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关小医娘的种田日常 第212章

作者:双叶成林 标签: 轻松 穿越重生

  如果拒绝新事物,拒绝学习和进步,那他们迟早会被淘汰掉。因为边城有很多出色的工匠,等着取而代之呢!

  工部官员来的时候,顾长萧给了他们一道旨意,那就是唯凌姑娘之命是从。凌姑娘是未来的皇后!

  所以官员们虽然心有不满,但也不敢表现出来,只是尽可能地跟锦岁商议。

  规划图画出来,沙盘建起来,建筑材料运过来,水泥坊、砖瓦坊待命,一批技术成熟的工匠到齐,再配合边城特有的工具,半个月后,工部官员们的信心回来了。

  正式开始皇宫的修建工作,锦岁的学院又滞后了,不过建好了两个分院,锦岁准备先招生,学院就跟皇宫一样,慢慢修嘛!

  大夏的皇帝还没有染上后世大清皇帝爱修园林的嗜好,所有宫殿都以实用为主,没有那么多花里胡哨的。

  特别是新国都的皇宫,规划的巍峨大气,没有流光溢彩,不似贝阙珠宫,但有着皇权的威严和贵气。

  锦岁以为顾长萧会等皇宫修一半才迁都,结果七月他来信说,年前就会迁过来。

  先在旧王府办公,他要以大夏开国皇帝为榜样,那时候建国都,又穷又缺东西,先修好的几个殿冷得很,妃子们都挤着住。

  修了三年多,才有了皇宫的模样。相比之下,现在的情况已经够好了!

  锦岁劝他:“不用那么急,迁都是大事,慢慢来。”

  步子迈太大,会让很多人掉队的,并且在长安留下太多权贵、士族,他们又会闹事,来回地平叛,麻烦的很。

  顾长萧又说,他要赐婚寒星和十二娘,然后留他俩镇守长安,最少三年之内不会调回寒星,凡是敢闹事的,寒星有先斩后奏权。

  这个权力给的就大了!寒星这家伙也是真牛,给人一种温润儒将的感觉,提刀砍人的时候又比谁都猛。

  锦岁把这个消息告诉燕十一,没想到这乌龟竟然说:“哪些,姓寒的勉强配得上我妹!”

  锦岁直接给他一肘:“我家寒星要模样有模样,要爵位有爵位,要身材有身材,还有钱,哪里配不上你妹了?”

  燕十一突然低声说:“你说我现在也去长安,能不能让皇上给我也赐个婚?”

  锦岁无语:“你哥不会让你去的!怎么,你看上长安那个姑娘了?”

  “这倒没有,就是我哥说我该成亲了,可找媳妇也太麻烦了,干脆让皇上随便赐一个算了。皇上赐的婚,保险。”

  锦岁觉得她永远也跟不上燕十一的脑回路,故意道:“你干脆学贵女抛绣球招亲算了!”

  燕十一竟然一本正经地说:“那不行!女孩子怎么能挤在一起抢绣球?打马球倒是可以!”

  锦岁很想说,挤在一起抢绣球倒没啥,但抢到最后发现奖品是你,就太让人失望了。

  八月的时候,又有一批官员提前到达边城,程榆和李恒也一起回来了。

  程榆是满脸凝重,他是文官不能封爵,但官升三品,做了天子近臣,肩上责任重大。

  李恒虽然没升官,但现在他这个燕州牧的含金量,跟之前可是完全不同的。

  他还把自己的家人接了过来,以前总想着回长安,哪怕致仕也要回。现在他却想再干上二十年!

  没想到自己当了这么多年墙头草,被季老大一怒之下割了胡子,自此站稳了墙头,到落到这般天大的好处。

  虽然不是从龙之功,但也差不多。往后的官场,他只要不作死,就能平安干到老。

  想想那些比他官职高,但坚定站誉王的同僚,全部葬身菜市口。

  李恒来边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让他的长孙给锦岁磕头,把锦岁磕的莫名其妙,折我寿啊!

