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大红笙
一颗颗无声的眼泪飞快的掉在了薄绿色的衣裙上,洇出铜钱大小的斑痕。
这……
这眼泪就跟滴在人心里似的。
薄皇后顿了顿,那些略显空泛的关怀说不下去了。
该说不说潘玉莲这人,勾得满宫里的人心思都追着她去,不是没有道理——
她生就一副让人移不开眼的模样。
招惹是非的前提足足的。
偏又不是个‘木头’美人,性子实在够劲儿。
在这规规矩矩宫里一水的‘和谐’‘友爱’里,横冲直闯的野蛮生长。
于薄皇后而言,她但凡想着‘淘气’的时候,总是这样那样闹得人哭笑不得,偏她笑起来的时候,更是不要钱似的往人嘴里灌着甜滋滋的蜜糖。
明崇帝放养潘玉莲,不顾一切的撑着潘玉莲,他甚至贪恋潘玉莲身上那股独一无二的鲜活生气……
而薄皇后,又何尝不是呢?
更何况,如今的潘玉莲不止是光嘴上说说亲近而已。
她把她自己连同肚子里的孩子,全心全意,极度信任的全数托付给了坤宁宫。
人活着就是衣食住行。
潘玉莲在坤宁宫的‘吃’上——光是请安时的茶点那都不算什么。
请安结束,其他的妃嫔都走了,潘玉莲时不时就抱着肚子喊饿。
薄皇后不爱用点心,一般吃过正餐后就只用些汤汤水水的。
现在潘玉莲一来,小厨房负责点心的白案御厨也迎来了‘春天’。
早早晚晚,小厨房里备好的糕点全是潘玉莲喜爱的口味。
午膳,晚膳……蹭的心满意足的潘玉莲那是连吃带拿的。
穿——不说其他,就连潘玉莲今日身上穿的这件衣裳,那料子都是薄皇后才给的夏日‘限定款’。
天热,潘玉莲贪凉在坤宁宫午睡。
睡醒了就和薄皇后一起捡着自己能吃或者喜欢的汤水喝两口。
闲的没事就去霍霍一阵薄皇后养着的那些花木珍品。
不然就翻翻书,写写字,弹弹棋子,捣腾捣腾琴,拆不开的九节环顺手就塞在了箱箧里……
现如今薄皇后说一句她‘养’着潘玉莲,那都一点不带心虚的。
她还曾笑称要向陛下讨了长信宫的俸例,填了坤宁宫的缺。
……
薄皇后揉了揉潘玉莲的头,让她无声的发泄了一会儿。
看潘玉莲哭的抽了几声,随后慢慢的平静了下来,薄皇后正要说什么——
却见潘玉莲已经一抹眼泪,抬起头对她笑道:“娘娘,嫔妾留着的刺绣还没绣完……”
“嫔妾现在想去继续绣。”
“……走吧。”
没错,因着潘玉莲说她回长信宫就想偷懒不愿意动手,她的那个绣棚还就真支在了坤宁宫。
薄皇后忙着处理宫务的时候,潘玉莲就在一旁慢吞吞的绣着她的‘大作’。
这是给她肚子里那个‘孩子’制的小衣,用的还是薄皇后赐下来的那块锦帛。
活脱脱就是娘俩一起‘薅羊毛’的架势。
坤宁宫的宫人笑言——
庄妃娘娘肚子里的孩子现在没出生呢,就已经和庄妃娘娘一样,要在坤宁宫里备着碗筷吃用了。
这会儿潘玉莲抿着唇绣着自己的花,薄皇后时不时的往过去看一眼,就见人还悄悄抹着眼泪……手头上是个什么事,薄皇后已经看不下去了。
看潘玉莲神情蔫蔫的,午膳时胃口都不好,薄皇后也不让她逼着自己硬吃。
待喂着潘玉莲多喝了几口她平日里喜欢的汤水,就让潘玉莲去内殿休息了。
看看潘玉莲面前这次没怎么动的饭菜,侍膳的绘杏看着那道去了内殿的身影,眼里都不由自主的带着了点担忧。
“娘娘,庄妃娘娘这几日吃的……越发的少了。”
拜潘玉莲如今的实际行动所赐,坤宁宫里的所有人那都真心实意的认为——潘玉莲是真真正正和坤宁宫站在了一起。
