  而东瀛,则是因为这场战争,损失惨重,原本就是战败国,最后不知道怎么还出了个昏招,想要刺杀大明皇帝的宠臣秦修文,导致大明朝再次发火,加重了对东瀛的惩罚!

  东瀛在这场战役中,绝对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多少的年轻战士在这场战役中再也没回过故土,甚至因为损失的年轻男子过多,东瀛岛上有很长一段时间,女子小孩以及老年者成了这个国家的大部分人口组成。

  花宗茂正的十族被夷灭,但是依旧让其名声在东瀛臭不可闻,所有东瀛人都恨不能生啖其肉,明明已经战败,明明已经投降,为什么还要多此一举,做出这样的事情?如今人没有刺杀成,东瀛却要因为他的自私举动,用一代人的命运去偿还这个孽债。

  足足五千万两银子的赔偿,而东瀛国库里有多少银子?恐怕连一千万两都拿不出来。

  这是丰臣秀吉家族这么多年的积累总和之数,在丰臣秀吉统一东瀛之前,东瀛一直处于四分五裂的战国时期,哪怕一直到现在,丰臣秀吉分封了各个领主,大部分的税入还是进入了这些领主各自的腰包。

  如今丰臣秀吉已经归天,东瀛局势再次混乱起来,各地大名谁还愿意为当初丰臣秀吉的政策买单,尤其是丰臣家族后继乏力,德川家康想要趁虚而入,就在这个时候,丰臣家族却直接归顺了大明朝廷,愿意向大明称臣,接受大明的赐封,实在是出乎所有的人的意料。

  这意味着,东瀛以后就和朝鲜一样,是大明的藩属国了?

  这让许多民众都接受不了,认为丰臣家族昏招频出,是丰臣秀吉的侧室茶茶之计,为的就是保住自己的儿子丰臣秀赖不成为质子入京城,保全自己的地位,取得明朝的帮助,所以才愿意对明朝摇尾乞怜。

  许多丰臣秀吉的旧部下劝说丰臣秀吉的正室宁宁否决此事,但是让人惊讶的是,原本两个根本不对付的女人,这一次却是坚定站在了丰臣秀赖这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