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关小医娘的种田日常 第233章

作者:双叶成林 标签: 轻松 穿越重生

  不过这样的反战风气目前朝堂上占一半人,若顾长萧坚持建海军打倭国,有一半人反对,事必造成滞后性。

  不说上下团结一心,最起码有七成人支持才行。很快锦岁想到一个办法,皇帝施压是为一,这第二项让百官支持的,就是利益。

  她放出一个消息,仅凭五个字,立即让那些反对百官闭嘴。那就是:

  “倭国有银矿!”

  “真的吗岁岁?倭国有银矿?”顾长萧看着锦岁给他的倭国地图又惊又喜。

  锦岁指着地图上的一片山脉:“千真万确!别看倭国不大,但有金矿银矿,特别是银矿,藏银量极高。可以这么说,只要我们取得这座银矿,陛下能实现天下农无税这个宏愿!”

  顾长萧的呼吸停了一拍,锦岁可没吹牛,前世大明时代,小日子的石见银山,年产银是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一。

  就这样在维护国威,外加有丰厚的利益驱使下,建海军兴海贸的新政,正式通过三省六部下达公文,一时满朝官员都为此事积极起来。

  二月除了这件事让天下人议论纷纷,但对底层百姓来说,海贸和海军毕竟离自己太过遥远,跟他们关系不大。

  但另一件大事关系就大了,那就是陛下开恩科,二月中旬加开春闱。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皇后娘娘也开恩科,征聘天下有才学的女子为女官。

  恩科每任皇帝上任都有,但征聘女官才是史上头一遭啊!以前皇后也有女官,不过多是从宫女中考核,再或是从官员之女中挑选,也有落选的秀女当女官的。

  像皇后这样大张旗鼓征聘天下有才学的女子为女官,是绝无仅有的!

  果然,锦岁才发出懿旨,立即得到百官的反对。哪怕陛下支持,百官也极力反对。

  后宫不得干政,哪能让皇后征女官!简直是荒唐!

  锦岁直接说,女官不从国库领俸禄,与三省六部皆无沾染,是她这个皇后一人征聘的帮手,朝廷为何要反对?

  她当即将自己要做的事告知朝廷,她要建公立医院,这需要大量的医护人员。她要建公立学堂,同样需要大量的教育工作者。

  难道让她一个皇后,跟百官或有功名的学子打交道?那才叫涉政!她只提拔一些女官,将事情吩咐给她们来办,哪里就涉政了?

  她又嘲讽道:“连一个小小士族,都有数千没入户籍的下人。而本宫乃中宫皇后,却无人手可用。只征召一些有才学的女子,尔等就这般阻拦,你们是何居心?”

  让文官们没想到的是,他们在这边拿旧规矩反对皇后,武将们却都很支持,当朝跟文官们吵了起来。

  直言皇后乃是国母,有权这么做,你们是在削皇后的权!

  特别是黑羽营出身的官员,简直把皇后当至亲来维护。这件事没吵多久,因为前后海军之事,后有开恩科,皇后征女官就显得不那么重要。

  由皇上一捶定音,同意了女官制。但各退一步,皇后第一届女官考核,只征招燕地女子。毕竟离得远的女子来到国都,有诸多不便。

  等第一届女官考核结束,传遍天下,三年后的那一届考核,天下各州女子也早有准备,能早早来国都参加应考。

  锦岁同意了,反正第一届她也招不了那么多人。光是燕地十六州的女子已经够了。

  因为没设身份限制,年龄限制在三十五岁,只要有户籍就能来应考。锦岁开始还担心没有多少女子来应考,毕竟很多父母是不愿意女儿抛头露面的。

  结果让她没想到,来国都考女官的不比恩科春闱的人少!毕竟春闱有功名限制。报名截止那天,足有一千二百名女子来报考,大大出乎锦岁的意料。

  一时之间国都那叫个热闹,陈芸娘是女官试的主考官,她将学院做考场,还把凌爷爷的道观借来做临时住宿。

  因为城里的客栈住不下,有些女子在国都没有亲友,便借居在道观里。

  凌爷爷当然支持孙女的事业,立即将道观的年轻道士迁到中原杂烩食肆里住,除了他和锦安,道观全是借居的女考生。

  女官考试跟恩科考试不同,除了第一试的笔试卷是一样的,这是为了刷下不识字不懂基础算术的女子。

  当然,有特殊才能的,如擅刺绣、擅纺织、擅医之类的特长生,虽然不能做女官,但能留在学院,她们也非常高兴。

  特别是一些中年女子,大字不识一个,但却是手艺精湛的绣娘,从未自己给大户人家做了半辈子的绣娘,有生之年竟然能进皇后娘娘的学院做女夫子!

