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桃花白茶
纪楚笑道:“那就等过了正月十五,再给那些人回信,让他们过不好这个年。”
纪楚说的,自然是对他多有诋毁的官员。
再晾他们一阵,年后再缓和关系。
毕竟过了正月十五之后,陇西右道五个州府,就要一起商议军队后勤的事了。
那个时候给点好脸色,更好办事。
李师爷咋舌。
那他们这个年,是真过不好了。
不过能长长记性,也算不错。
说起来,陇西右道五州府,在军队后勤这件事上,明显有以曲夏州为首的意思。
就连永锦府也不例外。
毕竟经过这么多事,大家也都明白纪楚的本事。
再者给补给也是纪楚先提起来的。
不出意外的话,等到年后,其他地方的通判会齐聚曲夏州,跟纪楚一起商议后勤补给事宜。
这也是纪楚跟李师爷要在年前就做好准备,让自己心中有数。
这份默契,被很多人看在眼里。
不由得想到当年的事。
纪楚当县令第一年,他那的粮食均产,直接成为陇西右道倒数第一,还成为不少人的笑柄。
谁想到第二年,人家直接成为第一啊。
迄今为止,那安丘县的粮食亩产,在整个陇西都名列前茅,说是他们那的粮种是专门培育,所以产量很高。
到如今,纪楚更是成为陇西右道领头羊一般的人物。
可大家都是心服口服的,若不是服气,你也学着纪楚做事?看看能不能做成功。
说到这些,在陇西时间长的官员都知道,但刚来的年轻官员却是不了解的,总是听得津津有味。
不少人都想跟着自家通判一起,去见见这位厉害的纪通判。
过完年,又是新年号了。
从安建三十五年,再到康绛元年,也有喊安建三十六年的。
反正今年又是新的年份。
年前通知就下来了,称为漳兴元年。
年号对普通人来说,也是来计算时间的,也没那样重要。
但对朝廷来说,意味着权力一点点过渡。
更别说今年还是乡试年,明年会试再一开,这些年的学生便都是新皇的门生。
朝中臣子也会慢慢向皇上靠拢。
平临国的局势就能更加稳定。
至少纪楚希望如此。
真要打仗,受苦的一定是普通百姓。
所以为了避免这些,今年的边关建设,一定要认真细致。
事实上。
不管是西北边关,还是广宁卫,以及沿海商船,都饱受外族侵扰。
今年春天,对西北边关来说,更是一种考验。
打仗的事,纪楚帮不上忙。
但这后勤补给,必然跟上!
纪楚这边已经做好准备,另外四个州府经过鸡飞狗跳的年节,也终于定下拨给常备军的预算。
他们都等着京城回消息,只要那边点头,他们就可以行动了。
岳将军甚至派人专门过来问问,估计也在等消息。
漳兴元年,正月十七。
朝廷的文书也是加急发来的。
同意陇西右道五州府的预算。
再令纪楚监管此事,由他调配各地预算。
对于这个结果,他们怎么一点也不意外啊!
简直在纪楚本就高的官职上,又层层加码。
纪楚对此倒是坦然。
他对李师爷道:“还记得咱们过年那会,说今年是乡试年。”
记得啊。
李师爷已经傻眼了,还要纪大人继续跟他解释。
“皇上缺人用。”
毕竟才是漳兴元年。
太子那边的人,确定不好用了。
想要有自己的班底,至少要等乡试,会试过了之后。
才能逐步安稳。
也就是说,这几年里,纪楚这官运,还远远没有到头。
新皇那边也是。
知道一个人好用,就往死里用啊。
纪楚很怀疑,会不会是许义许大人给新皇出的主意?
因为怎么看,怎么觉得眼熟?
皇上甚至还送来上好的布料金银,明显是犒赏他的意思。
李师爷还是摇头:“皇上是缺人用,那也是您好厉害,所以如此优待。”
李师爷颇为激动。
楚哥儿身份水涨船高,他肯定也跟着升啊。
如今不过一介秀才,就能做通判的师爷,还是如此被重用的通判师爷。
跟对领导,就是不一样啊。
再想到纪大人接下来要做的水泥。
就等着整个平临国知道他们大人的本事!
纪楚没好意思说。
他建设边关的防御,实际上是为关外再往西的矿产。
只要把关外大大小小的部落都打服了。
自然而然能让他们去做这运输的贸易。
到时候,他们平临国就有源源不断的矿产,就不会为那点产能争来争去了。
谁说他刻薄商贾了。
他接下来要做的事,可是大大地有利于商贾们!
这话说得他自己都心虚。
纪楚摸摸鼻子,又问了外面对此事的看法。
急忙赶来做纪楚下属的知事颜骥立刻道:“怎么可能有人敢说什么啊。”
经历过年前的事,那些敢挑事的刺头都被收拾了。
这会正老实呢。
而且皇上几次三番表示赏识纪楚,若再敢有什么想法,那是真的找死。
去年的亏,还没吃够?
还想再来一次?
纪楚笑眯眯的,看不出心思,只道:“那就好,看来今年的工作会很好做了。”
颜知事一脸兴奋:“大人!要做什么!您尽管开口!”
一想到要跟纪大人一起做大事!
他就高兴得睡不着啊!
第95章
漳兴元年, 正月二十。
陇西右道各地州府衙门刚刚开门,几位通判便派手底下的知事去往曲夏州,替他们先探探路。
纪楚看着各地来人, 又看了各家的预算,跟他猜测得差不多。
其中以永锦府拨出的预算最多, 其次是咸安府, 接着为仙阳州,善钦州。
各地的税收基本也是这个排序。
而曲夏州的预算则跟永锦府基本持平, 也算是陇西右道一州一府的担当。
几地加下来,一年给常备军拨款五十万两银钱, 用于后勤补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