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当县令 第91章

作者:桃花白茶 标签: 平步青云 种田文 朝堂之上 轻松 穿越重生

  加上李师爷一家三口,除去备考的李纹之外,所有人都在誊抄《棉花要术》。

  陶乐薇现在的字也不错了,抄写书籍也没问题。

  现在大家抄录的版本,是经过纪楚整理过的。

  目录,简介,大标题小标题应有尽有。

  一看就是本合格的专业技术类书籍。

  页面上的目录写着,白花妹,正是白婆婆的名字。

  李纹闲的时候还插了句嘴,这书整理起来也不容易,您怎么不把自己的名字写上。

  纪楚肯定不会这么做。

  倘若他名字写上,跟窃取别人劳动成果有什么区别。

  不仅不加自己名字,经过白婆婆同意后,还把她生辰年份都写在上面,简单写了她的生平。

  想来等这些书传到曲夏州,甚至平临国各地,无数人都会知道,在沾桥县有这样一位厉害的白婆婆。

  但到底还在年关,大家张弛有度,慢慢抄写即可,也算过年消寒。

  大冬天的没地方去,一边抄书一边闲聊,也是乐趣。

  李师爷写着写着,叹口气道:“爹娘在家中,不知道怎么样了。”

  这句话一说,众人难免想起老家的亲人。

  陶乐薇也道:“我娘每年冬天手都冻裂,今年给她带了些这里的伤药,不知道能不能好。”

  他们家乡远离安丘县几千里,算起来也两三年没回了。

  纪楚没见过纪家人,不过从时时来的信件里,大概知道家里人的情况。

  纪楚爹娘身体都好,大哥加上振儿一共五口人。

  二哥家也是五口,三姐三姐夫一家四口同在一个村子。

  十几口人,基本都在种地,三姐夫农闲的时候,会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做货郎。

  乐薇家里人口原本也不少,五个女儿一个弟弟。

  女儿们都出嫁,弟弟前几年娶了媳妇,听说也有俩孩子了。

  陶家里,乐薇最在意的就是她娘亲。

  纪楚道:“曲夏州这边冻伤严重,用这边的药膏,肯定会好起来的。”

  陶乐薇点头,又听相公道:“等明年棉花收获,提前送几套棉衣过去,做好保暖,冻疮就会好些。”

  众人闲聊着,其间还有大户差役们过来拜年。

  大家知道纪大人不讲那些虚礼,过来带的礼物也不会格外贵重,多是说几句家常。

  一年到头,过年是最放松的。

  火盆里还烤了黄豆,炒得很脆,放松的时候吃几粒,还有周大人送来的好茶叶,纪楚也拿出来分吃了。

  想到周大人,纪楚又看看手里的棉花要术。

  好像有点对不起他怎么办。

  之前觉得棉花产量太低,不想让有钱人抢了去,所以直接把棉花以尊卑分。

  现在棉花产量估计能上来,过几年就不用严格限制了。

  所以不用那样苛刻。

  怎么办,这茶叶吃得突然有点心虚。

  周大人还不知道纪楚这边有好消息,依旧在说棉花不好看,棉衣丑陋。

  以至于不少好友都觉得他那眼光是不是有点差?

  洁白如雪的东西,怎么会差啊。

  州城如何,纪楚大概能猜到。

  只能说苦了他,回头一定跟周大人赔不是。

  心里有歉意,笔下绝不能停。

  今年的安丘县县城,刚过初八,街上店铺便陆陆续续开门了,也有些闲不住的人出来买东西。

  特别是卖文房四宝的货商,早早把好笔好纸上架,明显专供安丘县的考生。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

  安丘县读书的孩子越来越多了,还不分男女,到了年纪就去读,能不能读下去,就看天分了。

  不过学个几年,能读会算就成。

  即便如此,能坚持下来的书生也不少。

  其中八岁到十二岁的蒙童,约有一千多人。

  十二到十六,刚刚入门的,差不多六百多人。

  到了十六到二十五,正经能科考的学生,也有三百多。

  其实看比例来说,三百多人参加县试,争取十个名额,竞争依旧激烈。

  但总比五个名额要好得多。

  怪不得大家都爱升中县,乃至上县。

  提到这个,纪楚专门又看了看本地现在的人口。

  如今是安建三十三年,户数增长到六千三百户,人口三万一千多,实际田地三十二万。

  这么看的话,距离上县还有一段距离。

  目光再放回到今年的考试上,参加考试的三百七十九名学生早早准备,特别听说县学开了集训课之后,更是用功。

  毕竟人家都那样努力,他们要是再不拼一下,真的没机会了。

  但学生们没想到,比他们更努力地人,竟然在正月十六便到了安丘县。

  那就是阳顺县的孔师爷。

  这位孔师爷,就是年前来学习的五县之一。

  自从年前知道,棉花有轮耕的方法,便左等右等,一直到终于过完年了,就跟县令请示,过来取《棉花要术》。

  纪楚看到他时也有些诧异。

  各地衙门还有好几日才开印,怎么现在就来了。

  本来只是随便问问,没想到对方真如实回答。

  “年前回去之后,我们县令听了您说的路不行不到,事不为不成,很是激动。”孔师爷说起来,还心有余悸。

  这一激动,就对县里大户下手了。

  借着冬日扶济,狠狠让各家出不少血。

  头一回给百姓们发放救济。

  不去各村也就罢了。

  他们县令还学着纪县令去村里看看。

  出身良好的刘县令当时沉默,他只在夏收秋收的时候下来看过,却不知道冬日里,百姓们家中是这个样子。

  毕竟冬日过不成日子,实在超出他的认知范围。

  刘县令年纪也不大,今年三十出头,考了很多年才考上举人。

  同样运气好来当县官。

  可同样的道路,却是不同的情况。

  感慨完百姓日子难过,回县城的路上就遇到问题。

  被他们逼着捐钱的大户挡了回去的必经之路,前面回不去,后面走不成。

  在大雪天里,明显让他们挨冻。

  刘县令带的人不多,对方的家丁人数却不少,明显有备而来。

  眼看天气越来越冷,刘县令气得浑身发抖。

  当官的被冻在路上,不管里子面子,都丢干净了。

  就在他们为难的时候,后面救济的那个村子,有人走了出来,帮着县令说话。

  那村民冻得瑟瑟发抖,身上衣衫单薄,说话却铿锵有力:“你们这些乡绅,为何要为难县令大人,路上这样冷,要是把人冻坏了怎么办。”

  接着又有村民出来,同样大喝:“快让开!不许拦县令的路!”

  “没错,快点让开。”

  不知道是谁开头,捡起瓷实的雪块往对方脑袋上砸。

  团瓷实的雪,不亚于石头跟冰块。

  而这些干惯农活的村民,有的是力气。

  刘县令跟孔师爷,原本以少敌多,等村民们出来之后,瞬间有底气了。

  现在是他们的人多!

  就连被挡着的道路,也是村民们冒雪帮忙推开的。

  他们穿着可怜的纸衣,还有乱麻制成的冬衣,就在雪地里站着,冻疮发作也习以为常。

  刘县令就是在那一刻确定,他要种棉花,要把整个县都种棉花。

  绝对不会让维护他的村民们再挨冻。

  明明他只做了迟到的冬日扶济,却能被这样维护。

  明明大家穿了单薄的衣衫,却肯为他开路。

  圣人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可他在这一刻,才意识到,真的有人这样做。

上一篇:八零香江大美人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