  笔试涮下了一大半,只有三百名女子通过。锦岁心中一叹,这些来报考的女子,很多都是家族条件不错的,并且燕地比长安开放,对女子教育要重视一些。

  就这识字的女子才这么一点,教育被士族门阀垄断,识字成了一件极为奢侈的事。

  要知道笔试部份,只要会基础算术,识得几百个常用字就能通过,就这才这么点人及格。

  教育事业任道重远啊!第二关考核是她亲自出的题。

第239章 坐等皇后惹出祸事

  三场考试结束之后,锦岁既失望又觉得理所当然,因为招到的女官九成无法立即胜任工作,必须先在女子学院交给陈芸娘培训。

  一些女官岗位都是出自学院的考生,陈芸娘安慰锦岁,新科状元也得进翰林院三年才能任职,就把我们女子学院当成女官的翰林院嘛!

  剩下那一成能立即封为女官的,都是出自燕地士族之女,其中有两个跟燕九有关系,一个是他姑家表妹,一个是舅家表妹。

  据这两个姑娘说,不光燕十一支持她们考女官,连十二娘都写了很多封信鼓励她们。锦岁失笑,看来士族之中最支持皇后工作的还是燕家。

  她告诫自己不能急,一口吃不成胖子,女官制度得到朝廷认可,她有的是时间慢慢完善。宁可慢一点,也不能步子扯太大跌倒。

  女官考试结束之后,学院立即开启招生考试,这下人更多,因为招的一半来自匠籍,这让天下匠籍工人很是激动。

  他们当了几代低人一等的匠籍,突然得知皇后娘娘创办的学院,征招匠藉学生,管吃管住学费还极低,并且通过考试,就算没有学费也能先入学,等毕业工作后再补缴学费都行。

  要知道这个时代不论你想学什么手艺,最少得给师傅打两、三年的下手,任打任骂任劳任怨,然后才能学到真本事。

  等能出师赚钱,也要好几年。中途是一点收入也没有,一般百姓没点家底,送孩子学门手艺都学不起。

  而现在皇后的学院,竟然包吃包住包教会,不论是什么身份什么阶级,都一视同仁考核入学,百姓岂能不心动?

  去年女子学院就开始招生,第一批入学的女学生才学了大半年,就有一些进了纺织工坊,不光还清了学费,还给家里挣钱子。

  去年还在观望的百姓后悔不已,今年立即送家里适龄的女儿来报名,男生就更多了,毕竟把女儿送来还担心安全问题,对儿子就没这个担忧。

  一时之间报考技术学院的比春闱考试,比国子监招生的人数都要多。

  但这并没有引起官员权贵的重视,反而提起来就是一脸不屑,暗中鄙视皇后的做法,果然是小家小户出生的,都贵为皇后了,还跟这些贱民纠缠。

  难为皇上不反对。你说你要办女校,也应该只招官宦贵女,哪能连匠籍、奴籍的都招!如此一来,权贵之家就算想送女儿来学院,也不会送了。

  再一听说技术学院包吃包住还发两身校服,学费低廉的还没有私塾高,甚至穷苦人家交不起学费,还能先学后补。

  再观那学院之大,能容纳数万学生。百官们都在冷眼旁观,且看这学院何时倒闭吧!我们若反对,只会招来陛下不喜。

  那就让陛下亲眼看看,皇后是如何糟蹋银财人力,办一个四不像的学院。甚至最后倒闭赶走学生时,引起百姓反对,皇后名誉扫地,帝后离心。

  锦岁当然知道朝堂上很多人见不得她好,原因很简单,顾长萧拒绝纳妃,断了不少人成为皇亲的美梦。

  他们自然希望锦岁跌下神坛,最好闯出祸来让皇上生厌,如此一来皇上自然会纳妃。

  这些消息零零散散从多方渠道传到锦岁耳中,士族中是燕十一告诉她的,官员中是程榆请陈芸娘告诉她的,权贵之中的消息比较好笑,是凌爷爷打听到的。

  因为凌爷爷最近跟钦天监走得很近,凌爷爷拿着锦岁给的一些天文学知识,还有一架天文望远镜,加上凌爷爷的情商,立即成了钦天监的贵客,已经成了公认的天师道长。

  打探起权贵的小道消息轻而易举,权贵对皇后的态度让凌爷爷气愤又无奈,同时也激起了他的雄心,老道一定要做点成绩出来,给我孙女长脸!

  锦岁反过来宽慰凌爷爷,不必在意别人的看法,反正我又不用讨好这些权贵,反过来是他们要讨好我。且等着吧,技术学院一年、两年或许看不出成就。

  但给她三、五年时间,必将有一批技术型的人才涌进六部,那时候天下人都会以能进技术学院为荣!我们技术学院会成为比国子监更厉害的学院!

  凌爷爷最喜欢锦岁身上这种积极向上的性格,好像任何困难在她面前都只是小风霜而已,他不禁想到孙女曾经跟燕十一说:

  猛虎面前无沟壑,怂人面前全是坎。

  这句话太适合孙女的做事风格了,道路不平就踏平,风霜雨露不过是前进道上的另一种风景。

  但是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可如此一来,学院需要大量资金才能运转,岁岁缺钱吗?”

