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流水成觞
在吴桐回归上京的第三天,陆骁打来电话,内容只有数个字,“吴总,项目立项成功,本次苍龙J-35项目,你为总设计师,我来担当总工程师,冯教授、詹工、杨总、成老会作为辅助支援力量!”
“陆哥,这”吴桐想说,这和他们当时讨论的,可大不一样,战机设计,项目主导,还是陆骁更有经验,他来担当总工程师才更合适妥帖!她对战机研发,整体可没经验,这么重大的项目
陆骁没等吴桐说完,就把话接过去:“吴桐,你先别着急,这样安排,我并不是一拍脑袋决定,而是深思熟虑过的!吴总,你要相信你的能力,足以胜任这次的研发任务!”
他首先把这一点儿最重要的定义下来,科研项目,从来容不得任性,他也不会让自己任性拿项目开玩笑。更何况,上面监管素来严肃,吴桐若是没有这个能力,上面压根不会同意他的立项申请!
“苍龙J-35,主体都是在你的成果下才诞生的,你的贡献无人能及,而且总设计师,主要负责的是研发,问题解决,这些都是你的拿手版块。我呢,在项目管理和进度安排上,还算有些经验,总工程师负责督导项目实施,这个责任正好适用于我!
所以,这次,就让我做你的副手,咱们尽快把J-35项目搞出来!“苍龙的骨架机身用得是吴桐的超钛合金,大面积蒙皮,用得是吴桐研发的碳纤维复合材料,这又是个超越性成果,最重要的发动机,依然是由吴桐设计研发
逐一数下来,就连说是他设计的启动布局图,优化和超越当前科技的设计,还是来源于吴桐NS通解成果的助力这些加起来,他是无颜担任J-35的总设计师,所以,陆骁直接退一步,出任把控细节的总工程师,还是出于更好辅助吴桐的角度做下得决定。
第303章
为师
“多劳烦陆哥教我!”陆骁把话说到这个份上,再过推辞,就显得虚伪或者胆怯。吴桐就不在推辞,转向正题。
战机总设计师,她还是首次担任,这方面,还需要多向陆骁这个引路者,多虚心学习。在学习上,吴桐一项听人劝,她并不介意多学习些东西,比若说,团队掌控,大项目的研发经验只要他人乐意以长处教授,吴桐都乐意虚心学习的。
陆骁笑道:“没问题的,必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合作愉快!”吴桐负责核心研发,他负责盯进安排进度,双剑合璧,必定所向披靡,打造世界最强大舰载机!
“合作愉快!”她和陆哥的数次合作,一向愉快。
“上面已经将科研经费拨款入J-35的项目组!”
“经费调拨,陆哥,还是你来安排!”初步学习,吴桐决定,还是把统筹规划交给更擅长的陆骁,她先跟着学习。
“行,大金额调拨,我来和你报备!我先将初期材料研发资金拨到交叉研究所账户,材料升级就等你好消息了!”陆骁也跟人当过副手,很快就进入状态。吴桐近期重心在材料升级和发动机研发升级上,陆骁不带推辞的接手过初期规划。
吴桐带队,已经完成全部研发设计,只是实验验证的材料升级计划,自然没有什么太大问题,两个项目组并行,在时间的积累下,一两天双向结果,再花数天时间重复制备,验证微调工艺推行得十分顺利。
一项项成果,让参与实验的人员,几乎都要被震撼的神经麻木,新晋替补进入核心团队的林雅楠和黎云贵,更是深深为之大开眼界。
什么时候,科研攻关这么容易了?他们是试错,试错,还是试错!但是,吴总这边就仿佛是已知答案的题目,按步骤答题就好,只要不是操作失误,基本都是超越性成果。
他们一个是之前在成老团队研究人员中表现优异,巾帼不让须眉,一个是章邵明推荐过来,他这几年带
得得力学生,同样在研究所成立后,进入研究所,在普通团队扎根是数月,有足够沉淀,被成老看在眼里,才提报给吴桐,由吴桐把关考验通过,进入核心团队的新成员。
之前各方推荐的备选团队成员,已经基本都已进入研究所,多是来自于成老或者故交门下,老先生难得开口,凡是和成老有交情、或者受过成老教导的,尽皆用心做了筛选推荐,经过安全部门多方查验,能进入研究所的,都是足够可靠的人选。
陶然等人已经有了自己的成果,和普通研究员拉开了差距,这些人进入研究所之后,并没有第一时间就被列入核心团队,他们相当于种子,在大环境中孕育,萌发破土,表现出色的才能进入核心团队,这是必然的进程。
吴桐的核心团队,虽然人数不多,但是贵精,还有研究所下层储备基础,并不急着扩大。
二十天内,航空发动机所需要的主要材料,已经在吴桐的主导下,进阶完成材料的整体制备实验和工艺循环确认。
数据记录、工艺记录、核心配比,诸多重要资料汇聚成一个火柴盒大小的优盘,被慎重放入钛合金打造保险箱内,直接扣在了前来接走材料的带头人手腕之上。
“吴总,护送人员已经到位,随时可以出发!”随着吴桐的威信逐步确立,蔡毅等人的称呼,自发的再次换成了敬称。
改进材料完成,这些工艺资料,需要送至114厂进行投产加工。蔡毅的手上,也同步扣着一只加密保险箱,里面装的,则是WS-B1,最核心的研发资料,绝密中的绝密!
