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韶华 第211章

作者:寻找失落的爱情 标签: 女强 爽文 重生 穿越重生

  马耀宗立刻笑道:“汤大哥这么说,可就令我汗颜了。马家靠的是我祖父,我不过是承长辈遗泽。哪有资格指点汤大哥。”

  “我其实很配服汤大哥。户房最是忙碌,冯长史的脾气也不太好。能在户房里当差,得冯长史夸赞,也就是汤大哥了。”

  汤有银连连笑道:“马兄弟年少有为,为人伶俐,当差谨慎,深得郡主器重。是我楷模才对。”

  两人称兄道弟,互相吹捧了一番,各自心满意足。

  有了这一番掏心置腹,接下来几日,马耀宗和汤有银亲近了许多。

  陈瑾瑜看在眼里,心里颇有些唏嘘。

  女子做官,实在不易。她是郡主少时玩伴好友,身后有做王府长史的祖父,有孜孜不倦做县令掌铁矿银矿的亲爹,有即将做刺史女婿的兄长。最重要的是,有郡主的全力支持和青睐,就是这样,王府属官们还是有意无意地和她保持距离。

  也怪不得他们。到底男女有别,她青春年少正当妙龄,男子们靠近了多有不便。

  好在她也有旁人不及的优势,可以天天伴在郡主身边。

  姜韶华细心敏锐,张口问询:“你是不是有心事?”

第352章 衣锦(一)

  两人既是君臣,更是好友。每日朝夕相伴,亲密至极。

  陈瑾瑜也不隐瞒,将心里的唏嘘一一说了:“……女子当差做事,真是不易。不管他们有意无意,我总是容易被忽略被无视,甚至被孤立。”

  “想想当日在京城的时候,郡主只身一人进朝堂,面对龙椅上的天子和满朝文武百官,泰然自若。这等毅力勇气,我实在不及。”

  姜韶华默然片刻道:“官场素来是男子天下,身为女子,要跻身立足,确实难之又难。每走一步,都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心血。”

  “譬如我,总比其余藩王要艰难得多。东平王淮阳王武安郡王拍拍屁股就离京回藩地,到了我这儿,就要费心思让太皇太后点头让我归来。为此,南阳郡要源源不断向朝廷进献粮种和大批新粮。”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实力不够,不能掀桌翻脸,就得暂且隐忍不发,按捺周旋。”

  陈瑾瑜低声道:“献粮确实让人心痛。不过,也有许多看不见的好处。在皇上和太皇太后眼里,郡主贴心且忠心。在百官们眼底,郡主胸襟宽广仁厚。得了好处的百姓们,都会念郡主的好处。”

  名声这等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比重要。

  姜韶华微微一笑:“是啊!用些粮食邀买一个好名声,颇为划算值得。不然,真当我是冤大头不成!”

  两人对视一笑,气氛陡然轻松了许多。

  陈瑾瑜笑着叹道:“郡主麾下有我这个舍人,有孔姑娘孙姑娘,还有叶县的崔夫人李颖,可谓人才济济。我只盼着,以后会有更多能干女子到郡主麾下当差做事。”

  姜韶华笑道:“放心,一定会有这一天。”

  ……

  在南阳军里住了数日,姜韶华启程离开军营,没去最近的宛县,而是去了西鄂县。

  西鄂县的邹县令大喜,领着县衙众人前来相迎。西鄂县里的几家大户也都来了,其中就有汤家人。

  姜韶华笑着让众人免礼起身,又特意当着众人的面叫了汤有银过来:“汤司吏在王府户房里当差,做事勤勉仔细,本郡主十分欣赏。此次巡查诸县,本郡主特意令他随行。”

  邹县令立刻将汤有银赞了一通,县衙其余人也纷纷附和。在他们口中,汤有银几乎成了通晓户房事务精明干练的天才。

  汤有银三十岁的人了,没想到还能出这样的风头,一张还算厚实的脸皮也有些发烫。眼角余光扫到汤氏族人羡慕的眼光时,下意识地挺直了腰杆。

  他亲爹为郡主出生入死,他这个做儿子的沾沾亲爹的光也没什么不好意思的。

  马耀宗看在眼里,想到过一段时日就轮到自己衣锦还乡回比阳县了,心里顿时如火炭一般。

  也就是郡主,这般细致入微,特意为他们张目撑腰,给他们的家族体面光鲜。他们焉能不为郡主肝脑涂地?

