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大厨 第242章

作者:小胖柑 标签: 豪门世家 美食 爽文 年代文 穿越重生

  岳宁一听,立马来了兴致,兴奋地追问:“嫂嫂,都说些什么荤话呀?”

  “你从西北回来的,你们大队里开大会的时候,男男女女不说荤段子?”大堂嫂瞥了她一眼问道。

  “说啊,就跟讲笑话似的。可我就是想不明白,大哥哥这么斯文的人,会爱听那些下作话?”岳宁疑惑地问道。

  大堂嫂一脸得意地说:“我跟你们说啊……”

  说着说着,大堂嫂兴致愈发高涨,开始分享自己的御夫之道。岳宁听得入神,半张着嘴巴,脑海中不禁想象着平日里斯文的大堂哥,听着大堂嫂满嘴荤话时的模样。

  “对吧!夫妻之间,没有什么事儿是在床上躺一躺解决不了的,如果一次不行,那就躺两次。反正累坏的是他,又不是咱们。咱们庄稼人,身体壮实着呢……”

  大堂嫂还说,大堂哥听她讲这些的时候,表面上没什么反应,但耳朵尖却红透了。要是她突然不说了,大堂哥还会旁敲侧边地引她说。

  岳宁忍不住将乔君贤代入其中,越想越觉得有趣。

  崔慧仪看着满眼兴奋的岳宁,岳宁和大堂嫂性格倒是相似,大堂哥和乔君贤也有几分相像,可乔君慎却截然不同,脸皮厚得很。自己怎么就偏偏找了乔家脸皮最厚的那一个呢?

  大堂嫂眉飞色舞,突然传来一声:“张秋芬,你在跟妹妹们说什么?”

  只见穿着围裙的乔谨行冷着脸出现在门口。张秋芬赶忙站起身,迎上去说道:“我们女人说些体己话,你瞎凑什么热闹?”

  “还以为你在认真听妹妹们教你本事,没想到……”乔谨行边说边拉着她往外走,压低声音说道。

  张秋芬凑近他耳边,不知说了句什么,乔谨行瞬间涨红了脸,随后又恢复严肃的神情,说道:“在弟妹们面前,注意点长嫂的形象。”

  “知道啦,这些话只说给你听。”张秋芬翻了个白眼说道。

  这句话她没控制声音,岳宁和崔慧仪都听得清清楚楚,两人笑呵呵地跟了出来,齐声喊道:“大哥。”

  “饭做好了,下楼吃饭吧。”乔谨行略带尴尬地应了声。

  众人一同下楼,只见客厅里大老太太正陪着军军玩耍。

  见他们下来,大老太太轻轻拍了下军军的脑袋,说道:“军军,该吃饭啦。”

  岳宁看到乔家大伯,便问道:“大伯母呢?”

  “她今天有台复杂的手术,肯定回不来了。”乔家大伯回答道。

  老太太招呼大家到餐厅就座,说道:“快吃饭,都是地道的上海小菜。宁宁、慧仪,别客气啊!”

  岳宁一眼就瞧见了桌上的黄酱,那是她上辈子在上海读书时常吃的菜。

  “姐姐,这个黄酱特别好吃。你应该没吃过吧?快尝尝。”

  “是啊!这黄酱可是他们父子俩的拿手好菜。”老太太笑着说道。

  崔慧仪夹起一个咬了一口,外层柔韧的油豆皮吸饱了咸甜交织的酱汁,包裹其中的肉糜混合着脆嫩的笋丁,每一口咀嚼都伴随着“咯吱”的清脆声响。

  “我有个疑问,这明明是油豆皮包肉,为什么要叫黄酱呢?”崔慧仪疑惑地问岳宁。

  岳宁愣住了,仔细想来,似乎大家一直都这么叫,也没人深究过缘由。这道菜用豆腐皮包住肉末,根据季节不同,在肉末里加入笋丁或者荸荠碎,再加入冰糖和酱油烹煮,待酱油与冰糖的味道完全渗透进豆腐皮中,便成就了上海菜特有的浓油赤酱风味。

  “我也不清楚。”就连不少上海本地人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不过味道确实不错。”

  岳宁接着向崔慧仪推荐:“再尝尝这个烂糊肉丝。”

  “这不就是大白菜肉丝嘛!我们上海工厂食堂的阿姨最爱做这个了。”崔慧仪说道,“一周里差不多要做个四五次。”

