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当县令 第454章

作者:桃花白茶 标签: 平步青云 种田文 朝堂之上 轻松 穿越重生

  最后定下的主要名单则有七人。

  纪楚,李师爷,极为兴奋的纽海。

  还有极为熟悉农业的温淳温书吏。

  安丘县出身乡兵的刘大江,陈永波。

  再有熟悉灾区浩洲的余海县县令张民生张大人,以及本地工司的一名书吏龚珑。

  这几个人算是主力,有文有武,还有技术人员。

  再加上纪楚还有短柄火铳在手,安全至少有保障。

  剩下随行人员一一清点,众人便在三月初一清晨出发。

  这一路狂奔,片刻都不得停歇。

  纪楚这一走,昌河州跟岐州百姓颇有些惆怅。

  就怕日子又回到从前。

  好在纪大人留下的官员,并未懈怠,而是认认真真办差。

  晁同知一时管着两个地方,终于体会到纪大人两头跑的感觉。

  两个州内,大大小小那么多事,还有极为特殊的广宁卫,没两把刷子,真是搞不定。

  即便如此,纪大人还能抽空跟曲夏州,京城,浙东许多官员接触,实在是太忙了。

  可想想平临国的情况,不忙实在不行啊。

  只希望灾情赶紧结束,纪大人可以快些回来。

  还在回京途中的一行人日夜兼程。

  不过回去的道路修得一般。

  虽说水泥已经普及,但这种稍微偏远一点点的地方,肯定是不会修水泥路的,能把官道整齐一下,就算差不多了。

  在繁华地方修官道,还有当地最有钱的士族支持。

  可这种地方,既无利益,就没人愿意来修。

  长此下去,必然是繁华的地方,因为修路更繁华,而稍微落后地方则更落后。

  虽说有地理位置的缘故,可都是平临国的地方,总要合理开发利用才是。

  如果让晁同知知道,纪大人回京的路上,脑子也是不停转的,估计立刻都要给跪下了?

  纪楚倒不是可以这样想,而是看到这路就觉得应该修。

  这大概是上辈子留下的本能反应吧?

  漳兴五年,三月初五清晨,纪楚终于到了京城。

  到地方第一时间,就让手下温书吏前去礼部递名帖,证明自己已经到了。

  不到半个时辰,吏部已经派人到了驿馆,再看纪大人已经收拾妥当,这让吏部官员松口气,心里也定了定。

  “大人,皇上吩咐,您到京城之后,可以立刻进宫,不用额外通传。”

  纪楚点头,事情虽然紧急,可到了京城的他还是极为沉稳。

  事实上,这场波及十二州府的天灾,除了受灾的地方之外,其他地方,尤其是官员,还是要沉得住气。

  他们要是慌了,那各地百姓也会慌。

  所以京城这边,还是一片祥和,没有太大变化。

  也就进了皇宫方才有些不同。

  来来往往的官员脸色都不算好看。

  今年灾情太过严重,不少官员的老家同样受灾,难免心中焦急。

  “纪大人!是纪楚纪大人吗!”

  纪楚回头一看,这人他倒是认识的,原化州同乡的,每年逢年过节,也会给他送去贺信。

  而且知道他不收礼物,故而只是书信往来,顶多送点任地又或者家乡特产。

  原化州的曹家曹阁老一倒,乡党党魁自然而然就是纪楚,所以这些交际应酬少不了。

  纪楚点头道:“黄大人,怎么这样着急。”

  “原化州的事,大人可知否?”

