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寻找失落的爱情
充足的兵力,是南阳郡最大的底气。当然,养兵最耗费钱粮,从来都不是容易的事。大梁朝国库空虚,除了吏治腐败,有一半都得“归功”于数量近四十万的庞大军队。
吃空饷喝兵血,是大梁军队数年来的恶习。四十万军队,这是兵部军册里的数字。至于各军队里的真实人数是多少,就不得而知了。
陈县令告退离去后,姜韶华对宋渊叹道:“今年汤家粮铺继续往北延伸,现在已经开了十五家粮铺。亲卫营的人还是不够用。”
第445章 扩张
南阳郡主姜韶华才貌双全,有兵有粮有权,家大业大,在众人眼里,这简直就是女子成功的典范。
这样的南阳郡主,还有什么烦恼?
当然有啊!
越扩张,越觉得钱粮不够用,兵力还是不足,人手远远不够。
人一旦有了野心,就像一颗种子入土。种子生根发芽开花,逐渐长大,野心也会随之茁壮成长。
“当年我让汤家经营粮铺,是为了推广新粮。两年下来,已颇有成效。我们南阳郡的新粮,已经渐渐推广开来。北方的百姓大半都种上了新粮。甚至就连南方那边,也有人开始来南阳军购买粮种了。”
“今年只是卖粮种一项,就给南阳郡赚了大笔的银子。”姜韶华笑着叹道:“冯长史熬夜拨算盘算账,都不嫌累。可我怎么还是不太满意?”
“南阳郡势力不停扩张,人手愈发不够用。尤其是亲卫营,每家粮铺都得配两百个亲卫。平州境内还有残余的乱军,更需要人手。我恨不得亲卫营的人手扩充个几倍。”
宋渊看一眼双目熠熠闪亮的郡主,咳嗽一声:“以郡主的威望实力,扩充亲卫营不难。难的是养兵和练兵。郡主别太过心急,路要一步步走,事情要一件件地做。”
五年间,亲卫营的人手扩充了三倍。从原来的两千人,到现在的六千。而且个个装备精良,都是精兵,战力极强。不客气地说,这六千亲卫足以横扫朝廷两万左右的兵力。再加上南阳军,足以傲视北方了。
郡主还要继续扩充……有朝一日,兵力足以影响左右北方局势。
郡主到底要做到哪一步?
这个疑问,一直在宋渊心底盘亘。想来陈冯两位长史也在私下里琢磨过不止一回。只是,有些事做得说不得,就这么含糊着吧!
姜韶华在别人面前会装模作样,在宋渊面前半点没遮掩的意思,张口道:“我确实心中急切。我怕京城再生变故。只有我拥有强大的实力,才能让人忌惮,不敢轻举妄动。”
宋渊听得一头雾水:“皇上年轻力盛,再过几个月就出孝期,可以娶皇后延绵子嗣。王丞相把持朝政,也有太皇太后安国公一派顶着,就是做事效率低下,总不会出大乱子。郡主为何忧心忡忡?”
姜韶华沉默不语。
她如何能不忧心?
前世,就是在这一年,年轻的太和帝意外身故。紧接着就是一场惊天动地的朝堂势力清洗。皇位更迭,从来都伴随着腥风血雨。太和帝没有子嗣,只有一个智力低下的胞弟。为了保证皇位传承安稳,她和郑宸分别联姻王家范家,勉强稳住了局势。她的人生,就此彻底被摆布掌控。
这一世,她屡次写信提醒太和帝,要提防戒备身边人。奈何她在南阳郡,离京城太过遥远,能起的作用有限。而高凉王父子,却都在京城。还有一个立场不明居心叵测的郑宸,和高凉王世子姜颐走动愈来愈密切……
朝堂势力争斗不休,宫中波涛汹涌不平。
她该做些什么?
她能做些什么?
“舅舅,昨夜祖父又托梦给我了。”姜韶华抬眼和宋渊对视:“祖父对我说,京城或许会有大变故,让我做好应对的准备。”
宋渊眼皮一跳,心跳也乱了节拍:“什么大变故?”