  “物资紧缺的时候,大白菜容易买到,加上一点点肉丝,大家就觉得很满足了。”乔家大老太太解释道,“要是直接叫大白菜肉丝,听着没什么食欲,叫‘烂糊肉丝’,反而更能让人感受到吃肉的幸福感。”

  “这条鳜鱼很新鲜,宁宁、慧仪,多吃点。”乔家大伯热情地招呼她们吃鱼。

  “大伯,您也别客气,快尝尝。”岳宁回应道。

  吃饭的过程中,岳宁还抽空和大堂哥讨论起公司即将进口的设备相关事宜。

  此前,岳宁在粤城待了四五天,之后便动身前往上海。岳宁一直将自己视作粤城的孩子,粤城的领导们也没把她当外人。

  这次上海之行,他们一行人被政府部门当作港商,受到了高规格的接待。

  岳宁甚至还有幸与分管工业的副市长见了面,她当场保证,一定会充分发挥自身作用,搭建好外商与内地企业之间的沟通桥梁,全力服务好内地企业。

  而他们未来的重要客户,就是电气总公司,未来电气总公司计划进口一系列先进设备。

  乔谨行能够被提拔到电气总公司,负责设备引进工作,一方面得益于他自身出众的能力,另一方面或许也与他背后港城乔家。港城作为这些设备的进口转运地,此次岳宁前来,正是为了与他们对接。

  聊过工作,吃过饭,岳宁搭乘崔慧仪的车前往J大拜访朱教授。

  朱教授得知岳宁要带着那些帮忙翻译资料的港城学生一同前来,坚持要请大家吃饭。

  饭桌上,胖强等人提起岳宁曾因帮内地翻译资料而两次被学校约谈,朱教授心中满是愧疚。

  岳宁见状,立马显摆起自己顺着杆子往上爬的本事,讲述自己如何借此机会提醒校董们,港城大学应多招收内地学生,并加大对内地学生的资助力度。

  说着说着,岳宁突然意识到,公司目前正缺少兼具机械专业背景和内地背景的人才。如果J大的学生前往港城求学,日后到公司工作,不就能解决这一难题了吗?

  她提出希望能在学校举办一场宣讲会,向学生们介绍前往港城读书的诸多优势。在朱教授的帮助下,宣讲会最终定在了今天下午举行。

第295章 介绍学校

  岳宁从崔慧仪的车上下来,一阵寒风吹过,她连忙拉上羽绒服拉链。

  穿着灰色毛呢中山装的朱教授已经站在雕梁画栋的校门前,岳宁快步走了过去,问:“明轩还没到吗?”

  “时间还没到呢!小周从杨树浦过来,路远不好走。”朱老师说。

  今天岳宁去乔家吃饭,周明轩和赵佳颖分别带队去两家工厂考察,周明轩负责市毛纺三厂的情况。

  上海在民国时期就是世界著名的纺织品生产基地,解放后这些工厂收归国有,至今仍占据国家工业的重要份额。

  除了农产品和传统的丝绸工艺品等货品,纺织品是这个年代中国出口的主力商品。

  一辆老旧的面包车缓缓驶来,车门被拉开,周明轩从车上下来,一下车他就打了个寒颤,赶紧裹紧棉服。

  “不好意思,让你们久等了。”周明轩说。

  岳宁笑道:“那不是还有十来分钟吗?”

  三人一起往校园里走。几个学生骑着二八杠自行车飞驰而过。

  “明轩,今天考察情况怎么样?”岳宁问他。

  周明轩摇头:“不太乐观。不过我已经有心理准备了,毕竟之前在粤城考察的几家工厂情况也不理想。”

  即便是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现在能接到的外贸订单也不过是些低端纺织品。这些产品价格低廉,生产设备与国外先进水平相差二三十年,管理水平更是相去甚远。

  岳宁暗自叹息,要乐观才怪。这些企业在九十年代必将面临大规模改制,许多工厂会倒闭,引发下岗潮。想到这里,她只能安慰自己:我们尽力而为就好。看看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它们都是世界贸易重新分工的受益者。在西方世界封锁时期,中国很难发展起来。现在开放了,只要抓住这个机遇,经济总会好起来的。

  几个女生抱着课本结伴而行,频频朝岳宁和周明轩这边张望。岳宁主动挥手打招呼:“你们好。”

  “你好。”

  看着岳宁走远,女生们开始窃窃私语:“这是谁啊?这么漂亮,这么时髦,不像是我们学校的吧?”

