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九紫
还有大河以南这么大个地方,过去只有江家村地主家有一个私塾,自从斗//地//主后,偌大的大河以南,就只剩下了扫盲班,一个学校都没有,许明月想着,得把小学也要建起来了,还有医院。
前世他们这边最有名,医术最好的医院,便是蒲河口医馆,具体原因离她出生的年代太久,听她奶奶说,好像是下放了个医术高明的中医在蒲河口劳改农场待了十年,带了学生出来,后来别说是他们大河以南了,就是大山另一头的县市的人,都慕名来蒲河口医馆看医生,一直到几十年后,蒲河口农场的医生还有偌大的名声,人们只要提到什么疑难杂症,都是去蒲河口。
为此许明月在最初设计建造这个坞堡监牢的时候,就特意给未来的医生留下了一个不小的医务室,除了一楼的看诊室、医药室、输液室,她还在楼上搞了个稍大的住院室,里面足足有八张住院床。
万事俱备,只待医生了。
听许明月说到亲人、朋友、老师,已经许久没有回忆起往事的孟福生先是一怔,后又陷入沉默,最后说:“我发个电报去问问。”
他们这里穷乡僻壤,发电报、打电话要么去吴城,要么去邻市,现在吴城乱哄哄一片,孟福生这相貌、身份都有些敏感,要不是许明月常跟着许金虎去水埠公社开会,他偶尔跟着去一两次,大多数时候,他都窝在荒山、或是蒲河口的办公室、田地里,哪里都不出去的。
尤其是现在外面乱了起来,他这身份更加敏感了起来,他怕自己打电话、写信,不光帮不到别人,还连累人家。
不过他也知道许明月是好意,蒲河口虽是劳改农场,但有许明月在,还真是个不错的好地方。
许明月做事也不是个拖泥带水的,现在蒲河口平安无事,她先是带着许红菱划船去了炭山,去水泥厂和砖瓦厂催建鸭厂的水泥、砖瓦,等把许红菱送回蒲河口后,又划船到邻市看看邻市现在的情况。
别人到邻市没有大队部开的证明还不好出去,现在蒲河口的证明章就在许明月这,许明月去哪里都方便,给孟福生和自己开了出行证明后,就去了邻市邮局。
现在已然是五月初,天气说冷不冷,说热不热,不方便像冬天一样戴帽子围巾全副武装,可许明月还是给两人做了修饰。
她车里的那些化妆品也终于有了作用,不是为了画的更美,而是将两人变换模样。
首先便是孟福生那天生白皙的好肤色,被她用阴影粉在脸上涂了满脸,又将眉毛画的跟粗乱无张,用提亮粉将他鼻梁两边提亮,在视觉上让鼻子变得矮塌一些,刘海更多的往前盖,将他深邃的眉骨都尽量遮住,还有深深的法令纹、木偶纹、两个大眼袋,硬生生将一个俊秀小伙画成了四十多岁不修边幅的落魄男人。
她自己也给自己画了个老妆,二十来岁青春明媚的小姑娘,画成四十岁大婶,和孟福生两人看着就是一对沧桑的夫妻。
两人提前对好了要发的电报内容,到时候让不会说邻市方言的孟福生尽量少开口,有什么事,她来说话。
她的安排还真不是多余,果不其然,现在邻市也整个乱了,到处都是游///行///批///斗的小///红///兵,那些恍若疯狂的人,让孟福生恍若又回到那段他被关押在一个小院子里,不停的被要求做自我批评,然后被带到办公室里,被所有人批评,再从办公室上升到直接去他院子里开始赤裸裸的批评、谩骂、侮辱、殴打、扣罪证,逼他认罪的景象。
而这里看上去比六年前更加疯狂,他那时候一切都还算克制,至少没有泼粪,没有被剃阴阳头游,被绑着、、街、、示、、众,没有被人用石头砸的满头血包。
眼前荒唐的一切仿佛又在他眼中开始扭曲、变形,明明是热闹疯狂的景象,在他眼里却仿佛是一场无声的闹剧,周围的一切都在嘶吼呐喊,世界都好像在旋转,颠三倒四,将他整个人淹没倾覆。
“别看了,走这边。”许明月并不算细腻柔嫩的手掌忽地往他眼前一遮,带来一阵马鞭草的清香,将他有些恍惚的神色拉回到现实中,她另一只手还挽在他胳膊上,将他拖着往一条小巷子里走去,然后到一个无人的角落,有些担忧的看着他:“你没事吧?”
