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娃养我日常 第50章

作者:空山澜月 标签: 重生 年代文 轻松 日常 穿越重生

  四月十七号离现在也就不到十天,他们可以趁着这段时间还有空,好好地拾掇拾掇门店和新家。

  刚装修好的房子,只打扫一次可不行,要多打扫几次那些灰才能打扫干净。

  趁着开店把新房子也一起收拾好,也免得以后忙起来顾不上。

  房子中间的空地,他们可以趁着现在有空,用建房和装修剩下的材料,铺几条纵横交错的小路,把地分隔成小块,也方便以后走路。

  分隔好之后,趁着还是春天,顺便把想种的菜和花种下去。

  再把门口和右边墙下装了篷布的那一块地方铺上水泥,方便以后打扫。

  做完这些,建房剩下的余料就差不多用完了,只剩下一点砖头和水泥。

  距离四月十七号也只剩下不到两天。

  剩下的那点砖头和水泥,宁绍明原本想在门口砌个灶,可惜也不够,只能作罢。

  宁时夏这些天兴冲冲地跟在他们身后当跟屁虫,学校都不去了。

  她今年农历三月份才到四岁,本来就还不到去上学的年纪,本地没有幼儿园,小孩们五岁上小学里的学前班小班,六岁上大班,七岁上小学一年级。

  他们家两个孩子上学年纪都偏早。

  现在女儿还小,不想去学校赵如月也由着她,帮她跟学校请了假。

  父母铲水泥、铺水泥,宁时夏也拿个小桶和小铲子帮忙。

  他们本来还以为她会捣乱,没想到竟然做得一本正经有模有样的。

  赵如月和宁绍明去忙别的事情时,她还会拿个小板凳,守在铺好水泥的地方,驱赶靠近的小动物,不让它们踩到还没干透的水泥地面上。

  别人家门口的水泥地面,难免会有个鸡脚印或者狗脚印、猫脚印,他们家的地面一个都没有,只有为了防滑,划上去的横纹。

  宁时夏看到家里还剩下的材料爸爸妈妈都用不上了,就说自己想要。

  宁绍明想着这孩子跟在他们身边,干活这么多天,对这些东西非常熟悉。

  她力气也不小,这种红砖抬起一块很轻松。

  应该不会把水泥之类的东西,胡乱往嘴巴里塞、往眼睛里糊,就点头了:“你拿去玩吧,需要爸爸帮忙就说一声。”

  宁时夏豪迈地小手一挥:“不用,我自己能行。”

  她一本正经地在门口的角落,选了个不挡人走路的地方,在哪里开始搅和水泥。

  宁绍明在旁边看了一会儿,确认女儿没问题,跟在院子里种菜的赵如月说了一声,就出门找人订羊去了。

  今天四月十五号,明天十六号要订的东西太多,能提前一点订的东西,他今天都要提前去订,以免明天事情太多太忙乱。

  宁绍明订好羊回来,就看到门口已经垒砌起一个四四方方的东西。

  看着不大,高度只比坐着的小孩膝盖高一点,长度目测不到一米,宽度大概有他小臂那么宽,有一小块地方估计是砖不够,是用水泥和一些小石头补上的。

  看起来像个鱼池,不过太小了,只能养一些小鱼,用来哄孩子玩倒是不错。

  “我回来了!”宁绍明走进家门。

  看到女儿蹲在地里帮赵如月点种子,他笑着问道:“小夏,你在门口做的是水池子吗?想在门口养鱼?想养鱼的话只用砖可不行,得在里里外外再糊一层水泥,水才不会漏出去。”

  他已经想着要不再买点水泥回来,给女儿把那个小池子糊好。

  宁时夏抬头,然后摇头:“不是哦,现在不能告诉你们,我要等哥哥回来,我跟他说好了的。”

  “行,那爸爸不问了,等你们揭晓的时候再看看是什么。”

  傍晚宁时秋放学回到家,两个孩子回老宅吃饱饭,一个骑着自行车、一个滑着滑板跑到新家。

  赵如月跟在他们身后,走到地方就看他们俩蹲在那里,对着今天宁时夏在角落砌的那个小矮池子比比划划、嘀嘀咕咕的。

  赵如月也不管他们做什么,兀自走进院子里,给院子里种的菜和花浇水。

  浇水到一半,听到两个孩子高声道:“妈妈,我们回家了。”

  赵如月头也不抬,应了一声:“路上注意安全,别走路中间。”

  听到他们回应:“知道了。”就放心地继续浇水。

  宁时秋和宁时夏带着量好的尺寸,跑去找爷爷:“爷爷,你能不能帮我们做一个这么大的铁网?”

  嘴甜的宁时夏为了让爷爷答应帮忙,更是张嘴就画了一个大饼:“等铁网做好,我们给你尝尝特别特别特别好吃的东西!”

  “好好好,咱们家小夏最乖了。”宁达笑眯眯地夸小孙女一句,才拿起他们给的纸,看了一眼纸上的画和尺寸。

  就一个四四方方的网,做起来很容易。

  他也不问两个孩子做这个干什么用,就点头应下了:“着急要不?不着急明天再给你们做,着急要,现在就能做。”

  “不着急,明天后天再做都行。”

