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当县令 第85章

作者:桃花白茶 标签: 平步青云 种田文 朝堂之上 轻松 穿越重生

  那一大包东西,自然就是棉衣棉被了。

  前日子,安丘县的通拜村要修跟沾桥县这边的路,所以来打过招呼,那时候就提起棉花的事。

  说是明年安丘县各家都会多种三分地的棉花,估计沾桥县也要种。

  既然要种,肯定要让大家知道棉的好处。

  衙门众人看了又看,同样去风地里试试。

  而且现在下着大雪,更能显示出保暖。

  至于说什么只有底层人才穿,大家根本不在意啊。

  这种传言,只会伤害到自持身份的人。

  纪楚见大家接受良好,更加放心。

  但沾桥县衙门知道了,下面百姓们也要知道才是。

  想来想去,接下来的腊八施粥,是最好的选择。

  那救济院大大小小老老少少,住了一两百户,各个村的人都有。

  先把棉衣拿过去同他们解释,等他们回村之后,自然会跟村里人讲,如此再方便不过。

  毕竟沾桥县比安丘县多了十几个村镇,如今大雪封路,不好再往下走。

  事情定下后,纪楚冒雪拿来的棉衣棉被,先在衙门众人手里传递。

  特别是马典吏身上的棉衣,被无数人艳羡。

  是真暖和啊。

  反正他们家明年也要种棉花,等年底一家子都能穿上棉花衣服。

  纪楚见大家接受良好,也就放心了。

  虽说现在的非洲棉还有诸多问题,但东西肯定是没错的,前朝都能用来当贡品,确实是好东西,也能种成。

  现在外面下着雪,沾桥县也没格外的事要做。

  今年历经风波,好在结果不错。

  各家各户都安定下来,期待来年的新生活。

  纪楚跟着衙门看了当地腊月习俗,确实很不一样。

  其实纪楚还奇怪,当地并不产米,为何会有吃粥的说法,细细问了才知道,本地的八宝粥并不拘哪八种食材。

  甚至其中的米也可以用麦来代替。

  相传最早之前,是跟佛教一起传来,番邦的和尚尼姑在这一日赠送粥饭,也称为佛粥。

  那些和尚尼姑远道而来,他们当地是产米的,带来这个风俗。

  读过当地县志的傅书吏还道:“和尚尼姑多爱华服,还会用他们的米,换沾桥县的布匹。”

  能远道过来传经的和尚,自然不是普通僧人,估计是他们当地的大地主,家资丰厚。

  纪楚听得有意思,再听说是一两百年前的时候,颇有些好奇。

  正好风大雪大,衙门里事情不多,便请傅书吏找来县志,他也看看。

  别看这些都是边关小县,但随意一个县城,基本有几百上千年历史。

  而且平临国的人跟他那个时代华国一样,都喜欢记录历史,那些随手笔记或许是无名官吏留下,却是后人宝贵的资料。

  几本县志的时间跨度有点大,大概能看出当年的情况。

  翻看到傅书吏说的部分,当地的粥饭,果然如傅康说的一样。

  上面甚至还有对换走布匹的描述。

  说那布料洁白如雪,十分受和尚喜爱,便用自己随身带来的佛器,大米来换。

  更约定了,等他回去之后,再运些米过来。

  当时的县官还是很高兴的。

  虽然当地人不爱吃米,但偶尔挑挑口味,也挺好的。

  这个县官甚至在干燥的西北适种了稻子,结果自然不用讲。

  关于长米换布的事,最后却不成。

  县官说,远方有消息传来,那番邦异国打仗了,极爱洁白布匹的僧人杳无音信。

  这在县志里篇幅并不长,记载的也零零散散。

  总之之后本地腊八粥的习俗也算定下,只要是菜果入米,麦的,都算腊八粥。

  但纪楚看完粥的来历后,又盯着洁白布匹看。

  这洁白布匹,不会就是棉布吧?

  很白还很软。

  怎么听怎么像。

  而且安丘县沾桥县距离这样近,应当都有产?

  不过那时候就能制成布匹,还能换粮食吃,产量应该不低吧。

  纪楚心里有疑虑,但翻完县志也没有结果。

  之后前朝乱了,边关首当其冲,县志空了几十年没记,这事自然没人提起。

  但如果那时候棉花产量就不低,还能大量生产棉布,当地应该有专门种植的方法。

  纪楚把县志合上,总觉得梦里都是棉花了。

  不过就连傅书吏他们都不知道,那也问不出什么。

  算了,即使当时有技术,那找不到也没用啊。

  纪楚不再多想,干脆把精力放在腊八施粥上。

  主要是给救济院的百姓发。

  之前说过,住在这里面的人,要么家里房屋极破,要么家里有婴儿老人。

  他们也是最需要施粥的人群。

  大冬天的吃完热腾腾的粥,日子都有盼头了。

  从十月份住到里面,至今也快两个月,二百多户人家,差不多四百多人,每日都极为热闹。

  还组织了人手巡查,确定不会出问题。

  好在里面要么是产妇婴儿,要么老年人,大家住到一起互帮互助,反而其乐融融。

  白日大家去大屋子里闲聊,中间点上火盆烤火。

  晚上回到房间挤一挤。

  吃饭则是各家凑着一起做,两个月下来,不少人甚至都没生冻疮。

  这可太罕见了。

  得知腊月施粥,不少妇人主动出来,让同屋的人帮忙看着孩子,她们帮忙一起做。

  因为人多,腊月初八一大早,便把熬粥的大锅支起来,大家边烤火边熬粥,高兴得不行。

  就连一直在屋子里没出来的几个年纪大的老人,也都挪动出来,忍不住道:“好香的粥啊。”

  其中一位平日沉默的老婆婆,此刻也坐下来烤火,等着喝粥。

  这位老婆婆身边还有个十二岁的小孙女,赶紧扶着奶奶。

  “早该死了,还连累你们。”老婆婆小声嘟囔,“你站前面,暖和。”

  小孙女跟奶奶长得很像,不过脸上都是笑模样:“祖母,我能住到这里,也是因为您啊。”

  她们家房子中规中矩,大人扛得住,但老婆婆今年都七十多了,就怕她受寒。

  而且衙门还说,年纪这样大了,还要找个人陪着。

  她家一想,就把一老一少送到救济院,至少能过个暖冬。

  老婆婆听到这,脸色才好点。

  周围人都知道,她是怕连累孩子孙辈,早就想死了。

  可她儿女都孝顺,倘若自己寻死,又会给孩子们添麻烦。

  人老了就是这样。

  老婆婆闭目养神不听周围人说话。

  闲聊什么,一点用处也没有。

  “你们摸摸,这就是棉花。”

  “棉?”

  “白叠子啊。”

  “哦哦,怎么还换个名字,现在很少人种了,就算种也是做成丝线再纺布,这怎么填到布料里了。”

  “你们没听说吗,这是白叠子是新用法,做成跟蚕丝棉一样,是白叠子棉。”

  提到白叠子,老婆婆猛地睁开眼,开口道:“让我看看。”

  周围人面面相觑,还是尊重老人家,把棉衣递过去。

  那棉衣口袋里还装着棉花,就是让他们看看这东西长什么样。

  棉衣棉被传来传去,大家不约而同起了想法。

  明年他们也种。

  多腾出几分地也行啊。

  这么暖和的东西,一定能种的。

  谁料那老婆婆翻来覆去看了棉花,开口道:“不用腾出土地。”

  什么?

上一篇:八零香江大美人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