  这一日晚上,西鄂县的县衙里设了接风宴。

  姜韶华照例不饮酒,只喝了一杯清茶。宴会的气氛却热闹得很。

  邹县令满面红光,主动起身举杯:“今年玉米大丰收,收的粮食是去年的两倍还要多。再过几日,就要收红薯了。照这样下去,百姓不但不会饿肚子,还能卖粮换银子。”

  “这都是郡主仁厚之功。臣敬郡主三杯!”

  邹县令一连三杯,喝了个底朝天。

  姜韶华笑着问道:“现在没百姓抱怨全面种新粮一事了?”

  邹县令呵呵笑答:“家家户户粮屯都装得满满的,种一茬新粮够吃一家子吃两年,玉米杆子能烧火,红薯叶子能喂猪养鸡。百姓们喜得合不拢嘴。哪里还会抱怨。”

  姜韶华会心一笑。

  邹县令兴致勃勃地说了下去:“崔公子真是神人,去年玉米亩差量已经很高了,没曾想,今年的产量又多了两成。”

  崔渡名字入耳,姜韶华心湖有些异样,面上半点不露,欣然笑道:“等新粮全部推广开来,百姓们能填饱肚子了,麦粟豆稻还是要种的。崔渡一直在田庄培育粮种,他对本郡主说过,等培育出优良的粮种了,产量也会比往日高得多。”

  邹县令激动不已:“这可真是太好了。崔公子就是活神仙啊!”

  是啊!农耕是国之根本,能让粮食产量大幅提高的崔渡,确实就是半个神仙。

  姜韶华的脑海中再次闪过崔渡的面容。

  宴会散后,姜韶华吩咐汤有银:“难得回一趟西鄂,你不必在我身边伺候,回汤家住几日。”

  汤有银还想推辞,就听郡主笑道:“衣锦还乡,是人生一大乐事。你在王府里资历还浅,暂时不便升官。不过,该有的体面总是要有的。”

  汤有银心里涌过热流,郑重拱手谢了郡主恩典。

  ……

  当日晚上,汤有银就回了汤家。

  汤家七个房头,只要是能走路的,都出来相迎。

  一把年岁走路颤巍巍的汤老太爷,竟也主动迎了出来。汤有银哪里敢大喇喇地受着,忙上前扶住汤老太爷,恭声喊了一声“大伯父”。

  汤老太爷上下打量汤有银一眼,笑着赞道:“果然是有出息了。”

  汤有银这一辈的男丁,一共有十几个。年龄最大的已经有五十,最年轻的也有二十多岁。汤有银在其中,本来算不得如何出众。年轻时候跑商路,不够灵活,后来才送去县衙里当差。

  谁曾想,汤有银就是这么有运道。现在得了郡主青睐,进了王府户房里当差,被冯长史视为左右手。现在还能随着郡主巡查诸县。

  有郡主一力抬举,汤家上下谁不高看汤有银一眼?

  汤有银倒是没有飘上天,沉稳应道:“郡主此次巡查诸县,要看新粮收成,还要看各县安顿饥民的账册。我在户房里当差做事,对账册熟悉,所以才有机会随郡主左右。”

  进了王府以后,汤有银的人生目标,已经悄然从汤家家主变成了更高远的志向。

  人的眼界格局都高了,显露出来的气度自然不同。

第353章 衣锦(二)

  汤老太爷看在眼里,也觉欣慰。

  汤有银若能飞黄腾达,汤家也就跟着起来了。他奋斗多年,汤家也就是个土财主。这三年攀上了王府,为郡主奔走出力,汤家的地位有了显著的提升。

  汤有银在汤氏族人的簇拥下进了正堂。

  外面天漆黑,正堂里灯火通明亮如白昼。汤氏族人一个个精神振奋,没有一个困倦的,围着汤有银七嘴八舌说个不停。

  有人问汤有银在王府当差累不累。

  汤有银耐心道:“在王府户房里做事,比以前在县衙累得多。冯长史掌管南阳郡税赋和内务,户房每日事务繁多,要立各种账册,要算清所有来往账目。户房不是要重用我,在户房里谁都没闲着的时候。”