而她,则是同步前往614所,杨伟杨总已经期待已久。初步的变循环发动机WS-B1设计图纸,已经由安全部门护送到614所。
只是,他们在吃透设计理论的基础上,还有不少疑难艰涩的地方,迫切需要吴桐这位研发创造者亲自指导,同步,WS-B1能够达成预期,还需要吴桐亲自督导改进,以及优化材料匹配。
“吴总,可总算是把你盼来了!”长安某军-用机场,吴桐刚从专机迈步下来,杨伟就笑容洋溢的即刻迎了上来。
“杨老师,您叫我名字就好,很高兴能再次见到您!”吴桐与杨总握手致礼问候,可以说,她的航空发动机基础,都是从杨总的WS-15研发资料上启蒙打的基础,这位虽然和她没有师生名分,但是,吴桐却是从心里把杨总当成指导老师来尊敬。
“我先带你去住的地方看看,再吃个便饭!”杨伟热情的招待道。
他们是打算,吴桐大老远而来,是给他们传道受业的,给他们带来新技术新进步的,他们最先要把接待给做好。落地第一天,他们哪怕再着急,也不能立即拉着吴桐排疑解惑,怎么也得容吴桐休息下。
“杨老师,不着急这些的,时间还早,咱们先去研究所,详细说!”住宿,用餐,对吴桐来说,有个能休息的地方,有差不多适口饭菜就行,她并不挑这个,让杨总安排个人,带安姐帮忙把行李带到她的住处就行,她既然到了西飞,就直接开始WS-B1的讨论研发。
那些形式上的东西,可以先放一放,J-35项目,谁说上面没有要求多久完成,但是吴桐惯来习以研发高效率,现在是十一月的中旬时间,若是可以,她希望能赶在大年前把这次的研发任务搞定,一则,过年嘛,给祖国献个礼。
二则是,达成顺利回家和家人过个团圆年的小小祈愿。
去年,她的年是在项目组过的,虽然没什么不好,但是辛苦爸妈跋涉千里,穿秦州,过西州,陪同她过年。让家里人挂心,是她的不省心!
“好,咱们这就去!”吴桐一心扑在研发上,杨伟自然不会拖后腿,他也是研发疯来着,提到研发进步就上头的那号。当即,清了吴桐上车,直奔614所。
跟着杨总踏步在614所,听着杨总沿路顺带指点介绍着研究所的简略布局,吴桐记下研究所的方位。
第304章
精准
“这是我们给你准备的办公室,看看还有什么需要添置的吗?”杨伟先把吴桐领去了办公室,这里原先是他的办公室,他们早就期待吴桐能过来指点工作,他特意腾了出来,早早地准备好,就等着吴桐驾到。
优越的生活条件,他们提供不了太高标准的待遇,但是一个好的工作环境,他们还是能给吴桐准备好的。
“杨总,足够了,谢谢杨老师费心,一张办公桌就够工作用的!”办公设备齐全,日常用品齐备,再没有不好的,吴桐确认的点点头。
她不是苦行僧,但也没太大的物欲要求,对她来说,办公室并不需要过多条件,有地方办公就行,她并不挑的。但是,人情世故她现在也懂不少,知道这是614所和杨总的费心安排,当即感谢道。
从蔡毅手中接过他随身保护,带过来的保密箱,吴桐亲自打开,取出里面的优盘插入她随身携带的工作手提计算机上。“杨总,麻烦召集几位核心工程师,咱们开个研讨会吧!”虽然有了设计图纸,按图索骥,也可能打造出来成品。
但是,理解不深,满肚子疑惑的状态下,研发制备进展肯定受影响。
来之前,吴桐已经和杨伟了解到他们的掌握进程,落地首要的事情,就是要和杨伟以及几位核心工程师做个细致探讨,解答他们的困惑,让他们更深入了解掌握WS-B1的设计原理,从而更好带队打造出她所需要的一个个元件,组成真正的WS-B1。
吴桐的存在,虽然对熟知她的人来说,不再是秘密,但是对于大众圈子,依然是个需要保密的存在。在614所,吴桐并不会直接接触整个团队,整体是以她为技术核心,由她坐镇指点,杨伟杨总工负责定项实施。
吴桐的工作任务,始终在于研发。
在吴桐与614所以杨总为首的几位核心工程师拉起密切探讨会议的时候。
与吴桐同步进行的,是相隔不远的西洲研究所,以陆骁为核心,由他亲自带队,克服工艺困难,成功打造苍龙J-35战机模型,开始入风洞测试。
而苍龙J-35所需要的各种超能材料、钛铝合金、叶片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升级的发动机材料,优化铝合金、优化复合发动机材料也已经在安全部门的护送下,交由113厂,开足马力,开始大量制备储存。
