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写小说养家 第114章

作者:李七郎 标签: 天作之合 爽文 市井生活 成长 逆袭 穿越重生

  “我一点都不好啊。娘子您是不知道,发书的这两日有多少人骂你和咱们小报哪。”

  朱旭一坐下,便忍不住开始倒苦水:

  “而且昨儿个晚上,还有人往报房扔石头。杨娘子,要不你还是发发慈悲,改一改那个杨卿臣受辱的情节吧,读者都接受不了啊!”

  “哦,都骂我什么了?”

  杨蔓娘没有接对方要求改情节的话。

  而提起小桌上的茶壶,给朱旭倒了一盏凉茶,起身逗弄着虎头盆里新买来的金鱼,语气不紧不慢的道。

  “哎!大多数都说娘子只会写情情爱爱,写不了男人做主角儿的书。”

  “大姐,还有那《李氏小报》上说你比不上清月散人,江郎才尽了。”

  老二杨士林在一边愤愤不平的插话道:

  “这李氏小报简直就是无耻至极,他们的新书还是抄你的穿越呢!”

  朱旭接过茶水,也没有心思喝,继续苦口婆心的劝道:

  “我看,娘子不如还是写那穿越的话本儿吧,就写《梦回盛唐》那样的多好啊,如今市面上穿越的话本儿可是太火了!你看那清月散人,还有岳阳老生,还有虹桥小报上新签的那个狂风客和老童生,御街小报的燕儿归,这些人可写的可都是穿越话本儿啊!”

  “哦?都穿越哪里去了?”

  杨蔓娘喝了一口凉茶道。

  她一开新书,就两耳不闻窗外事。没有时间去关注这些了,倒是不太清楚。

  “穿什么的都有,清月散人穿唐朝,岳阳老生穿咱们大宋太.祖年间,狂风客是汉朝,老童生是大秦,那个燕儿归写的是穿晋朝。而且还都是男子穿越到豪门贵胄之家,三妻四妾,左拥右抱。还能利用大宋的诗词扬名,很多读者都爱看哩!”

  “看来东主也爱看啊!”

  杨蔓娘哈哈一笑,往虎头盆里撒了一小撮儿鱼食,顿时鱼儿们便摇着尾巴游过来抢食。

  “咳咳......爱看自然是爱看。”

  朱旭顿时有些赧然。

  不过他到底是专业人士,还是认真的思索了片刻,客观的道:

  “不过看上几本儿,似乎写的都差不多,唔......也有些提不起兴趣了。”

  朱旭说罢,把话题又转了回来:

  “这次娘子想好要如何应对了吗?是要改一下情节,还是咱们小报也发篇文章抨击一下那清月散人?”

  “不忙,东主先看看我的新章节再说吧!”

  杨蔓娘知道朱旭很忙,他还有其他的产业。索性也不叫他再多等,便去书房取来了她这两日的心血之作,递给了朱旭。

  朱旭虽然此时已经不太看好杨蔓娘的新书了,觉得杨蔓娘八成是年轻人突然受挫抹不开面子,打肿脸充胖子。

  但毕竟是报房的摇钱树,他还指望杨蔓娘回心转意继续写穿越呢。

  所以,自然不好直接拂了她的面子,还是耐着性子将书稿接了过来。

  朱旭一边漫不经心的看着稿子,一边一心二用的思索着,过会儿要怎么说服杨蔓娘不要一条道走到黑,改一改情节,或者干脆写回原来的穿越呢!

  但是。

  很快他的这种想法就烟消云散了!

  什么?

  杨卿臣有一个蝙蝠玉佩?玉佩里还住着一个人?

  嚯!

  这人竟然还是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高人前辈?

  天哪!朱旭原以为,之前雪梦萧靠一只莲花玉佩穿越,就已经够离奇够惊人的了!想不到杨蔓娘居然还能想出比这更离奇更惊人的!

  这一刻再看那朴实的书名,《杨卿臣的随身师父》,朱旭瞬间明白了其中的意思,忍不住一脸叹服,原来书名里的随身师父,是真的随身啊!

  “员外以为如何?”

  杨蔓娘喝了一口茶,笑眯眯的道。

  “妙!实在是妙啊!”

