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爱小说的宅叶子
其实哪里有那么夸张,王老二王老三并不是徐飞内容主体,只是小小提了两句,用的还是化名。
关注的人肯定不多,且新闻日新月异,哪里会有遗臭万年那么夸张。
但在闭塞的乡下,报纸都舍不买的村民,绝对认为这是一件大事,那些对知青说过坏话闲话的人都收敛起来。
在王家的几次聚会,除了韩景徐飞最终因弄懂王姥姥刘红梅的强拉郎配尴了一会儿,好在也只有那么一会儿,其他时刻还是比较和谐和乐的。
叶榆吃了个肚皮浑圆,几次拜访,又省好几顿的口粮。
王姥姥一家人:“……”
此外,除了叶榆的交际圈外,美食当然是必不可少。
花菲菲稳定发挥,南菜北菜,厨艺在这段时间的勤练下,越来越精通,并且决定回沪上一定要找舅舅的岳父大厨再进修一下。
连着韩景、徐飞也进步不小,日常菜水平直线上升。
叶榆自己的厨艺反而进步马马虎虎,当然,在野外,从打猎到搭灶台,从点火到烧烤,没人比得过她。
今年春节比较早,一月中旬便可以向大队长请假。
叶榆、韩景、花菲菲肯定是要回家的,徐飞不确定,纠结了一阵子,决定明年再回去,在王家沟过一个春节。
时下人口还不能自由流动,去哪里都需要所住地的介绍信。
下乡的知青们自然是在下乡大队的大队长那里开,绝大多数大队长都不会吝啬开这个,毕竟开不开对于他们都没有好处或坏处,不过是顺手一事儿。
王家沟大队长更是如此。
他对这四个闹腾的知青还是很喜欢的,非常爽快把叶榆三个的介绍信写好,还纳闷徐飞为什么不回家过年。
徐飞回答因今年下乡时间短暂,其实下乡前已经和家人商量过了。
大队长当即欢迎他在王家沟过年,还邀请他一起在除夕夜吃年夜饭,还调侃一句:“只要不是叶知青上门,绝对管饱!”
是的,现在基本上是整个王家沟都知道叶榆惊人的食量,想一想她的武力值,这很合理,但也打消他们请知青吃饭的计划。
也因此,目前只有王狗剩和王老二他们宴请过知青。
徐飞、韩景、花菲菲听到大队长的打趣都乐了,唯有被点名的叶榆莫名其妙:“……你们没事吧?”
与她何瓜?
第60章 热辣火锅
临行前一夜, 知青点又搞了个简单的庆祝晚宴,呼应第一夜刚到时。
寒冬腊月,吃火锅正好。
一般来说, 吃个鲜汤就行, 但他们的主要食材野猪肉、野猪内脏、野兔肉、野鸡肉等腥味有点重, 并不适合原滋原味的煮,在叶榆的建议下, 煮一个麻辣锅。
韩景和花菲菲过去并不怎么吃辣, 但在知青点待了一段时间,被来自湘江的徐飞和什么口味都行的叶榆彻底带偏。
花菲菲下午便开始做火锅汤底, 倒入相对多一些的油, 热一下锅,再添加辣椒、花椒、姜蒜、豆油、冰糖以及一些从杨秀秀那里交换的蜀地调料开始爆炒。
这香味真的是相当霸道,浓郁到一整个院子都是人的呛声。
香味炒出过后,再加上水和盐,适当一点点料酒,因有些带骨头的肉不容易被烫熟, 也将它们加入一同熬煮。
至于切割肉片内脏需要刀工, 叶榆从不让人失望,花菲菲只是简单一说, 刀光剑影后,一盆盆食材已处理得干干净净。
是的,一盆盆。
考虑到叶榆的食量,木碗已经不适用,木盆才是最终归宿,还要挑几个大的,能把大半头野猪放进去的那种。
为了春节回家不挨饿, 这顿火锅由叶榆宴请,贿赂花菲菲、韩景、徐飞帮忙制作了许多肉干肉丸肉丁肉酱之类,她自己还在山上搞了几头烤野猪以及其它烤肉丢入空间。
并非叶榆一定要吃这么多,只是已经习惯了顿顿饱,又怎么能忍心重新挨一点点饿呢?
主要食材都是肉,蔬菜种类少但量加起来还挺多,土豆、玉米、豆芽、豆腐、萝卜、白菜、冬麦菜等。
这些都是和本地村民换的。
村里消息灵通,从叶榆、花菲菲、韩景向大队长请假开始,村民们已经知道他们仨今年春节会回家,甚至知道他们回家时间,这顿饭相当于知青点的提前年夜饭,他们当然也不会吝啬。
除了蔬菜和粮食,甚至换了一些冻梨,煮了一大锅清热润肺的冰糖雪梨汤。
寒冬腊月不适合在院子里聚餐,为了缓解小厨房的压力,在修浴室的时候紧挨着厨房扩建了一个临时小客厅。
为什么说是临时?因这是纯土屋搭建,房顶上搭的茅草,需要随时更换,也有大雨天漏雨甚至于漏冰雹的风险。
好在客厅主要是拿来吃饭,里面不会放太多东西,在客厅正中搭一个土灶台,点燃火,锅放在上面,一旁桌子则是堆上食材,四人围着火锅顿时有那种吃年夜饭的感觉。
而且相当丰盛。
韩景问:“要先说点什么吗?”
花菲菲、韩景、徐飞一同看向叶榆,只是不等叶榆开口,他们异口同声说了出来:“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叶榆:5。
然后又齐刷刷笑了起来,叶榆评了一句像一群傻子,然后自己也忍不住弯唇笑了,怎么说呢?就当中了傻子病毒。
开干!
