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大厨 第180章

作者:小胖柑 标签: 豪门世家 美食 爽文 年代文 穿越重生

  陆培德递给陈锦莹一双筷子:“尝尝。”

  一群人一拥而上,把已经装盘和还没装盘的虾球抢了个精光。

  这道菜要是提前做好芥末酱,出菜确实非常快。

  陈锦莹咬了一口虾球,蜂蜜的甜与芥末的辣奇妙地融合在一起,里面还有海胆颗粒,海胆的咸润,虾球外裹着一层脆壳,脆壳下是软嫩鲜甜的虾肉。

  陆培德看着她问:“味道怎么样?”

  陈锦莹迟疑了一下,这虾球好吃是好吃,只是这脆壳,她不太满意。

  “觉得这个脆壳做得不够好?”陆培德问。

  自己的心里话被陆培德说中,陈锦莹有些不好意思,毕竟自己今天才第一天入职,实在不该提这种意见。

  “宁宁跟我试菜的时候,我也有同样的想法,当时我就想,为什么不用软炸虾仁的手法呢?宁宁跟我说,粤城当前的条件下,举办这样大型的交易会很不容易,餐饮、住宿等资源都不足,吃饭的人总是排长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菜品要做到又快又好吃,但没必要做到极致好吃。软炸虾仁最难的就是精准控制油温,得用温油慢炸。宁宁就把这道工序去掉了。”

  “原来是这样。”陈锦莹点头,“那这个方子已经很不错了。”

  “等等,陆哥,挂脆糊是怎么回事啊?”那个小徒弟探出头问道。

  “鲁菜里有一道软炸虾仁,外层裹着一层薄而酥脆的糊衣,入口即化,带着轻微的焦香;内里的虾仁鲜嫩弹牙,肉质细腻,咬下去能感受到虾肉的紧实与多汁。难点就在于,要做到糊衣酥脆而不焦糊,同时虾仁熟透且不失水分。要是用软炸虾仁的方法做这个虾球,口味会更完美。”陆培德向大家解释道。

  “这么好吃,陆哥,露一手呗!”小徒弟说。

  陆培德看向陈锦莹:“我在锦莹姐面前做软炸虾仁,那不是班门弄斧嘛。锦莹姐,要不您用软炸虾仁的方法,试试做这道菜?”

  “对啊!对啊!陈大厨,露一手吧,让我们尝尝吴哥师傅做的菜。”

  “是啊!陈大厨,做给我们看看吧!”

  大家如此热情,陈锦莹点头应道:“我也是第一次尝试这种西式做法,要是做得不好,还请大家多多包涵。”

  “我来剥虾。”

  “我也来。”几个小伙子争着去剥虾。

  陆培德把芥末酱的方子递给陈锦莹:“锦莹姐,这个酱料还得您自己调配。”

  陈锦莹仔细看了方子,开始调配酱料。那几个小厨子已经把虾仁剥好,挑去了虾线,说道:“陈大厨,虾仁准备好了。”

  “给我一块挤干水的毛巾。”陈锦莹说。

  “给。”

  陈锦莹把虾仁放进毛巾里,吸掉外表的水分,她说:“这一步是为了让虾仁能更好地挂糊。”

  她在虾仁里加入拍碎的姜片,再加入一点花雕酒和盐,用手抓捏虾仁:“这一步,就跟我们处理鱼片一样,要抓出黏液。”

  “软炸虾仁的糊是蓬松且柔软的,但今天我们外面还要裹酱汁,所以调糊的时候,要偏脆一些,糊要更薄,那就只放蛋清,把蛋清打发成细腻的泡沫。”陈锦莹打发着鸡蛋清,鸡蛋清被打发成绵密的细泡,接着加入玉米淀粉和面粉。

  “这个面糊可真不好调。”

  “难怪宁宁要把这道工序去掉。”

  陈锦莹调好了面糊,把虾仁放入糊中,裹上面糊。

  陈锦莹站到灶台前,锅里倒油,等油温升高,她说:“阿德说要用温油慢炸,油温这样就可以了,一个个下锅,不能着急。”

  这确实急不得,虾仁炸了三遍。

  之后,她按照刚才所学,用余温加热酱汁,将虾仁倒入锅中裹上酱汁。

  陆培德拿来一个黑瓷盘,先用花纹模具在盘边洒上欧芹碎粉,再点缀上樱桃番茄,然后帮陈锦莹装盘。

  “陆哥,咱们自己试吃,您还这么讲究装盘,这不是多此一举嘛。”

  这个口无遮拦的小徒弟又被他师傅赏了一个爆栗,阿松说:“你再这么乱说,我把你扔给你大师哥去。”

  这下小徒弟脖子一缩,不再吭声。自从大师哥阿忠跟着宁宁后,在宝华楼的地位日益提高,一年下来已经上榜成了大厨,而且是大厨里最严苛的一个,他可不想跟大师哥。

  陈锦莹笑着完成了她的虾仁,对陆培德说:“阿德,您尝尝。”

  陆培德看着其他人说:“大家一起尝尝。”

  他这话一出口,其他人都纷纷伸出筷子。吃得快的人,已经叫了起来:“改了这个脆壳,好吃太多了!”