  朱旭一拍桌子,满脸激动的站起身:

  “是我小瞧娘子的本事了!说实话,我原本以为穿越二字,已经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想不到娘子大才,居然还能另辟蹊径,写出如此天马行空的情节,哈哈,这随身师父一出,汴京其他话本儿,从此不足为虑矣!”

第74章

  《杨卿臣的随身师父》从一开始发书, 在汴京就是骂声一片。

  因为前两章里,主角杨卿臣一直都是挨打受辱,极尽凄惨, 所以, 很多之前被墨瑾公子和清月散人打赌吸引来的读者, 都没什么耐心, 直接不管不顾,把书骂出翔了。

  而那些本身一路跟着墨瑾公子走来,追读过《霸道王爷心悦我》和《梦回盛唐》的, 对杨蔓娘抱有很大期待的读者,虽然没有跟着骂,但是看了话本儿前两章之后, 憋屈的情绪也是被压榨到了极点, 开始对墨瑾公子不满意了,觉得她确实不擅长写男性文, 已经失去过去的灵气了。

  不过,毕竟是喜欢了那么久的话本儿作者,而且才写了两万字, 只是个开头, 所以大家倒也没有马上弃文,而是都暂且等着,打算再看看再说。

  所以,因为大多数老读者的观望, 所以为新书说站台的人就少了, 自然就显得新书骂声愈发的大,这也使得原本就得意的清月散人,越发的气焰嚣张起来。甚至, 还在很多公开场大肆宣扬墨瑾公子江郎才尽,志得意满的的表示自己有先见之明,已经在官扑店压了五百两的银子,现在就等着墨瑾公子封笔之后翻十倍了!

  可把老二杨世林和老三杨盼娘给气的不轻。

  不过,老话说得好,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物极则必反。

  清月散人的好心情,并没有持续多久,当他第二天一早,看到朱雀门小报上的《杨卿臣的随身师父》的新章节,原本愉快的心情,很快就被浇灭了!

  作为死对头,杨蔓娘新书发的每一次新章节,清月散人都会第一时间去看的,看完然后,再语气不屑的和报房里的其他人一起评头论足。但是,今天却是个例外,清月散人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瞪着手里的朱雀门小报,半晌都一言不发,脸色难看的吓人。

  报房里的其他撰稿见他脸色难看,也不敢惹他,纷纷聚在一起窃窃私语。

  “瞧见了没?那墨瑾公子新章节发威了啊!”

  “可不么,我早晨顺便买了一张朱雀门小报,这墨瑾公子厉害啊,简直是鬼才!”

  “小声点!可别被......”

  其中一个撰稿朝清月散人的位置怒了努嘴儿,意有所指的道。

  不过清月散人此时根本顾不上这些小喽啰,他的心里只有震惊和无穷无尽的嫉妒。他想不通,怎么会这样?怎么可以这样?怎么能有人写出这样的情节?

  杨卿臣有一只蝙蝠玉佩?玉佩里还有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师父?

  清月散人攥着手里的朱雀门小报,脸色一点点变得铁青,他自己本身就是写话本儿的,根本不需要任何同行提醒,他就明白墨瑾公子新章节的这个设定,有多牛.逼有多出众。

  这是一个完全不输于之前的穿越的设定!

  更重要的是,它是独一无二的!

  比起如今市面上千篇一律的穿越话本儿,还更多了前所未有的新鲜感!

  清月散人几乎可以想象,这新的一章一出,那墨瑾公子的口碑,一定会瞬间两极反转!之前骂的有多厉害,现在夸的就会有多狠!

  不得不说,清月散人虽然不是很英俊有才华,但却很诚实很有眼光!

  他说的确实不错。

  当杨蔓娘的新章节才发出去三个时辰,《杨卿臣的随身师父》这本话本儿,在坊间的口碑,便瞬间迎来了一百八十度大逆转!

  几乎在汴京的每一个茶坊,每一个酒肆,都能听到有关于它的讨论,还全部都是各种溢美夸赞之词,汴京人仿佛把之前对它的所有误解和咒骂,都化作一声声赞美重新吐了出来。

  “哈哈!我就说嘛,这可是墨瑾公子哪,连官家都赞过啊!怎么可能写的不好,果然没让我失望!这随身师父!真的是随身啊!居然在他的玉佩里,这写法,真是绝了!”