  钱这个东西永远都缺,因为你有一百两银子就想干一百两的事,有一千两的时候又想干一千两的事。

  但锦岁很笃定地告诉阿爷:“放心啦!孙女我不缺钱!跟燕家合作的生意年年有分红。”

  她跟燕九合作的海商生意谁也不知道,只有顾长萧知晓。她出航海图和一些高档货物,从燕家海商中分到的红利,完全够学院运转所用。

  所以百官和权贵想看皇后娘娘落败是永远不可能的,因为他们压根不知道有多少人在支持皇后。

  春闱之后,皇上又加开一恩科,是史无前例的吏官考试,也就是公务员。这个恩科只要有秀才功名便能参考。

  提前给出吏官职位,考生自主报考。开始锦岁和顾长萧都觉得,像西北边关的职位、闽州沿海的职位甚至治理天下水利、勘察山矿等等既辛苦官职又小的岗位,不会有太多人报名。

  以前这些职位都是犯错的官员下调去的,因为心态问题很少有官员能在这些岗位上干出成绩。没想到这次皇上以正式恩科的方式征招这些岗位的吏官。

  竟然有很多学子来报考,特别是一些屡次不中的举人、秀才,跟抓到一根救命稻草一样,不管岗位多偏远,只要是朝廷正式的吏官,他们都愿意一试。

  锦岁跟顾长萧感叹:“每三年取三百进士,有两百名额都被士族门阀占据,普通寒门子弟想出仕太难了。如今陛下加开史官恩科,他们自然全力以赴。”

  凡是读书人就没有不想做官的,虽然吏官职位小,但也是正儿八经的朝廷命官,一样能出人头地。

  总之,这个春天国都的热闹事就是考试,从开恩科考到女官考、技术学院和国子监招生考,再到吏考,期间还有征兵、商队往来。

  涌进国都的考生加亲友足有十万人,连长安的官员都私下感叹,已经很多年没在国都看到这样的盛况了。

  曾经的长安也有过这样的盛况,但那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了。最近几十年的长安,戒备极严,因商税加重,外地商人往来渐少,城中百姓的神情是胆怯的。

  反观新国都,百姓腰背挺直,不畏强权,人人都是精神饱满。其实所谓盛世,对百姓来说,不饿死人就算盛事。

  但现在的燕州百姓表示,帝后打造的盛世已经不是吃饱穿暖,而是吃的好穿得好住的好,孩子有前程,日子有奔头。

  经常看到年过七旬的老人,坐在家门口看着大路上往来的马车行人,什么也不做,就笑眯眯地看着。

  然后不时跟家人感叹一句:“现在的日子要搁往年,那是做梦也不敢想啊!”

  吃饭时儿媳端来有肉有蛋的饭菜,小孙子孙女在一旁讨好地喊着‘爷爷’‘奶奶’,老人心领神会,笑呵呵地把碗里的肉和蛋挟给孩子。

  然后孩子被父母教训,不可以要爷爷奶奶的菜吃,老人家要补身体。

  听听,曾经我们这样的老东西,可是要找水儿子、绳儿子来给家里省口粮的,如今却能吃上补身体的饭菜。

  老人感慨之后,又会教育儿孙,一定要念叨皇上皇后的好来,咱们能过上现在的好日子,多亏了他们贤明啊!

  别的地方的百姓或许只会感激皇帝,但燕地的百姓必是帝后一起感激的,因为他们都是受过凌姑娘照拂的。

  别管从长安来的人怎么说皇后,出身低微啦,行事张狂啦,但凡被燕地百姓听到,一定会替皇后抱不平,甚至发生动手事件。

  我们的皇后要是不狂,能守住边关?能震摄鞑子?你们是没看到曾经荒芜的边城,要不是有皇后在,能有今日……

  这样的场景锦岁没看到,但凌爷爷看到了,他替孙女感到高兴,也明白孙女曾说,不必在意权贵的看法,因为她在乎的是底层百姓。

  三月大大小小的考试结束,燕州第一个公办小学堂落成,毫无疑问是燕九支持的,几乎全是燕家出资所建,但挂得是皇后娘娘的名。

  同样毫无疑问地,受到权贵们的嘲讽,和一些官员的反对,他们反对的理由很好笑,笔墨纸砚贵,费浪国库钱财。

  再一说是皇后出资不动用国库,堵了一些人的嘴。但又有新的反对理由,那就是让底层百姓的孩子读书于国无利。

  都来读书了,以后谁耕田、谁种地?这个问题已经讨论过很多次,他们就是选择性忽视而已。

  接着就是一些人看笑话,公立学校也收学费,但是比私塾少,还管一顿午饭,这是一笔大开销,且看皇后的私产能支持她折腾多久。

  然后就是最费钱的一物,书本!一些权贵直接放言,他们从长安迁来,书留在长安,无书可捐献给皇后。

  没错,曾经皇家要开学院,还得找士族权贵捐书。这年头书可是极贵重的传承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