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鲜奶油面包
孟溪不太理解,节点人那样的文明旁观者状态,是怎么涉及这种双方势力的直接战斗的。
难道节点人不止一个体系?
除了家园、基地和任务,或许还有另外的节点人势力,和孟溪曾经接触过的那些与世无争,一门心思做任务的节点人完全不一样。
也许在家园和基地之外,还有一群更世俗更像人类的节点人。
孟溪莫名想到了蓝星世界的一些影视作品,机器人背离任务反叛之类的。
记下自己的发现,孟溪重新看战场的其他情况。
虽然新节点人的线索很特别,但是这些参战的节点人似乎和其他闪电教徒没什么区别,对这场战斗没有什么关键性的影响。
他们和闪电教徒一样,从战场西南面的天然壕沟加入战场,然后在小平原遭受重创后,尝试向北偏东方向突围,他们一直被围困到沙罗车队去增援短袍剑圣,这些节点人和闪电教徒才成功从北面防线逃散,向北离开战场。
孟溪操控无人机,跟着战场北部凌乱的脚印和拖拽痕迹,逐渐离开战场范围。
离开了被火烧过的草地,这里更加深入绿洲,痕迹保存比较困难,孟溪只能靠血痕继续追踪。
她调动无人机启动飞行模式,航拍镜头下,无人机的人工智能系统开始扫描北部绿洲,从各种灌木枝叶,野草野花之间,高亮出血液痕迹。
一连串被高亮的血痕,就好像踏在地图上的一个个脚印,不断向北,离开绿洲范围,向更北部的山脚逃去。
这是躲进山里了。
那边的距离太远,环境也比较复杂,血痕消失之后别的线索找起来也比较困难。
因此孟溪没有继续探索,她调转无人机的方向,飞回战场上空。
北部逃跑的痕迹查得差不多了,现在孟溪要看看这些教徒是如何进入战场的。
从他们来的方向,应该也能有所发现。
再孟溪操作下,无人机飞到战场南部区域,调查边缘西南部的大型壕沟。
从位置来看,这条壕沟以前很可能是宝石大江支流的河道,后来不知什么原因,河道变动干涸了,此地才留下了这么一道天然沟壑。
根据战场痕迹,参与袭击的闪电教徒大部分都从这条天然壕沟涌出,向运输车队发起突袭。
壕沟的地形也的确适合让大部队藏身,可以在车队靠到很近的距离,迅速发起攻击。
对方毕竟是要抢石碑,距离是个重要课题。
无人机在壕沟另一侧落地,开始寻找闪电教徒们进场的痕迹。
因为是进场前的区域,所以这里没有血迹。不过好在对方人数比较多,即便只看活动痕迹,追踪也不困难。
壕沟内部的土质较为松软,除了大量人类脚印,这里面还有许多设备拖拽的轨迹。
孟溪由此判断,对方不止是人力参战,应该还带了不少战斗装备,某种有轮子的设备,痕迹很深,说明重量不轻。
这时孟溪就想到了一个问题。
这种又重又大的装备,是怎么偷偷运到伏击现场来的?
这里毕竟是沙罗的地盘,如果只是队伍人数多,那闪电教徒还可以分散行动,这还有可能在不被人发现的情况下在伏击点集结。
但这种重量明显有些大的装备,要不被人发现,运到这荒郊野岭,就有些困难了。
有可能这种装备可以拆卸组装,先拆成零件打散到各小队带来现场,再进行组装。
孟溪原本是这么想的,但是当她追踪痕迹终点的时候,她就发现自己想多了。
在壕沟南岸的更南侧,闪电教徒们的足迹在这里呈现出一个怪异的状况。
原本多人行进的密集脚印和拖拽痕迹,在这里戛然而止。
因为孟溪是逆着对方的进场方向追查过来的,也就是说,她现在追踪到了对方脚印最初出现的地方。
所以说戛然而止不准确,她应该说脚印在这里突然出现。
而这个地方只是一个小土坡,没有前置痕迹,这些脚印是怎么出现的。
那些密集的脚印,并不是从其他地方汇集到土坡上,而是在土坡上凭空出现的。
即便是打散成小队,分头来此地集合,也应该有来路的痕迹才对。
难道来时的痕迹被打扫了?他们不想暴露自己的来路?
