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家阿囡 第76章

作者:闲听落花 标签: 穿越重生

  堂屋门口挤了四五个媳妇,王雨亭站在媳妇们外面,踮着脚扬声喊了句:“陆嫂子!”

  “谁啊?”陆嫂子在屋里应声,却没出来。

  “是我。”李小囡应了声,从媳妇们中间挤进去,站在最里面,往堂屋里看。

  堂屋已经清空了,一东一西摆了两台崭新的四综织机,两台织机中间竖着一横两竖的一根高架子,架子高到几乎挨到屋梁,陆嫂子正站在高凳上,两只手飞快的整理着面前一排极细的棉线。

  “先坐会儿,我正忙着。”陆嫂子眼睛盯着手里的线,不敢分神。

  李小囡站在最里面,王雨亭踮着脚,趴在四五个媳妇背后,伸长脖子往里看陆嫂子飞快的分线上线。

  这一等就是一个多时辰,陆嫂子排好线,喊了一声,两个媳妇上前,各用一根细木棍托起整整齐齐的一排经线,陆嫂子托着经轴,小心翼翼的将经轴架上织机,再看着两个媳妇往织机上放好线,长长松了口气,挥手示意,“离远点儿,别弄乱了,我歇一歇再接着上线。”

  陆嫂子出来堂屋,掩上门,几个媳妇殷勤的递茶递小竹椅。

  “婶子喝杯茶。”

  “嫂子快坐下歇歇。”

  “刚才谁找我?”陆嫂子接过茶,问了句。

  “是我。”李小囡从几个媳妇中间挤出来。

  “是小掌柜,这是咱们东家。”陆嫂子急忙站起来,介绍了句,将小媳妇递给自己的小竹椅递向李小囡。“让您等了这么久,实在是上线的时候不敢分心。”

  “陆嫂子真是好手艺,看得我眼花缭乱。”李小囡坐下,夸奖了句。

  “小掌柜过奖了。织机是昨天午饭前送到的,吃了午饭,我们几个就开始调机子,今天紧一紧,能给这台机子上好线,一上好线就试着织织,只怕得废上半匹布,大家都好些年没上手织过细布了。”

  陆嫂子额角的头发全被汗水濡湿了,却神采奕奕,语调高扬。

  “我记得你说过,你们有六个人能织提花细布?”李小囡打量着围在周围的媳妇们。

  “是,我,她,她,还有她。”陆嫂子手指点过五个人。

  “两台织机是不是有点儿少,要不,我再给你们两台?最多两台了。”李小囡笑道。

  五台织机以上,就要照织坊算了。

  “小掌柜先等等。”陆嫂子笑起来,“这织机得有地方放。”

  陆嫂子说着,转头看着围在周围的诸媳妇,笑道:“都什么时候了?你们还不赶紧回去做饭,吃了饭赶紧过来。”

  周围的媳妇打着招呼,三两成群的出了院门。

  院子里安静下来,厨房里,一个十来岁的小姑娘探头出来问道:“阿娘,做几个人的饭?”

  “你们……”

  “我们不在这里吃。说完话儿就得赶紧走,还有好多事儿呢。”李小囡笑道。

  小姑娘不等陆嫂子说话,就缩头回去了。

  “刚才人多,说话不便当。”陆嫂子指了指堂屋,“这提花机子占地方,又娇贵,我们乡下地方,只能摆在堂屋,家里要是有老人长辈,就得挪到厢房去住。

  “那些线也娇贵,光买这两架织机开机的线,就用了九百个铜钿,就算织机是小掌柜给的,这线钱总得自己出,再说,织机的钱总要给,开头得好长一阵子赚不到钱,都是不当家的人。”陆嫂子叹了口气。

  “嫂子家里?”李小囡含糊问了句,转头四看。

  “前年走了一个,去年走了一个。”陆嫂子明了的答了句,“上头没长辈了,我们当家的没本事,好在脾气好。”

  “嗯,嫂子要是买线什么的缺铜钿,我可以借一两半两银子给嫂子用,不收利息,我帮嫂子把织布这事儿撑起来,也是帮我自己把生意做起来。”李小囡落低声音。

  “不用,我家里还行。小掌柜倒是个生意人。这事儿急不得,”陆嫂子指了指堂屋,“等我们织出细布,见到了铜钿,再要腾屋子,拿铜钿买线,就好讲了,现在,是赔是赚,还不敢讲呢,小掌柜说是不是?”

  “嗯,嫂子想得真周到,嫂子是个能做大事的。那我们先走了,嫂子有什么事,就在杂货铺留个话,我让阿武每天都过去一趟。“

  李小囡一边说一边站起来。

  陆嫂子跟着站起来,将李小囡送到院门外,看着三个人上马走了,站在院门口发了一会儿呆,才转身进去。

  ………………………………

  顾砚急步进了日常起居的清深院。

  进了清深堂,见太子身边内侍押班明经迎在门口,顾砚立刻转眼看向屋内。

  “给世子爷请安,好一阵子没见世子爷,世子爷风采更盛了。”屋里的老内侍冲顾砚微微欠身。

  “您怎么来了?皇上可安好?”顾砚急切问道。

  “圣躬安,有旨意。”老内侍挺直后背。

  顾砚闻声跪下。

  “是密旨,世子爷请自观。”老内侍从怀里拿出漆封严密的一根卷轴,双手捧给顾砚。

  顾砚跪在地上,接过明经递过的裁刀,挑开卷轴。

第118章 可以一试

  旨意很短,言简意赅:

