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写小说养家 第2章

作者:李七郎 标签: 天作之合 爽文 市井生活 成长 逆袭 穿越重生

  而原身今年刚满十四岁。

  一年前的夏天,原身的父亲跟着药材行掌柜去山上收药,结果遇上大雨爆发山洪,被水冲走,之后原身的母亲听到这个消息当场晕倒,之后便一病不起。

  姐弟三人几乎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原身的娘还是一命呜呼,在今年秋天去了。

  只剩下姐弟三人相依为命。

  汴梁城是大宋都城,寸土寸金。

  原身的爹娘自然是买不起房子的,一直都住在御街附近,从店宅务那里赁来的公租房里。

  一个月租金四百五十文。

  这个价格,在寸土寸金的汴京城已经是极为便宜了。

  只是,如今家里因为之前给原身母亲看病,一贫如洗,家庭财政几乎到了破产的边缘,市中心的公租房自然也住不起了。

  所以。

  姐弟三人才觉得退了原来的公租房,租了偏远一些的南熏门,在这边儿靠近城墙的小鱼仔儿巷子,私人两间半逼仄的小屋。

  小鱼仔儿巷子得名很简单,就是这一片儿临近汴河,早些年的时候,到了春天涨水的时候,便会有很多小鱼仔儿拍到岸上,许多人就靠卖这这种小鱼仔儿鱼为生,便索性取名小鱼仔巷子。

  这里的私人的房子,虽说破旧,而且地理位置有些偏僻,去城中心远,也要比公租房贵的。

  但可惜杨蔓娘家租的这屋子,是远近闻名的凶宅,有个二流子前些年冬天被发现吊死在房梁上,死状甚是恐怖,官府也一直没查出来原因。

  之后,便一直有人传屋子里闹鬼。

  所以,房子的租金也以降再降,只要一个月一百五十文。

  是公租房的三分之一。

  依旧是一直无人问津。

  毕竟,稍微情况好一点的人家,还是忌讳这个,宁愿出个四百多文,在店宅务那里租住朝廷提供的公租房,房屋出现房顶漏雨或者墙皮脱落,店宅务那边也会有专人负责修缮,非常的方便有保障。而且官家体恤,逢年过节还会减免几日的租金。

  不过。

  对于赤贫状态的姐弟三人来说,穷比鬼还可怕。

  只要便宜就好。

  一间卧室,外间连通一间厨房,还半间极小的杂物房。

  顿顿都只能吃最便宜的水饭和萝卜白菜,没有一点儿荤腥。

  也是一家子苦命人哪!

  走马灯似的,看完了脑子里的记忆。

  黑夜里。

  杨蔓蹙了蹙眉,忍不住长长的呼了一口气。

  轻轻的翻了个身。

  伴随着老旧架子床的咯吱声儿。

  眯着眼努力的适应眼前的黑暗,打量全屋。

  这显然是卧室。

  空间并不大。

  瞧着约莫也就二十个平方,或者,有可能更小。

  屋里的东西少的可怜。

  除了一张靠墙的架子床以外。

  西侧的窗户下面,还摆放着一个闷户橱。

  这是大宋普通百姓用最常用的柜子,这种柜子形体与普通的桌案相仿,有点像现代的床头柜放大加高版。面儿下面安有抽屉,有两个抽屉的称为连二橱,三个抽屉的称为连三橱,以此类推。

  不过,不论是二屉、三屉还是四屉的,在民间都统一叫做闷户橱。

  一般桌案同高,可以当作作桌案使用,下置的抽屉叫做闷仓,可供储藏东西。

  记忆里,这样的东西,如今在底层人家算是必备的家具了,几乎家家户户嫁娶时候都需要打一个的。

  自家家里的这一个,还是她爹成亲的时候专门托人打的。

  靠近门口的位置,围着放着火盆儿,是黄泥做的,里面早已经冷灰死灶,没有一丝热乎气儿了。

  杨蔓娘忍不住裹紧了身上的被子。

  穷人冬天里天天烧炭取暖,是根本不实际的。

  也许现代人可能会说,山里到处是树木,随便砍点回来烧不行吗?

