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县令庶女 第114章

作者:苏西坡喵 标签: 宅斗 市井生活 日常 先婚后爱 HE 穿越重生

  但问题就出在这儿了。陈允渡是不沾酒的。

  许栀和看了一眼,准备和陈允渡一道绕开,没想到后者却突然说:“在此稍等我片刻。”

  “?”

  许栀和略带茫然,见他神色冷静,带着罕见的少年意气,默默点头。

  陈允渡一身长衫,身上自带一股书卷气,旁边的看客十分有眼力见地让开了半条过道,让他走到正中央的位置去。

  他顺利地摊子前,旁边正有三四个人正在写诗。陈允渡不是为酒而来,只是想要在今夜、此刻,大相国寺留下些什么。

  他接过了留有白色胡须的摊主递过来的笔纸,一只手铺呈展开,另一只手悬腕落笔,字迹洒脱,凤舞龙蛇。

  “混沌初开清浊辨,元从一气氤氲。

  鸿蒙未判已同尘。

  星垂平野阔,心共月轮新。

  笑指山河皆是幻,镜花水月前身。

  拈风为酒祭乾坤。

  太虚容我卧,万古不留痕。”

  他写完,也不在意结果如何,而像是弯成了任务一样回首转身,将动静置之脑后。

  许栀和见陈允渡从人群中出来,问他:“还等结果吗?”

  “不等了。”陈允渡眼中揉碎了细碎的笑意,他说,“咱们回去。”

  许栀和也不贪图那一壶美酒,听他这么说,点了点头:“好,那咱们回去。”

  两人并肩走到了大相国寺的门口,等候在茶肆的马夫像是个等待家长来接的幼儿园孩子,望眼欲穿。

  好不容易瞧见了两道熟悉的身影,他几乎是想喜极而泣,眼巴巴地凑上前将陈允渡手上的大包小包接过来,刚准备诉诸一腔委屈,立即就听到嫩青色衣裙的姑娘说:“今日你等候辛苦,多给一百文赏钱。”

  这赏钱是不计入车行的,马夫闻言,瞬间露出一个心满意足的笑。

  腰不疼了,背不酸了,还能再在这茶肆等个千秋万代的架势。

  许栀和被陈允渡扶上马车,她刚落座,只听到远处传来了一阵喧嚣嘈杂的声音,她心底有些好奇,不过这份好奇很快就被后一步上来的陈允渡打散了。

  刚刚人声鼎沸中,没能说出口的话语终于迎来了适合的时机,许栀和趁着陈允渡不注意,快速贴近他的耳边说:“刚刚看你,是不是在暗自庆幸终于和梅郎君可以分开了。”

  耳边的气流声轻柔,带着浅淡的桂花香气,又沾了春意的杏花。潮湿氤氲,沁人心脾。

  陈允渡的眸色沉了沉。

  原来她一直都知道。

  许栀和说完,又离开,仿佛刚刚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陈允渡一只手随手搭在了马车上的小窗帘上,不动声色地按住了随着马车前行飘飞的帘子。

  他像来的时候一样,将下巴抵在她的肩头,嗓音平静中暗藏波涛汹涌,“原来栀和知道。”

  许栀和的肩头有点痒,她不准备回答。

  “下次不带他,只你我。”陈允渡抬眸看着她的神色,在她的耳尖亲了一下,“好不好?”

  许栀和正襟危坐,直到耳尖传来轻柔的触感,才发现有什么不对劲,她伸手捂住自己的嘴唇,然后小声说:“你在得寸进尺。”

  陈允渡坦然承认:“是啊,我在。”

  他没有一丝犹豫。

  看着她的动作,陈允渡好看的眉眼中染上了零星又无法忽视的笑意:“栀和怎么知道我很想吻你?”顿了顿他接着说,“在杏花之中,就很想拥抱你。”

  这人在胡言乱语些什么?

  素斋里面不可能掺了果酒吧?

  许栀和的耳根越来越红,她想要伸手去捂住他的嘴,让他别再说了,可乍然对上他的眸子,却情不自禁想要向他靠近……

  最后一丝理智克制住了自己——这是车行的马车,在上面亲吻,很不妥当。

  虽然她现在很想亲一下陈允渡的睫毛,像含住一只蝴蝶那样。

  陈允渡也在忍,在马车上吻她,实在太过于冒犯,且,更容易产生别的反应。

  马车上的时光像是有一个世纪那般漫长,车夫的“驭”声如同干涸池塘的一场甘霖,将两人解救出来。

  车夫依旧热心将东西搬了下来,旋即一脸期待地看着许栀和,后者从荷包中取出银钱交到车夫的手中,车夫才驱着马车离开。

  大相国寺门口一家嘈杂的摊子,让人想要忽视都不能够,一声更比一声喧嚣。

  陆书容出门的时候,看见了这闹成一团的样子。陆国公夫人将马车带走了,她只能步行,或者是等待家中的小厮奴才重新牵一架马车过来。

  丫鬟提前按照陆书容的吩咐回府去另叫马车过来,不过现在还没有赶回来。南水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心,挤进去踮脚张望,半响走出来和自家姑娘分享:“姑娘,是有个书生写了一首词,但现在不见了踪影,当下他们正在找呢。”