  李恒没有说出口,并且他觉得要是说出感谢凌姑娘削了他的胡子,就太奇怪了,会被人当成笑话的。

  所以就让孙子替自己磕一个,以后他就是坚定的‘皇后党’。

  锦岁牵起才五岁的李渔,既然人家磕了头,自己勉强算是长辈,得给见面礼。

  笑问他:“初来边城,想要什么呀?凌姐姐做主,你想什么都给你。”

  结果小正太指着天上的热气球,兴奋地说:“我想飞上去!”

  李恒的家人吓一跳,忙说是孩子胡说的,那可不敢飞。

  但小家伙坚持,抓着锦岁的衣袖说他是真的想飞,他都看到了,那上面有人。

  最终李恒做主,许他飞一次,但不能飞太高。李家一个护卫和黑羽营一个将士陪小家伙飞的,虽然只飞了几十米高,依旧让他兴奋不已。

  下来之后拍着胸脯说:“祖父,孙儿不想读书考状元,孙儿要当飞天的士兵!”

  李恒哭笑不得,边城就不是个能让孩子静下心读书的地方,这一路进城,别说孙子,连小儿子、女儿都被吸引得坐不住。

  他想到自己在长安时,那些官员、权贵百般向他打听,边城的真实情况是什么样的。

  他开始还实话实说,除了冬天比长安冷点,不管是住处、马路、吃食、商贸、水运、田地等等方面,虽然不说跟长安比肩,但也没差多少。

  特别是开放北疆贸易后,商贸极为发达,长安都很多年没见过域外商人了,但边城经常能看到。

  结果他的实话无人相信,认定他是被陛下授命游说的。

  李恒都气闷起来,再有人问他,他就摇头道:

  “迁都之后到达长安,你们亲自一见就知道了。边城是一天一个样,我已经离开这么久,变化肯定很大。”

  他特地没先回燕州城,而是陪新到的官员一起来边城,就是为了看他们的表情。

  那反应,让李恒心中那口闷气全消,通体舒爽!就是这种感觉,你们才是乡巴佬进城。

  不愿来的权贵、士族,就守着日渐腐朽、落败的长安的!边城是属于心中有朝气,对未来充满期待之人的。

  那些只会挑剔的老古板、老迂腐,就留在长安守皇陵吧!

  程榆回来之后,锦岁轻松很多,反正城建后她全交给程榆了。学院第一批招收的是女学生,陈芸娘负责,主要教纺织、刺绣还有医护。

  夫子是由我们屯田营家属中的那些姑娘、媳妇担任,她们跟着陈芸娘学了这么久,完全有能力担任。

  特别是医护这个新职业,锦岁亲自写的教科书,有几个军医轮流来上课。

  锦岁偶尔也会去上一节课,每次她去的时候,连军医和医学徒都来听课。大家都知道学医很苦,但学出头之后不管是收入,还是身份地位都高于其它行业。

  但数医护招生最严,只要考核合格,不光学费全免,还住宿和餐食,一年还有两身校服。

  但凡眼光长远点的家长,都会让女儿先考医护,考不过再去学纺织女工。

  只有想着短期利益,希望女儿能尽快工作赚钱的家长,才会不加思考地让女儿去学纺织或刺绣。

  锦岁本来只想先在边城招女学生,结果燕十一在燕州一宣传,燕州也来了几百个适合女子报名。

  幸好燕十一送了一批燕家的绣娘来当夫子,才能收下这么多学生。

  学院一边继续盖着,一边已经正常上课,只有大门的牌子还没挂,锦岁准备等顾长萧来了,由他揭牌。

  如此一来,咱们的技术学院也算得到朝廷的认可,就算被国子监之流看不起,但也不敢嘲讽。

  转眼到了九月秋收,锦岁特地给所有已经到了边城的官员放一天假,连燕州的官员也一并到齐。

  由程榆带着一起去看试验田丰收,也是这一次之后,那些官员才彻底认可了边城能当国都的。

  因为收的是红薯、土豆、花生、番茄和改良了种子的小麦。

  这一天那些官员的嘴巴都没合上,不断用小指掏耳朵,以为自己听错了。

  土豆,一亩的产量高达两千五百斤!红薯,一亩高达两千斤!番茄更是夸到的有三千斤,花生产量虽少,只有三百多斤。

  但花生出油率极高,且营养丰富,口感又好,宜菜宜粮。

  跟上次带燕十一看收成一样,要不是亲眼所见,绝对以为边城人在吹牛!