姜韶华又是一阵沉默,许久才张口:“祖父没说清楚,只说和皇上有关。我心中着实不安宁。只是,我离京城太远了,在京城的人手眼线传递消息无妨,真想做什么,鞭长莫及。”
宋渊定定心神,安慰道:“郡主不必太过忧虑。不管京城出什么事,都乱不到我们南阳郡来。”
可她似乎不再满足于只守着南阳郡。她的野心越来越大,目光越来越远,从南阳郡一路向北看,势力不停扩张……京城一旦生乱,必然要被波及。
姜韶华深深呼一口气:“先不说这些了。今年春耕即将开始,我也该开始巡查军营和十四县了。舅舅去安排吧!”
宋渊拱手领命,退了出去。
姜韶华独自一人坐在椅子上,目光漂浮不定。许久之后,长长叹了一声。
……
姜韶华的烦恼,不为人知。对着最亲近的人,也不便吐露。
五日后,姜韶华在一千亲卫的随行守护下开始了今年的巡查。
南阳郡上下早就习惯了郡主的行事做派,正值春耕,县令们个个争先恐后地去田间转悠。对新开垦出的荒田耕种,尤其关注。
对汤家来说,今年也是极其重要的一年。
随着新粮的推广,汤氏粮铺从南阳郡第一粮商,一跃成为北方名气最大的粮商。十五家粮铺,现在专门卖新粮粮种,每日排队买粮种的百姓能排出两里地。
新粮耐旱耐寒,产量极高。只要是种了新粮的人家,都知道新粮的好处。之前没种的,眼睁睁看着别人家地里丰收,早就红了眼。今年汤氏粮铺一开门,几乎被抢着买粮种的人挤破门槛。
汤家的烦恼也来了。
人手根本就不够用。所有能派出去的男丁都出去了,近支远支的都算上,人手还是不够。
“郡主说了,今年还要再开五家新粮铺,人手根本就不够用。”汤五太爷对着汤老太爷诉苦:“一家粮铺,少说也得三四个人撑着。就这幸亏有亲卫营的人跟着打下手,不然更忙不过来。”
汤五太爷在外奔波两年,今年特意回来,也是为了参加郡主的及笄礼。现在又该启程动身离去了,黑瘦了一圈的脸倒是格外有精神。
汤老太爷慢腾腾地说道:“人手不够,就别拘泥于汤家男丁,招些可靠的人,一边教导一边当差做事,磨炼个几年就能当用了。”
“这事你只管放开手去做,族里这边有我给你撑着,没人敢啰嗦多嘴。”
说着,白了一眼过去:“你这混账,一肚子心眼,私下里早就这么干了。现在和我说,还不是想让我给你背一背黑锅。”
汤五太爷嘿嘿一笑。
第446章 边关(一)
太和三年的春日,熬过了旱灾蝗灾瘟疫,百姓们刚缓过一口气来,积极地买粮种开垦农田开始春耕。
可惜,老天根本不让朝堂安稳,也不肯让龙椅上年轻的太和帝安宁。在三月初四这一天,朝廷接到了边军送来的急报。
“柔然骑兵进犯边关!”
“边军大败,失了彭城,退守司州。”
“彭城被烧毁,钱粮被抢之一空,成年百姓被掳走,老弱孩童被屠戮!”
站报上寥寥数语,透着浓厚的血腥气,直扑而来。
太和帝俊脸惨白,身体晃了晃,眼前骤然一黑。
一旁的郑宸面色一变,迅疾上前扶住太和帝:“皇上请息怒!保重龙体!”
王瑾等人满面忧色,围拢上前。
太和帝闭着眼,许久才勉强睁开,眼珠子都泛着红,声音颤抖个不停:“彭城被柔然屠城!数万百姓要么被杀,要么被掳走做奴隶。你们让朕怎么息怒,怎么保重!”
“左锋该死!该死!”
太和帝愤怒的喊声,在殿内回荡。
王瑾心里倏忽一沉。左锋正是左大将军的名讳。众人皆知,王丞相能掌控朝堂,一来是因为有张尚书戴尚书周尚书等一众文官拥护,二来,统领十万边军的左大将军是王丞相的人。
大梁号称四十万军队,边军就占了四分之一。每年拨给边军的军费,要占国库收入的近两成。
这些年,左大将军也算劳苦功高,牢牢守住了边关,将柔然等外族骑兵挡在了关外。所以,哪怕左大将军骄纵贪婪些,只冲着这份功劳,也安稳如山无人能撼动。
谁能料想,左大将军竟吃了大败仗。彭城被屠城,太和帝怒不可遏。消息一旦传开,不知会有多少人会借机大做文章弹劾左大将军,王丞相一党当然不能坐视……眼见着朝堂混乱即将来临。而他这个中书舍人,再次被夹在皇上和父亲中间,忠孝两难全,左右不是人。
果然,郑宸含怒的声音已响起:“皇上,朝廷每年拨给边军巨额军费,对边军优厚至极。左锋实在无能,竟打了大败仗!辜负皇恩失了彭城!必要重惩!臣请皇上下旨,立刻召左锋回京问罪!”