  这一层很薄的酥皮,着实让人惊艳,这种脆是细碎的,碰到牙齿就裂开,沾了口水便化开,里面的虾仁柔嫩多汁。

  “这就是吴哥的师傅啊!”

  “真厉害啊!”

  “宁宁的眼光真的超级厉害,在电视上看见陈大厨,就说陈大厨是顶顶厉害的大厨。”

  “多谢大家夸赞,我也只是对鲁菜比较了解,接下来我要学习粤菜,还希望大家多多帮忙。”陈锦莹说道,“另外大家不用这么见外,跟大家一样,叫我锦莹就好。”

  “陈大厨,您学起来肯定很快的。”

  “对啊!”

  陆培德看了一眼时间:“好了,我们要开始开市前的检查了,大家准备一下。”

  陆培德带着陈锦莹一起检查后厨的准备工作,梳理今晚老顾客的喜好。

  陆培德今晚当值,很多老顾客自然是冲着他来的。他去查看了自己的招牌,那一锅黄汤。

  正所谓“厨师的汤,唱戏的腔”。

  揭开盖子的瞬间,鲜香扑鼻而来,陈锦莹再次领略到陆家这口汤的精妙之处。

  “听闻陆家的这口汤,看似简单,实则不简单。”

  “是啊,别人家的汤,都是用老母鸡、火腿和猪骨一起炖制,我们家的汤只用老母鸡吊汤。一是鸡的品质好,二是火候讲究。”陆培德向陈锦莹解释道。

  “真的只用老母鸡?”

  陆培德说:“明天我吊汤的时候教您。”

  “这……”陈锦莹虽然知道后厨有互相交流的氛围,可这毕竟是陆家的独门秘技。

  “这有什么?宁宁教我的更多呢!而且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家的菜,也不再是独家秘方了。我二叔和三叔收了不少徒弟,早就不是不外传的秘诀了,就看谁有本事学到手。”

  陈锦莹意识到,自己还是受到家里观念的影响,或多或少有些保守。

  晚市开始,陆培德的单子虽多,但他的手艺大多是焖、炖、扒等,食材基本上都已制成半成品,接到单子后再加工,倒也有条不紊。

  “这昆仑鲍甫,原本是华叔的拿手菜,宁宁教给了我,我结合了我们陆家的红烧鲍甫,进行了改良。我加了一道工序,把干鲍用浸透鸡汤的细纱布包裹,再用小火烤制。鲍鱼久煮之后,再经过慢烤,一放一收之间,纤维更加松软,溏心更明显……”

  陈锦莹本身就是大厨,没见过这些做法自然不清楚,经陆培德这么一解释,顿时恍然大悟。

  一道道菜品送出,后厨忙而不乱,不像她在德祥饭店的时候,既要管自己的菜品,又要管理整个厨房,要是阿志不在,她能忙得焦头烂额。

  “阿德,林老先生今天宴请老友,说想见见您。”门口有人叫陆培德。

  陆培德说:“等我把手头的活忙完,马上过去。”

  陆培德把手里的菜做完,将后续一道菜交给徒弟,便走了出去。

  陆培德走进小隔间,隔间里有两位老者正在用餐。林老先生是解放前从内地来港的京剧名伶,是宁宴的常客。另一位是穿着长衫、留着长须的儒雅老者。

  “陆大厨,这位刘老先生是书画大家,在北京出生、北京长大。”

  陆家向来与官宦名流打交道,经这么一介绍,陆培德立刻知道这位是谁了。他连忙说道:“听家父提起过,说刘令钧老先生最爱我爷爷做的红烧鲍甫。”

  “是啊!三十五年没尝过那个味道了。”刘老先生说,“这道昆仑鲍甫,让我尝到了熟悉的味道,甚至可以说,你这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

  “刘老先生过奖了。这道昆仑鲍甫算是南北两派粤菜的融合之作,是我和岳宁小姐共同改良的菜品。”陆培德自然不想独占功劳,解释道。

  林老先生说:“您这次来,不巧了,岳宁那丫头要考试,不然尝尝她做的菜,那才叫不虚此行。”

