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韶华 第432章

作者:寻找失落的爱情 标签: 女强 爽文 重生 穿越重生

  ……

  昭和殿里君臣相得,说说笑笑。

  景阳宫这里,却是愁云惨淡,姑侄两个相对落泪。

  “你怎么老成了这样。”郑太皇太后看着满面皱纹头发半白的安国公,心痛如绞,泪水不停滑落:“还有你的腿,怎么跛得这般厉害了。”

  安国公原本挤出笑容,被郑太皇太后这么一哭,鼻间猛然一酸,眼泪也掉了下来:“能活着进宫来见姑母,已是万幸了,哪里还顾得上计较这些。”

  郑太皇太后抓着安国公的胳膊大哭。

  安国公先死了儿媳,再死了儿子,现在妻子也去了黄泉。辛苦积攒了几十年的家业,也都“献”了出去。心中悲怆痛苦,胜过郑太皇太后十倍。此时被太皇太后的哭声引出心中悲恸,也嚎啕哭了起来。

  赵公公默默后退到角落里。

  刺耳的哭声,在耳边不断回响。

  “姜韶华答应过哀家了,说不会动郑家。”郑太皇太后哭了一会儿,稍稍冷静,急急给安国公吃定心丸:“你不用担心,有哀家在,没人敢动郑家。”

  赵公公耳朵一动,迅速抬眼,盯着安国公。

  就见安国公目中闪过浓烈的哀色,口中却顺着太皇太后的话音道:“姑母说的是。我求见皇上,皇上见了我,也对我这么说了。姑母要保重凤体,早日好起来。我们郑家老少,都要靠姑母庇护。”

  郑太皇太后果然吃这一套,很快打起精神来:“你说得对,哀家确实要早日好起来。不然,宫中事务都被李氏抓在手里了。”

  赵公公心里哂然。

  安国公肯定没说实话。皇上举了刀,郑家不大大出血,怎么能躲过一劫?想来是怕刺激到太皇太后,便隐瞒下来了。

  赵公公心里腹诽,再次低下头,耳朵依然竖得老长。

  郑太皇太后断断续续地说道:“这段日子,你就忍一忍。等熬个一两年,风声淡了,也就好了。哀家让韶华提拔几个郑家小子,还有,今年的女科考试也要开始了。从家中挑最聪明能干的姑娘去参加考试。考进宫里来做女官。”

  还想着这等好事哪!

  赵公公嘴角抽了抽,差点连白眼都翻出来了。

  还好,安国公不算笨:“不可。豫州战事刚平,朝堂里人人盯着郑家。这等时候,郑家越安分越好,今年的女科不能参加。”

第754章 女科(一)

  今岁恩科设在了三月上旬,除了寻常的会试科举之外,还增设了女科。

  这注定了会是一届波澜壮阔会被载入史册的考试。

  从年前开始,大梁各地的举子们就纷纷奔赴京城。过了年后,进京的举人们就愈发多了。京城的大小客栈都被住得满满当当。满朝文武官员家中,也少不了前来借住的族人亲眷。

  正如姜韶华所料,女科选拔的消息传遍大梁后,真正有勇气又有父兄支持陪伴来京城的女子,少之又少。基本都是有实力有远见的世家大族闺秀,主力军是京城众官员家中的女儿儿媳或孙女孙媳。