整个苍龙J-35项目组,已经悄然见,开始加足马力,张弓搭箭,绷紧了弦,如同离弦之箭一般,快速向着落地的目标进发。
“吴桐,风洞数据优越,重复数据误差不大,预测数据全部达成,材料储备到位,我们开始整机打造!”在614所核心团队基本理解消化WS-B1的设计理论原理,并且开始按着吴桐逐一描绘出的元件图,开始进入紧张的元件打造制作过程中的时候,陆骁同步传来喜悦战果。
“同意,开始整机打造!”吴桐当即审批,点下确定
的按钮。
同时,带着高兴地心情,继续画着WS-B1的燃烧室主体元件图,燃烧室虽然尺寸不是很大,但是内部的构型非常精巧,许多关键尺寸都在1mm以内,吴桐对打造误差的要求,方式在毫无错寥,最高不允许超过皮米之内。
战机启动,燃油燃烧过程是在高速气流在100~50m/s和贫油混合气(=3.5~4.5甚至=40~50)中进行,燃烧室的零件是在高温、高负荷下工作,承受着由气体力、惯性力产生的静载荷和振动负荷,不止这些,发动机、战机整体任何细节,都轻忽不得。
新型燃烧室的材料,提高了燃烧室的耐热耐冲击以及抗疲劳,再配上超耐高温涂层,不仅提高了燃烧室的整体强度,还同步增加了燃烧室的使用寿命,使得其能在更高强度的冲击下,能够工作的时间更长。
再配上超优叶片材料,其他优化材料打造的发动机部件,目前科技水平开发到极致的变循环调整参数一项项科研成果的聚集,代表的是,整体发动机性能,提升的必然是一个无法想象的数值。
杨总和几位核心工程师带队督管着一个个发动机元件的打造,再督导着,一个个发动机部件的组合,每一个元件,他们都亲自检查,每一个部件,他们都亲手摸过,任何细节,都不曾忽视,精中再精。
几人心头,都是压不下的火热,想到那极致优越的预测数据,再一次轻松破纪录,破得还是他们之前已经破过世界纪录的数据。若不是身体机能需求,必须要休息,几人恨不能不眠不休,就呆在研究所制造线上,永不下线,保质保量,压缩一切能压缩的时间,极速完成所有元件的打造。
吴桐信任他们614所,信任他老杨,他们必然也不能辜负吴桐的期待,必须做到又快又好,在确保研究人员的身体健康上,把整个团队的速度和质量操练起来,打好他们未来国内第一发动机研究所的底盘。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一番彻骨寒,哪来梅花扑鼻香,他们现在所有得紧张努力,都将成为未来,他们笑傲一般人的底气。
随着时间的推进,一个个部件被打造组合完成,随着一个个从内到外的部件完成,WS-B1发动机的轮廓,也逐渐整体成形。
等到升力扇叶组装完成,WS-B1发动机的研发,真真正正进入收尾阶段,这个过程,已经是两月有余的时间。
不是他们速度不够快,按图索骥还能花这么多时间,而是WS-B1发动机所需要的元件众多,每一个部件,都要精准到极致,几乎是纯手工打造,他们已经是极快的速度了。
对614所来说,两个月出头的时间,搞定一台数据领先世界先进水平数年甚至数十年的发动机,简直是天降奇迹。
WS-15,这个基础版本的国有发动机,他们从研发到诞生,他们走了多长时间,如果算上国内发动机起始,可以说是整整近乎三十年的时间。
第305章
筑梦
WS-15,这个基础版本的国有发动机,他们从研发到诞生,国内走了多长时间,如果算上国内发动机起始,可以说是整整三十年的时间,都只多不少。
三十年,按着六七十岁平均寿命来看,已经是半辈子过去了。按着百岁人生,人生也已经过去了小三分之一的时间。足够一个哇哇降生的新生儿长成了而立青年。
在中华航空事业的发展历程中,推动航空发动机技术的突破一直是一个关键的挑战。
国内工业科研起步晚,又面临着技术封锁的究极困难模式,每一步的进步,都是国内航空工程师们以傲人的毅力和智慧,摸着石头过河。
在航空发动机领域追赶世界先进水平,是所有国内航空工程师孜孜不倦追求的至高梦想!
