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桃花白茶
连外放时间都是头一个。
这件事从头到尾,程首辅都没有过问。
作为吏部尚书的他,只是沉默地点点头,剩下的事让学生林大人去做。
等林大人要退出去,程首辅忽然道:“皇上此举,过于冒险。”
“纪霆,年纪太小了。”
即使有读书的天分。
治理的才能,却不好讲。
谁料林大人却道:“老师,纪霆才十八。”
师生两个沉默。
一个说纪霆年纪太小。
一个说才十八。
意思却不尽相同。
前者就觉得不靠谱。
后者却讲,纪霆有试错的空间。
如今的南正国,正需要这样的年轻人,改一改风气。
不止纪霆,还有写了策论的进士们。
他们都要陆陆续续外放,去南正国各地历练。
直到选出最优秀的官员,来治理这个国家。
程首辅并未说话。
他尤为沉默地看了看学生。
这样很好。
可也不好。
君心难测。
谁知道以后会如何。
朝局最讲一个稳字。
而这朝局之上,皇上才是应该最稳的那个。
或许,真的是他老了。
程首辅叹口气,往翰林院湖边走去。
还未走进,就听到一群年轻人的声音。
程首辅记忆力极好,听出他们多是新科进士。
有的过了馆选,在翰林院做庶吉士。
有的在各部任职,都是些活力的年轻人。
能把他们聚到一起的,少不了纪霆。
纪霆道:“我找了门北县的资料,但再多资料,都不如让本地人说说情况。刘进士,听闻你家距离雁门关很近。”
“是,距离纪状元你要去的门北县差不多五六十里。”
那确实很近了。
刘进士组织好语言,把他知道的情况说了一遍,又提出当地人想要什么。
他还有点可惜:“但我也没去田地里看过,不知道情况。”
“反正缺水是肯定的。”
再有一些当地的气候等等。
不光纪霆在问,其他进士也在跟身边人讲自己家乡情况。
毫无例外,这些都是殿试上,真心想改革的进士。
依照年纪看,最大也不过三十五。
中间最年轻的,肯定为纪霆。
程首辅看了半晌,并未打扰。
接下来几个月里。
纪霆不仅要消化门北县的情况。
还要组织好自己的班底,一并带去那边。
南正国的官员,基本有自己的班底。
像纪霆去的上县,县令为从六品官职,下面的县丞主簿捕头,基本可以自己带。
总之是几个重要位置,要换上自己人。
做事更加方便。
当地的老吏是不会动的,却也要再带几个书吏过去,方便探听情况。
林林总总加起来。
县丞等,书吏至少要带八人。
总捕头一人,副捕头两人。
再有随从若干。
不是他们这些小县官要摆官架子。
而是一个人去到陌生地方任职,容易独木难支啊。
文职方面倒也好说,除了县丞主簿需要有经验的人之外。
书吏只要选忠心可靠的,不拘秀才举人,都能带上。
京城落榜书生不少,早就有人自荐了。
但凡考上进士的同年,基本有这种自荐书吏送上门,纪霆这里更不用讲。
捕头倒是不好寻。
他们三人至少要有点工夫,还要听令于官员。
之前也有带去的武职,反而欺压县令的事情。
这里倒是要从武举里面选了。
纪霆之前提议武举增加晋升制度,这点还是很博武举众人的感激,所以同样有自荐的好汉。
平日就算了。
到了这种时候,纪伯章都要感慨两句,他儿子人缘极好。
他看得出来,那些人不光是为纪霆的好前途,同样是为他这个人。
自己当年榜眼外放时,跟纪霆收到的自荐帖子数量,完全没法比。
纪霆外祖卓侍郎推了个有经验的县丞过来。
这人经验丰富,为人沉默,很适合做副手。
纪伯章对纪霆道:“你外祖心中有愧,专门写信请这位县丞出来帮忙,你也去见见,看合不合适。”
这说的愧疚,肯定是指卓舅妈说纪霆跟齐家小妹有婚约的事。
就连纪霆考上状元,卓家也是极为低调。
毕竟为了这事,不知毁了孩子多少好姻缘。
纪霆倒是没怎么在意,这事是齐家小妹更受委屈。
不过纪霆还是见了外祖推荐的人手,这人姓王,今年四十二,确实沉默寡言,惜字如金。
倘若不认真看的话,很容易忽略他的存在。
可王县丞又很会发现细节,着实是个可靠的副手。
有他在,门北县很多事,纪霆接手会更快。
两人交谈过后,双方都很满意。
王县丞意外发现,纪霆这人名声张扬,真谈起事,反而说不出的稳重。
大白话是,不是没脑子的人。
而且听得进去劝。
这般长官还能相处,那种一意孤行的,他绝对不去伺候。
有了副手之后。
剩下的更加顺畅。
主簿为纪伯章身边的老人,今年四十九,什么账目都逃不过他的眼睛,带上他绝对没错。
余下书吏,除了县丞主簿常用的四个人之外,又请了四位落榜秀才,年纪都在三十五左右。
他们已经不专注乡试,专心谋个职位,照顾家里。
捕头同样有经验,贺捕头看着笑呵呵的,但他一身脂包肌,动作还很灵敏,便知他的身手。
贺捕头今年整四十,之前做过副捕头,也代班过正的。
现在算是升任。
剩下两位副捕头原本做的是差役,现在也算升上来了。
了解当地情况,组建自己的班子。
时间很快来到八月十五。
纪家卓家聚在一起过节,也是为纪霆这孩子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