  “我就惦记着老北京的那几道菜,除了陆家的几道菜,还有月香楼的爆炒腰花,黄大厨的手艺,那是没得说。”

  他说的黄大厨,是黄炳刚老先生的父亲。陆培德说:“没错!黄家的手艺是没得说的。老先生要是去北京,可以找我董二叔,他是黄老先生的徒孙,他尽得黄家真传。”

  “我本想去,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成行。”刘老先生幽幽叹了口气,国内说改革开放了,但是像他们这种有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的,“罢了,罢了,能吃到陆家菜,我也知足了。”

  听他似乎有遗憾之意,陆培德想到陈锦莹也是黄老爷子的传人,便说:“刘老先生,您稍等,我去后厨问问。”

第212章 陈锦莹爆红

  陆培德走进后厨,对陈锦莹说道:“外头来了一位离开北京几十年的老顾客,尝了我的菜后,又提起月香楼的爆炒腰花,不知道你能不能炒一份?”

  陈锦莹欣然应允:“好。”

  陈锦莹走到案板前,从盘中拿出两个猪腰。她手腕轻轻一转,菜刀如同游龙般划开猪腰,干净利落地剔除内侧白色臊腺。紧接着,她手腕微侧,刀刃以45度角切入猪腰,切出斜刀,随后换用直刀横竖交错,刻出的麦穗花刀均匀又工整。

  “锦莹姐这刀工,太厉害了!”旁观的小徒弟满脸佩服地说道。

  陈锦莹头也不抬,将切好的腰花浸入加了葱姜的清水中。浸泡片刻后,她捞出腰花,挤干水分,倒入料酒、淀粉,轻轻抓匀。

  陈锦莹来到灶台前,打开油锅,将腰花倒入九成热的油中。热油瞬间裹住腰花,使其蜷缩成金黄的麦穗状,她眼疾手快,立刻捞出腰花,整个过程不过十几秒。

  锅中留着底油,姜蒜爆香后,她投入青红椒、木耳和焯过水的冬笋片,翻炒两下,便倒入腰花。

  “这时候要大火快炒。”她话音刚落,瞬间锅里蹿起一团大火,在火光中,铁勺快速翻动,腰花与配料在锅中激烈碰撞。酱汁入锅,立刻紧紧裹住每一片腰花,动作一气呵成。

  她看到陆培德已经准备好了盘饰,胡萝卜做成了麦穗梗,黄瓜丝成了捆扎麦穗的绳。她把腰花堆叠在麦穗梗前面,再在边上散落两三颗“麦穗”,好一幅生动的丰收图。

  陆培德高声喊道:“上菜!”

  侍应生刚踏入隔间,刘老先生就直直地盯着他手中的那盘菜,那股香气直往鼻子里钻。

  侍应生放下这盘菜,说道:“陈锦莹大厨的爆炒腰花。”

  “陈锦莹大厨?”林老先生不记得宝华楼有这么一位大厨。

  “陈大厨今天第一天来呢!是吴志海大厨的师傅。”

  “哦!”

  刘老先生望着盘里那道爆炒腰花,眼眶突然有些发涩。胡萝卜雕成的麦穗梗挺立在盘边,黄瓜丝如细绳般缠绕,而真正的主角腰花,则是堆叠成饱满的麦堆,油亮的酱汁似滴未滴。

  他颤抖着夹起一片腰花,腰肉弹牙中带着细腻,臊味被剔除得干干净净,只剩下醇厚的咸鲜。青红椒的脆爽、木耳的滑润、冬笋的清甜,与浓郁的酱香完美融合在一起。

  “鲁菜的炒,考验的是厨师耍铁锅的功夫,爆炒腰花三秒定成败。这功夫太到家了,这道菜真真切切地证明了,鲁菜不愧是八大菜系的‘功夫宗师’,说是黄大厨本人来炒的,我也信。”刘老先生哈哈大笑,“以前在北京,陆家菜得提前两三个月预约,月香楼黄大厨的手艺也不是想吃就能吃到的。今天居然能在港城吃到两家的招牌菜,我今天真是口福不浅啊!”

  这话刚说完,就听见隔壁的客人说:“你们这儿新来大厨了?还是吴大厨的师傅?怎么不跟我说?我要吃爆炒双脆。”

  他们的座位只是用一人高的隔板隔开,形成了一个互不打扰的小小空间,但谈话还是能被隔壁听见。

  “张先生,陈大厨今天刚到,现在正在厨房熟悉情况呢!至少要一周以上才会上灶台。”

  “可他们为什么能吃到爆炒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