  就连长安最高产的麦子,也比不上边城,因为这边有肥料,麦粒颗粒大,且不易生病,产量还高。

  直到后面官员们都麻木了,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亩产过千的农作物,边城竟然有这么多样!

  誉王败得不冤啊!他对边城,简直是一无所知。

第220章 凌姑娘一人可抵千军万马

  锦岁唯一没拿出来显摆的当然就是军事区,可越不显摆,这些长安来的官员就越想看,又百般跟边城人打听。

  特别是看了边城旧址,那焦土黑灰,仿佛一脚踏上去还能踩出血水似的。

  才知当初火烧一城,烧死鞑子无数的那一战有多凶残。对那鱼油火器也是百般好奇起来,虽然戾王在长安城郊跟誉王交战时,也用了鱼油。

  可那只是用来震慑,点燃河道,防止誉王的兵马过河。完全没有展示鱼油真正的威力。

  还有那火药,利用热气球从空中投到敌营,简直是有如神助般的杀伤性武器!

  再听黑羽营的人吹牛,陛下去北疆,就是用火药助巴特尔王杀了左贤王,那火药一掷出,北疆人根本不敢反抗,都以为是神雷。

  当兵部的官员也到来之后,隔三差五有官员请求去军工部一观,锦岁依旧拒绝,陛下没来之前,军工部谁都不能进。

  他们请求的次数太多,锦岁只好让程榆带他们去看看东海的基地,缓冲一下好奇的情绪。

  如今东海基地,有万亩盐田,数百亩开荒的田地,今年初锦岁和顾长萧一起去了一次,俨然由离开时的镇模样,发展到小县城。

  如今有了大量难民的加入,已经有三个县城的规模。并且那边还有一样边城没有的东西,就是为运输专门修建的,有轨马车道。

  因为基地那边还有煤矿、铁矿,再有出海的货物也从基地走,每日运输的马车络绎不绝。

  锦岁为了运输更快捷,省时省力,特地在基地建了有轨马车道,四轮的铁制马车骨架,跟轨道契合,两匹马轻松能拉数吨重。

  工部的人一到基地,就被有轨马车吸引了,惊呼基地还藏着这样的好宝贝,为什么边城没有修这种轨道?

  程榆只得说铁供应不足,无法在全城修建,等以后生铁充足,也会在新国都修的。

  请他们坐了一下有轨马车感受一下,皆惊呼又平稳速度又快,要是城与城之间能修上这样的车道,那行军的速度将快多了!

  程榆想到锦岁曾经说过,未来有一天,全国各地都会布满这种轨道,但那是未来,暂时我们还没有这个能力。

  他从不觉得锦岁是在说大话,因为她说过的话,大多都实现了。不管曾经在他们听来,有多匪夷所思,但结果都实现了。

  比如,飞天。

  其他官员则是被盐田给震惊了,这出盐量,怪不得边城百姓家家有精盐可食,怪不得跟北疆贸易中的盐都是精盐。

  原来边城已经掌握了这样高效的晒盐法!官员们虽然心里在说,陛下之前竟然没有将此法献给朝廷!

  但想到那些高产的农作物,同样是一样都未献给朝廷过。

  想像一下献给朝廷会是什么结果?肯定是被誉王党的人来接收了,而陛下迎来的将是更残酷的打压……

  不过连燕地士族也帮边城瞒着,这一点挺出人意料的,不是说边城一直受燕地十六州排挤吗?

  嗯,他们要知道,曾经是有人打探到边城晒盐之事,然后如实报给了誉王党,这事都没送到誉王案前。

  因为审查之人觉得这人是想功想疯了,先前说亩产三千斤的粮食,又说海边晒着成片成片的盐田。

  这是把我们当鬼糊弄啊!谁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