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桃花白茶
让农户们直呼晦气,看到他们就直接赶人。
各地工业作坊园几乎都卡在这个问题上。
大家没想到,这个问题,还是工业园鼻祖纪楚解决的!
纪楚听到这个称呼的时候,更是无奈,只差直接逃跑。
“这称呼早就传开了啊!”
“你在这么远的地方,肯定不知道,可但凡有工业园的地方,就差挂一张你的画像了。”
宋大人甚至偷偷道:“也不知道是哪个数科学生说的,挂上你的画像,做实验就会很顺利,没想到各地都学起来。”
???
这合理吗?!
纪楚无奈道:“要相信科学啊。”
怎么搞玄学这种事,古今中外都一样。
这种情况下,纪楚还弄来这么多牛皮,足够支撑许多器材以及实验。
估计以后拜他拜的会更勤?
以后缺什么实验材料,都要拜拜他,万一搞到好东西了呢。
纪楚想了想道:“与其拜我,不如去海外找找。”
纪楚干脆把玉米,土豆,红薯,以及橡胶的情况写下来,请出海的商队们看看。
这点肯定要拜托江南那边的作坊园,有的作坊园就在沿海,跟出海商队联系颇深。
不过大海茫茫,这些东西不是一年半载能看到成效的,大家都要有耐心。
宋大人眼睛更亮:“就说你有办法!”
话又说回来。
这些牛皮确实解决很多麻烦。
越研究下去,越发现材料的重要性。
听宋大人说,曲夏州数科,已经有专门整理各种材料的学科了,估计以后会派上大用场。
纪楚就知道,只要给一个方向,凭借平临国的人力物力,肯定能有所发展。
这片土地上可从来不缺有天赋的人才。
各地作坊园老板想要牛皮。
反而对数量更多的羊视而不见,不过来都来了,运一些回去也没什么。
数量众多,且价格便宜的羊,可没那么好买啊。
原本对牛皮更感兴趣的老板,以及货物的商队众人,终于有机会坐下来歇息,不约而同道:“要不宰只羊吃吃?”
“好啊,大家辛苦那样久,就宰一只尝尝。”
州城衙门那边,纪楚为了招待老友同僚们,同样也在宰羊,用了最简单的方法烹饪。
不用太多香料,就用本地的水,直接煮新鲜羊腿即可。
从曲夏州来的人还好些,他们本地羊肉味道也不错,故而没什么太大反应。
可从中原江南来的作坊老板掌柜,以及各路车夫小厮,本来还觉得这地方不会烹饪,做羊肉怎么能不用香料。
但咬一口之后,瞬间变了脸色。
不腥不膻,还有股独特的肉香?!
这是羊肉吗?
这是吗?
怎么跟他们平时吃的羊肉味道完全不同?吃起来甚至有种羊肉的奶香味,这合理吗?
原本抢着买牛的商贾们,瞬间发现商机。
牛皮值钱。
难道这羊就不值钱了?
口感如此好的羊,若是运到他们家乡,肯定赚翻了。
就算他们做的不是羊肉买卖,那留给自家人吃也行了。
等他们这一趟回老家,都快过年了,正好备点年货!
本来担心昌河州消化不了这么多牛羊的人,这下更没话说。
这叫消化不了?
只怕再来一倍,这些人都能全买下来。
让纪楚讲,只能说谁让他们能赚钱呢,这商机发现得也太快了,根本不用宣传。
换来各种物资的部落百姓,同样高兴。
极好的瓷器,好用的镰刀,还有各式各样的头绳玩具糕点。
有些是必需品,有些则是让生活变得更好的物件,对大家来说,都不可或缺。
毕竟日子越来越好,才是所有人的期盼。
关内外的这次史无前例的超级订单,确实带来了和平安定,以及欢声笑语。
也许,这才是所有人原本应该有的生活吧。
在这种极为热闹的氛围下。
昌河州也迎来丰收。
大片大片的良种麦田要收获了。
昌河州大田上的棉花也要收获了。
繁荣的商贸往来给当地人带来热闹。
即将丰收的庄稼,则给当地人带来踏实。
大家准备准备,要收粮了!
第141章
又是一年九月份。
正是昌河州收获的日子, 这地方灾情少,只要不是突然降温,基本没什么大灾害。
所以这个时候, 各家都忙着收粮。
今年跟往年唯一不同的,那就是不用防备有人打谷草, 他们安心收粮食即可。
毕竟跟草原和谈非常顺利, 而且听说广宁卫已经有人去岐州驻扎,草原一举一动皆看在眼里, 所以不会出问题。
不管出不出问题,都影响不了昌河州百姓的好心情。
连带着岐州百姓, 同样好奇他们的收获。
都说昌河州种了三万多亩的良种麦子,还有九百亩棉花,不知道收成如何。
户司主事还在忙牛羊买卖,秋收就要开始了。
让他一时间有些抽不开身。
放在之前,作为昌河州户司主事,他肯定立刻去忙秋收啊, 谁让这是本地最重要的税收来源。
他们这财政紧张, 必然先管这个。
可现在不一样, 牛羊买卖让本地获利颇丰。
之前还在担心本州官员们的月俸,现在连年底奖金都有着落了。
纪大人说, 今年本地官吏极忙, 不能亏待大家。
无论是年底奖金, 还是节礼都备了一份。
节礼甚至没用昌河州是预算, 而是纪大人直接从宋大人那边要来的。
宋大人肯定也不吝啬, 说给就给。
今年各地官吏过得肯定比去年好。
话又说回来,现在牛羊买卖已经顺畅,让手底下人地去忙好了。
虽说今年财政不用靠田税, 可粮食跟棉花不能松懈,纪大人肯定重视这个。
纪楚确实重视,不过他看着户司主事忙得团团转,也没说其他。
而是让工司主事去统计昌河岐州两地的老人情况,原本六十五岁以上的老人家,昌河州都给修了火炕。
现在资金充足,年龄放宽到六十岁,统计之后,工司就能去办。
依旧由祝亚领着去做。
工司主事最近也很忙。
本地百姓在来往商贾那赚到钱,不用工司“推销”,自己都上门求购水泥。
求购水泥还能做什么。
做火炕呗。
现在又多了个纪大人的新政,还是两地一起做,工司主事则马不停蹄去办。
一个水泥作坊,让他提心吊胆很久。
这就罢了。
听说这次跟草原谈判时,他们预支昌河州官吏月俸的事,差点成为对方的筹码。
若不是纪大人的人脉广,还有盘算,估计就要被坑惨了。
经过这几件事,纪大人说什么,他干什么,绝对不拖延,绝对不多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