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家阿囡 第68章

作者:闲听落花 标签: 穿越重生

  阿武和王雨亭正坐在门口一丈来宽的院子里吃饭。

  “现在才吃饭,太阳都升到头顶了。”李小囡进了小院。

  “头顶哪有太阳?”阿武用筷头往上点了点,怼了李小囡一句,接着呼呼喝菜粥。

  “再吃点儿?这饭菜是前面大厨房做的,味儿好得很。”王雨亭笑着让李小囡。

  “我吃好了,你们赶紧吃,郭巷逢早集,晚了就来不及了。”李小囡站在旁边,示意两人快吃。

  “哪有这么催人吃饭的,皇帝还不差饿兵呢。”阿武白了李小囡一眼。

  李小囡没理她。

  阿武和王雨亭还是快了不少,吃了饭,阿武将碗筷送到前面,王雨亭拿皮袋装了水,锁了门出来。

  出了角门,李小囡见阿武和王雨亭一左一右跟着她,一幅准备赶路的样子,站住问道:“马呢?”

  “我俩就行了,用不着马。”阿武抱拳胸前,看着李小囡。

  “赶集哪能骑马,那马金贵得很。”王雨亭笑道。

  “你们跟你们那两匹马,吃住工钱,怎么算的?”李小囡也将胳膊抱在胸前,看着两人。

  “吃住都在茶坊,连人带马,工钱没说。”阿武答的干脆爽快。

  “你们在茶坊吃住的铜钿,都是我出的,连人带马!你们要是不舍得用马,这养马的铜钿,我可就不出了,你们自己想办法养你们的马。”李小囡抬下巴看着王雨亭和阿武。

  阿武瞪着李小囡,王雨亭看看阿武,再看看李小囡,正要说话,阿武一跺脚,“我去问问!”

  片刻功夫,阿武垂头丧气回来,不看李小囡,看着王雨亭道:“你们到前面等着,我去牵马。”

  李小囡和王雨亭一匹马,没多大会儿,就到了郭巷镇。

  还是在镇外喇叭口空地上,三个人下了马,李小囡解下包袱,将那包糍饭糕塞到王雨亭怀里,抖开粗宣纸,示意阿武拎着,拿出笔墨盒。

  “你要干嘛?”阿武和王雨亭一左一右伸头看李小囡忙碌。

  “写张告示,正好搭马背上。”李小囡答道。

  阿武噗一声笑出来,王雨亭也笑起来。

  “这位小娘子,你以为人人都跟你一样识书达礼吗?”阿武一边说一边笑。

  李小囡僵住了。

  可不是,她又疏忽了,这个地方的识字率极低极低!

  王雨亭看着像瘪了的水袋一样的李小囡,笑问道:“你要写什么?要做什么生意?”

  “我要收细布,高价收。”李小囡有气无力道。

  “这儿哪有细布!”阿武还在笑。

  “我知道没有,不是为了收细布,我是……唉,跟你们说不清楚,我就是为了让大家都知道,有人高价收细布,随时收,常年收。”

  李小囡拿过那张粗宣,垂头丧气的重新折回去。

  李小囡心情灰败,阿武的心情就好起来了,拖着尾音噢了一声,笑道:“你这跟我们接镖差不多。”

  “嗯?”李小囡瞪向阿武,“你们接镖怎么接?”

  “找几家货栈客栈,留下话。要是有人找镖师,找得急,货栈客栈掌柜就让人去叫我们,要是不急,就等我们过去,反正我们隔个三天五天就得走一圈。”

  李小囡眼睛亮了,“对啊,这办法好!咱们去找家客栈问问。”

  “你收细布去客栈不合适吧?”王雨亭跟上李小囡。

  “对!”李小囡顿住,王雨亭没收住,撞的李小囡一个趔趄,李小囡顺势转身,看着王雨亭,眼睛亮亮,“我这细布是从姑娘媳妇们手里收,她们去的最多的地方是哪儿?针线铺?”

