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县令庶女 第83章

作者:苏西坡喵 标签: 宅斗 市井生活 日常 先婚后爱 HE 穿越重生

  和以往她规规矩矩地睡在自己的内侧不同,今天她在床中央醒了过来。

  她的印象变得模糊,一时猜不到是陈允渡将她搂入怀中,还是往外侧后退,任她大摇大摆地睡在床的正中央。

  许栀和想了一会儿,便将此事抛在脑后,换了衣服。

  吃完饭后,她喊上方梨,陪自己一道去了墨宝斋。

  墨宝斋在马行街头多宝斋的对面,许栀和走在路上,一眼便看到多宝斋的门紧紧闭着。

  她忍不住多看了一眼。

  方梨落后一步跟在她的身后,顺着她的视线望去,询问:“姑娘,你瞧什么呢?”

  许栀和摇了摇头,她初来汴京的时候曾到多宝斋去过一趟,这件事情她从未和方梨良吉他们提起过。

  两人在墨宝斋的门口多站了一会儿,墨宝斋的掌柜很热切地上前,端着和善可亲的笑意,“娘子是在看多宝斋?前两日下雪,掌柜来的路上摔了一跤,东家便顺势将铺子关了。”

  关铺子自然不是因为掌柜摔倒了,而是这几年多宝斋的东西越发平淡,失去了趣味,没人再去关顾。

  刚好掌柜又摔伤了腿,东家便干脆关停了铺子,想着做些别的营生。

  “原来如此,”许栀和道,“刚好我有一个朋友想开店,掌柜可知道这样一间铺子,一年赁资大概要多少?”

  墨宝斋的掌柜估算了一番,“多宝斋早几年东西稀奇的时候赚了不少钱,打通了两间铺子,连带着上头的二楼……一年少说也要八百两。”

  身后传来了方梨克制的低呼声。

  许栀和也被八百两惊了惊,但她很好地掩饰了自己的讶异,朝着掌柜微微颔首:“多谢掌柜告知。”

  “娘子客气了,”掌柜摸了摸自己的胡须,“娘子若是有意,我便帮娘子留心着。”

  许栀和笑了笑,以她现在的家底,还了钱后只能租得起一个月。

  掌柜也不多说,引着她们往墨宝斋深处走去,“娘子看看,想买些什么。正好前几日从苏杭运了一批竹墨,用来写字清正端雅,还有一批上好的朱砂墨。”

  许栀和的目光落在他指的台面上,墨宝斋东西摆放得很讲究,笔墨纸砚分门别类放好,四角都挂了一组山水人物画。

  在边角,许栀和看到了一小盒细碎的金箔。

  掌柜看她眼神在金箔上多停留了一瞬,立刻介绍道:“姑娘,这是京城时兴的金箔,碾碎成粉末后加入墨水中,写出的字会带着细碎金点,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若是配合上碎金纸,则更为妙趣。”

  许栀和想用金箔绘制妖纹,等掌柜说完,她才问:“这盒多少钱?”

  掌柜眼睛滴溜溜地直转,含笑说:“三两银子。旁人若是问起,我肯定说五两,但娘子与我看着投缘,我愿意卖姑娘这个好。”

  许栀和自然不相信他口中的客套话,那一小盒金箔不多,仅仅无名指头大小,要价三两银子,不算便宜。

  金箔保管起来也金贵,一阵风起,就能吹散一地,捞都捞不起。掌柜也见过有人不会保管,浪费了三两银子的客人。

  掌柜见许栀和但笑不语,悻悻摸了摸自己的鼻尖。

  其实……再便宜一点也是可以的。

  但他刚刚才说了那一番话,现在主动提及,无疑是自己下自己的台。

  许栀和望向了另一边的颜料,墨宝斋的颜料倒是很齐全,从朱红到烟紫,花青到涧石蓝,一应俱全。

  有一套已经组好的,共十二种的颜色,很像是梅尧臣给梅静宁准备的丹青颜料,许栀和顿下了步子,问:“这盒多少?”

