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医院又穿了 第14章

作者:流云南 标签: 系统 正剧 穿越重生

  金老想了想,又问:“大郸平民百姓分娩也这样?”

  赵鸿闭上眼睛,神情更痛苦地点了一下头。

  短暂的沉默后,赵鸿离开抢救大厅去医院西边看有没有新病人,魏璋和金老留在大厅里准备翻译。

  奇怪的是,抢救大厅的病患们都转移完毕,医护们连治疗护理记录的文字工作都做完了,第二位病人还没出现。

  又过了半小时,随着推车轮的轻响,抢救大厅的自动门打开,推车上是位头发灰白、一时分不清男女的伛偻老人家。

  随着病人越来越靠近,戴着口罩的医护们闻到了难以言说的异味儿,一阵阵的,很快就充满了整个大厅。

  从推车移到1床时,医护们都怔住了,怀疑自己刚才抱过来的是不是一堆衣服,而不是一个真实的病人。

  赵鸿向金老介绍:“这位女子二十有二,三个月前难产,胎死而她侥幸活着,一直发热出血,毫无食欲……”

  ???

  !!!

  1床病人才22岁?

  医护们粗壮的神经再次受到了重击。

  护士长周洁抱起病人进了急诊内科诊室,站上了健康秤,又抱着病人小心翼翼地放回1床,替她换好病号服后又看向时萱:“体重31.4kg,身高约一米五,体温38度。”

  时萱在病人评估表上刷刷地写,病人“极度消瘦”……

  池敏拉上床帘,在周洁的帮助下替病人查体,感觉在检查一具活着的骷髅,两眼空洞,头发稀疏而灰白,两颊凹陷,骨骼上仅包裹了薄薄一层皮肉,身上共有十三处褥疮,也是恶臭的来源。

  时萱给1床病人建立静脉通路,花了不少时间却找不到一根可以打留滞针的血管,最后在周洁的帮助下才穿刺成功,两人连拍带挤压,终于凑够了血生化、血常规等检查项目需要的血量。

  在此期间,病人都毫无反应,任人摆布。

  急诊是最真实也最残酷的地方,急诊医生们经常一眼就能推测出病患的愈后,很明显,1床病人能活到现在已经是奇迹,接下来的病情发展可能会让人非常头疼。

  文浩开了静脉营养能量合剂,与池敏一起查体后,又叫了妇产科会诊。

  十分钟后,妇产科女医生裴莹走进抢救大厅,问:“几床?”

  “这里!”文浩掀开床帘招呼道,“难产后并发症。”

  裴莹掀开薄毯时倒吸一口凉气,这病人怎么瘦成这样?瘦成这样还能活着?还有,这是她第一次见到这么多褥疮的病人。

  不论对医护,还是对病人,都太难熬了。

  赵鸿见围在1床旁的医护人员越来越多,每个人都专注地观察或思考,从不因为素昧平生、也不因为1床病人身上的异味,显露出半点不耐烦或厌恶。

  不由的,他想到了阿娘难产那日,围在她身旁的御医们窃窃私语,带着各种考量和算计的眼神,让他小小年纪第一次体会到不寒而栗。

  一整套检查流程下来,裴莹说出自己的判断:“产道撕裂、反复感染、持续发热、褥疮感染、恶液质样貌、病人神情淡漠、心跳呼吸脉搏都十分急促……下个病危通知书。”

  这种病人能救回来的机会少之又少,但偏偏病人的求生欲还很强,在静脉补充了营养液后,心跳呼吸脉搏都趋于稳定。

  一时间,医护们喜忧掺半,喜的是病人年轻、求生欲强;忧的是病人恶液质,连带内里的脏器有多种损伤。

  这位病人就像深秋时坠在枝头颤抖的落叶,要掉不掉,但当一阵风刮过,掉得飞快,病人很可能见不到明日的太阳。

  裴莹看了看自己的小圆手和胳膊,再看1床病人的爪形手和只包了层薄皮的胳膊,落差大得惊人。

  裴莹微微叹气,如果是现代社会遇到这样的病患,肯定非常和善地暗示病人家属,尽快做好准备。

第18章 不能再等了

  文浩反应最快,拿起对讲机塞给魏璋:“转告神卫们,救人如救火,不论什么样的病人抓紧时间送上来,越快越好!”