王瑾一惊,脱口而出反对:“不可!”
“皇上,柔然骑兵虽然退了兵,说不定随时会再举兵进犯。这等时候召主将还朝,会动摇军心,岂不是给柔然制造了出兵的良机?为了边关安稳,臣恳请皇上冷静三思!”
“王舍人好一张巧舌如簧的利口!”郑宸冷冷讥讽:“左锋已经退守司州,边关哪里还有安稳可言!照着王舍人的说法,平州被屠城一事,难道就这么悄无声息地过去了?就容左锋这等昏庸无能的武将继续执掌边军,继续丢失大梁疆土?”
王瑾勉力应对:“左大将军铸成大错,必然是要严惩的。皇上明鉴,臣的意思是,等战局稳定了,再召回左大将军……”
“皇上,臣以为,左锋根本不配再执掌边军!请皇上另外派武将前去接掌边军!”郑宸沉声打断王瑾。
姜颐立刻张口举荐范大将军:“范大将军擅长领兵,悍勇无敌,可当大用。”
李博元也张口附和:“臣也以为,可派范大将军前去。”
王瑾一颗心直直往下沉。
朝堂里派系明显,太和帝身边的舍人们,也有派系之别。他和郑宸一直对立,这两年多来,郑宸和姜颐走动密切,还一直在竭力拉拢李博元。李博元一直保持中立,此次左大将军大败,罪责无可推脱,李博元这个中立派,也倒向了郑宸那一边。
三对一,不用多想,吃亏的当然是他。
事实上,怒火中烧的太和帝,根本听不进王瑾的进言,铁青着脸道:“来人,立刻请王丞相安国公进殿,商议应对之策。”
……
当日,三品以上的重臣皆被召进宫。一场口水混战,一直进行到晚上,也没争论个结果来。
愤怒疲惫无力的太和帝,迈着沉重的步伐去了景阳宫。
不出所料,郑太皇太后臭骂了王丞相一顿,坚持立刻召左锋回京问罪。
太和帝气了大半日,现在已经过了最愤怒的时候,稍稍恢复冷静:“朕恨不得立刻召回左锋,和他算一算彭城这笔血债,将他碎尸万段。不过,王丞相他们说得也有道理。便是要问责,也要等边军战局安稳再说。不然,军心不稳,再被柔然骑兵所乘,到时候北地诸州就危险了。”
郑太皇太后怒道:“换个人去执掌边军,难道不比左锋强?范大将军,包将军刘将军宋将军,谁去不行?”
“王丞相一片私心,就是想让左锋赖着不回。等过一段时日,打一两场小胜仗,就算将功折罪了,就能继续执掌边军。这点私心算计,连哀家一个老婆子都能猜到,皇上就看不出来?”
太和帝耳根子软,被王丞相等人说了半日,心意已经动摇。此时听郑太皇太后这么一说,再次动摇起来。
从景阳宫出来后,太和帝又去见亲娘李太后。
李太后和郑太皇太后一直不对付,奈何斗不过婆婆,一直被压得抬不起头。不过,郑太皇太后事事要过问的做派,李太后倒是学了个十成十,张口便道:“王丞相也好,安国公也罢,他们是臣,你是君。到底怎么处置左锋,你这个皇上说了才算。”
“你想按捺一段时日也好,想立刻召还左锋也行。总之,哀家都站在你这一边。”
李太后的策略也很简单。时时刻刻事事都向着自己的儿子,时间长了,儿子就会知道,唯一全心为他着想的人,就是自己的亲娘。
疲累至极的太和帝,没心情领受亲娘的好意,长叹一声道:“这等朝堂大事,朕一个人说了不算。总要皇祖母和王丞相都点头才行。”
这就是年轻天子的悲哀,自己的班底都还太年轻资历太浅,私底下进言还行,真遇到朝堂大事,他这个天子,也不能言出令行。
第447章 边关(二)
太和帝一夜没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