她轻轻抱住他,伸手在他单薄的背上拍了拍,又上下摸了摸:“没事了,没事了。”
他目光空洞的看着她,片刻后才回过神来,看着她担忧的望着他的眼睛,忽地低头在她眼睛上落上一吻,又紧紧的抱住她,好半响才嗓音低哑的说了句:“我没事。”
不论两人私底下相处有多亲密,在邻市里,两人走路一直不曾牵手,最亲密的状态,也不过是许明月装作背篓太沉,她体力不支,挽着他的手臂,装作走不动了而已。
一直被他紧紧抱了好一会儿,她一直安静的伸手抚摸着他的背脊,无声的安抚着他。
等他情绪缓过来,她才抬头看着他的眼睛:“要是有哪里不舒服就跟我说,咱们不去邮局了,咱们回去好吗?”
他低头看着她,唇角浅浅笑了一下,眼里已经有了光,摇头说:“没事了,只是突然回忆起之前的事。”
许明月拉着他略想冰凉的手,用力捏了捏:“嗯,有事就跟我说,有我在呢。”
两人没有在巷子里多待,带着证明花了四分钱坐了公交车到邻市的邮局。
邻市的邮局有电话,两人却不敢打电话,怕通过电话号码之类的信息找到两人身上,或者让电话那头的人通过电话号码找到孟福生,为对面要联系的人带来不便,孟福生是用发报的方式,用非常简短的语言,一是报了平安,二是简单明了的说了在本地娶妻安好,多的是一个字没有说。
之后也没有在邻市多留,发完电报后,就赶紧回到了蒲河口。
一连几天,孟福生情绪都不太好,整个人状态都十分低落。
许明月也不让他一个人待着,要么是他给阿锦上课的时候,她坐在一旁笑看着,要么拉着他到自己办公室,连她工作的时候,一只手都还拉着他的手。
晚上他更是像个落水的抱着一根温暖的浮木般,将她整个人都揽在自己怀中,揉入身体。
第157章 许明月一连陪了孟福生……
许明月一连陪了孟福生好几天, 白天对他温柔细致,晚上对他热情似火,他也仿佛食髓知味般, 明明缓过来了,偏还是喜欢缠着她不放。
许明月陪他的这几天实际也没闲着, 主要是安排建造养鸭场的事宜, 堤坝面积不够宽, 还得再加宽。
养鸭场建造在临河大队,主要做事的人还是临河大队的生产大队长许红桦在负责,许明月是负责养鸭场的具体建设图纸, 和许红桦讲清楚鸭厂的具体要怎么建。
她家前世虽开的养鸡场,养鸡场和养鸭场大不相同,可谁让她家就在大河边上, 她的老家大河以南是没有养鸭场,但是邻市有。
她姑姑一家就是靠在批发市场批发鸡鸭的, 每隔两三天就要很早起床跟着大巴车去邻市的养鸭场拉很多鸭子回来卖。
许明月初中有一段时间住在姑姑家,就跟着姑姑去过邻市的养鸭场, 对养鸭场的构造不说十分熟悉,看了那么多次,大致也看出些意思来了。
水泥、砖瓦虽然还没到, 但养鸭场已经开始动工了, 一个是扩大河堤堤面与梯形面积高度问题, 为的是防止将来的洪水。
别一个洪水, 把好不容易建造起来的一切,给淹没了,那损失就大了。
这个问题倒也不大,早在建设道路型马路时, 这片堤坝面就修建的十分宽敞,长度就不说了,宽度足足有六七米,除了中间做主路的路段,还有两边,一个是通向渡口方向的河堤,考虑到今后可能在秋冬季河水水位下降的时候,这里可能会作为临时码头使用,堤面同样加修成六七米。
一个是从石桥堤坝到养鱼场那边的堤坝,考虑到今后养鱼场里的鱼多了,往外运输方便,这条堤坝同样是修成了六七米宽。
他们这里没有沥青铺路,但最不缺的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河沙,和山上青石子和瓜子石片,水泥,所以大河以南这边的堤坝和道路,除了用砖石水泥外,外表一层全都是青石子打底,中间是混合着水泥和石瓜子片,最上面一层才是水泥和河沙、混凝土。
原本水泥路面是大片完整铺成的,但从几十年后过来的许明月却知道,水泥混凝土凝固后是刚性的,热胀冷缩时,应力较大,如果不留缝隙,就会发展成不规则裂缝,路面容易断裂,所以从炭山往下到临河大队的这段堤坝水泥路面,全都是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条笔直的裂缝。
施工的人也不知道为什么,但经过那么多次许明月给临河大队带来的利益,基本上临河大队的事,许明月怎么说,他们就怎么做,他们也不懂,反正照着做就是了,留一条细缝而已,又不是多大的事。
这两条一个向右通向渡口,一个向左通向养鱼场的宽敞水泥路,及下面宽阔的梯形堤坝,给了许明月很好的建造鸭厂的场所。
鸭厂建造的地址便是紧邻着养鸭场。这里原本就是堤坝,在原先的堤坝上再扩建面积,对临河大队的人来说,反正都要挑堤坝,在哪儿挑堤坝不是挑?与其给别的大队挑堤坝,还不如给自己大队干呢,毕竟养出来的鸭子,首先得益的也是他们自己大队。
要加宽加高的堤坝不算长,毕竟起步才百只鸭子,哪怕许明月已经将它往大了去规划,这条堤坝也不过百米长,临河大队的人都干习惯了。
这个季节又刚好是春耕刚过,冬小麦又没有到要收割的时候,在堤坝上用独轮车推石头、砖头、挖河泥、挑河泥的人,望着左边一片金黄色的麦浪,望着左边已经完全种下去青绿色的秧苗,还有每年年底就会分下去的养鱼场的大鱼,只觉得日子过的倍儿有盼头,一个个干活十分起劲!