WS-15发动机的研发,更是历经数十年的艰辛努力,从最初的设想萌发,到艰难被嘲笑为拼凑的WS-10,从虚心向隔壁老大哥求教,到痛心的近乎被坑,买下了有问题的毒馅饼在航空发动机领域,他们一直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作为一个后发国家,他们一直在模仿和学习先进国家的技术,摸索着自己的发展道路。WS-15发动机的研制历程充满艰辛和曲折。
而WS-15最终能够成功诞生,正是来源于他们614所,全体上下,始终坚持不懈地努力着。
虽然,当初诞生的它,可能不够完美,可能距离世界领先水平还有很长一段路需要走,但是,它的诞生,代表的是,中华终于有了一款不错的,自主研发的国有发动机,是他们航空工业的一大突破,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他们的发动机,能够有这样的突破,起因是所有爱国航空工程师们,长期以来对航空发动机技术的追求和探索!
正是这种坚持和努力,才使得WS-15发动机在05年成功首飞,也是所有航空工程师们一直在追求技术的突破。
当年的奋斗精神,他们犹然记忆于心,未曾忘却。这两年,得益于吴桐的回报,他们接触更多的先进理念,掌握,并吃透这些理念,整个团队的水平,相较于当年,也有了巨大提升,有了更高筑梦的资本!
杨伟带队,再次拿出了当年啃下WS-15这个硬骨头的架势,最终配合吴桐完成了WS-B1的落地诞生。
当那崭新的成果,呈现在杨伟等人眼前的时候,他们的视线,不由得从清晰到模糊起来,是他们眼中,含住的激动热泪。
“吴总,我们成功了?我们有变循环发动机了对吗?”杨伟声音哽咽,嘴唇颤抖几下,才找到自己的声音。
多少年,他们一直热切的期盼,超越世界,领先世界。现在,真真正正,预期超越世界的成果,崭崭新摆在了他们面前,还是由他们一手打造而成。
若不是亲手打造,亲自督管一个个元件,组成一个个部件,再到如今,一个个部件组成了这崭新,并且拉开世界差距,性能预期报表的WS-B1。
看着它,他们胸中的骄傲,犹然升起,若不是还稍微留点儿理智,他们这会儿很想张狂得意地笑。让所有人见证,他们在吴桐吴总的指引下,打造出来的傲视新成果!
“是的,杨老师,没有意外,我们成功了,WS-B1诞生,我们要进入变循环发动机时代!”吴桐看着面前不算巨大的真家伙,也同样的眼含欣慰,画在图纸上的研发设计,永远比不过眼前的实物更加让人震撼。眼前完成最终组装的WS-15,犹如一节小型鱼雷一样,不大的身躯,却是有着超乎寻常的迸发动力,将要带给世界,极致的体验,也将中华,实现变循环成熟技术的时间,拉近了十年以上的步伐。
未来记忆中,吴桐无意中浏览到的些许片段信息,中华应该是在八年后,才有了变循环技术的初步待验证,真正的技术成熟,也不是一两年能够酝酿出来,她能拉进这个技术进程,心中也是自有一番欣慰的起伏跌宕。
“哈哈哈,哈哈,我们成功了,吴总厉害,吴总,我们成功了!”杨总和几位核心工程师喜极而泣,近乎癫狂的手舞足蹈,他们成功了,他们成功打造了属于中华的,领先世界的,超性能,变循环发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