  这其中,又有许多性情古板严苛的,不准家中女眷参加女科考试。到最后,在礼部报了名的共计有一百零六人。

  这一百零六个女子,年岁最大的二十八岁,最年少的十四岁。待字闺中的少女占了三成,还有三成是嫁了人的女子。最多的却是死了丈夫在夫家或娘家守寡的女子。

  崔文秀也在其中。

  孀居的寡妇,日子总是更艰难些。也更有冲破枷锁的向往和动力。崔文秀当年被堂兄邀请去了叶县,做了女夫子,赚银子养活自己不说,还靠上了南阳郡主这棵大树。

  如今郡主坐了龙椅,原本南阳郡儿戏一般的几位女官,也一跃而起,被众人瞩目。

  就连鲁郡孔氏都寻到了南阳亲卫营,想认回孔清婉。

  崔文秀这边,也有了同样的困扰。娘家这里,一直保持联系。夫家那里,原本已断了来往,如今却厚颜将她的儿子送到了叶县来。

  她再恼怒,也不能不要儿子。夫家还想将族中的姑娘送来,请她提携一并考女科,被她断然拒绝了。

  和崔文秀一同来京城参加女科选拔的,还有李颖。

  两人都有官身也有差事,考不考女科其实无所谓。主要是想来京城,为天子的女科选拔壮一壮声势。想想看,天子特意设女科,要是没几个人参加,那也太失颜面了。

  两人不但来了,还将女子书院里最优秀出众的学生带到了京城,一并参加女科考试。

  “夫子,山长,京城可真热闹。”十四岁的陆真就如一株花苗,生机勃勃,神态间颇有些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朝气蓬勃:“如果我能考中,以后是不是就能留在京城了?”

  崔文秀和李颖都很喜爱她,闻言一同笑了起来:“正是。”

  “你要是考中了,就能进宫,在皇上身边当差。”

  陆真的眼睛骤然亮了起来,像两簇火苗一般:“真的么?那可太好了!我要向陈舍人那样,为皇上当差,做大梁女官。”

  看着雄心勃勃的陆真,李颖目中绽出了笑意和骄傲。

  叶县女子书院,从六年前开设,当年只有五个女学生,连女夫子都寻不到。只能由她这个县令夫人亲自做夫子。陆真当年还叫陆大妞,现在这个名字是郡主取的。陆真聪慧又勤奋,在这六年里,一直是女子书院的头名。就连郡主的亲妹妹卢若华来了,也没能夺走她的头名风采。

  如今的叶县女子书院,声名远播,学院里已有五百多学生。女夫子也另外聘了四位。说是大梁第一女子书院,绝不为过。

  如果陆真能在这一次的女科选拔中考中,定能扬名天下。也会彻底打响叶县女子书院的名头。

  李颖和崔文秀都对陆真报以厚望。陆真也对自己信心满满。

  “有志气是好事。”崔文秀低声笑道:“不过,进了考场,不可轻忽大意,要细心考试。考出最好的成绩来。”

  陆真用力点头。

  清河崔氏在京城有族人居住,她们三人一同进京,住的就是崔家的宅子。崔家还有一个十五岁的姑娘,一同报名了女科考试。

  三月初六这一日,两千举人面色肃穆地进了礼部特设的考场。在进考场之前,他们都要经过严密的搜查,以免有人夹带作弊。

  女子这一边,也一样要检查。董尚书做事周全细致,特意从宫中借了四个宫人。一百零四个女子,一个个进屋子搜身检查,也不过就是一个时辰左右光景,就都查完了。

  为什么是一百零四个?因为有两个女子临时缺考了。

  巧得很,这两个女子都姓郑。一个是安国公的庶女,另一个是安国公的侄女。都是郑家姑娘里读书最好才学最出众的。

  董尚书知道此事后,哂然一笑。

  安国公郑霖,为了郑氏一族的活路,可谓绞尽脑汁殚精竭虑了。这等时候,郑家确实应该夹着尾巴低头做人。女科选拔,郑氏女缺考,是安国公在表明再无任何野心插手朝堂或后宫,只求活路。

  考试到了中途,天子忽然驾临礼部。

  董尚书又惊又喜,忙领着巡视的官员们相迎。

  姜韶华微笑道:“朕每日待在宫中,今日得了空闲,出宫到礼部来瞧瞧。董尚书只管忙自己的差事,不必陪着朕。”

  科考为国朝选士,是国朝大事。这也是董尚书上任后的第一届科考。礼部上下为了这一天忙碌准备了几个月。董尚书已接连几天都没睡过整觉了。

  董尚书清楚皇上的脾气,说不用陪,那就真的不用陪。他将差事办好了,一切都好。要是出了差错,可就交代不过去了。身后有一堆眼热的人盯着他,等着他出纰漏上奏折弹劾他哪!