  他们的灶台还没晾干呢,做好了也暂时用不上。

第63章

  温居酒前一天,赵如月和宁绍明到处去订购明天要用的东西,确认明天的菜。

  忙忙碌碌的两人根本顾不上孩子,好在宁时夏终于愿意去学校了。

  中午兄妹俩回家吃午饭,宁达已经把他们要的网做好了。

  他特地找没用过的不锈钢钢丝,以为两个孩子是要拿这网去玩过家家抬东西玩,还在两边做了提手,方便他们玩的时候提着走。

  宁时夏拿到网后,一连串好话不要钱似的从嘴里蹦出来,哄得她爷爷眉开眼笑,又应下了给他们削竹签的活。

  他在干活的间隙抽空做,一天下来也做了不老少。

  今天是星期五,为了方便住校生能在天黑前赶到家,学校下午的课只上到三点半就放学了。

  他们镇上留守儿童越来越多,有些村子离学校远,村里孩子少,没有设置村小,或者村小只能上到三四年级,孩子要继续上学就只能来镇上的中心小学住校学习。

  宁时秋先把妹妹送回家,然后骑着车去镇初中接同样住校的堂姐宁丹萍。

  镇上只有这一个初中,小学还有走读生,但上了初中后,不管是家在街上的学生还是附近村子的学生,全都要住宿。

  星期五初中的放学时间跟小学一样,所以宁丹萍放学后还得在校门口等宁时秋骑车来。

  路过的同班同学知道她有人来接都很羡慕,即使来接她的不是父母,只是堂弟。

  没人接的话,得自己花钱坐车到镇上,有些学生到镇上后,还要再花一份钱坐车回村里。

  如果家长不给坐车的钱,就只能从学校走着回家,离得远的学生甚至要走两三个小时的山路,求学之路十分艰辛。

  宁时秋骑车接近初中校门,远远地就看到堂姐在对自己招手。

  自从开学后,宁时秋就开始每周接送堂姐,之前他来的时候,学校的人都走得差不多了,只有他堂姐站在校门口跟门卫和值班老师边聊天边等他。

  这次堂姐身边却多了两个人。

  等宁时秋在她面前停下。

  宁丹萍试探着问道:“小秋,能不能跟你商量一下,顺便把我这两个同学也送回家?她们家也在镇上,只是离学校比我们家还要远。”

  宁时秋被问了个措手不及:“可是我年纪太小,没办法来回骑那么多次。”

  如果他现在也是初中生的年纪,力气更大,他就一口答应下来了,毕竟也不是什么很难办的事,多送两个人而已。

  宁丹萍咬咬牙,拉着宁时秋走到旁边悄声说:“我同学答应给四毛钱车费,我跟你平分行不行?”

  宁时秋看了堂姐一眼,心想:以往看堂姐在家被大伯娘骂也不会反驳,特别老实巴交的样子,没想到还挺有心眼……

  要是他刚才一口答应下来,用他自行车挣的这钱,是不是就不跟他平分了?

  宁时秋现在怀疑,堂姐同学答应给她的车费不止四毛钱,他觉得堂姐同学至少也会给她五毛。

  因为从初中坐三轮车或者摩托车到镇上要一块钱。

  镇上有车的人少,所以这一段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路,坐车比在镇上吃一碗米粉还要贵。

  公交车倒是也会在初中校门口停下载客,但是坐公交车不管距离远近,上车就是两块钱,不如三轮车和摩托车划算,学生一般都不坐公交车。

  她同学想省车费,能省一半,看起来比较合理。

  不过本来就是无本的买卖,给点苍蝇腿也是肉,钱攒一攒不就多了么。

  宁时秋道:“看在你的面子上,答应是可以答应,不过我真骑不了好几趟,要不你送我回家,然后你自己再来送她们回家?”

  宁丹萍飞快答应:“我现在就送你回家!对了,星期日下午,我也想借你的自行车接送我同学。”

  “也是一个人给我两毛?”

  宁丹萍嘴角抽了抽,算算一下午能挣的钱,感觉有点心疼,可谁让她没车呢。

  借别人的车挣钱,只能点头答应:“也给!”

  宁时秋立刻很上道地说道:“那我星期日上午让我爸帮我检查车子,轮胎的气肯定也充够再给你,保证不耽误你挣钱。”

  宁丹萍担心他跟他爸说,忙叮嘱:“这事是我们之间的秘密,你回家可不能跟别人说,你爸妈和小夏也不能说。”

  宁时秋仿佛他妹上身一样,拍着胸脯保证:“丹萍姐你放心吧,我嘴巴很严的,我不想说的事情,我爸妈他们也不会多问。”

  这一点宁丹萍丝毫不怀疑,她爸妈总是说三叔三婶太惯着孩子了,如果他们是小秋和小夏的父母,肯定会如何如何收拾他们。

  可她却很羡慕小秋和小夏有这么好的父母。

  还曾幻想过,如果三叔三婶是自己父母,自己就不用总是挨骂了,压岁钱也可以留一部分买自己想买的东西。

  过年时,三岁的堂妹都能花点压岁钱,她妈却早早算好她能拿到多少压岁钱,少交上去一分都要问东问西半天。

  宁时秋的车不如成年人用的大尺寸自行车,后座一次只能做一个人。

  所以宁丹萍只能先把他送回去,然后再一个个地送自己的同学。

  宁时秋自己爬上后座坐稳:“丹萍姐你把我送到我新家就行。”

  宁丹萍玩笑道:“怕我多载人,少给你钱,要监工啊?”

  他新家就在初中到镇上的必经之路分叉口附近,镇上的公交车从车站出来,去县城也要经过他家。

  宁时秋怎么可能承认,自己现在觉得堂姐也很精,确实得盯着点呢。

  “我都把我的宝贝自行车借给你了,怎么会不信任你?是小夏要在新家捣鼓点东西,我要去给她帮忙。”

  宁丹萍也就是那么一说,就顺势转移了话题:“你俩忙什么?明天你家不是要办温居酒吗?你们不给三叔三婶帮忙?”

  宁时秋:“我们才几岁,哪能帮得上忙,不给我爸妈添乱就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