  急诊尤其是抢救大厅,天天和阎罗抢人,争先夺秒地抢,看谁更快。

  可谁能想到,又等了半小时,第三位病人送进抢救大厅,是位营养不良伴腹泻的孕妇,刚十八岁,脸庞和四肢都很瘦小,肚子挺得很大,衣衫很薄,口唇都冻得发青。

  建立静脉通路、上心电监护,医护们正要散开的瞬间,心电监护发出刺耳的报警声,显示心跳呼吸骤停。

  几乎同一时间,恶液质的病人情况急转直下,守在一旁的裴莹立刻开始抢救。

  可两名病患,心外按压无效、静脉推注药物无效……经过半小时抢救,也没能救回来。

  文浩和裴莹只能咬着牙宣布死亡时间,每个字都说得那么艰难。

  抢救大厅里一片死寂,医护们心里五味杂陈,不管是因为寒冷而得硬肿症的新生儿,还是产道受损继发感染的产妇,又或者是眼前这位孕妇一尸两命……

  不论是哪一位,放在现代都不会有性命危险的,偏偏就这样死在眼前。

  愤怒、不甘、憋闷……每位医护心里都憋了一口恶气,咽不下去又吐不出来。

  文浩牙根痒痒的:“按他们运送病人的速度,我们能救几个人?”

  偏偏这时,急诊对讲机不断响起各科的询问:

  “蒋主任,听说方沙城送病人来,有我们骨科的吗?”

  “蒋主任,如果有普外科的病人,吱一声,我们立刻就到。”

  “蒋主任,神经外科时刻准备着!”

  “……”

  各科的热情,不为食堂的“特供盒饭”,而是为了各科室的重病人,也是为了各自的自由呼吸。

  正在这时,有三个人溜哒进了抢救大厅,不是别人,正是暂住急诊值班室的120救护车司机小查、护士王蓓和医生穆松,也是“天选穿越人”。

  上次只有司机小查发光发热,王蓓和穆松只是在急诊搭把手,并没出诊。

  他们本来是想进来看看,这次有没有什么能搭把手的,却在自动门打开的瞬间,听到对讲机响个不停,同时看到三个等待转运的黑色尸袋,怎么回事?

  C市第一人民医院抢救大厅的实力响当当,怎么……

  蒋主任只能不厌其烦地回答“暂时没有”,摁掉对讲机,满腔愤懑:“这要等到什么时候?等到天亮吗?救人如救火啊!”

  医生穆松走到文浩身旁,眼神示意。

  文浩有些沮丧:“运送病人太慢,硬肿症的新生儿,产后感染恶液质的产妇,一尸两命的孕妇,唉……”

  抢救大厅里继续沉默,等待的时间更加漫长难熬。

  最让医护们难过的并不是危重程度,而是“本来可以活着”的却没抢救回来。

  穆松看了看外面的天色,又向护士王蓓投以询问的眼色,然后掷地有声:“抢病人谁有我们120专业?我们去!”

  “不行!”蒋主任下意识反对,“魏璋和王强下方沙城都有危险,更别说你们了!”

  “那就在这儿干等啊?”120护士王蓓也是个急性子。

  医生穆松拿了周洁的对讲机:“邵院长,大郸运转病人的速度太慢,120申请出发!”

  两分钟不到,邵院长火烧火燎地走进抢救大厅:“不行!方沙城下面太危险了!救治病人,最先考虑的就是医护安全,你们要是出事了,还有谁能救病人?”