  董尚书拱手应下,继续领着官员们巡视考场。

  姜韶华慢悠悠地进了考场。

  不知是哪一个举子,瞧瞧抬头看了一眼,激动之下,笔没握稳,啪地一声落到了卷子上,弄污了写了大半的试卷。

  那个举子脸都白了,都快昏过去了。

  考试时间过了小半,便是再要一张空白卷子,时间也不够了。他与这一届的恩科,已是无缘了。

  其余考生,压根不敢抬头。等考中了成了天子门生,再瞻仰天颜也不迟。

  姜韶华没有理会这等不知轻重的倒霉鬼,在考场里转了一圈后,又去了女子考场。

第755章 女科(二)

  相比容纳两千举子的宽大考场,女子考场这一边,只有一百零四人。负责监考的考官也只两个,另有两个巡考的官员。

  姜韶华迈步而入的时候,几位官员忙起身行礼。

  姜韶华没有出声,只挥挥手,示意官员们各司其职。

  女子中也有按捺不住激动心情的,悄悄抬头看一眼女帝陛下。不过,笔抓得紧紧的,没有掉落弄污试卷就是了。

  姜韶华目光敏锐,立刻捕捉到了那两道明亮的目光,还有那一张眼熟的少女脸庞。

  是那个自少就立志要做女官的陆大妞啊!

  姜韶华微微一笑。

  女帝陛下看到她了!还冲她笑了!

  陆真按捺住激动雀跃的心情,迅速低头,继续努力挥笔答题。

  陈瑾瑜顺着姜韶华的目光看过去,也是一笑。

  待出了考场后,陈舍人低声笑道:“李山长和崔夫子是怕女科没人来考,特意报了名,给皇上壮壮声势呢!”

  “还有那个陆真,是叶县女子书院里最优秀最出众的学生。也一并来考女科了。”

  姜韶华笑着嗯一声:“朕还记得,第一次去书院,陆真还是个八岁孩童,现在已长大成人了。”

  陈舍人失笑:“皇上今年也才十七岁,正是青春年少风华正茂。说话倒是老气横秋的。”

  也就陈舍人,敢这般戏谑打趣天子了。

  姜韶华笑着瞥她一眼:“你比朕年长三岁,倒是比朕显得年轻活泼。”

  陈舍人挑眉一笑,大言不惭:“那是,没有臣在,皇上的生活得少许多乐趣。”

  “是是是,朕离得了长宁伯,却是一日都离不得你。”姜韶华一本正经地接了话茬。

  陈舍人笑道:“皇上这般哄臣,该不是有什么上刀山下火海的差事要臣去办吧!”

  姜韶华莞尔一笑:“朕哪里舍得。”

  君臣相视一笑。

  恩科一共考了三天。

  考完之后,礼部要糊名抄录改卷,还要复核定下名次。这是一项繁杂又庞大的工作,礼部上下所有人都住在官衙里。等一切忙完尘埃落定了,众官员才能回家。这也是极大程度上避免了改卷过程中会出现的舞弊现象。

  董尚书寒着脸对众官员道:“本尚书将丑话说在先。”

  “这回科考改卷,不得有任何偏差。要是有半点差错,别说本尚书。皇上也饶不了你们。皇上的手段,你们也都是知道的。”

  “到那时,你们痛哭流涕痛心疾首也就迟了。谁也救不了你们。”

  董尚书撂完狠话还不算,在改卷那几日,不停巡查。还别说,竟然真地抓出了一桩舞弊的。

  这个考生在考卷的最后一句做了暗记,誊写试卷的抄完觉得这一句有些突兀,就报到了董尚书这里。

  董尚书在礼部二十多年,什么花招没见识过。看了之后冷笑一声,令人将这个改卷官“请”了过来,载将这个做了暗记的举子也“请”进了礼部衙门里。分开问过,再当面对质。那个举子支撑不住,哭着跪下求饶。

上一篇:春棠欲醉(锦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