  纪楚叹气。

  他肯定知道。

  李师爷也道:“大人此次回京,就是奉命前往灾区,查看情况。”

  这些事大家都知道,可黄大人心里焦急,难免多问几句,最后道:“其实咱们家乡还不算最严重的,毕竟大部分百姓都有自己的田地。”

  “那年曹家。”

  黄大人没往下说,但大家都明白。

  那年曹家为首几家倒台之后,他们侵占的土地,大部分都还回去了。

  原化州不少士族碍于新任党魁的作风,也收敛平日做派,还回去一部分土地。

  正是因为这样,原化州虽然干旱,下雨极少。

  看当地不至于太乱,各家还能维持得住。

  再加上纪楚一家带头,开放自家水井分给乡亲们,其他家族不好当没看到。

  所以原化州的情况要好得多。

  黄大人叹气,其实当年,他家也被波及,同样还回去不少田地,家族内部骂声不断。

  现在看来,竟然算是好事。

  “浩洲那边,已经有民怨了,不少人家族训练家丁,就怕灾民进去抢粮。”

  纪楚微微摇头,真到过不下去的时候,别说家丁了,就像是乡兵常备军,也挡不住抢粮的人。

  前面带路的小太监提醒道:“二位大人,要不私下再聊,皇上跟内阁,以及从浙东回来的薛大人,应该已经在勤政殿了。”

  如今天天都要议事,纪楚回京肯定要参与的。

  黄大人连忙请纪大人先去。

  他也是心里发慌,所以话多了些,不过看到纪大人过来,紧张情绪便好多了。

  纪楚进到勤政殿,里面已经有不少官员。

  “沿海商贸增加,战船也在增加,火炮研究也需要银子,哪有那么多钱赈灾?”户部尚书继续道,“朝廷这些年的税收,看似热闹,实则不然。”

  “去年水患,去年滇州府修路,加起来都上百万两银子了,还有各地都想修路,说有水泥了,要赶紧把官道以及各地驿馆修缮整齐。”

  “可这都需要银子啊。”

  纪楚进来的时候,正好听到户部尚书讲这些话,默默听完再说。

  现在的户部尚书已经不是许义许阁老,而是皇上信任的一位能臣。

  别看这位尚书今年六十多,可声音洪亮,头脑清晰,算账吵架都是一把能手。

  什么?

  户部尚书不会吵架,那还当什么户部尚书。

  管钱的不吵架,不合理啊。

  大家自然也看到纪大人,皇上抬抬手免礼,只听户部尚书继续道:“除此之外,各地整顿武备,又是一大笔银子。”

  “若不是海运增加,海上税收增多,国库早就支撑不下去了。”

  户部尚书说的,也都是实情。

  但细数下来,哪一项都是必要开支。

  尤其是花费最多的整顿武备,以及滇州府修路,水患更不用讲,必然是要安抚的。

  户部尚书之前就不同意这么大的开支。

  都说丰年备荒,那都是老话。

  哪有赚多少,就花多少的道理?

  纪楚感觉被骂了,偷偷摸摸鼻子,正好跟滇州府白大人,如今的翰林大夫对上眼神。

  滇州府修路,确实占用了太多预算。

  虽说是前年批准的,可去年才建成,中间也拨了不少钱。

  那滇州府去年才刚开始售卖大量棉花以及棉布,本钱肯定还没回来。

  不过这种时候,白大人道:“听说滇州府知府,已经在清点稻米,准备协饷支援。”

  今年中原十二州府受灾严重,肯定需要富裕地方支援。

  不过滇州府山高路远,而且本地不算富裕,一般这种事,都不会找他们。

  白大人作为滇州府乡党党魁,多因去年前年拨款修路,总会帮忙回回血。

  户部尚书得到较为满意的答案,正想追问数字,就看到纪楚到了。

  户部尚书冷哼一声。

  以前都说什么,纪大人最能挣钱,怎么不看看他也最能花钱啊。

  现在他一来,肯定会问另一件事。

  说来说去。

  纪楚跟薛明成肯定要问一个问题。

  “不知这次赈灾,朝廷会拿出多少银子,赈济灾民。”

  看看看。

  就知道他要问这件事。

  纪楚懒得藏着掖着。

上一篇:八零香江大美人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