  “我记得今天广播通知,下午两点在三号楼有个宣讲会,说是港城大学经济系的学生来交流。”

  “学生来交流?交流什么内容?”

  “什么是宣讲会啊?”

  “要不去看看?长长见识?”

  “好啊!”

  ……

  岳宁跟着朱老师走进教学楼,来到阶梯教室。教室里已经坐了不少学生,这几届的大学生年龄跨度很大,有人已经三十多岁,有人则长着一张青春稚嫩的脸。不过,作为大城市的重点大学,女生头上戴着花布头箍,扎着绸带蝴蝶结,男生也不全是清一色的蓝色工装,穿着各有特色。

  岳宁转头看见黑板上写着“欢迎港城大学岳宁同学、周明轩同学前来交流“。

  朱老师走上讲台:“同学们请安静,岳宁同学是港城大学的学生,也是著名经济学家万博达教授的弟子。她不仅是港城和日本火爆的面馆'宁小厨'的老板,还经营着港城最豪华的酒楼'宁宴',同时创办了一家贸易公司……”

  “她才二十岁左右吧?就开酒楼?”

  “还是最豪华的那种。比接待外宾的饭店还豪华吗?”

  “火爆日本?”

  “……”

  同学们的议论声几次打断了朱老师的介绍。岳宁笑着说:“朱老师,这些介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想和同学们交流一下我的看法。”

  “那好,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岳宁同学。”朱老师带头鼓掌。

  在热烈的掌声中,岳宁走上讲台:“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我叫岳宁,从港城来。”

  “首先回答大家刚才关心的问题。我今年二十岁。确实开了餐饮企业,准确地说是一家餐饮管理公司,旗下有三条业务线:宁小厨面馆,类似于我们这里的为民点心店,主要供应特色小吃。比如你们熟悉的圆仔方便面,雪菜肉丝口味就是我针对江浙沪顾客特别设计的调味配方。”

  “我喜欢老北京炸酱面,里面真的有酱料包。味道很好!就是价格有点贵。”另一位同学说。

  “那个也是我研发的调味配方。”岳宁解释道,“第三条业务线就是朱老师提到的宁宴酒楼。目前在港城有两家分店,澳门的分店也即将开业。宁宴最贵的一桌十人套餐消费五万多港币。我们统计去年的人均消费是七百九十二元港币,相当于人民币两百多元。”

  台下响起一片惊叹声。这些大学生毕业后月薪也就一百多元,这相当于他们两个月的工资。

  “什么人能吃得起这么贵的饭?”有人好奇地问。

  “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既有三块五一碗的猪脚粉,也有三百多元一份的炒饭。”岳宁感慨道,“这正应了那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她看向台下一个女生,“同学,你知道我的酒楼为什么能卖这么贵,还这么受欢迎吗?”

  女生仰头回答:“因为很好吃吗?”

  “好吃是基本要求。但能卖这么高的价格,环境和服务同样重要。”岳宁环视大家,“我们先不讨论其他因素,你们觉得我是怎么找到那些愿意花三百元吃一碗面的厨师的?”

  “高薪聘请?”

  “港城地方小,我不可能把顶尖厨师都挖来。况且我接手宝华楼时,它正面临经营危机,就算有钱,人家也不一定愿意来。”岳宁卖了个关子。

  大家期待地看着她。岳宁说:“答案是内地。内地有大量优秀人才。”

  岳宁详细介绍了她如何通过进修合作的方式,从粤城引进经验丰富的厨师,不仅挽救了宝华楼,还成功开设了宁宴酒楼。

  “锦华饭店、西郊迎宾馆,特别是国宾馆的国厨都曾到我的酒楼进修。难怪能开最高端的酒楼。”岳宁补充道。

  “哦!我明白了,你就是用内地的工资水平吸引这些厨师为你工作?这不就是剥削劳动人民吗?”

  周明轩反驳道:“你懂什么?这些厨师在港城的工资很高,听说宁宴的顶级大厨月薪过万,普通交流厨师也能拿到五六千。宝华楼的工资在港城是出了名的高。”

  “月薪过万?”同学们惊叹不已。

  按汇率计算,人家一个月的收入,相当于自己在这里工作三年。

  “给这么多钱,他们进修期满后不肯回来怎么办?这不是挖社会主义墙角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