  掌柜立刻从蔫了的状态中回过神,“十两银子,娘子若是喜欢,多送娘子一沓纸,这样可好?”

  许栀和点了点头,从袖中拿出银子,“有劳掌柜。”

  掌柜将盒子合起来,笑着说,“这颜料颜色细腻,能用好久,娘子买它,真是买对了。”顿了顿,他又说,“娘子既然在墨宝斋花了十两银,那盒金箔,便二两卖给娘子了!”

  他倒是会给自己找台阶下。许栀和闻言,佯装迟疑,然后才同意。

  许栀和将装金箔的小盒妥当收好放入袖中,和拎着颜料的方梨并肩走在街上。

  对面的多宝斋依旧紧闭着门,尽管关门才几日功夫,牌匾却像是已经门庭冷落已久的感觉。她对多宝斋的位置很满意,但是八百两的赁资,她都无论如何都凑不出来的。

  路要一步步走,饭要一口口吃,现在还清欠银,解决全家的温饱问题就已经很好了,等手里有了余钱,再考虑此处不迟。

  回去后,许栀和从柜子中拿出了七个小盏,将需要的颜色兑好放在桌案前,另取了一张纸,照着昨夜画的山茶花妖开始描画。

  和昨夜一样,许栀和最后一步才点妖纹。她取出一小块金箔,研磨成细粉,然后加入鱼鳔白色的墨汁,混合均匀,点在画中人雪白的脖颈上。

  许栀和将昨夜的草图和今日的成品放在一处对比,有些许不同。

  但一些细小的差别本就是正常,即便是吴道子,也没办法画出两张一模一样的画面。

  许栀和将完成的彩绘放在桌面上晾干。

  ……

  梅府书房。

  “今日便到这里,你们回去吧。”梅尧臣望了眼窗外天色,对面前的三个人说,“路上当心些。”

  三人站起身,朝着梅尧臣微微俯身作揖。

  梅丰羽动作最快,陈允渡其次,两人离开书房的时候,郑柏景刚将书本收好。

  见两人一前一后离开,他站了一会儿,似乎是在犹豫,不过这一抹犹豫去得很快,只一瞬,他又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他朝着梅尧臣一步步走去。

  梅尧臣看着他的动作,心底无声地低叹。

  这一天还是来了。

  自上次他发现郑柏景心不在焉后,他好几次想找他长谈,但郑柏景总是用各种不同的理由避开,将一切牢牢埋藏在自己的心底。

  那之后,梅尧臣就隐隐约约觉得自己留不住这个学生了。

  他也不知道,郑柏景现在提,算早还是算晚。

  两人无声对望的功夫,郑柏景已经走到了近前,他朝着梅尧臣拱手,“梅公。”

  梅尧臣脸上依旧一抹和蔼的笑,他眼窝旁边的皮肤已经出现了数道皱纹,眼球却清澈澄净,他用柔和的视线看着郑柏景,“怎么了?”

  郑柏景有些仓皇地移开视线,不敢再去望他的眼,只闷闷地低着头,“学生,学生……”

  准备离开的时候,他就在心中打了无数遍腹稿,或是称家中有人重病,或是别的……但一对上梅尧臣的眼睛,他编排过无数声的谎言一个字都说不出口。

  他说不出谎话,也说不出自己准备另拜师门,转投他人门下。

  梅尧臣却用一种看透了他的眼神温和地看着他,“无妨,你我之间,只是长辈与晚辈的指点,一未拜师二未收徒,现在你有了更好的去处,我高兴,也替你父亲高兴。”

  郑柏景听他提及父亲,鼻尖蓦然一酸。

  父亲与梅尧臣是挚友。

  但即便父亲认梅尧臣是挚友,他更想看到的,还是他能够出人头地,独当一面。

第60章

  郑柏景打定主意要做出一番成绩给梅尧臣看看,他再次俯身作揖,言辞恳切,“柏景多谢梅公多年教导之恩。”

  梅尧臣看着他的动作,受了他这一礼。

  这一礼过后,梅尧臣和郑柏景的师徒缘分也就到此结束了。

  书房外面起了一阵风,吹得竹叶沙沙作响,竹篾也不堪重力,颤颤巍巍地摇晃起来。郑柏景与梅公说完,心中蓦然松了一口气。

  比起遗憾,他心中更多的是一抹终于可以离开的轻松与解脱。在陈允渡过来之前,他的学问也是很好的。可是现在,无论走到哪里,众人的眼中都只剩下了那一个人。

  不该是这样的……不该是这样的!

