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七郎
杨蔓娘赞同的点了点头。
就是她自己,如今因为有分成,赚了不少银子,还是自己的书才买来收藏的。
在杨蔓娘原本的计划里,那些愿意买《梦回大唐》精装本的潜在客户,大多都是官宦人家或者有钱人家的衙内和小娘子,但最近才知道,自己有些想当然了。
这些富贵人家的小娘子们的月钱也有限,拿出十两银子,来买这么贵的书恐怕还得咬咬牙。
原本杨蔓娘还不了解,觉得官宦人家的姑娘们,不应该是噎金咽玉么,十两银子怎么会在意。但是最近和刘妙真还有曹家两姐妹接触多了之后,才知道自己是有些想当然了。
就像现代的一些富二代一样,家里是可能有个几千万的资产,平常出门也是开豪车,去昂贵的餐厅挂账吃饭,但是,手头能拿出来支配的钱却不多。
官宦人家的小娘子们也一样,平常确实噎金咽玉,吃穿不愁。出门都是丫鬟伺候,坐马车乘轿子,但这些金玉首饰,衣裳头面儿,都是家里的长辈一一置办的,每一样儿都由家里的丫鬟们登记造册的,损坏了也有专人拿去修补替换,自己是不可能随意变卖的。
所以,小娘子们手头能自己支配的现银也并不多。
在曹家,像曹韵和曹溪这样的嫡女,一个月的月例银子是六两,买一本精装本,就得花一个半月的月例银子,确实还是有些心疼的。
“不过,我倒......是有个主意,就不知娘子是否应允了。”
也快到五月里了,天气也慢慢变得炎热起来。
朱旭本身身量又重,一到中午就更是觉得热,拿出随身的帕子擦了擦汗。
踟蹰了片刻道。
“哈哈,这书卖了,我也是要拿分成的,员外是专业人士,有话不妨直说,若是能出一份力的,我自然不会推辞。”
杨蔓娘喝了一口碗里的茶水,不在意的道。
“哎,在娘子面前,我可算不得甚么专业人士。不过就像娘子之前在小报上说,自己喜欢吃孙家荣店的羊肉细粉羹,使得许多汴京的小娘子都慕名去孙家荣店用餐。我观很多喜欢《梦回大唐》小娘子,都想见到娘子本人,若是,精装话本儿发售的时候,娘子也能稍稍露一露面的话,恐怕就不愁卖不出去了。”
朱旭知道杨蔓娘不喜欢抛头露面,他也不想让杨蔓娘这个摇钱树曝光。但是,现在两万多两银子,都压在这些精装书上,这几乎是朱旭小半儿的家底儿了。
朱旭心里也慌啊!
一天卖不出去,就担心一天。头发一把一把的掉,都快束不起发冠了。而且,自从这些精装书印出来,他就没有回家睡过觉,每天都住在报房库房里,就怕一不小心失火或者浸水,让自己的一半家当没了。
“唔,这个嘛。”
朱旭的建议,杨蔓娘倒没有一口拒绝。
一本书卖十两,五千本就是五万两银子,减去两万五千两的成本。剩下的二两万五千两,三七分成。最后,她就能得七千五百两银子。
七千五百两银子,可不是个小数目。要知道,杨蔓娘到现在所有写的书赚的银子全部加起来,也不过才勉勉强强到两千两。
按着如今的汴京房价,一间位于马行街的二进院子普通民宅,售价大约是八千两银子上下。
所以。
这七千五百两银子,无论是对于杨蔓娘自己来说,还是对百分之八十的汴京人来说,都绝对算得上是一笔巨款了,杨蔓娘自然要为其出力的。
“怎么样?”
朱旭见杨蔓娘半天不说话,忍不住又擦了擦额头上冒出的细汗。
眼巴巴的道:
“娘子以为这个主意如何?”
“不妥。”
杨蔓娘摇了摇头。
她习惯了自在的日子,并不想抛头露面。
不等朱旭再劝,便抛出了自己的法子:
“我倒是有个法子,应该不比亲自露面差。”
“哦?是什么法子,娘子快快说来。”
朱旭原本暗下的眼神,瞬间又一亮,一脸急切的道。
“额,说这个之前先问一句,不知掌柜的,看过我之前偶尔在章节最后的的作者有话要说了吗?”
杨蔓娘写文的同时,偶尔会在最后的作者有话要说里,分享一些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有趣的事儿。
有时候,突然想到在现代看过的某些搞笑好玩的段子,也会顺势分享一下。
“自然,娘子章末的小句虽然简短,却都很促狭有趣。尤其是那句“女为悦己者容,男为悦己者穷”,这些日子在汴京很是风靡哪!”