她也是真的,真的要把肚子里的孩子交给薄皇后抚养。
闻太后现在折腾的其他人能不能再生还不知道,但眼前实打实的‘孩子’却真的有一个。
在这宫里说什么都是虚的。
实打实的利益却是真的。
坤宁宫里的人现在伺候起潘玉莲的心意,那确实不比对着薄皇后少多少。
“这事……解铃还系铃人啊。”
甭管潘玉莲再外人眼里多跳腾,在薄皇后的眼里,潘玉莲就是陷在情爱里的‘痴’人。
她满腔热忱对着皇帝,真是拉都拉不回来的那种。
说这事的薄皇后心里有些诡异的复杂。
笑也不是,恼也没有。
薄皇后摇摇头,脸上的神情都有点说不上来:“没想到啊,有朝一日,本宫竟然还要操心这种事……”
无语片刻,薄皇后朝着寝宫看了眼。
看了两眼,她摇摇头开始笑了。
一边笑,薄皇后一边摇着头感慨:“真是,真是……荒唐啊。”
绘杏有些不解
“娘娘……”
薄皇后也无心用膳了。
她一边起身往外殿去,一边道:“去请陛下来一趟坤宁宫。”
“就说,就说事关太后娘娘提过的中秋宴的一些事……本宫想请陛下相商。”
请陛下现在过来?
庄妃还在……绘杏下意识的往寝宫的方向看了一眼,随后她猛地反应过来薄皇后说什么荒唐了。
这,这确实荒唐。
但想想潘玉莲如今都快不吃不喝的颓靡,瘦的都有些叫人心慌的模样……
绘杏点点头,:“是。”
……
第75章 城大补啊!!!
含章殿
草原十八部新即位的汗王,出乎预料的未启战争,而是派遣使节入关。
闻听此事,大晋朝的阁老及重臣们,一大早的就在御前吵成一团。
“陛下,臣曾闻兵法有云——”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如今草原十八部既有意与我大晋遣节议和,世代交好,好当为上上善。”
“江大人此言差矣。”
脸色枣红的兵部尚书公孙渊跳出来反对。
“如今正值新旧汗王交替之时。”
“我大晋诸位英豪枕戈待旦,秣马厉兵。”
“如今上下一心,只待时机一至,便赶赴边关。”
“都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蛮夷之邦惯来卑鄙无耻,无信无诺,岂能中了他们的缓兵之计?”
持不同意见的秦大人站了出来,:“公孙大人,王者之师历来都师出有名,如今草原十八部既然已经遣节入晋,若是……”
“……”
没有还未打仗就软了骨头的道理,若是情势所迫只能一战,那大晋朝便一战。
可现在眼看着有议和的希望……朝中便有人心念动摇了。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这话于大晋而言,绝不是戏言。
当年信王爷病重,不得已挂帅而去,边关确实很是乱了一阵子,明崇帝更是连遣数员大将奔赴边关——也是守多而攻少,不过堪堪稳住局面。
善守而不善攻。
大晋朝需要其他的办法。
因而除了明面上的交锋,当年也有无数的细作被派往草原部落。
他们抱着一去不回的死志,只为“挑拨离间”挑起几个部落之间的纷争。
老汗王病了以后,更是杀疯了。
但再怎么争,草原十八部也不都是蠢人。
当年大晋原本还有意趁此良机出兵,却险些让那些部落继续拧成一股绳一致对外……因而暂缓了战事。
如今大晋朝修养生息数年,更是一早就做好了战争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