隔了不到五里之外的堤坝上,是石涧大队的人,望着与他们隔了不远,又在忙忙碌碌不知道干什么的临河大队的人,只觉得羡慕的眼睛都红了,心里对王老头一家更是恨的咬牙切齿。
那许家村的许主任,原本是他们石涧大队的媳妇,那老王家的人不当人,愣是把好好的媳妇当老黄牛使唤,短短三年时间,累的都不像人,人家许主任一回到娘家,就各种出主意带着村子发家致富,你看看如今的临河大队,山上有红薯,河圩内有麦田,河圩外有稻田!
光是这些就算了,人家还有那么大一个养鱼场!
头一年也就罢了,河里的植物生态被那三年干旱破坏的一干二净,哪怕有牛粪当鱼食,那些鱼苗到了年底,也说不上多大多肥。
可再不大不肥的鱼,那也是鱼啊,还不用辛辛苦苦冒着风雨去大河里打捞的鱼,年底他们都去瞧了,每家每户至少能分十几斤大鱼和近十斤小鱼!
他们大队有姑娘嫁在临河大队的,过年拎着小鱼回娘家,哪怕都是不到巴掌大的小鱼仔,那也是个荤腥,把他们这些人家都羡慕坏了!
这两年竹子河的莲藕、菱角、各种水草长的越发茂盛了起来,水中生态的恢复,也让养鱼场里的鱼养的是一年比一年肥,一年比一年大,分给临河大队村民家的鱼,也一年比一年多。
原本这些都是许明月出主意的事,大多只有临河大队知道,别的大队都是听嫁到临河大队的媳妇们回娘家道听途说,很多人就是听个新鲜,没有当真。
可自从四年前,许明月提出的,引水灌溉荒田的事情确定后,五公山公社的书记、主任们就见天的去吴城开会,后来又是见天的去水埠公社和临河大队开会,他们这些跟着受益的其它大队的大队书记和大队主任,也都是跟着过来听许明月指挥安排,都是眼见着许明月是怎么给临河大队搞了这么大块地的养鱼场,是怎么给临河大队有多出来那么多可以种植水稻的稻田,又是怎么让他们这些五公山公社下临近的大队,每个大队多出一千多亩良田的。
亲眼所见之下,之前不相信的谣言,一下子都成为了现实。
也正是因为如此,王家庄老王家的一家子人,在石涧大队就越发的被人唾弃,甚至憎恨。
他们都觉得是老王家一家子不当人,才把许主任给休离回了家,他们石涧大队才没了许主任的,不然现在临河大队的那些好处,全都是他们石涧大队的。
他们也没有想过,石涧大队的地理情况,和临河大队的地理情况完全不同。
一直到一周后,许红菱才回来确定了水泥厂水泥的消息和砖头的消息。
水泥厂和砖长的领导们也是怕了许红菱,天天往他们水泥厂和砖厂跑,来的时候还不空手,也不带什么贵重物品,就是各种蒲河口产的小鱼干、红薯干、炒黄豆这些零食,见人就发,你要说她行贿,一把黄豆、一把红薯干、一把小鱼干,她见人就发,每个人都有,真不至于。
你要说不是行贿吧,用盐炒出来的炒黄豆金黄酥脆,烤的焦黄的小鱼干不光是有盐,拿在手里,明显还有油渍,红薯干更是晒的香甜软糯,他们这些水泥厂、砖厂上班的人,干的全是苦力活,虽然厂里都有粮食分配,可这年代哪里有真正吃饱的时候?她带来的这些东西,不论是黄豆、鱼干、红薯干,全都是真正能饱腹,涨力气的好东西。
水泥厂的领导不光要考虑水泥厂的人对她的喜爱,还要考虑她爹是蒲河口劳改农场的一把手,水埠公社的实权人物,谁都不知道自己,或自己的亲戚哪天不会犯到她爹许金虎的手上,她自己又是炭山的媳妇,她小叔子还是水泥厂的员工,又有她小叔子从中转圜,水泥厂和砖厂哪怕实在是没有多余的水泥和砖头,也还是给她调了一批水泥和砖头出来。
这也是许明月安排许红菱去水泥厂、砖厂催物资的原因,要是她自己去,人家真不一定那么快的给。
现在只等着鸭厂的位置全部整理出来,就可以打地基,建造鸭厂了。
建造鸭厂除了砖瓦和水泥外,还需要一批木材。
三年干旱的时候,山上□□~~~死了大量的木材。
