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韶华 第382章

作者:寻找失落的爱情 标签: 女强 爽文 重生 穿越重生

  等了两个月,就等来这样的书信。范贵太妃越想越怒,她霍然起身,血流汩汩,眼前一黑,软软倒了下去。

  ……

  此时,姜韶华也在看范大将军的亲笔信。

  边关路途遥远,八百里加急送信,一个来回也得一个多月。算一算时间,范大将军应该是在听闻姜韶华争皇位的第一时间就写信让人送来京城。

  这封信在路上跑了半个多月,终于在天子登基大典后的这一日呈到她手中。

  “……郡主雄才大略,文武双全,胸怀天下,末将只恨远在边关,不能亲自朝堂支持郡主登基!”

  “等郡主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末将应该已改口称皇上了。这是大梁之幸,亦是群臣和百姓之福。”

  这个范大将军,表态得及时且果断。不愧是当日能从左大将军手中抢走边军的人物,确实有厉害之处。

  姜韶华嘴角浮起一丝笑意,继续看了下去。

  范大将军继续在书信里表了一番忠心,也不讳言地提起了平王母子。

  范贵太妃短视浅薄狭隘,范大将军恳请姜韶华不要和一个后宫无知妇人计较。并且明确表示,范家素来是大梁忠臣,会对新帝效忠,绝不会生出二心。

  姜韶华又是一笑。

  说到底,无非是平王是个付不起的阿斗。不值得范家豁出一切为他冲锋陷阵。付出太大,得到的好处又不够,起兵最大的可能是范氏一族全灭。

  范大将军这等混迹朝堂几十年的老臣,怎么肯做这等亏本之事?

  “范大将军一共送了几封信进京?”姜韶华随口问道。

  一旁的宋渊低声应道:“范大将军一共送了四封信,一封呈到昭和殿,一封送到了范贵太妃手中。另外两封,分别送到了范家和郑家。”

  送去范家,想来是要提醒警告族人,不得做什么不安分的举动。

  至于送去郑家的信,应该是送给范嘉宁的。

第663章 风云(二)

  郑宸叛逃一事,其实朝中人人皆知。

  碍于郑太皇太后,没人当众提罢了。

  后续到底要如何处置郑宸,会不会牵连郑家,这就得看昭平女帝的态度了。

  安国公一直养病,郑家自动自发地闭门不出。郑宸的妻子范嘉宁,也一直销声匿迹,外人根本不知范嘉宁近况如何。

  姜韶华自然是知道的。郑太皇太后不止一次地在她面前提起郑家如今的窘迫和可怜,范嘉宁在知道郑宸和姜颐合谋叛逆后,大病一场,每日靠着汤药续命。

  不知范大将军的书信,能否让范嘉宁重新燃起求生之志。

  想起范嘉宁,姜韶华心情略有些复杂。

  前世,范嘉宁红颜薄命,生孩子时难产而死。闭眼的那一年,还没到双十年华。

  这一生,范嘉宁嫁进郑家还不到半年,孩子都没怀上,郑宸就出了这等事。这对满心都是夫婿的范嘉宁来说,无疑是致命的重击。

  野心过甚不择手段的郑宸死有余辜,范嘉宁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没做过,可夫妻一体。郑宸的罪责,又怎么能不波及到范嘉宁?

  “郡主……皇上,”姜韶华初登基,身边人偶尔会口误,会喊出旧日称呼:“是否要派人打探安国府后宅动静?”