可是为什么要从这个土坡开始打扫,再往南明明有更合适的硬质地面。
孟溪正考虑着痕迹为何会如此奇怪,一个独特的脚印进入了无人机的画面。
那个脚印很醒目,因为对方不知在那里踩了一些深色泥土,带到土坡上凝固后,深绿色的脚印和周围的黄土反差明显。
然后除了颜色,更让孟溪注意的是这个脚印的形状。
这只裸足穿草鞋的深绿色脚印,只有前半截,而且这前半截脚印的边缘十分清晰。
就好像有人划了一条线,把后半截脚印切走了一样。
这种脚印,常常出现在人穿过两个不同载体的时候。
比如你从地毯走出来,刚好前半只脚踩在地毯外,后半只脚踩在地毯内。
当地毯拿走,地面上就只剩半只边缘清晰的脚印。
孟溪加快搜索速度,很快发现了更多半截脚印。
她把这些脚印的边缘连在一起,在土坡上画出了一条长长的分割线。
她有些明白,为何看不见这些教徒来时的痕迹了。
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来路。
他们是直接凭空出现在这座土坡上的。
他们进入了一个不会留下痕迹的载体,来到了这座土坡,然后一个个从载体内走了出来。
有人脚步刚好踩到载体边缘,所以留下了半截脚印。
这是什么载体,在地面停靠也没有任何痕迹。
哪怕是悬浮的,能让人留下半截脚印,留下这么一条分割线,这载体至少也是落地了才对。
孟溪又想了想。
总不能是空间的,任意门吧?
凭空搬运数百人队伍的能力。
孟溪一边推测着,一边操控无人机对现场脚印及其他痕迹进行了取样。
尤其是那些带着深绿色泥土的脚印,如果能比对上土壤样本,或许她能找到这些教徒的上一个集合点是哪里。
运气好的话,根据这泥土,还能找到教徒们的据点。
做好这些,天色渐晚,孟溪回收无人机,向南侧大路走,搭顺风车返回红砂镇。
附近镇子里一些想要赶明天早集的人,会选择提前一晚进城。
所以这时虽然晚,但孟溪还是顺利赶上了进城车队,付了一些路费,顺利在天刚刚黑下来的时候,回到了港口区的东郊广场。
孟溪看了看时间,觉得自己今天要加快动作了。
因为今晚她不仅要像之前那样拍摄夜间仪式,她还得多架设几个天线设备,为夜间仪式的地月通信现象做测试。
看了眼驻守在剑圣坛周围的红袍剑士们,孟溪没有逗留,迅速赶回旅店。
等她回到旅店房间放下行囊的时候,天色已经完全黑了。
不过好在今天不是乌云密布,应该不会干扰到今晚要用的无线电信号。
孟溪再次打开无人机,搭上基站拓展包和通信测试包。
趁着走廊没有人的时候,她将无人机放入了顶楼阶梯。
无人机搭载着测试装备,迅速钻进了旅店楼顶。
之所以不选自己房间的窗户,还是怕机器出去的时候被人看见。
就算做了伪装,这种会动的东西还是很引人注意。
再加上窗口外空间开阔,孟溪无法确定是否有人盯着她的窗台。
这么一个会动的怪东西如果从窗台出去,若是别人注意到,难免会直接联系到她身上。
从旅店内部走,空间较封闭,可以保证现场无人,隐蔽性更高一些。
孟溪坐在房间里,一边观看门外走廊的监视镜头,一边操控无人机在顶楼天台工作。
小小的无人机背着大大的天线组,找好高点放置后,还要对高功率无线电设备进行伪装处理。
孟溪废了好一番功夫,才按照通讯组的同事们给的说明书,完成了测试设备的布置。
现在测试用的天线和顶楼的一个石台几乎融为一体,就像一个颜色相同的棍子紧紧贴在墙边一样,即便靠近了,在这夜色中也很不容易发现。
这就没问题了。
孟溪在顶楼也放下了视频监控设备,然后回收无人机,等待今晚的夜间仪式。
当然,也不是干等。
她一边啃馅饼,一边开始码今天的调查报告。
经过了一天的调查,她收获了许多关于夜间仪式的情报。
从大块头的基层报告,到医师贝尔的中层亲历者报告,以及节点人的第三方观察信息集合,多方组合之下,孟溪对夜间仪式有了比之前更全面的了解。
虽说各方对夜间仪式为何会引起发光圆盘现象的说法并不一致,并且孟溪暂时也无法明确现象和蓝星世界的具体关系,但是在经过了调查后,沙罗方提供的消息表明,这个现象至少短时间内不会进一步扩大。
这可以让工作组暂时松口气。
这说明她们还有时间,在现象进一步扩大之前,弄清它到底是怎么回事。
而且孟溪感觉,她已经踏在这件事的门槛上了。
她倾向于医师贝尔的说法,夜间仪式的变化,和闪电教徒、闪电石碑有关联。
如果她继续调查,不管是亲自接触,还是通过沙罗和节点人的情报网,只要能够得到更多闪电教徒的相关信息,她或许就能找到引发发光圆盘现象的具体原因。
找到了原因,也许就有了控制这种现象的可能性。
其实按照医师贝尔的说法,如果沙罗已经清扫了势力范围内的闪电教徒,那沙罗高层或许也已经掌握了发光圆盘现象的更多线索。
也许他们已经抓抓了一些闪电教徒,问出了闪电石碑和发光圆盘现象的关联。
作为主导夜间仪式的沙罗,若是掌握了这些,那搞不好今天的夜间仪式就会有所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