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桃花白茶
纪楚跟李师爷同样沉默,最后道:“是两个好孩子。”
“还有邓小将军亲自看护,不会有什么事。”李娘子自我安慰,最后叹口气,显然已经接受这个事实。
跟着纪大人出来这些年,孩子变化太大了。
为人处世,还是性格品行,都大有长进。
就连怜贫扶弱的心,都让李娘子非常骄傲。
这般的好孩子,是她儿子。
等四个大人感叹完之后,李娘子都道:“广宁卫又打仗了,总该让咱们研究火器了吧。”
李娘子并不太清楚火器是什么,就知道威力很大,用上之后战无不胜。
纪楚跟李师爷点头。
跟普通书信不同,这种急报都是快马加鞭送过去,广宁卫跟曲夏州的战况肯定已经传到京城。
只等那边的消息了。
相信已经入阁的许大人肯定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如此多事之秋,太子能不能把你爹埋了啊。
案件三十五年,十二月十五。
距离老皇帝离世已经近六个月。
在朝臣多番劝说下,终于到了皇帝下葬的日子。
听到太子殿下松口,满朝文武百官全部松口气。
终于!
终于要埋了!
知道半年他们怎么过的吗。
半年,差不多一百六十五天,每隔五日去哭一回,哭了三十三次。
亲爹亲娘都不至于这样哭啊。
刚开始大家还能坚持。
后来基本上摆烂了。
不仅官员们如此,旁边宫女太监们也麻了,甚至还会提醒在灵堂睡觉的大臣们,太子殿下要来了!大家快起来跪好。
这种无言的默契,让大臣跟这些奴婢们关系都好起来了。
路上遇到,甚至还会打个招呼。
随着大臣们耐心告罄,催促皇帝下葬的文书越来越多。
朝中各项事情,都能成为催促下葬的理由。
而广宁卫跟曲夏州的战事更是如此。
不仅如此,海上商船又被抢,同样是个极好的理由。
直到太子终于点头,许大人都能听到身边阁臣们全部松口气。
其实早点下葬,今日群臣们都不至于如此冷漠。
实在是情绪耗尽,大家没力气再演。
陵墓宫殿前,大家假模假样地哭了几声,随后便等着开席。
太子妃安排得还是妥当的,带着世子一起让大家前去用饭,虽不能有荤腥,却也是热汤热饭,让人不至于遍体生寒。
人群当中的林元志跟同僚们偷偷看了眼世子,林元志还低声道:“世子怎么这般年幼。”
看着不过八九岁的样子。
同在翰林院的京中子弟低声道:“太子殿下子嗣不丰,前三个都夭折了,就这个活下来。”
正说着,二王爷过去逗逗侄子,又听同僚道:“生世子的时候,二王爷都急了,为此专门吃了半年的素斋,就是给世子祈福。”
这些事在京城不算秘密,也就林元志他们外地来得不清楚。
纪楚肯定更不了解。
但没关系,如今有林元志在那边,大事小情全都告诉他。
再看后面说,太子为了他爹又守灵三日,这才回宫。
行吧大孝子,终于完事了吧。
接下来便是他的登基仪式,更改年号,平临国积压的事情一一处理。
纪楚现在就等着火器重启的文书,人人都知道,这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了。
而冶炼处这边也有好消息传来。
这段时间不管外面发生什么事,他们这该研究还是研究,丝毫不耽误。
其中几个难点已经有了思路,剩下便是实验。
那炉子以及焊接技术,都在一点点完善,不少钢材已经用在缝纫机上了。
等到年后工业作坊园建得差不多,他的钢材厂便能正式成立,到时候大规模生产不成问题。
所有事情都在有条不紊进行,一定能防御敌人于国门之外。
纪楚的计划一向缜密,至今还没出过大问题,身边人都是信服的。
说起来对比现实其他事情,技术难关才是最小的问题啊。
技术问题,只要投人投钱,总会有点效果,其他事情则不同。
比如京城孝子,就让纪楚十分无语。
不提那些了,纪楚跟李师爷正在给数科联盟各位夫子们回信。
临到年关,夫子们不约而同给他写信问候,他肯定要一一回应的。
随着各种项目的发展,整个数科联盟联系更加紧密,不少人已经成为至交好友,还相约要一起研究。
其中一部分原因,也跟纪楚拨出的经费相关。
依靠数科联盟发展的那些技术,自然不会让曲夏州数科独吞,一部分直作为打击的经费来用。
特别是在翻译各种经典数学书籍中。
因为把古书上,能用数学符号表示的,全都翻译出来,所以是项大工程。
在纪楚提议里,所有参与里面的人,每个月都有津贴发放。
说多不多,说少不少,反正足够一家四五口人生活的。
对于大户人家自然不在乎,却实实在在资助不少条件不算好的饱读之士。
倘若再有疾病的,还能再拿出一部分钱用作医药费。
小宋训导当教谕,当训导或许一般般。
可对于这些事,做得却是极好,而且并不揽功,还把实情说出来,所以今年过年,几乎每位夫子都在给纪楚写信问候。
还是现代好啊,搞个群发的短信邮件,不就完事了。
话是这么说,但纪楚跟李师爷还是勤勤恳恳写信。
数科联盟初见规模,他不能寒了大家的心。
除了各路信件之外,登门拜年的人同样不少。
安丘沾桥之前的同僚旧友,基本上门了,依旧按照纪楚的要求,人来吃饭就行了,不要带贵重的礼物。
这点大家都明白,已经成为习惯。
李娘子还说:“本以为两个孩子不在家,家里会冷清,没想到人还更多了。”
尤其是在州城的数科学生们,几乎日日都过来,他们也不光是来吃饭的,招待宾客,处理公务,甚至还帮忙打扫庭院。
不过纪楚只让从安丘沾桥出来的学生帮忙,其他人就算了。
安丘县罗玉村弓春荣两口子来的时候,纪楚一眼就看到他的腿不对劲,直接问道:“你的腿受伤了?”
弓春荣赶紧道:“没事,就是小伤。”
前段时间有趟货物要得急,他亲自带人去送,谁料货物太重,马匹吃力,自然要人跟着一起推。
没留神后面的车,小腿被后车压到,伤了有一个月了。
“已经看大夫了,养到年后就能好。”
纪楚皱眉:“运的什么货物,竟然那样重。”
“现在各地都在修房子,都是些石料。”弓娘子答道,“太危险了。”
“大人您放心吧,我看着他,伤没好之前,绝对不让他乱跑。”
这样还行,纪楚想到侄子他们运送棉衣到广宁卫,也提到马车行进艰难的事。
对啊。
火器重启还没批准,那改进马车总可以吧。
链条这东西,古代已经有了,没有大批量使用,就是钢铁强度不够,焊接技术也不行。
现在冶炼处研究方向不就是这个。
如果能造出链条强度的钢材,那火器所用的铁管根本不是问题。
再者,不管行军打仗还是日常生活,运输本就是重要的事。
与其等着朝廷给什么文书,不如先把其他东西给造好了。
有了这个想法,纪楚当天下午又去了冶炼处。
这次要做的,便是三轮车。
最前面的轮子还能替换成马匹,用马来当动力的。
总之是个能两用的,日常可以用脚蹬,更重的物品则换马匹做动力。
说起来,纪楚之前就想过做自行车,但自行车对道路有要求,对于现在的情况来说,实用性远不如拉货的三轮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