朱旭捋须笑呵呵的道:
“我也格外赞同哩!”
作为报房东主,他一直都在看杨蔓娘的小说,所以,章末的作者有话要说自然是看到了的。
最初还觉得大约是小娘子写书无聊,随便发的牢骚。但偶尔其中蹦出的几句有哲理的短句,初看诙谐幽默,细读却又发人深思,倒是让朱旭颇为喜爱。
“我的主意很简单,就是我打算在这五千本《梦回盛唐》精装话本儿中,选一百本签上自己的名字,并且写上一句类似作者有话要说里那样的短句......”
杨蔓娘的法子,类似于现代的签售会加饥饿营销,做了这么多年的商人,如今报房还在经营广告,朱旭瞬间一点就通。
杨蔓娘才一说完,精明的他便明白了。
“哈哈,妙啊!”
朱旭忍不住一拍大腿。
双眼放光:
“娘子这法子,当真是妙极了!”
第67章
炎炎日正午, 灼灼火俱燃。进入五月之后,日头也越发的毒辣起来。
天气一日热似一日,动辄便要出汗, 汴京人也都开始想法子消暑, 不光街头卖冰镇香引子的摊子也多了起来。女子们也纷纷换上抹胸裈裤, 外面只罩一件素色的褙子, 或是那富贵人家,干脆便穿轻薄透气的纱衣。
因为天气热,容易出现各种瘟疫和疾病, 所以民间也把五月称为恶月。而每年的五月端午节庆,便是以转恶为安为主。人们挂艾草,系五毒彩绳和香囊, 吃粽子, 互相问候端午安康。
而这样的大节日,报房和文绣院那边儿自然也是要放假的。
杨蔓娘昨儿晚上给《梦回盛唐》的精装本签名, 一百本书的签名加上小句,可是个大工程,忙到快子时一刻了才睡下, 早晨自然没有起来。
老二杨士林和老三杨盼娘都起得早, 一大早便跟走街串巷的的卖花郎买了桃枝儿、柳枝儿、葵花、蒲叶和艾草扎成一束,挂在大门上驱邪庇佑。
午时,等杨蔓娘起来了,姐弟三个又打了井水, 加上艾草和菖蒲熬成热汤轮流沐浴, 这是大宋人家家户户流传下来的习俗。据说这样做,可以保证一年疫气不侵。
沐浴完毕,换上时下流行的艾虎纹的纱衣, 带上避毒虫的五毒香包,系上五彩腕绳。接下来便是吃粽子,这个年代的粽子种类很多。杨蔓娘一家三口平日都忙,自然没有时间自己包粽子,索性便去桑家瓦子里的老苏家糕饼店买了各色现成的。不光省时省力,价格实惠,种类还很多,菱粽、筒粽、角粽、锥粽,秤槌粽、九子粽,各个都包的极为漂亮精巧。而且这年头做生意的都格外看客人的需求,若是不想要普通的糯米粽子,还可以当场选了馅料,让其现包现蒸也使得。
白糯米加上枣子、加赤豆、加葡萄干儿,加栗子、加柿干儿、加蜜饯都可以。摊子上有六七十中馅料,只有你想不到的馅儿,没有不能加的馅料。两个小的喜欢加多多的馅料,什么赤豆,枣子,蜜饯,红糖,凡是觉得好吃的,都一股脑儿都加在粽子里。杨蔓娘吃粽子的口味比较淡,选的粽子里只加了葡萄干儿和白糖。
当然,端午除了吃各色粽子,有理气祛风和活血化瘀功效的菖蒲酒,也是少不了的。只不过,家里没有一个能喝酒的,索性便只买了一大竹筒加了菖蒲的香引子。
“大姐,吃罢饭咱们也去金明池看赛龙舟吧?”
