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桃花白茶
大有天下太平的征兆。
可纵观历史,太平盛世,风调雨顺?
那都是罕见的。
天灾人祸才是常态。
于是,便遇到这十年难遇的大旱。
从年前各地不下雨,再到各地不下雨。
如今都春耕了,还是滴雨未下。
皇上恨不得住在祭坛上,可一点作用都没有。
各地的水利该建在建,他也派人提前清查各地粮仓,以备不时之需。
这种时候,不少粮仓“起火”,再有佃农们闹事。
甚至有人讲,是皇上得位不正,才引得天灾。
当年二王爷不就天怒人怨,所以被雷劈死了吗。
如今的天灾降临,就因为皇上处事不公,近些年贬了太多朝廷官员所致。
说其他的就算了。
可讲天灾,讲被雷劈。
当今皇上,却没什么感觉。
但架不住说的人太多,让他也产生自我怀疑。
难道真是他的问题。
是他做得不对,所以才让平临国有此大灾?
也是这种时候,他的心腹薛明成来信,同时上书驳斥这种言论。
就连纪楚都帮他说话,细数皇上登基以来的功绩。
还说若是皇上的错,那为何登基初期不降天灾,反而在国泰民安,粮食棉花大丰收的时候有天灾?
可见并非皇上的过错,而是朝中有人兴风作浪。
就算是天灾,也是这些小人的过错。
不愧为纪楚啊。
句句说在皇上心坎上。
要是朕的错,就不会到今年才有天谴。
必然是奸臣的问题。
可纪楚接下来的话,就让皇上觉得肉痛。
如今旱情基本已经成事实。
既然改变不了,就要做出补救。
纪楚的意思是,让皇上尽快赈灾,而且给出的标准并不低。
如果按照纪楚所说,那朝廷会出一大笔钱。
甚至还要动用皇上私库。
他登基至今,也不过五年时间,他私库一动,那可全没了啊。
即使是皇上,也会觉得心疼。
那都是银子,都是他的家底。
但纪楚这文书,总不能只听前半段吧。
如果说这文书前半段让心里畅快,后半段让他头疼。
那私下里的奏章则让皇上收敛笑意。
而那奏章的中心思想只有一句。
“土地兼并之问题,借此可解。”
这话说得有些残忍。
可天灾已定,谁都没有办法。
不如趁这个机会,解决平临国许多弊病。
士族的土地兼并,就是一大问题。
这几乎是所有王朝覆灭的原因之一。
建国初期,土地分给天下百姓,资产没那么集中。
可朝代时间长了,天下五成,甚至八成土地,都在少数家族手中。
百姓活不下去,便要起兵造反,然后新的王朝开始。
这简直是历史周期率,甚至早就有人总结过。
只是总结归总结,如何解决是个大问题。
就连薛明成在浙东都是寸步难行。
那中原的浩洲大部分土地,同样在当地士族手里。
纪楚的意思是。
不如趁这个机会,逼着他们捐粮捐物。
这样的话,皇上的私库就可少出些,让这些士族前去赈灾。
但士族赈灾的名头,却也不能让他们拿到。
否则又会形成新的势力。
这样的话,皇上也要出,士族同样要出。
同时,也鼓励无地百姓去往岭南,滇州府,西北,东北等地。
既能建设边卫,同样缓解内地人口过多的压力等等。
总之所有建议都很实用。
若是能做成,既能解决平临国几十年的弊病,又能让百姓有粮可吃,不至于起兵造反,闹得天下大乱。
皇上登基以来的功绩卓然,不能毁于一旦。
皇上看完私下的秘密奏章,再看看内阁的许义等人,脸上的表情让人看不清楚。
可在场众人,都看出纪楚话里话外的意思。
其实这话不只是建议,更有一丝丝的威胁。
不止威胁士族,更是威胁皇上。
就差明说,士族要出血,您也要出血。
想要解决问题,不能在那干号。
可这些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极难。
无论是让士族们出血,还是要让百姓们迁移,哪个不要动刀见血。
稍有不慎,皇上的皇位还稳吗?
如果不这样做,纪楚同样说了,各地百姓会造反。
这如不是威胁,那什么是威胁?
实话伤人,能解决问题的政策也伤人。
皇上思索片刻,最后叹口气。
纪楚这人,怎么就不能唯自己所用,成为自己的家臣呢。
但再想想,他要是家臣,就不会这般厉害了。
不过能者多劳。
赈灾兼收拾士族这件差事。
非纪楚莫属。
除了他,谁还能做成此事。
“命,东北总督纪楚,宣新府知府薛明成,为此次赈灾钦差。”
“即刻回京,处理中原十二州府赈灾一事。”
第145章
“让纪大人立刻回京城?!”
“这怎么可以!”
“大人任期还没到吧。”
纪楚的任期当然还没到。
先不说各地知州知府, 多留个一两年实属正常,再者他兼领岐州,在岐州没有彻底融入平临国之前, 朝中一般不会把他换掉。
也就是说,至少要等岐州收过一次田税, 也是漳兴八年前后, 才会把他调走。
如今才漳兴五年二月份,实在太早了。
再看京城的旨意, 竟然是让纪大人去赈灾!
这么一看,那就合理了。
中原十二州府, 皆有灾情。
这十二州府旁边,多多少少也有旱情,只是没那样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