  陆书容颔首:“原来是这样。”

  南水将自己瞧见的最后一句背了出来,然后惋惜的说,“这样磅礴浩荡的诗词,已经许久不见了,也不知道那书生姓甚名谁,要是能见上一面就好了。姑娘,那摊子的酒水可是上好的西京名酿琥珀光。”

  陆书容一直淡然的表情出现了一丝变动,舍得将琥珀光作为彩头,这摊主瞧着,倒不像是寻常的字画摊主。

  她刚想上前去观望,认一认这摊主又是那位名儒一时兴起在这儿钓书生,又想去看一看,那首完整的,豪迈的诗词全篇是什么模样。不过她还没动作,就远远地看见挂着陆家銮铃的马车越来越近,她只好打消了心思,在丫鬟的搀扶下走上马车。

  陆府的马车是隔音的,竹篾一拉,帘子一放,能隔绝大部分喧嚣。陆书容端坐其中,等四周安静了下来,才有空回想今日自己的所作所为……实在,实在是太出格了。

  她还是第一次在明确知道母亲不愉的前提上,依旧选择放肆地做自己,而不是急着回去请罪认罚。

  这种感觉很新颖,很巧妙,她心中有一点难过,有一点惶恐,但更多的,还是一种离经叛道带来的畅快。

  原来在不需要瞧着母亲神色行事的时候,连吹在脸上的风都是湿润的,而不是灼热,带着雷霆万钧的烈火。

  她喜欢这种感觉。

第78章

  翌日一早,万里无云。

  晨曦初染汴梁,马行街的石板上浮起一层蟹壳青色光晕,还未散去的雾气和锅炉蒸气交织,乍然与丁达尔效应形成的下垂鎏金相遇,如一幅在水雾中流淌的古画。

  沿街檐角幡旗招展,往下瞧去,摊前熏烤胡饼的泥炉焰火腾空,面饼贴着炉壁渐次染上虎斑纹,油脂馅料在烈火的炙烤下滋滋冒油,香味直直往人鼻中钻。

  许栀和要了两张胡饼。摊主在她的要求下用两张油纸将胡饼分开包着。

  胡饼有些烫手,许栀和两只手交替着来回倒饬,走到马行街口常家书斋的时候,指尖都晕红了一片。

  常家书斋的掌柜早先就被打过招呼,知道今日有重要客人前来,一刻也不敢耽误,他双手扒拉着耳朵,直勾勾地盯着路面张望。

  虽然自己还未亲眼见过,但是他早就在主家和汴河大街书斋的掌柜中听闻过无数道描述,说那位许娘子如何如何才华横溢,如何如何平易近人,又如何如何年少有为,又说相貌不过是她诸多优势中微不足道的一小点。

  马行街掌柜原先并不相信,若是合乎这样的描述,十八岁的年纪,能想出羊毛手衣,又能做出描金之画,那这人八成是天上的仙人,怎么可能是人间之人?

  ——直到自己亲眼见过,才信了传言不假。

  几乎是第一眼,掌柜就瞧见了穿着杏色衣裳的姑娘缓步朝着这边过来,她偶尔抬眸看一眼沿途两边的幡旗,像是确认自己没有走错,等走到书斋门前,她站定,抬眸笑着看向掌柜:“——劳驾,这是常家书斋?”

  书斋掌柜怔了片刻,才连忙点头,请人进去,“许娘子是吧?两位姑娘已经在楼上等候了。”

  现在辰时刚过没多久,许栀和想着要给梁影和陆云阔留下一个勤勉的好印象,鞭策自己早早起床。没想到紧赶慢赶,还是叫两人抢先一步。

  掌柜引着许栀和穿过一栋栋的书柜,从犄角旮旯里的红木楼梯往上走。

  二楼堆放了不少书,比一楼要显得凌乱,一楼的书是端端正正摆在书柜上的,二楼则是将老书废书堆积在一起,码成了一座小山丘。

  看着乱,但是上面也没沾染多少灰尘。大抵是知道二楼从此有了用处,掌柜带着店小二重新倒饬了一番。

  目光从书上移开,许栀和望向站在自己面前两个姑娘,她们年纪都不大,身上的衣裳还是初见的那一次所穿,略带褶皱。

  见到许栀和过来,两人同时开口:“许娘子。”

  许栀和将手中的胡饼递过去,“来这么早,应当还没有吃过吧?”