老三杨盼娘就像住校生似的,在文绣院关的久了,出来一趟就格外的爱凑热闹,尤其喜欢往人多的地方钻。
不过,端午赛龙舟也是宋人过节的一大特色,杨蔓娘自己也想看就是了。她上辈子就知道《清明上河图》是宋代大家张择端的风俗画传世杰作。后来机缘巧合下,在天津博物馆看到另一幅画作《金明池争标图》,才知道这竟然也是张择端大.师的画中精品。其中描述的,就是汴京城金明池一年一度的端午龙舟竞渡,非常的写实,印象极为深刻。
金明池在汴京城外十里处,从城内到金明池一共有两条路线。一条是陆路,沿着御街一路向南,从南熏门出汴京城,再右转沿官道行走个一里多便到,这条道路宽阔规整,也是官家去金明池的出行之路。
是的,似乎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有一颗与民同乐的心。当今圣上也不例外,自从即位以来,每年金明池赛龙舟,官家都要亲自参加的。
还有一条是水道,从城内的汴河码头上船,由通津门出京城,到了渡口再离舟登岸,不远处就是金明池。杨蔓娘姐弟三人走的就是水道,平日里因为直线距离近,很多百姓多选择走水路出城。不过今儿赶上端午日,就不同了。
因为出行去看龙舟比赛的人太多,河中舟棹相连,船挤船,航道堵塞难行。大人喊,小孩儿叫,让杨蔓娘不由的想起了现代过节高速路口的堵车盛况。
“大姐,怎么这么多人啊!早知道还不如坐牛车去了。”
天气热人也容易着急,老三杨蔓娘拿着团扇扇的呼哧呼哧的,撅着嘴儿抱怨道。
“哈哈,盼娘妹妹,咱们这已经算快的了,再走个一里多就能靠岸了。若是你坐牛车恐怕还不如水路呢,今日官家出行,还有朝中大臣的车架相随,从宣德门一路到城外,都被看热闹的人围的水泄不通呢,恐怕坐牛车的话比水路还慢呢。”
说话之人穿着一身儿桃红色的襦裙,头上簪了一支石榴花。正是杨蔓娘的好朋友吕小娘。杨蔓娘离开矾楼之后,吕小娘便调到了三楼做事。
吕小娘家家境不错,有一艘中等规模的渔船,恰好今日端午她休假,便约了杨蔓娘一道去金明池看赛龙舟。
“急也没用,反正这会子去了比赛也不会开始,倒还不如先吃点东西垫垫肚子。”
每年的金明池争标,都是等官家到了才会正式开始的。普通百姓去的早了,多是在湖边的彩棚里等候,或是里面的酒楼和店子里逛逛,买一些风味小吃。
杨蔓娘将出门带的小食盒儿打开,将里面的粽子递给吕小娘一个,又给了正在划船的吕大郎和杨士林一人一个。
“对了,蔓娘,你还记得咱们楼里的王巧娘吗?”
吕小娘一边剥粽子一边道。
“记得啊。”
杨蔓娘自然记得这个人,她自从那次当众怼了王巧娘以后,对方看她一直都不怎么顺眼,不过也没胆子来招惹她就是了。后来,杨蔓娘离开矾楼,倒是再也没见过对方了。
“她已经嫁人了,不过,你一定想不到她嫁给谁了?”
吕小娘一脸神秘的道,显然事情不一般,倒是让杨蔓娘有些好奇了。
“她嫁给谁,是楼里的客人吗?”
“不是,是大管事曹顺心!”
“啊?”
杨蔓娘不由得瞪大了眼睛,他记得大管事曹顺心看着挺正派的一个人,怎么会这样?而且他的年纪,怎么也得有四十多岁了吧,比王巧娘大了二十多岁,这两个人,怎么凑到一起去了。
看到杨蔓娘一脸吃惊的表情,吕小娘瞬间满意了,笑眯眯的继续输出八卦:
“嘿嘿,我当时知道这事儿,也跟你一样的表情,我原本以为,王巧娘的眼睛都在二楼三楼的的富贵人家公子哥儿身上呢,谁知道,人家不声不响的嫁给了大管事呢!”
“额,我记得大管事家里有娘子吧,难道,王巧娘给大管事当小妾?”
无论哪个年代,都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虽然这个年代,三妻四妾是合法的。但是底层老百姓,可没有听过谁家纳妾,基本都是一夫一妻。
养小妾可是个花银子的事儿。杨蔓娘来了这么久,除了知道曹韵和曹溪这样的高门贵女家里有小妾以外,周围认识的普通市井百姓,基本都是一夫一妻。
这倒不是说,这些男人多么的忠诚于自己的妻子,忠诚于婚姻。而是经济情况不允许,归根到底就是两个字。
没钱。
所以,杨蔓娘有些不理解,曹顺心的月薪虽然不算少,但家里还有娘子和一儿一女要养活,再养个小妾,应该不够吧!
“哎呀,你说的这都是老黄历了,自从知道大管事和王巧娘勾搭在一起,大管事他家娘子就和他闹和离了,如今俩人都和离快一个月了,已经过了官府审批了。说起来,大管事娘子也年纪老大了,王巧娘也是生作孽,真是不知道她这么做图个什么。”
根据《宋刑统》的规定,“若夫妻不相安谐而和离者,不坐”。意思就是,如果夫妻双方感情不和,可以两厢情愿地解除婚姻关系,法律不予干预。
上一篇:全修真界都穿来给我打工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