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当县令 第44章

作者:桃花白茶 标签: 平步青云 种田文 朝堂之上 轻松 穿越重生

  吩咐过后,纪楚便去忙其他的事。

  但是来安丘县做工的百姓们却只觉得不对。

  都是边关小城。

  为何安丘县如此有活力。

  大家还辛辛苦苦开耕,难道你们不知道,开耕越多,交的税越多吗?

  费那么大的力气,人都要累死了,交完田税还不够吃饭。

  收成好?

  收成好跟他们有什么关系,反正不是自己的。

  再看到典吏带着差役过来,众人下意识要给铜板,就听差役们恶狠狠对雇主道:“纪大人有令,不许苛待长工短工,每日工钱必须如实发放,若有违背者,按照平临国律法处置!”

  恶狠狠的表情,他们很熟悉。

  但不是对他们狠,是对那些大户们。

  这更让人疑惑了啊。

  大户们早就习惯了,纷纷道:“草民不敢。”

  “如此不仁之行,绝不敢施。”

  这,这还是大户乡绅?

  竟然这样客气?

  等真正做工,接触到本地佃户的时候,发现佃户们其实早就不想干了,准备自己耕田。

  说是去年靠着养蜂赚了些银钱,已经有本钱开荒。

  还有人说去年种了几亩油菜,也攒了银子。

  眼看他们干完雇主家田地里的事,立刻就奔向自己的农田,管事的也不敢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也行?!

  能主动去其他地方找活干的,心里多半活泛。

  吃饭时跟当地人沟通,实在让他们震惊。

  冬日过不下去,还有扶济?

  还帮忙租用农具?

  还购买大量耕牛供普通农户使用?

  就连那田税都?

  有人捂着自己冻坏的耳朵,现在已经是三月份,冻伤的耳朵已经愈合,但留下的黑色痕迹依旧在。

  这必然是年年冻,年年坏,年年烂才有的乌黑。

  而这样的冻伤,在他们西北小县是最轻的。

  耳朵,手脚,脸颊,稍不注意都是冻疮。

  再听对方道:“我们今年可没冻疮,炭火足不说,还修补了房屋,还有油可涂,竟然没冻坏。”

  这是什么神仙日子。

  外面不都说安丘县比他们那还穷吗。

  隔壁县的人猛吃一口饭,想着自己有没有安丘县的亲戚,要不然来投奔如何?

  反正边关户籍管得不严,来了也没人知道。

  农忙不过半个月,起了这种心思的人就不说。

  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找个活路,总没错吧。

  在纪楚再次查看州城发来的信件时,丝毫不知道本县人口已经悄悄突破三万大关。

  信件上的内容,让宋教谕高兴的恨不得绕着县学跑两圈,若不是顾及礼仪,真是想蹦起来欢呼啊。

  “考上了,考上秀才了。”宋教谕激动道,“比我当年考上秀才的时候,还让人高兴啊。”

  去州城考试的五个学生,其中一人考上秀才,便是那个向来第一的张文胜。

  至少四五年了吧?

  安丘县终于有人考上秀才了!!!

  宋教谕喜极而泣,拉着纪楚道:“纪大人,你太厉害了,你真的太厉害了,若不是你这人才肯定不会回来啊。”

  纪楚无奈松手道:“还是张秀才本人的功劳。”

  说着吩咐:“让差役带点银钱过去,考上秀才之后肯定要跟同年交际,还要裁新衣,估计他手里没钱。”

  宋教谕只顾着高兴了,竟然把这些事给忘记,赶紧道:“让县学来出,县学账上还有银子。”

  这对县学的学生们来说也是一种鼓励。

  看见没!

  咱们县学是能出秀才的。

  只要你们好好学习即可。

  消息传到县学,果然跟宋教谕想的一样,不仅如此,不少大户还主动过来送上贺礼,就为了沾沾喜气。

  当然也为了激励自家孩子。

  纪楚挑挑眉。

  宋教谕学得倒是快。

  但衙门这份也不能少,只是从银钱换作粮食布匹送到张文胜家中。

  如此殊荣,更是让县里读书人羡慕不已。

  看看人家。

  再看看自己。

  没能去府试的,甚至被拉来田间做事。

  要是自己能考上就好了啊!

  那样光宗耀祖,被纪大人赏识的,就是他们了。

  不用多说,今年年底的入学考试名额竞争,只会更激烈。

  剩下四个学生回来,纪楚则给他们放了几日假,又专门看了他们文章,算是给他们鼓励。

  一次落榜而已,明年再来就是,万不能气馁。

  等宋教谕冷静下来,再次来衙门拜谢。

  去年他有多沮丧,今年就有多高兴。

  以前只想着县里大户们学习条件好,请的老师好。

  所以觉得他们的子弟们多半更容易考上。

  事实上并非如此。

  那贫家子弟明显更多,而且更吃苦。

  读书这事,本就要吃苦的。

  在纪楚看来也是如此。

  吹精英教育的方式可以,但吹精英的后代就不必了。

  什么贵族端庄优雅,什么有钱人性格更好。

  都是什么胡话。

  在这时代说句大逆不道的。

  若精英的后代一定是精英,最好的教育一定能带来更好的人才。

  那掌管天下的皇家子弟们,一定最有出息吧。

  那世家大族必然代代相传,永远不会消失吧。

  但该亡国的还是亡国了,该衣冠南渡的还是南渡了。

  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可不是一句虚话。

  不拘一格降人才方是真理。

  只要县学不再只对大户豪绅们的子弟开放,别说秀才了,举人进士都会有的。

  纪楚大逆不道的话咽在肚子里,只讲了:“不拘一格降人才,当年春秋战国魏文侯礼贤下士,当时的魏国人才鼎盛。”

  “齐国的稷下学宫,吸引天下英才。”

  再看秦国灭六国,也是当年秦孝公不论出身门第,求贤若渴。

  “县学虽只是朝廷广纳人才的方寸之地,却也是替社稷替朝廷第一个门户。”

  “我们的事若不做好,哪来那么多人才可用。”

  纪楚一番话,听得宋教谕热血澎湃。

  听纪大人说话之前,他只是个小小的县里教谕。

  听大人说完之后,他则是替皇上广纳人才的第一个门户!

  仿若天下兴亡已经在自己手中了。

  等宋大人欢欣鼓舞给三叔写完信,好好讲一讲自己的宏图大志,好像有哪里不太对?

  收到信件的州学宋三叔刚忙完州试的事,就看到侄儿热血沸腾的豪言壮语。

  其中对纪县令的言行夸了又夸,显然已经全身心信服对方。

  宋大人很是无奈,不过想了想,去州衙门的时候,“顺嘴”提了这事。

  那衙门众人多数都是科举出身,对不拘一格降人才这句话,自然连连点头。

上一篇:八零香江大美人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