  “针线铺一年去不了几趟,一根针能用好几年呢,赶集去得最多的地方是杂货铺子,酱醋盐可少不了。”王雨亭笑道。

  “嗯!”李小囡连连点头。

  可不是,她跟着大阿姐去过几回县城,大阿姐每趟都去的地方就是杂货铺子。

  “咱们商量商量,怎么样才能让杂货铺子愿意帮咱们收细布,还得让他们肯卖力,提成是最好的办法,一匹布给他们提多少钱合适?还有,咱们几天过来一趟?”李小囡看着两人,眼睛亮闪亮闪的商量道。

  “你一匹细布多少钱……”

  阿武一句话没说完,就被王雨亭打断,“我刚想起来,有件要紧事忘了跟阿武说,就几句话!”

  王雨亭一边说,一边推着阿武往旁边去。

  “怎么啦?”走出去两三丈远,阿武扫了眼叉腰看着她俩的李小囡,压着声音问道。

  “咱们不是说好了,不帮她,让她这生意做不成,咱们就能回去了?”王雨亭瞥了眼李小囡,也压着声音。

  “是啊!可是,咱们也不能真见难不帮吧,你看她刚才难为的,都快哭出来了,咱们真要袖手,怎么忍得下心?”阿武拧着眉。

  “那你这一帮,她这生意做成了怎么办?”王雨亭也拧起了眉。

  “也是,那你干嘛提杂货铺子?刚才你比我说得多多了。”阿武斜瞥王雨亭。

  “我!”王雨亭卡住了。

  两人大眼瞪小眼,又一起瞟向李小囡,沉默片刻,阿武拧眉问道:“真不帮她?她对咱们挺好。”

  “不是不帮,你不是想回码头么,那边是大事,这边……”王雨亭再瞟了眼李小囡,“咱们要是不帮她,是不是就没人帮她了?”

  “你说她一个小丫头,做什么生意?真是吃饱了撑的,干脆直接明说,让她别做这生意了!”阿武转身直奔李小囡。

  “你俩商量好了?”李小囡看看阿武,再看看王雨亭。

  “你哥哥是秀才,你们家那皮蛋行听说赚钱得很,你家不缺钱,日子也好过,你干嘛非要做什么生意,在家好好当你的小娘子不好么?”阿武看着李小囡问道。

  “那你为什么要当男人?好好当你的小娘子不好么?”李小囡不客气的反问道。

  阿武瞪着李小囡,片刻,看向王雨亭,“咱们商量商量吧,这郭巷大得很,得多找几家杂物铺子。”

第106章 亲事上门

  阿武和王雨亭走南闯北,经验老道,特别是阿武,和杂货铺子的掌柜谈起条件来,头头是道,三个人又有两匹马,也就一天,就在平江城周围再挑了一个镇子,一共两个镇子,铺好了细布收购网。