但生活在大山里的人都知道,有时候大树表面上看着好像干死枯萎了,但过个几年,它说不好什么时候就又发芽长出新的枝叶了。
所以山上的大树并不能随意砍伐,最多也就是砍掉分枝杈叶。
四年过去,确实有一些树的树身、树枝,或是根部,又重新长出了树叶和花朵,但还有大批的树木,依然是枯死状态。
许红桦就叫人去山上专找这样被枯死,表面上看已经毫无生机的大树,到养鸭场的位置来。
养鸭场距离养鱼场也不远,晚上的看守问题,就一起交给了看守养鸭场的人。
看守养鸭场的人是江家村的一对村里没有房子住,带着孩子的夫妻,夫妻俩基本都是妻子看守白天,丈夫看守晚上,有时候是夫妻轮流着看守,怕有人来偷材料,男人还把自己十七八岁,尚且未婚的兄弟也喊了过来。
男人也是个精明的,知道养鸭场建好,少不了要看大门的,便想让自己兄弟先跟着自己一起来巡逻看守,到时候鸭厂建好,他兄弟不得是现成的看大门的人?
他们这些看守养鱼场和养鸭场的人,不用干那劳累辛苦的活,一天也有十个工分,不比那累死累活的挑堤坝、钻碳洞来的好太多了?
第158章 一个就是地基问题。河……
最先运到大河以南的是瓦, 毕竟水泥厂生产出来的水泥要提供给堤坝筑堤,瓦片的消耗和水泥、砖相比起来,是远远不如的。
大河以南和炭山的路、桥通了, 可运送砖瓦回来的依然是用船,主要是现在大货车都是往城里走的, 他们这小地方雇佣不起大货车, 人家大货车也不远送这么近的货, 临河大队又还没有小四轮的拖拉机,靠人力用板车拉太慢,也太累, 反而是用船运输,对他们来说是最经济实惠的一种。
只是在运送瓦片时,要在船舱底部铺设大量的稻草, 防止瓦片把船身磕碰坏。
瓦片到了,许红桦就立即安排了人将山上的木材都往下挑, 一人挑两根大树,树身在地上拖着走。
之后就是水泥和砖头。
等山上砍的木材、砖瓦、水泥全都到了堤坝上后, 临河大队的麦子也到了收割的季节,工程又不得不暂停,临河大队所有的人, 全部都安排到山脚下、河圩里去收割麦子。
许明月和孟福生也回到蒲河口, 开始组织蒲河口的人开始收麦子。
麦子收割完, 就要紧锣密鼓的暴晒, 送粮食到水埠公社的粮站,同时还要再次在这片土地上套种红薯和大豆。
一直到全部忙完,都已经进入六月份,临河大队的水泥和砖头已经分批全部送了过来, 临河大队在许红桦的带领下,再次挖起了地基。
河边风大,如果不挖地基,不知道什么时候,养鸭房就被河风吹塌了。
其实按照许红桦的说法,养鸭子哪里需要那么麻烦,还要给养鸭场打地基?随便几根木头搭个草棚子,草棚子里撒点稻草,不就是个鸭窝?可偏偏许明月将就的很,不光要打地基,地面还全部用水泥抹平。
他们自己家住的地儿都舍不得用水泥,还是泥土房子呢,鸭子住的地方搞的比他们人住的地方都好。
他们嘴上这样抱怨,但行动上却快的很,在地基打好后,很快养鸭场的房子就按照许明月的要求建造了起来。
他们这些人散养鸭子习惯了,许明月却明白,想要把养鸭场的规模逐渐扩大,减少病害,最关键的,就是养鸭场的卫生问题,所以水泥地面是最基本的,容易清洗。
现在市面上还没有电动冲水机卖,无法用高压冲水的方式来清洗鸭棚,只能靠人工从河边打水上来,自上而下的冲刷,收集的鸭粪,正好可以冲到人工挖掘的养鱼场内,给鱼当鱼食。
为了防止这些鸭子跑到深水区的养鱼场内,把他们春季新养下去的鱼苗当鱼食吃了,许红桦还安排人,在深水区与浅水区相交不远的地方,用一排排的竹子深深的嵌入到浅水区的水中,将深水区与浅水区的鱼隔开,岸上也是做了高高的栅栏分割开,防止鸭子从岸上跑到深水区去,这样鸭子可以在浅水区吃浮萍、鱼虾、水草、螺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