  梁影和陆云阔都有些意外,接过后,都没有直接开动。后者依旧快言快语,语气关切,“许娘子吃过了吗?”

  “吃过了。”许栀和回。

  两人这才无后顾之忧,抱着胡饼咬了起来。

  掌柜将许栀和带到,谨遵主家的告诫,无事莫要打扰,正准备原路返回,忽然瞥见这一幕,连忙招呼人端了茶水上来。

  “一个时辰送一次茶水,几位姑娘觉得如何?”掌柜摸不清许栀和路子,试探着问。

  “可以,多谢掌柜。”许栀和与他道谢。等他离开,坐在了梁影和陆云阔对面的蒲团上,伸手去拿她们回去后的落笔。

  她的目光落在她们的线稿上,每一张大概看个几分钟,然和轻轻翻页,发出轻微的声响。

  梁影和陆云阔嚼动的频率几乎与她反应正好相反,她垂眸看的时候她们哐哐嚼,等她翻页的时候,两人像是被人摁下了暂停键,一动不动。

  许栀和注意到了两人的动静,什么也没说。

  她没打算走严师路线,甚至说她对于如何成为师父这个领域还是全然陌生的。事实上,她也只比眼前的两个姑娘大了三四岁,正在摸索如何在这个讲究师门传承的年代,学着如何成为一个亦师亦友的存在。

  好在,眼前就有现成的可供照抄。梅尧臣身为国子监博士,又有培养学生的经验,与其自己想秃噜皮,不如去观察梅尧臣的行事准则。

  许栀和询问了一番陈允渡,平时和梅公如何相处,陈允渡一一作答,并用了一个小例子说明两人牢不可破的关系——

  陈允渡出身农家,家中临河靠山,风景宜人,又处在鱼米之乡,家中薄田数十亩,小有余粮,衣食无忧。可家中无一人读书,他因此错过了寻常儿童的三岁启蒙,直到五岁才遇见从汴京城返乡的梅尧臣。

  当时的梅尧臣刚弱冠不久,才华横溢,还带着略显憨傻的书生意气,考中进士之后,一心想要为民做些实事,但当时处于现任皇帝即位初期,和刘太后二圣临朝,两位在朝堂最高决策时候多有纷争,他一心效忠现在的官家,但始终没能得到很好的重用。

  梅尧臣负气还乡,见到彼时五岁,在田野中树荫下等待着父兄农忙的陈允渡……当时的陈允渡唇红齿白,被养得极好,梅尧臣念及在京的谢氏和长子,心生欢喜,主动问起姓名。一问怔愣,允渡,允渡,可正是他当年见人生子,一时兴起取的名字。

  当年的他雄心壮志,现在他苦闷不得解,中间五年岁月,将一个还需要人抱着的襁褓婴儿变成一个小小的玉面小童。梅尧臣心生感叹,蹲下身与他持平,目光坦然带着笑意,问陈允渡:“——你可愿同我学书?”

  陈允渡的描述客观准确,甚至能将那日的天气,田中麦苗的高度,村口吠叫的大黄狗有几只都说得一清二楚,许栀和不知不觉就被吸引,似乎跨越了十四年的时光,见到树荫下安静等待家人的小陈允渡。

  梅尧臣的那句话,她将其命名为“影响陈允渡一生的一问”。不过很快她又想到,或许即便没有走上科举取仕的路子,他在农桑、打猎领域也未必会逊色。

  五岁的陈允渡被梅尧臣手把手地带着写出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字,许栀和倒是想复刻,但是梁影和陆云阔早就过了启蒙之年,她想要成为两人在书画路上的引路人已然不可能。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从一个稚子开始教起太过于花费时间,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光阴,有经验的才更好上手。鱼和熊掌不可得兼,许栀和虽然遗憾,但也能想得开,她相信自己的识人能力。

  梁影和陆云阔每一幅图都很用心。纸墨价贵,她们将一页纸的边边角角都画满了,一张比一张干净利落,肉眼可见的用笔粗细能够得到妥善的控制。

  她将画作放下,抬眸看向已经吃完了胡饼,正不安的两人,然后点头:“很不错。”

  梁影和陆云阔松了一口气。

  许栀和从袖中拿出了一段事先准备好的文字,她将《楼兰观》中的对戈壁、胡杨和绿洲、草原的描写互相结合,根据人的行动轨迹,一路体会着南上的风光,有些语焉不详的内容,她则在原基础上根据记忆进行补充描述。梁影和陆云阔可以在这段文字中不断揣摩,从中选择自己需要的内容进行创作。

  一幅画,一幅有故事的画,长期锻炼,就算没有蓝本,也会自带一种沧桑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