  即日起由顾砚全权处理江南海税司事务,务必清理积弊,重振海税司。

  看着顾砚看完了密旨,老内侍欠身道:“委了王爷署理海税司,由世子协理,明旨两天后就该送到了。”

  “嗯,您辛苦了。”顾砚小心的收好密旨,站起来。

  “世子爷客气了,小的到底上了岁数,一路急赶过来,实在是疲惫得厉害,小的去睡一觉,天黑前就要启程赶回去。”老内侍躬着身子,十分恭敬。

  “石滚!”顾砚忙喊了一声。

  石滚应声而进,虚扶着老内侍出了清深堂。

  “这是太子爷的亲笔信。”明经将信捧给顾砚。

  顾砚接过信,示意明经,“你坐下歇歇,喝杯茶,吃几块点心。”

  “是,谢世子爷。”明经半只屁股坐在椅子上,悄无声息的喝茶吃点心。

  他也累坏了。

  信很厚,顾砚挑开信封,仔细看信。

  明经吃着点心,时不时瞄一眼专注看信,面无表情的顾砚。

  世子爷这一年多确实变化极大。

  从前不管世子爷怎么一言不发面无表情,他都能看出些端倪,可从去年春节起,他就看不准了,现在,世子爷这会儿的面无表情,就真是全无情绪。

  皇上说世子爷长进极大,至少这份不动声色确实长进极大。

  过来的路上,他才听说江南地气利于睿亲王一支的传说,嗯,这座别业确实气象不凡。

  明经瞟了眼郁郁葱葱的窗外。

  “你也去睡一会儿吧。”顾砚看完信,一边折信,一边看向明经笑道。

  “是。”明经站起来,垂手退出。

  顾砚起身,进了书房,坐到桌前,磨墨铺纸,给太子回信。

  磨好一砚墨,提起了笔,顾砚却许久没有落笔,放下笔,顾砚站起来,在屋里来回走了两趟,站到窗前,背着手看着窗外的浓绿艳黄。

  皇上这份旨意,他极其意外,太子爷这封信,更是意外之上的意外。

  从前,皇上临大行前,还在嘱咐他和太子:不要妄动,不要妄行。

  他一直以为皇上过于守成,是懒政,是懦弱。

  顾砚垂下头,抬手用力揉了揉脸。

  皇上不是懒政,不是懦弱,是不得其人,不敢妄为。

  上一回,临大行前,他还那样不放心的嘱咐,是因为他看出来了,他和太子都过于眼高手低,后事,也确实像皇上预见的那样……

  顾砚深吸了口气,慢慢吐出来。

  这一回,太子说,皇上觉得他可以牛刀小试了。

  顾砚心里涌起股理不清的滚烫的情绪,冲得他眼眶湿热。

  这一回,他一定可以成为真正的牛刀,为帝国剜腐清疮,让吏政清明一些,让天下富足一些!

  顾砚来回踱了几趟,平复了心绪,重新坐下,提笔写信。

  顾砚写了厚厚一封信,折好封起,又抽了几张纸,理了理思路,将到今天为止,自己对江南海税司的了解,和之后的打算,细细写明,将纸卷起,拿起根黄铜管,将信放进去,将黄铜管周身淋满封漆。

  写好一封信一份折子,顾砚吩咐送了瓶酒进来,倒了一杯,站在窗前,慢慢啜着,整理着思路。

  现在有了旨意,既然皇上也觉得他可牛刀小试了,那么,就是可以动手了。

  可,还是不能急,欲速则不达。

  他还是要一步一步稳稳往前。

  明天还是照自己原来的预想,再去一趟昆山县,再好好看看黄显周,他总觉得,黄显周是个可用之人,可黄显周总是一幅阴阳怪气的样子,他总觉得,黄显周对他颇有成见,可到底是什么成见呢?

  顾砚眉梢突然微挑,明天把小囡带上,让小囡跟他说说话儿。

  当年,在睿亲王府,绿袖就极有人缘,他当时以为是因为他偏宠绿袖的缘故,后来,她跟随他北上,到最穷途绝境时,看守他们的小统领明明已经得了要饿死他们的指令,还是答应了绿袖的交换,收了那枚扳指,给了他们三十斤陈米,后来,又送过来二十斤米。

  要是没有这五十斤米,他们撑不到天崩地裂。

  这个小囡,好像比绿袖更有人缘,听说茶坊隔壁的裱糊铺子里,那些伙计把裁下来的纸边纸角都留着给她。

  嗯,把她带上,让她跟黄显周说说话儿。

  顾砚扬声叫进石滚,吩咐让晚晴去一趟采莲巷,问问李姑娘明天有没有空儿,若是有空,他带她去临海镇长长见识。

  李小囡想一口回绝,因为明天她三阿姐到平江城,可没空俩字在舌尖上转了好几转,还是咽下去了。

  她刚借了人家的银子。

  唉,再英雄豪杰,欠了钱就没法豪气纵横。

  李小囡琢磨着往临海镇一个来回的时间,笑道:“上午有空,下午不行,我三阿姐要回娘家。”

  来回一趟临海镇,一个上午肯定不够。

  “嗯。”晚晴点头,“还有一句:你跟着阿武,学会骑马没有?

  “这一句,石滚没说是他问的,还是我们世子爷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