  郑柏景转身,收拾着自己的东西,在拿起一本书册的时候,忽然看到了陈允渡曾经帮他写过的注释。

  那时候他还会将不会的问题攒着,等陈允渡来书房问他。郑柏景一时恍惚:自己有多久没有主动找陈允渡问题了。

  他们好像很久没有单独说话了。

  原来他不主动去找,陈允渡一次都不会来找他。

  郑柏景感受着内心深处尖锐的气愤与无奈,动作利落又坚定,他将几张纸团成一团,一股脑地塞入了包袱中。

  桌面变得空旷。此后很久都不会再有人坐在这儿。

  梅尧臣看着他仿佛卸下了重担一般,拎着自己的包袱头也不回地离开,喉咙里面堵着一口气。

  是他做的还不够好,要是他能早点察觉出郑柏景的气闷,或许就不会走到这一步。

  刁娘子在正院中等待了许久,一直没能等到梅尧臣,她带着婢女小厮找过来,见到了烛火下显得格外沧桑的梅尧臣。

  她的视线掠过三张桌面,其中两张堆满了书,只剩下一张空空荡荡,心念一动,立刻反应过来发生了什么——

  梅尧臣在责怪自己。

  刁娘子快步走到他的身边,站在他的背后环住他的肩膀,“官人,你切莫自伤。”

  梅尧臣闭了闭眼,放在桌上的手握紧成拳头,“教书育人,育人为本。他还年轻,我提点不足,不能及时解惑,人生的道理也没说明白,实在惭愧。”

  “那是他自己选的道,”刁娘子说,“官人做的已经多了,他又不是三岁稚子,难不成要将饭一口口嚼碎了,喂到他嘴里吗?”

  梅尧臣有些诧异地抬头看向了自己一贯温婉的妻子,似乎没想过她能说出这么糙的话。

  刁娘子面上微红,但语气坚定,“官人,倘若今日换了丰羽和允渡任意一人,他们会不与你商讨转身就走?你若是拦住了他,他只怕心底还要怨你挡了他的道。倒不如就此放手,两相合宜。”

  梅尧臣听着她温和的嗓音,悲切的心渐渐缓过来。他用哀伤地眼神望了一眼书案,站起身说:“吃饭吧。”

  他能熬,但静姐儿和馥姐儿拖不得,不能因为他一个人耽误了全家。

  刁娘子见他想明白,长长松了一口气,扶他走出去一段路,才停下了脚步。

  刚刚那一刹,看见梅尧臣坐在案前乱发沉思,她想将梅丰羽与她说过的那番话讲给梅尧臣听,让他别这么可惜。但是见他望着那已经空了的书案发呆,便知道梅尧臣是真真切切将郑柏景当成了自己的子侄悉心教导,此刻再说那一段话,会让他更加伤心。

  冷冷的风吹在脸上,刁娘子伸手摸了摸自己的小腹,然后沉了目光,对身旁的丫鬟说:“将那张书案收到库房去吧。房中的沉香也换了,换成龙脑香。”

  丫鬟领命,立刻朝她福了福身子,带着两个小厮着手去办。

  ……

  郑柏景离开梅府时,沿途的灯都已经亮了。

  他一个人走在路上,每走远一步,近在耳畔的同窗笑声和梅公的指点声都变得更模糊一点。但他一次都没有回头。

  快到走到大伯家的时候,他隐约看见了门口站着一高一低两道身影。

  看见他回来,个子高些的小男孩立刻牵着侄女的手朝里面喊:“爹娘,堂兄回来了。”

  是活泼好动的堂弟,和还需要人牵着的堂侄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