  “邵院长,您看看!”穆松的手指向尸袋,“第二项任务又那么紧迫。”

  而在医院西侧和急诊两头跑的魏璋,脚步噔噔地跑进来:“邵院长,神卫们体力不支,抬病人也抬不动,病人数量又太多。我和王强下去!”

  穆松上前一步:“我们也去!”

  “啊?”魏璋楞住了。

  穆松笑了:“论抢人还有谁能比120更专业?!我们有足够的急救知识和设备。”

  魏璋咝了一声,忽然就笑了,拿出对讲机:“小葛警官,带上你们所有的装备,赶紧来抢救大厅发光发热!”

  “有医闹吗?嘿,现在谁还这么大胆子?!我马上就到!”

  两分钟都没有,全副武装的小葛警官带着一身正气冲进抢救大厅:“谁这么大胆?!”

  忽然,抢救大厅的气氛轻松许多。

  魏璋哥俩好似的揽着小葛警官的肩膀:“120去方沙城抢病人,我们负责随行保护,怎么样?”

  “没问题啊!”

  狄警官镇定从容地跟进来:“魏璋,先让我们看一下方沙城的布局图。”

  魏璋赶紧从怀里掏出一个纸卷:“这是神卫长给的,上面标了他们居住的地方,我们医院的方位是新画的……您看看。”

  穆松、王蓓和小查也围过去。

  魏璋解说道:“方沙城的沙尘特别大,而且神卫他们还沿路做了不少机关,机关都标出来了。所以,下去以后,我在前面探路,120在中间,狄警官你们在后面,王强垫后。”

  “我们从这里下去,然后走距离最短的路,我和强哥会带上铁锹,边走边挖,神卫们会沿路铺木板,这样推车就可以走。”

  “保科长他们在上面接应。穆医生,你们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穆松和王蓓互看一眼点头:“这样就可以了,我们去救护车上拿东西。”

  “强哥有电棍、钢叉和盾牌,两位警官的装备更全面……”

  “邵院长,您觉得呢?”

  邵院长的尴尬顿时消解许多,上前和两位警官打招呼:“你们一定要多加小心。”

  “现在换衣服,还要戴面罩,十分钟后出发!”魏璋估算了一下时间。

  ……

  天已经黑透了,医院围墙外的太阳能路灯很亮,“120抢人团队”全副武装带着设备走到柏油路的西面尽头。

  保科长他们看得楞住了:“你们都下去?”

  魏璋把“抢人计划”里需要配合的部分告诉保科长:“这样,往上面运病人的效率就能大大提高,就是辛苦你们了!”

  正在这时,邵院长紧急召集的“身强力壮志愿者们”也戴着面罩和口罩,穿着厚实的衣服,与保科长汇合,一起拉人。

  就这样,按照预定计划,“120抢人团队”带着各自的装备,逐一下到方沙城的破城墙上,魏璋戴着非常亮的额灯,拿着铁锹边开路边铲沙子。

  小葛警官和狄警官警惕地注视着四周,护着120三人组,在他们不小心滑倒的时候及时拉一把,在沿途身体虚弱的神卫们的指引下,顺利到达他们的暂住地,也是整个方沙城所剩无几的没有坍塌的屋子。

  即使120三人组做好了心理准备,进屋的瞬间就被里面的惨状给惊到了,身形不一的病患们几乎全都躺着,能站的不超过三个,一个比一个严重。

  再看着站立行走还能勉强支撑、但没力气搬人抬人的神卫们,三人组不约而同地叹了一口气,难怪运送病这么慢,这么艰难。

  穆松和王蓓两人用最快的速度,将病人按轻重分类,把最重的病人放上担架,魏璋和王强运送病人,两位警官警戒。

  分工合作的效率明显提高许多。

  半小时后,第四位病患被拽到路边,直接送进抢救大厅。

  第五位,第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