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代文中咸鱼 第79章

作者:爱小说的宅叶子 标签: 种田文 重生 女强 美食 爽文 年代文 穿越重生

  “慢点儿,慢点!”

  忍不住提醒。

  值得一提,路上他们其实有遇见其它村的村民与知青。

  叶榆、花菲菲、韩景、徐飞四个已经算是平泉镇名人,四个人长得都不是大众脸大众身材,一眼能认出来,他们走到哪儿,遇见认识的不认识的,熟的不熟的,都有很多人打招呼。

  午饭吃没?最近如何?果园如何?砖窑收益如何?听说你们的单子做到隔壁镇去了?还是隔壁公社的?

  花菲菲他们都热情回答,只是邀请他们上车时,异口同声拒绝。

  通常来说,有顺风车搭,他们应该很乐意搭,但通通被叶榆的车速吓了回去,他们可不像花菲菲仨这样无条件信任她。

  “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向前进向前进!向前进向前进!”叶榆弯十分不解地问,“你们不觉得这一首《向前进》很适合现在吗?”

  “不!”

  其实叶榆并没有花菲菲他们认为的不怕死,她还挺尊重生命、珍惜生命,但同样,在能够达到一定安全标准的情况下,她也偶尔会追求肾上腺素的刺激。

  但花菲菲他们不知道叶榆即便出错,也能整车瞬移,自然会担心,叶榆也只能遗憾减速,花菲菲、韩景、徐飞提到嗓子眼的心又放了回去。

  到镇上,哪怕后来叶榆又减速,也比平时少花半个小时的时间。

  他们先去邮局。

  邮局的熟人见面就恭喜韩景和叶榆两个登报了。

  叶榆:

  “???”

  徐飞摊开一张主流人民日报,正中写着知青联合司机智斗路匪的新闻,通篇都是对四人的夸赞和对路匪的厌恶。

  其实这个新闻他也写过,但他们在叶榆的建议下,很少使用除自己以外的真名,或者即便使用也会征集被使用人的同意,但其他记者不一定有这个概念。

  这些记者甚至可能出于好心,表彰上报纸可是一件光荣事情,上面写了叶榆和韩景所在详细公社与生产队。

  “……”

  叶榆确实不喜欢登报出名,但这个时候著名权又没完善,只能作罢,但默默记下写这篇文章的记者。

  报纸上还有徐飞的文章,他今天收到的信件一如既往地多,各大报社都有,还有少量的杂志出版社。

  书刊也有投递,但当前出书基本上停滞,没收到任何回应。

  花菲菲收到来自报社的信件也越来越多,韩景从家里又得到两麻袋东西,仔细一看,不止他亲人寄的,还有来自己两个发小家人,有一部分是给叶榆的。

  至于叶榆信件也不少,有叶春生的,关于一些种植水果的经验分享,还有叶兰的,听说她喜欢寄了不少的咸鱼,信里还谢谢她和她知青朋友提供的奶粉,很有用。

  当然,少不了来自叶红军夫妇的。

  除了让叶榆不要胡来外,絮絮叨叨家里诸多情况,他们说元宵节后不久,叶保国继续读书,叶卫国会队训练,为了今年的国际锦标赛,他们训练得更严了,一个月都不允许出来一次。

  当父母的去探望,教练握着他们的手对叶卫国夸了又夸,说他是重点培养对象……

  从邮局出来,又去国营商店买点东西,再去国营饭店吃个饭。

  名声大也不是没有坏处。

  至少叶榆在镇上花销的时候需注意,也不能再在国营商店里乱买东西,连在国营饭店吃红烧肉的次数都需控制,毕竟有些东西经不起推敲与计算。

  到了公社,知青还没来。

  因叶榆四个缘故,平泉公社对于知青是带有希望的,今年他们也把去年欢迎知青的红幅张贴了出来,还为新来的知青也备了红薯玉米垫肚。

  但各生产队不这样想。

  平泉公社对知青们的感觉更复杂,他们希望分配到类似叶榆四个能干的知青,可绝大多数知青都不擅长农事,还要消耗村里的粮食,自然而然让本村人并不乐意。

  也因此,分配到什么人仿佛天大的事情。

  当叶榆四个到公社时,各生产队的村干部乃至于一些知青,正缠着公社社长聊知青分配的事情。

  见他们来,还有人以玩笑的口吻来强调内心意思:“副社长,李主任,你们可不能搞特殊对待啊!”

