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韶华 第136章

作者:寻找失落的爱情 标签: 女强 爽文 重生 穿越重生

  “郡主最先去了郦县。现在,郦县真是大变了模样。”

  陈瑾瑜忍不住赞了蔡县令几句:“蔡县令事事亲力亲为,为百姓生计绞尽脑汁。简直就是县令的典范。”

  眼高于顶的崔县令,对蔡县令倒是很服气:“蔡县令爱惜百姓,当差勤勉,是我等县令的楷模。”

  顿了顿,又来了一句:“陈舍人写的蔡县令小记,也十分精彩。我已读了三回。”

  看过之后,眼珠子都有些红。

  一个县令,能被郡主这般赞扬,还写成这样小记四处散播,这是何等光鲜体面荣耀。

  真恨不得以身代之,再来一个崔县令小记什么的。

  陈瑾瑜笑着自谦:“崔县令是两榜进士,我那点文采,哪里值得一提,让崔县令见笑了。”

  马耀宗立刻道:“陈舍人也太谦虚了。那份蔡县令小记文采斐然,写得好极了。”

  姜韶华也含笑点头:“确实很好。”

  陈瑾瑜被夸得眉开眼笑。

  卢琮一时插不进嘴,心里暗暗想着,换了他来写,保准写的更精彩更感人肺腑。

  可惜,他现在还没搏得郡主信任。这等出头露脸的差事,还轮不到他,让陈舍人这个黄毛丫头抢了先。

  没错,卢琮卢舍人对此事颇有些不甘不服。他自少读书,说是读书天才也不为过,写得一笔好字,一手锦绣文章。

  陈瑾瑜确实有才学,以这个年龄的少女来说,实在难得……不过,哪能和他相提并论!!!

第220章 内卷(二)

  崔县令做的,不止是建粮仓。

  崔县令随意地在前领路,“恰巧”路过一处学舍。学舍里传出幼童的朗朗读书声。

  姜韶华目光一掠,咦了一声,停下脚步:“这里不是私塾?”

  学舍门口挂着一个黑色的匾额,上面写着叶县书院四个大字。字迹飘逸,分明是出自崔县令手笔。

  如果是私塾,绝不敢挂这样的匾额。

  果然,就听崔县令不疾不徐地答道:“回郡主,这是叶县县衙建的书院。由县衙出银子,聘了五个秀才来做夫子,只要是叶县百姓,都可将家中六岁以上的孩童送来读书。一直可读到十五岁。”

  “书院不收束脩,还供孩童们一顿午饭。”

  “还有,不但男童可来读书,女童也可进书院。”

  最后这一句,才是重点。

  崔县令一边拿腔作势,一边悄悄去打量郡主的脸色。眼见着郡主舒展眉头,崔县令这颗心才悄悄落下。

  “崔县令有心了。”姜韶华目中满是赞许,声音温和极了:“叶县富裕,为南阳郡之首。如今县衙建书院,让孩童们有书可读,这是给全南阳郡的县衙做了一个表率。”

  被郡主盛赞,崔县令就像喝了一杯热热的蜜水,心里暖烘烘甜丝丝的:“臣做的都是该做的事,不敢当郡主这般夸赞。”

  “有什么不敢当的。”姜韶华笑道:“你这般用心,本郡主很是高兴。”

  顿了片刻,又道:“书院里有女童来读书吗?”

  崔县令有些遗憾:“只有寥寥几个,男童倒是来了不少,年龄大小不等,一共有四十多个。男童分了五个班,女童只能勉强凑成一个班。”

  世情就是如此。女子就该安分守己地待在家中,不该抛头露面,读书这等事,更是男子的权利。

  叶县已经是一等一的富县,女子们种桑养蚕织绸赚银子养家,地位之高,远胜其他地方。便是如此,肯送女儿进学舍读书的,也少之又少。

  陈瑾瑜听着心里不是滋味,忍不住插嘴问道:“是不是百姓们顾忌夫子是男子,不愿让女儿进学舍?”