麻辣火锅是真的很好吃啊,又麻又辣,冬天里也能吃出一身汗,冰糖雪梨汤冰冰甜甜的,正好能解吃肉后的油腻。
花菲菲、韩景、徐飞也从未想过,自己竟有需要解腻的一天。
花菲菲已经决定回家一定要和父母絮叨下乡肉吃到饱、没有菜吃的可怜(花父花母:……这孩子疯了吧?)。
这个晚宴可比刚来一天少了陌生与局促,和谐热闹许多。
次日,四人一并出发,徐飞打算去镇上买年的同时,也送他们一程。
村里还有村民出来“偶遇”他们的,尤其是小孩,天真地问,他们会不会回到城里,再也不回来。
韩景和花菲菲条件反射说不会,话说出口才发现已经说了什么。
一开始,他们是迫切想要回家的,现在回家反而有一点点不舍,不舍得这青山绿水、乡土人情,更重要的是还有同伴。
来到镇上,先去邮局,徐飞和花菲菲又有报社回信。
徐飞的回信依旧很多,不止燕京,还有其他城市的报社,花菲菲也有进步,让人惊喜的是韩景终于破零,喜不自胜,拿着信笑的像是地主家的傻儿子。
徐飞不由问叶榆:
“真的不写吗?”
见过叶榆的字,还有时不时听她口中蹦出奇怪但意外有道理的词,他不认为她是写不了文章的人。
相反,叶榆若是写了文章,他绝对报名当第一个读者。
“不。”
叶榆理智且坚决地拒绝,她不缺那一点稿费,对于成为文豪之路也并没什么兴趣,祝福他们新的一年越来越旺。
几人又关注了报纸上的其他文章。
不出意料,果然有同批的其他知青作者,尤其是青年日报,知青的文章加起来几乎占据大半江山。
文章内容大部分都是向阳,歌颂祖国和人民,但也有极个别批判性内容,这还真和徐飞那篇写供销社现状的文章有关。
因徐飞第一次投稿质量过硬,收到第二次投稿后,报社编辑是期待的,主要是这个时刻大佬要么被举报要么缩着不敢出头,他们真的急缺文章啊!
一看内容,每篇都不错,最有记忆点的却是一篇批判性文章。
“这要不要发表?”编辑倾向于发表,但他必须考虑整个报社乃至于自己的家人,将文章上交领导审核。
领导也不太确定,针对此文,报社连夜开了一个会,会议上众多编辑激烈争讨。
结果是登报。
一来供销社不涉Z;二来徐飞的文章内容虽然是现实批判,但言语并不犀利,处处还报有对未来国营商店的美好愿望,言语中溢出一个有志之士的拳拳爱国之心;三来当然是徐飞下乡知青的身份。
报纸刊登后,果然引发热议。
在这个商品经济被抑制的时代,每个人都会去国营商店买东西,文章里描写的售货员仿佛就在他们身边,连翻白眼的动作和讲话的语气都一模一样。
这真的太生活化了,只要是个人会说话都能掺和聊上一两句。
传播的力度一下子上来了。
结果也是喜人的,全国上下的国营商店都有因此而整改,甭管是不是暂时的,很多人都反应,现在去国营商店乃至于国营饭店,售货员或服务员的态度好了许多,至少不再个个是大爷。
也因这篇文章引发的议论与促成的改变,让知青们看见乡下建设竟然还能这样?!而且说实话,乡下的确穷,能挣点额外稿费还能改善生活。
于是不管是歌颂的文章,还是批判的文章,层出不穷。
歌颂文章且不说,知青们与本土村民相处不错,或者知青们在乡下干出一番大事,这肯定是一件好事儿。
批判性的乱象可不止供销社售货员,其中一篇描写本地恶势力联合地方干部欺·辱知青的文章登上全新热点。
这其实该发生在七十年代,知青下乡接近尾声的时候。有多少知青因此而永远被迫停在某某某农村,甚至失去性命。
尤其是弱势群体女青年。
但因文章投稿热而提前曝光出来,引起许多人的关注,毕竟关于知青下乡的文件一个接一个,下乡知青遇见的困境,上面哪怕想要忽视,他们也有子女。
即便叶榆有这个心理准备,但也没想到蝴蝶效应来的如此之快。
但怎么说呢?
这不是一件坏事。
当然,也有想浑水摸鱼的知青,不过投稿的知青越多,竞争也越激烈,绝对不是随随便便一篇都能上报,编辑那里也会审核一番,敏.感题材还是会卡。
“不早了,你们该上车了,菲菲到家的时候记得给我们发平安电报。”
从邮局出来,又过供销社买了点东西,终于到分别时刻,徐飞使向叶榆承诺,他会好好照顾小鸡1号2号3号,还有储备粮的。
平泉镇没有火车站。
距离最近的火车站在县里,再者是骥北市,但论距离,骥北市比燕京市还远,也因此花菲菲决定和叶榆、徐飞他们先去燕京市,再坐火车回沪城。
因时下人口流动性很小,城市里工厂职位一个萝卜一个坑,再加上这年头远房亲戚十年八年不来往也很正常,倒是不用担心春节买不到票的窘迫情况。
三人上了同一班车。
中巴车驶入燕京市,花菲菲一脸好奇地在车里透过窗外左看右瞧,尤其是看见一些古建筑的时候更是兴奋。
至于人,也没看出燕京市与沪上有太多区别,可能方言不同?
终于抵达燕京市,叶榆韩景有跟家人说过春节回家,但并没有提前电报哪一天,也因此,并没有人来接他们。
下了车后,他们先送她去对面的火车站,购买火车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