  这句话又得到不少人的附和。

  似乎又被针对的王家沟知青:“?”

  事实上,假如今天来的不是知青,王队长他们能得到更多羡慕的白眼。

  负责新下乡知青诸事的副队长也被搞得一个头两个大,哪怕他承诺他们绝不搞特殊对待,其他人还在缠。

  他只能再一次解释,今年报名平泉公社尤其是王家沟的人数爆满,哪怕王家沟现在发展得并不是很好,可能红旗大队都比不上,也被当作香馍馍,这便是名人效应。

  上面从允许自由报名到禁止特殊对待,来平泉公社的名额真得基本上都靠随机抽取,来自于烨国各地。

  对了,燕京市被排除在外。

  第一,因燕京是首都,第二,平泉公社已经有来自燕京市的大量知青,最大化地减少特殊对待。

  像叶榆的表妹(?)乔茜也多亏没有报名下乡,否则即便托了关系报名王家沟,也大概率被分配到其它公社。

  既然这么多人担心知青分配问题,副社长说他们公社干脆也搞抽签。

  公社干事情当场把全部新知青分为十几等份,写在共纸上放到箱子里,再让每个大队代表自己抽取,有点类似于抽盲盒,抽到哪张是哪些个。

第92章 “老弱病残”

  “郝见山, 张青黛,谢丹红。”

  大多数村民更乐意看见男知青,毕竟知青都要吃粮, 除非遇见叶榆这样的异类, 男知青干活普遍高于女知青。

  当他们看见王家沟抽到的女知青比男知青多, 心里略微平衡平衡一点,只是这数量未必也太少?

  这一批下乡的知青比叶榆他们那时多, 分配到全国各地的人数也多, 绝大多数生产队都有六到八人,只有两个生产队, 名单上只有三人, 还有三个生产队,名单上只有两人。

  王家沟是其中之一。

  他们又觉得不公平起来,让公社干部给一个说法。

  副社长给出解释:“这次下乡的不止有知青,还有一些农场的黑五类,这些生产队得另外接收一部分这些人。”

  他们平泉镇不同于西北西南开荒农场,苦活没那么多, 农场也只有一个, 由于靠近首都,他们收到的黑五类比知青还多, 去年下放的一批接一批,今年数量才减少,因为更多的人往更艰苦的地方去了。

  农场如今已经装半满。

  以后肯定还会有坏分子,即犯罪的人,这个属于黑五类里的最底端,他们除了农场干苦力外,没有其他选择。

  上面的意思是, 可以寻一些表现好的非坏分子,比如富农、高知分子,下放到其它生产队插队。

  副社长歉意地看了眼王家沟在内的这几个生产队,又强调安抚:“这些黑五类不需特意招待,让他们住牛棚驴棚就好,干最苦最脏的活儿,粮食简单分配混个半饱就行,他们是下乡改造的而不是享福!”

  这下子,全部生产队没话说了,那可是黑五类!黑五类哪怕再能干脏活苦活,他们都宁愿要知青而非这些阶·级敌人。

  他们看王家沟的表情都是同情,这也太倒霉了点。

  甚至有人还为他们担忧起来,只有王家沟来抽签的全是知青,这个抽签霉运,也不知道王家沟生产队的人知道后会不会怪罪他们?