  “这倒不是。”崔县令叹一声:“教导女童读书的,是臣的内人李氏。而且,学舍里特意砌了一道墙,将男童女童读书的地方分开。平日进出也是走两个门,互不相通。”

  “为了保证孩童们的安全,臣还将衙役排班,每日都有两个衙役来守着学舍。以免有宵小之辈乱闯。”

  “臣还特意亲自写了公告,令人宣读,让百姓们都知道学舍收女童。可来学舍读书的女童,还是少之又少。”

  姜韶华淡淡接了话茬:“人心中的成见,就如高山,不易攀越。崔县令已经做得很好了。不管有几个女童来学舍,都开了一个好头。”

  崔县令被夸得俊脸发红:“多谢郡主盛赞。”

  心里却暗暗振奋。

  在王府和蔡县令那一番掏心置腹的长谈,彻底打通了崔县令的任督二脉。崔县令回叶县后,就开始着手建粮仓和学舍。尤其是这叶县书院,更是花足了心思。

  可惜,百姓们目光短浅,连免费的书都不愿让闺女来读。大多是觉得女子读书没用,不如留在家中。

  六七岁的女童,已经能做一些简单的家务,能学着采桑叶喂蚕。再大一些,就能学缫丝织绸赚银子了。

  这些,不必崔县令细说,姜韶华也清楚。

  “郡主,我们进学舍瞧瞧吧!”卢琮最擅察言观色,不失时机地进言:“臣从未见过女子书院,今日正好开一开眼界。”

  姜韶华笑着略一点头。

  崔县令特意从学舍门前经过,巴不得郡主入内仔细看看,忙在前领路。

  姜韶华先去了男童学舍。

  “来读书的男童,最小的六岁,最大的十三岁。”崔县令对一手建起的书院了如指掌,侃侃而谈:“臣将他们按着年龄分成五个班,年幼的教得慢,也教得扎实。十二岁以上的,以认字为主。”

  卢舍人再次巧妙地接了话茬:“崔县令这么做,很是妥当。六七岁的孩童,可以慢慢调教,以后走科举之路。十二三岁的少年郎,读书科考就迟了,花个两三年时间读书认字,以后也能谋个好营生。”

  崔县令笑道:“我心中正是这般打算的。卢舍人才学过人,当年是二榜传胪,见识不凡。可得请卢舍人多多指点。”

  卢琮忙笑着自谦:“那都是过去的事了,不提也罢。崔县令才是真正的年少俊彦,心中有章法,行事有度,我远远不及。”

  清河崔氏和范阳卢氏,皆是大梁望族。卢琮年少时赫赫有名,崔县令早有所耳闻。

  再者,两人都是读书天才,以科举晋升官场,颇有共同话题。很快就聊得热乎起来。

  陈瑾瑜和马耀宗默默对视一眼。

  卢琮这老东西,交际来往是一把好手啊!正好,以后郡主身边需要应酬的差事就都给他了。

  姜韶华没听卢琮和崔县令的互相吹捧,进了学舍后,她细致地看了一回。学舍十分宽敞,地面打扫得干干净净。有专门吃午饭的饭堂,还有一片空地,可供孩童们戏耍玩闹。

  正在给孩童们上课的夫子们,知道郡主一行人来了,个个卖足力气。孩童们的读书声整齐且洪亮。

  姜韶华微微一笑,又去了女童学舍。

  这一边是同样的规格。可惜人太少了,学舍都空着,只用了其中一间。稀稀拉拉地坐着五个小姑娘,且都是六七岁模样。最大的那个,也没超过九岁。

  “年龄大的,都会干活赚银子了,家中肯定舍不得送来读书。”陈瑾瑜在姜韶华耳边低声叹道:“这几个年龄小,来读书还能有一顿午饭。要是没这顿午饭,怕是连这五个都来不了。”

  姜韶华笑着瞥陈瑾瑜一眼:“万事开头难,走出第一步了,慢慢走下去,才有第二步第三步。”