  姜韶华淡淡道:“不必了。”

  陈瑾瑜也就不再多言,转而禀报起其他事务。

  过了片刻,陈长史和王中书令也进了昭和殿。姜韶华将范大将军的信给了陈长史。

  从姜韶华的随手之举,可以看出她对陈长史是何等信任器重了。

  一旁的王瑾识趣地保持距离,心里暗暗羡慕,并不探头张望。

  这封信,可以视为范大将军的“投名状”了。陈长史看后,欣然笑道:“如此看来,边军也安稳得很。皇上可以安心了。”

  姜韶华也是一笑:“范大将军素来是忠臣良将,朕本来也未对他起过疑心。”然后,又转头对王瑾道:“范大将军的信,你也来看看。”

  王瑾有些受宠若惊,正要自谦推让几句,就听女帝陛下笑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朕信得过你。”

  不必扯什么男女私情心中恋慕,只说姜韶华这份上位者的宽宏气度,便足以令臣子由衷折服。

  王瑾心里骤然涌过一阵热流,拱手谢了天子恩典,郑重地从陈长史手中接了书信,仔细看了起来。

  陈舍人悄悄冲陈长史使了个眼色,陈长史不露声色,以目光示意陈舍人端肃。

  今时不同往日。以前在南阳王府,臣子来来回回就那么些人,郡主也不拘什么规矩,陈瑾瑜随意些无妨。现在郡主登基做了大梁天子,陈瑾瑜也一跃做了正六品的天子舍人。不知多少双眼睛在盯着天子,身为天子舍人的陈瑾瑜,言行举止就得格外注意了。

  陈瑾瑜被自家祖父瞪一眼,立刻垂首观心。心里依旧琢磨一个问题。皇上真这般信任王中书令吗?

  就不怕王瑾另怀心思?

  陈长史掌管王府人事数十年,看事情比孙女老辣得多。

  王丞相的丞相之位还在,朝中的丞相党已经一分为二,大半以王中书令马首是瞻。还有小半,渐渐向张尚书靠拢。姜韶华笼络王瑾,确实是高明之策。一来维持朝堂稳定,二来,也能借此压制蠢蠢不安的张尚书等人。

  就譬如姜韶华有了郑太皇太后表态支持,朝堂中那些太皇太后党官员也就安心踏实了。

  皇位更迭,是国朝大事,绝非儿戏。朝堂安稳,百姓才能安稳。

  一旦人心涣散混乱,震荡便会以京城为圆心,迅速蔓延到大梁所有州郡。各地驻军会不会叛乱?盗匪会不会就此猖獗?一旦乱起来,要付出多大代价才能恢复安定?

  杀人当然痛快,一刀下去就是一个人头。可有异心的人太多太多,根本是杀不完的。武力强大是为了有更强的威慑力。所有的政务得一件一件打理,人心也得慢慢收笼。

  这其中的分寸火候,就得看掌权者的能耐手段了。如果坐了龙椅就能让所有臣子低头敬服,太康帝也不会被权臣架空,太和帝更不会死得那么惨了。

  片刻过后,王瑾看完书信,沉吟片刻,第一个问题竟是:“范大将军在信中并未提及郑宸,看来,郑宸并未逃去边军。”

  王瑾和郑宸相伴长大,对郑宸十分了解。郑宸绝不甘心籍籍无名潜藏,迟早会闹出动静来。

  原本他暗中猜测,郑宸最大的可能就是逃去边关,投靠范大将军。甚至蛊惑范大将军起兵谋反。

  现在从这封信看来,郑宸根本没去边军。

  那郑宸逃去了何处?

  姜韶华目光微凉,冷然道:“朕已派人去荥阳郡那边寻郑宸踪迹。”

  荥阳郡是郑家祖籍,郑氏在荥阳郡家大业大,就是土皇帝。郑宸或许就藏在荥阳郡某一处。

  其实,让刑部下通缉令,让各地衙门大张旗鼓地寻人,才是最佳的办法。不过,这么一来,郑家的遮羞布也就被彻底撕下了。

  姜韶华要稳住郑太皇太后,在此事上就得适当让步。

  王瑾知道其中关窍,并不多嘴,想了想说道:“想寻到郑宸下落,还是得从郑家入手。皇上要顾全太皇太后体面,不便逼迫郑家。臣愿为皇上分忧,去一趟郑家,向安国公陈述其中利害。”