  叶榆四个倒是很镇定,主要是叶榆镇定,徐飞、花菲菲虽然也觉得他们有点儿霉,但天塌下来有叶榆就没事儿。

  至于韩景,平日里最不爱动脑的他却思考的最多,且不说其他,他认识里面被黑五类的人非常多,他们大院儿邻居就有,甚至于他们家也差点儿。

  正因如此,他对于黑五类里面的某一到两类,其实是抱有同情心理。

  也因此,在副社长让三个生产队的人去农场接人时,王家沟这边,韩景主动领军,另一个是叶榆。

  花菲菲和徐飞留下来接知青。

  在许多人的同情下,叶榆、韩景几人跟着公社干事去了农场。

  虽然叫农场,他们干的不止下地的活儿,还有修路、修水库,公社干事说王家沟不正要修水库吗,干这种活正适合他们。

  但真到了地后,这话反而说不出口。

  一排排简陋的茅草屋,四面透风不过,当中还有两间被积雪压塌了的,住在这样的环境,吃着最简陋的食物,干着最辛苦的活动,生活重压让他们个个都憔悴得不成样子。

  若真是那些犯过罪的坏分子,看到这一幕,还会一声好,但这里面有一些仅受家庭背景连累的倒霉家伙。

  公社干部清了清嗓音:“社长说先安排有小孩儿的人,或者未成年。”瞅着一些还不到成人膝盖高高的小豆丁,他也说不出让他们修水库挑粪的话来。

  三个生产队各自挑人。

  其他两个生产队都挑青年人,或者中年人,这些人看上去至少能干活,不会纯粹干白饭,浪费粮食。

  叶榆不太适应这种类似于挑猪肉的单方面选择,让她联想到许多黑色回忆,因而没有动作,韩景随她。

  因此,到最后留给他们选择的可以简单归纳为“老弱病残。”

  一共七人,三个老人,三个小孩儿,一个青年女人。

  其中,有一个小孩儿是孤儿,名叫白蓉蓉,跟着她外婆外公来的,但二老都没有熬过这个冬天,小孩儿不到十岁的年纪,经历人生太多痛苦,整个人死气沉沉,不说话,也不搭理人,见人来眼皮都不动一下。

  有一个孤零零老人,姓林,性子挺和蔼的,长得也很和蔼,就是偏瘦了些,本来有其他生产队的人会选择他,但说话中途,老爷子咳嗽好多下,把人吓退。

  还有一对姓欧的爷孙,欧老爷子古板严厉,但很护着唯一的孙子,欧梁是个十几岁半大少年,是小孩儿中最大的一个,也正是长身体的年纪,营养得不到满足,都不能用瘦成竹竿来形容,瘦骨如柴。

  最后三人是祖孙三代,姓项。

  话说,叶榆与他们还挺有缘分,曾经在他们游.街时见过一面,当时还觉得祖孙三代的小丫头很熟悉,知道他们姓项,来自燕京市,文化人,立刻把他们和叶兰的相亲对象之一孙世忠联系起来,他们即被孙世忠举报的那家子倒霉蛋儿。

  项老爷子头发全白了,肤色黝黑,手上开裂的冻疮口子至今还未愈合,但腰挺得直直的,肩膀压力越重越直。

  他女儿项燕是七人唯一一个青年人,但也是唯一一个病重的,年纪不大走路都在飘,脸红发烧,似乎随时能嗝屁。

  韩景皱眉:

  “没有药吗?”

  农场管理员解释,生病的人有大夫看病,事实上,农场内就有中医大夫,比如林老爷子,但药材跟不上,这个冬天,农场还是不可避免死了一些人。

  毕竟很多衣食无忧的人骤然落难很难经得住,即便身体,心理可能也遭不住,有的选择自己结束生命。

  项燕在这个冬天已经生病很久,发烧不止一次,能够坚持到现在,还真有管理员看在项家小丫头的头上。

  已改名项星星的小丫头现还不到5岁,懵懵懂懂都不懂,扯着她妈妈裤角,见到陌生人,抬起头对他们甜甜一笑。

  这个无知无觉的微笑看得未免也让人太过心酸。

  也间接证明,项老爷子和项燕对于孙女/女儿很好,即便身处困境,也力所能及把最好的东西都给她,还保护她幼小心灵。

  正因如此,当叶榆光明正大递给项星星一个鸡蛋和一颗糖的时候,没人阻止,给白蓉蓉和欧梁饼干和糖的时候,也没人阻止。

  项星星拿到吃的就想往嘴里塞,被项老爷子阻止,老爷子谢过叶榆后,帮孙女剥壳,先吃鸡蛋,小家伙吃得两个腮帮子鼓鼓,像一只可爱的小松鼠。

  “谢谢。”欧梁被教育得很好,很讲礼貌,因肚子很饿略有点狼吞虎咽,但仍不忘记强塞一部分给自己的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