  这倒也是。

  陈瑾瑜很快打起精神来,低声笑道:“郡主,这位女夫子,就是崔县令的夫人李氏了。”

第221章 李颖(一)

  姜韶华不动声色地打量一眼。

  崔县令出身清河崔氏,本人是年少俊彦,娶的妻子自然不是寻常女子。这个李氏,和后宫那位李贵妃同族,论辈分,应该叫李贵妃一声堂姑。

  当然了,李氏也是大族,族人近万。和李贵妃近支攀亲的,少说也得有一两百个。

  崔县令和李氏是表兄妹,自幼定亲,青梅竹马,情意深厚。李氏过门后,随夫婿来了叶县,接连生了两个儿子。

  “李氏见过郡主。”李氏身形窈窕,相貌秀雅,敛衽行礼时姿态端庄。

  姜韶华含笑道:“李夫子快些起身。”

  李夫子三字入耳,李氏不由得抿唇一笑。待起身后,轻声张口道:“叶县初次办书院,百姓们对女子读书一事颇有些争议,妾身便主动提议来做夫子。以解除百姓们的忧虑。让郡主见笑了。”

  “你们夫妻都是用心做事的人,本郡主很是欣赏赞许。”姜韶华微微一笑:“还有,既是在学舍里,本就应该称呼一声夫子。”

  “敢问李夫子全名?”

  按着大梁风俗,女子出嫁后,便冠以夫姓,闺名不能轻易示人。譬如李氏,应该是崔李氏。

  李氏被问得一怔,下意识地抬头和郡主对视:“妾身姓李,闺名一个颖字。”

  “李颖,好名字!”姜韶华笑着赞一句,然后正色嘱咐:“你既做了夫子,以后可得撑起女学。今日只有五个学生,或许明年便能有十个,后年就有二十个。”

  “本郡主以后每年都来,只盼着叶县书院办得好,不但是南阳郡之冠,也是大梁县城之冠。”

  短短几句话,令李氏热血涌动……不对,从现在起,应该称呼全名李颖了。

  李颖郑重应下:“是,妾身一定不负郡主厚望。”

  姜韶华又仔细问询:“现在她们学的是什么?”

  “学习进度如何?”

  “她们五个人中,谁最勤勉?”

  李颖一一作答:“回郡主,她们从千字文学起,学舍开了一个月,每个月休息四日。她们学习进度中规中矩,和隔壁的学舍差不多。论勤勉,犹有过之。”

  “这五个女童里,最聪慧上进的,是陆大妞。”

  崔县令笑着接过话茬:“就是去岁儿媳状告婆婆的陆家。陆家婆媳两个吵吵闹闹的,倒是都乐意让陆大妞来读书。”

  李颖轻声道:“陆家婆媳,一个是觉得不用束脩还有午饭,县衙的便宜不占白不占。一个是盼着女儿学有所成,日后有出息,能像陈舍人那样在郡主身边当差做事。”

  陈瑾瑜没料到此事还和自己相关,有些骄傲,又有些好笑:“她倒是有眼光。那个陆大妞呢,叫来给我瞧瞧。我来看看,她有没有舍人之才。”

  姜韶华被逗得轻笑不已:“那肯定及不上陈舍人。在本郡主心里,陈舍人举世无双,无人能及。”

  郡主的嘴,骗人的鬼。

  卢琮心里酸溜溜的。

  马耀宗却羡慕不已。他也很想被郡主夸一夸举世无双啊!

  李颖笑吟吟地叫了一个女童过来。

  这女童约摸七八岁模样,皮肤白净,五官清秀,一双大眼格外有神。见了郡主,竟也不怕,大大方方行了一礼:“大妞见过郡主。”

  姜韶华含笑打量一眼:“生得好看,性子也大方,很好。”

  陆大妞被夸得小脸红扑扑的,挺起胸膛大声答道:“多谢郡主夸赞。”

上一篇:春棠欲醉(锦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