  郑宸仓促逃走,随他一同逃窜出京城的,只有当日在宫中的彭四海等五个亲卫。

  这些亲卫都是郑家的人,还有家眷留在郑家。说不定在潜逃路上,就会有人送信回来。

  姜韶华赞许地看过来:“也好,有劳王中书跑一趟郑府。”

  王瑾身为天子近臣王丞相继承人,去给郑家施加一些压力,确实合适。

  王瑾正色领命。

  陈舍人肩上陡然感受到了沉沉压力。

  这位王中书令,熟悉朝堂人事,思维敏捷反应迅疾,还一副忠臣能臣模样。她得积极进步,不然长此下去,她这个天子舍人就真的要沦为倒茶送水跑腿传话的闲差了。

  ……

第664章 风云(三)

  王瑾奉女帝之命,去了郑府。

  昔日热闹的安国公府,如今正门紧闭门庭冷落。门房管事也清闲得很,老远便迎了出来,客气地说道:“我们国公爷如今在养伤,不宜见人。王大人还是请回吧!”

  王瑾温声道:“我奉皇上之命,前来探望安国公,请代为通传。”

  得,这还有什么可通传的。立刻开正门迎钦差进去吧!

  门房管事迅疾打发小厮去传口信,须臾,便有两个郑氏少年出来相迎。这两人都是郑宸庶出的兄弟,一个十七岁,一个十五岁。

  王瑾以前来过郑府数回,对眼前两位郑公子都不陌生,客套地寒暄几句,便随着郑氏公子们去见安国公。

  安国公就在自己的书房养伤。

  郑宸做了逆贼且逃出京城一事,瞒不了多久,郑夫人知道儿子犯下这等十恶不赦的重罪,身形遭受巨创,直接一病不起。也没办法来伺候丈夫。

  安国公在亲卫的搀扶下勉强坐了起来,期间牵动到腿上的伤口,疼得直冒冷汗。

  “国公爷腿伤现在如何了?”王瑾先以晚辈之礼拜见,一脸关切地问询:“太医怎么说?”

  当日安国公被抬回郑家养伤,郑太皇太后派了一个太医前来。这个太医顺理成章地一直留在了郑家。

  有此殊荣的,还有王丞相,身边同样有一个医术高超的太医。

  安国公苦笑一声:“太医一直不肯明言,我心中有数。这条腿怕是要废了,以后能勉强落地走路就算万幸。”

  也就是说,十之八九要跛腿。

  这当然不幸。可比起惨死的李尚书祖孙,又极为幸运。

  王瑾叹了口气,低声道:“我父亲的伤势更重,一直躺在床榻上,坐都做不起来。已经这样,说什么都是虚的。还请安国公保重身体,好好养伤。如此,方不负太皇太后和皇上。”

  最后一句,才是重点。

  安国公看着眼前这位炙手可热的天子近臣,心里苦涩至极。

  他的儿子郑宸,曾和眼前的王瑾一同进宫读书,从太子伴读一直做到天子舍人。也常被好事之人拿来做对比,堪称一时瑜亮难分伯仲。

  可现在,郑宸是被朝廷追捕的逆贼,日后绝没有好下场,还连累郑家满门。反观王瑾,在最要紧的关头做出了最明智的选择,如今成了女帝心腹,平步青云仕途无量。

  如此明显强烈的反差,简直令他想呕血。

  王瑾细心敏锐,自能察觉到安国公的黯然悲凉,低声劝慰道:“已经发生过的事,多想无益,眼下最要紧的,是要保住郑家。”

  “皇上令我来传话,只要国公爷能交出郑宸,谋逆一案就不会牵连到郑氏。”

  安国公心里的苦楚都快溢出来了:“我真不知那个逆子藏在何处。”

  这话听着可笑,实则是真的。

  安国公是真不知道郑宸逃到了何处藏在了哪里。自从那一日郑宸逃出宫廷后,便如断了线的风筝,再无音信。荥阳祖籍那边,也没有郑宸的影踪。

上一篇:春棠欲醉(锦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