  李小囡掂量着她那点儿本钱,不敢多铺,她只能买得起两架织机,正好一个镇子一个。

  两个镇子都隔天逢集,阿武隔一天往两个镇上跑一趟。

  这样的收购得持续足够长的时间,才能把收购细布这事儿在姑娘媳妇们中间传开,以及让大家形成有人收细布这个认知。

  这个时间不能太短,也不能太长,李小囡决定先收一个月。

  这一个月就是无所事事了,李小囡已经看完了李学栋能借回来的所有书,坐在小竹椅上,托着腮看着梅姐教王雨亭结绊纽,盘算着到哪儿再找些书看。

  平江城里有两三家大书坊,书坊里好多新书,可是书太贵了,她买不起。

  她原本想像从前那样,就坐在书坊里看,谁知道书坊的伙计根本不让她碰那些书,她说要先翻翻看看好不好看,伙计客气倒是客气极了,就是不让她看。

  要借书,看来只有一个地方了。

  李小囡叹了口气。

  从过了年,她一趟也没去给那位姓牛的钱先生上过课,不知道他现在怎么样了。

  她有好几天没见到那位世子了。

  唉,这漫漫长长的天光,好无聊。

  ………………………………

  和采莲巷隔了两条街的桥东巷口,一辆结实大方的桐木大车停下,跟车的婆子放好脚踏,打起帘子。

  一个中年妇人提着裙子下了车。

  妇人四十来岁,头发梳得纹丝不乱,插了根赤金花筒簪,松花绿裙子靛蓝长衣,显得极其清爽利落。

  “到前面找个不碍事的地方等我,不要走远,要不了多大会儿。”妇人交待了句,拂了拂衣襟,进了桥东巷。

  到了巷口第一家,妇人推开虚掩的院门,扬声叫道:“苗嬷嬷在吗?”

  连喊了两声,院子里安静无声。

  妇人掩了院门,径直往巷子里进去。

  走过十七八户人家,妇人站在院墙青砖到顶、院门油漆鲜亮的院子前,再次扬声笑问:“苗嬷嬷在不在这里?”

  “在在在。”

  随着一迭连声的答应,一个比一般女子略高,身材壮硕的妇人急步出来,看到院门外的妇人,一声唉哟,顿时眉眼全是笑。

  “是余家嫂子,怪不得一早上我就觉得有喜气,余家嫂子进来坐。”

  几句话间,苗婆子已经到了院门口,热情的往里让余家嫂子。

  “不用啦,就几句话,跟老姐姐说完就走了,家里一堆的事儿呢。”余家嫂子退了一步,下了台阶。

  “那咱们回去讲话。”苗婆子爽快笑应了句,拧过头,冲着院门里扬声道:“是余家嫂子,我一会儿再过来。”

  余家嫂子等苗婆子下了台阶,和苗婆子并肩往前,直接笑道:“我可是无事不登三宝殿,来找老姐姐,是有事儿相求呢。”

  “唉哟!我就等着你这个有事相求,可等了好些年了,总算有看中的了?”苗婆子眉开眼笑。

  “这一趟是大郎自己看中的,我去瞧过几趟,确实不错。”余家嫂子干脆直接。

  “唉哟那是真好!这就叫姻缘到了!是哪家姑娘?你来找我,这姑娘家肯定是咱们府学这一带的,这一带的姑娘,要说,可没有强过吴家姐妹的,我这是多嘴,这姻缘讲究个各花入各眼,哪家姑娘啊?”苗婆子连说带笑。

  “采莲巷李秀才家。”余家嫂子自动忽略了苗婆子中间几句话。

  “我就讲嘛,你眼光高,一看就看到了秀才公家,那位李秀才,还不到二十呢,都说他前程远大得很呢,您这要是结成了亲,那可是攀到高枝上了。”苗婆子甩了两下帕子。

  “攀没攀的,没敢想过,咱平江城里秀才公不少,举人老爷可没几个。

  “我就是看中他家二姐儿,叫玉珠的那个,能干,本份,心里又有数,难得我家大郎也觉得她性子温柔,生得又好。老姐姐也知道,我家大郎挑剔得很,吴家姐儿多好呢,我喜欢的不得了,偏偏大郎不喜欢,唉,养了个牛心左性的儿子,真是不知道多操了多少心。”

  余家嫂子找到机会,再一次委婉解释。

  “大郎多争气呢,年纪轻轻,家里生意全接下来不说,还多开了两三家铺子了,但凡知道的,就没有不夸的。

  “李家那边,大郎跟那位二姐儿讲好了?就差过到明处了?”

  “老姐姐可不能这样讲!那不成了私相授受了,就是我瞧着好,大郎也觉得行,李家可不知道,这不就是来请老姐姐走一趟,探个话,问一问么。”余家嫂子忙笑道。

  “那我知道了,你放心,这事儿包在我身上。我不是讲大话,满平江城的官媒,能比我会说合的,可没几个,你只管放心!”苗婆子大包大揽。

  “那就托付给老姐姐了,我就不进去了,家里一堆的事儿,等事儿成了,我带大郎过来,好好谢谢老姐姐。”余家嫂子在苗婆子家门口站住,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