  御街,朱骷楼茶馆儿。

  一个满脸虬髯的大汉,将手里的朱雀门小报拍在桌子上,哈哈大笑道:

  “哈哈哈!这墨瑾公子可真是鬼才啊!这女娃儿脑子是怎么长得,写得实在是太好了,一个小小的玉佩,都被她写出花儿了!佩服,俺老祝活了这么大,还是头一回这么佩服谁哩!”

  “得了吧!祝老三,我要是没记错的话,你昨儿个中午,就在这里,就在这个位置上,还拍着桌子,大骂人家墨瑾公子写的话本儿是狗屎呢!这会子又夸人家,你也不知道害臊的,脸不红的啊!”

  “就是,这么大的老爷们,骂人家一个十几岁的小娘子,你可真有出息哩!”

  人群中的甜娘也插了一嘴抱不平道。

  “就是,老祝你昨儿个可是在这,放了一个不大不小,又臭又响的屁!”

  显然,墨瑾公子人气回升的很快,只是一日的功夫,众人便纷纷为她打抱不平起来。

  “洒家昨儿个骂那是......那是”

  祝老三挠着头,被众人骂的不好意思的结巴了起来,满是虬髯的脸上也看不出脸红了没有,最后朝着南边儿虚做了一揖,憨憨一笑服软道:

  “哎呀!墨瑾公子您大人有大量,老祝粗人一个,昨儿那不是有眼不识泰山,你把我老祝昨儿说的话,当个屁放了吧!”

  “哈哈哈......”

  见他滑稽的样子,众人顿时笑了起来,茶馆儿里顿时充满了快活的气息。

  “哎呀,说起来,我前几日看那杨卿臣,简直憋屈死了,整个人都气的快炸了!这墨瑾公子简直就是我肚子里的蛔虫哪!眼看着我快要气炸了,就给了那杨卿臣这样离奇的际遇,哎呀,,当时心里那个气儿一下子就顺了许多啊!想他那个玉佩里的师父那般厉害,他若是能学到师父的本事,对付那杨瑜之辈的,还不是手拿把掐!”

  “可不嘛,杨卿臣如今可不是一个人了,他背后可是有高人的!嘿嘿,我现在就盼着杨卿臣快点学好本事,去把那杨瑜揍得满地找牙!”

  “对对对!我现在也盼着这个!杨卿臣快些学了本事去揍那杨瑜一顿,一雪前耻!不然我这心里口气还憋着呢!”

  “哎呀,现在才中午,我就开始期待后天的朱雀门小报了!”

  “哈哈,张兄,英雄所见略同。我想好想看后续啊!”

  显然。

  无论古今中外,大家对主角逆袭打脸,都是一样的期待感拉满。

  ......

  曲院街,武学。

  作为汴京城武德最充沛的所在,这里几乎随处可见身高一米八五以上,貌端体健的黑皮武学生,由于常年的骑射和力量训练,他们几乎各个蜂腰猿臂,大长腿,穿着统一的紧身军服,散发着浓浓的荷尔蒙味道。

  作为全大宋唯一的一所全国性武学,能聚集在这里的武学生,绝对不是大字不识一个,空有几斤蛮力的糙汉,也不是权贵家族送来镀金的花架子。

  这些武学生,大多都是并且受过一定的传统教育,经过层层选拔才考进来的。而且大多出生于大宋各个州县里的家境中等以上人家,毕竟穷文富武,学武可是要花钱的,兵器,伤药,马匹每一样儿都价格不菲,一般人家也供不起。

  这些人在武学里,学习兵法和骑射,将来毕业后,也许去大宋的边境的折冲府作战,也许去地方厢军带兵,也许会留在朝廷中枢效力。

  比如皇城司副指挥使姚小楼,他的跟脚便是武学生出生,早年作为亲兵都头,跟随指挥使傅劲光一道在西军跟西夏人和辽国人作战,后来傅劲光作战时被箭矢射中额头,重伤垂危,他一路护送回京,之后才进入了皇城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