  还真不行。

  在杨蔓娘的记忆里,汴梁城附近的树木几乎都划分给皇亲国戚,或者有钱有势的老爷们的,贫寒人家想要随意砍柴,几乎是不可能的。

  按着大宋律法。

  民伐桑枣为薪者,罪之。剥桑三工以上,为首者死,从者流三千里。

  敢随便砍伐树木当柴火烧的平民,都要是治罪的!如果砍伐的树木超过一百二十尺,主犯就要被判处死刑,从犯也要被流放边疆。

  除了属于皇帝的山林,还有很多属于达官显贵、寺庙道观的,这些山头儿,普通老百姓都不能去随便砍柴!

  要想大量的砍柴烧炭,那就得跑去荒无人烟、豺狼虎豹横行的荒山野岭里去。

  所以,木炭在冬天价格也是非常贵的。

  也是汴京家家户户都必不可缺的。

  这个季节汴梁城,百姓取暖靠的便是木炭,每日里一大清早,都有不少卖炭翁从城外赶着牛车来城里卖炭,十斤木炭六十文钱,按着杨蔓娘加的情况,要省着用十天,几乎一天也就一斤木炭,所以也只能做饭的时候用。

  运气好的话,做了夕食,留下第二日引火的碳放进灰里。

  还有剩余的火,便直接倒进火盆儿里,端进卧室,也能暖和一些。

  好在穷苦人家温饱都难,自然讲究不起来男女大妨,加上兄妹三个都年纪不大,夜里便挤在一起,也能增加点热乎气儿,省下一些木炭方面的开销。

  只是这样,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现在的她成了杨蔓娘。

  也不知这样寒冷拮据的日子,自己能不能适应的了?

  翻来覆去的想着想着,脑子里渐渐被困意袭来。

  不知不觉。

  陷入了睡梦之中。

  ......

第2章

  “天色晴明......”

  五更时刻。

  汴京从更夫的铁板声、铜锣声中苏醒过来了。

  更夫老罗头的天气预报声儿,依旧和之前一般的响亮。

  清晨。

  “咚.咚.咚.....”

  随着谯楼悠扬的晨钟声。

  这当儿,官员们要去上朝,做买卖的小老板要准备开门迎客,早餐铺子冒起了烟火,住在城外的农民们,也都拉着自家的猪狗牛羊鸡鸭鹅进城卖。

  南熏门的街面儿上也开始有了动静。

  伴随着吱呀呀的车轮压积雪的声儿,和有节奏的铃铛声儿。

  牛车穿梭在各个坊里。

  带着浓郁的味道。

  不用问,定然是收夜香的来了。

  “收夜香喽!”

  叫喊声在街道上穿的格外远。

  老二杨士林的动作最快,穿上外面陈旧的灰褐色麻布罩衫,套上明显大许多的羊皮裘。

  里面的衣裳还是他两年前的,此时显然已经不合身了,露出了手腕子,显得本就瘦削的身子更加的干瘦。

  外面的这件羊皮裘衣,则是杨老爹留下来的。

  也是如今家里唯二暖和的过冬的衣裳,一般都是和妹妹杨盼娘换着穿,谁出门谁就穿上。

  杨士林从床尾下去,穿上鞋,熟门熟路的用撑杆儿架起窗户。

  对着外面喊了一嗓子:

  “就来了!”

  便拎着外间的夜香桶出门了。

  听到动静。

  杨蔓娘虽然不想起床。

  可,既然来了,人终归还是要面对现实的。

  日子总要过下去。

  起身快速穿上枕头下的旧葛布褙子。

  这年头棉布还没有普及,只有富贵人家才有条件以绵缎做被面,用蚕丝结成的丝絮填充。

  这些东西贫寒人家是没有的。

  比如她昨晚盖的布衾,就并非现代的棉被,而是布质的被子,布衾的布也不是现在柔软的棉布,而是用的葛布,里面填充的是就是用过的麻杆团儿和芦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