  “冯长史脾气确实大了一点,不过,能耐本事也是一流的。五十多岁的人了,拨起算盘算起账来飞快。整个王府的支出用度,南阳郡的土地人口粮食,都在心里,张口就来。”

  “我跟着冯长史做事,学了许多。若能学到冯长史五成本事,也就心满意足了。”

  汤有银对冯长史推崇备至,尊敬也是发自肺腑的。

  汤氏族人们听得心头发热,纷纷道:“冯长史这般重用你,你是得好好学本事。”

  “冯长史总有老的一天,等过个十年八年的,你就能接过冯长史的差事。也能做个王府长史了。”

  汤有银忙道:“这话可不能乱说。要是传到郡主耳中,可就太过轻浮肆意了。”

  “这里又没外人,说的话不会传出去。”汤老太爷笑道:“大家这是都盼着你好。”

  汤有银正色道:“我知道都盼着我好,那就更得谨慎些。不该说的话不要说,不能做的事不要做。”

  不说别的,这份沉稳持重,就已胜过汤家其余后辈。

  汤老太爷心里最后一丝不甘也放下了,当着众人的面说道:“将来这汤家,总会交到你手上。你说的话,大家都会照做。”

  汤有银却道:“汤家现在为郡主做事,日后家主之位要传给谁,要看郡主的心意。现在说这些为时过早。”

  其实,就是想一直留在王府,瞧不上做汤家家主了是吧!

  汤老太爷心中有数,也不说穿,顺着汤有银的话音笑道:“说的是,以后的事以后再说。”

  众人少不得又要说起汤氏粮铺一事。

  “这大半年来,汤家分了三路,在北方开了十二家粮铺。”

  “新粮的粮种推广得还算顺利,有六郡的百姓今年试种了新粮。现在玉米已经收成了,到底产量有多少,现在还不清楚。应该很快就会统计数据送回来。”

  “不必高三倍四倍,就是有两倍的亩产量,也足够了。说得再多,也不及百姓自己亲自耕种一茬。等红薯收成了,粮铺的生意就更好做了。”

  “现在都是往里赔银子,等新粮推广开了,买粮种的百姓多了,就该有些收益了。”

  听到这儿,汤有银笑道:“郡主设立粮铺的用意,本来就是推广新粮,并不是要借此来赚银子。不然,就是派出去的亲卫营,每个月的军饷花销就是一大笔数目。”

  可不是么?就凭卖粮种那点银子,够做什么的?

  更不用说,亲卫营还一直在暗中收容饥民,这更是耗粮耗银子的事。

  汤老太爷压低声音道:“西鄂县今年已经多了一千多饥民。邹县令乐得嘴都要笑歪了。以你看,郡主到底打算招多少饥民充实人口?”

  汤有银看汤老太爷一眼:“那就得看今年各县到底能收多少粮食了。”

  也就是说,越多越好,多多益善了。

  汤老太爷心中有数,低声道:“郡主胸怀天下,有大志向。”

  汤有银说道:“我们汤家的男丁有半数在外奔波,冒着乱民暴动的危险做事,郡主都看在眼底。以后,郡主绝不会薄待我们汤家。请大伯父安心。”

  汤老太爷点点头,忽然长叹一声:“以前我自高自大自以为是,竟敢小瞧怠慢郡主,被换了家主之位,真是半点都不冤。还是你父亲眼光独到,为汤家选了一条更好的路。”

  汤老太爷如今对郡主心服口服,在人前不止一次流露过悔意。

  汤有银这就不便接话茬了。

  汤老太爷唏嘘几句,很快打起精神道:“你这次回来,在家里好好住几天。你早些去歇着,明天早些去郡主身边当差。”

上一篇:春棠欲醉(锦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