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八五,自助粥火爆了 第205章

作者:蒙小茶 标签: 穿越重生

所以特地去对这几个专业进行了了解,最终定下了自己的目标。

班主任见她已经了解透彻胸有成竹了,便放心地说:

“A大的考古专业是业内翘楚,有一批在国内外都很有声望的专家和学术带头人,可以给学生有力的带动。

考古学是一门充满挑战的学科,它要求学生具备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细致的研究方法。

我觉得以你的学习能力和专注力确实很合适。那就预祝你一举夺魁,顺利考上自己理想的学校和专业!”

圆圆对这个了解不多,问道:“渺渺,学这个是不是会接触到墓穴啊,你会不会害怕?”

苏渺摇摇头,对圆圆说:“我对这些倒不是很忌讳的,因为古墓里都是先辈,只要怀着崇敬之心去做研究,不要有冒犯的举动就好。

我觉得历史不是书本上枯燥的文字记载,而是鲜活的、充满生命力的。

每一件文物,每一处遗址,都承载着无数的历史信息。

考古学的意义,就在于将这些被岁月尘封的信息重新挖掘出来,让它们重见天日。

发掘它们,了解它们,感知它们。

我们生活在当下,却不能忘记过去。

考古学让我们能够与过去对话,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从而更好地走向未来。”

圆圆和王鑫听着苏渺的讲述,眼中满是惊讶与敬佩。

他们从未想过,苏渺对考古学有着如此深刻的理解和浓厚的兴趣。

班主任微笑着点头,眼中满是赞许:“苏渺,你的想法很独特,也很有深度。

老师相信,只要你坚持这份热爱,一定会在考古学的道路上有所成就。”

接着她又问了圆圆和王鑫的想法,圆圆是要考中专的,目前是看好了粮食学校或者卫生学校。

家里在这两个系统里都有人,就业发展完全不用愁。

而王鑫要走的路还很远,他要先考高中,然后再考大学,他说:

“学什么专业我还没想好,不过圆圆被人欺负那次,那两个公安同志给了我启发,如果有警察专业类大学,我也是很感兴趣的。”

圆圆说:“可是现在有很多警察学校都是中专呢,哪所是大学呢?反正你成绩这么好,不管专科本科,一定得是大学才行。”

王鑫不好意思的说:“我这还是一个想法,还没有像苏渺那样去做研究呢。”

他没有方向,那苏渺就给他指个方向:“你可以去了解一下华国刑事警察学院。

这个学校是在1981年,从“公安部人民警察干部学校”的基础上扩充改建而成的,是我们国家第一所开展本科学历教育的公安院校。”

“本……本科啊,我还没有把握一定能考上本科呢,能考上专科我爸都要笑掉牙了。”

王鑫没有自信的说,毕竟现在能上本科大学的都是人中龙凤,能上专科的也是人中虎豹了,他能做虎豹已经很满足了。

苏渺想起之前做的那个梦,王鑫在她的案件中出的力,为了一个十多年没见面的小学同学,能做到这份上的人实在不多。

于是她真诚的说:“我对你的学习能力很有信心,如果你确定了这个目标,我可以帮你补课。

我今年就要上大学了,以后寒暑假的时间会相对自由很多,你不用怕打搅我。

……如果你真的当了警察,那一定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警察!”

王鑫也不晓得为什么苏渺说着说着感伤了起来,不过对于当警察这件事情他确实是非常动心的。

圆圆也很肯定的点头:“对!我相信渺渺的眼光,她说你可以,你就一定能行!”

“噗!合着你不是对我有信心,是对苏渺有信心啊!”

他哭笑不得的大喊,惹得班主任都跟着笑了起来。

第396章

大年初六,暖阳温柔地洒落在村庄,给这片土地添了几分生机。

苏惠和苏裕即将启程返回邕城,饭店与木瓜丝厂明天便要恢复正常运转,开启新一年的忙碌。

苏渺和父亲苏元正却并不着急返程,他们肩头扛着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落实木瓜丝的晾晒场地。

随着市场对木瓜丝的购买需求一路水涨船高,那历经过两次扩充的小厂,如今已显得捉襟见肘,晾晒空间严重不足,成为限制产量增长的一大瓶颈。

苏渺心中早有一番谋划,她考虑将村里自家院子改造成分厂,专门雇人制作木瓜丝半成品。

具体来说,就是把木瓜的预处理和晾晒环节放在村里完成,而后将晒好的木瓜丝运往邕城,进行后续加工。

此前,苏渺已和二伯提过这个想法,二伯当时满不在乎地说,直接用村里的晾晒场就行,反正那是公用场地,谁用都一样。

苏渺觉得不妥,正因为是公用的,才更容易产生纠纷。

拿公共的资源来做私用,难免会引起别人的不满。

说得透彻一点,一次两次还好,长期这么使用,别人看到你家这生意赚得盆满钵满,心里难免会泛起酸味。

而且木瓜丝的生意不停,晾晒场地就得一直用,碰上村里人也要晒东西的时候就得另外找场地,这样就很被动了。

再者,木瓜丝厂未来是要走向规模化的,生产卫生、操作流程都得实现规范化、可控化,要是用公共晾晒场,根本无法达到这些要求。

所以苏渺的想法是,另建一个正规的场地,招几个全职工人,由二伯母来进行管理。

这本是能给村里创造劳动岗位的大好事,可几个叔伯却依旧觉得,用苏渺家院子改造不太妥当。

二伯皱着眉头,一脸担忧地说:“改成了厂子那以后还怎么住嘛?过年过节的还是要回来团聚的?”

四伯则在一旁附和说:“是啊,这是你家祖宅,香炉还在的,最好不要动,我们看看还有没有别的地方合适。”

苏渺苦恼地说:“之前倒是也想过新建一个小厂,但是从零开始建设需要比较长的时间。

如今我们的木瓜已经长成了,能够在半个月内搞定晾晒场地,我们就可以扩大产量了。

还有之前二伯说的增加木瓜种植面积的事情,也是要提上日程来的。”

四伯戳了戳没说话的五伯,说到:

“老五,你现在是村主任,想想办法,有没有其他现成的地方。”

五伯在那巴巴的抽着水烟,沉默地想了想,突然想到什么,说:“魏家二儿子那起了一半的院子怎么样?”

他这么一说,几个叔伯瞬间想起来了。

“哦哦!就是前两年魏家老二说要回村盖大院子,弄了一半又撂挑子不干的那个?”

“是啊,当时和村里要了好大一块地,还以为他要建皇宫呢!

后来弄了一半就扔那了,要不去和魏家两老商量一下?让魏老二卖过来?”五伯提议道。

苏渺和苏元正对视了一眼,满脸疑惑他们还真不知道村里还有这么一个地方。

苏元正忍不住问道:“是早些年也迁出去的魏老二吗?

他们家不是有院子吗?怎么还要回来建,又为什么只建一半?”

二伯一脸不屑的说:“显摆呗!他们家去了柳市那边,不知道做的什么营生,前两年赚了不少。

当时他回村时那副嘴脸你们是没见着啊!牛死了,鼻孔都要翻到天上去!

回了家就对着自己从小住到大的院子指指点点,说这不好那不好,还说我们村里起的房子都是穷酸样。

然后说自己有出息了,要回来重新起一个院子做祖宅,让自己的子孙以后能抬得起头。”

啊……这……就是有点衣锦还乡,要整点大动静让大家都知道的意思是吧。

五伯把话接过去继续说:“ 当时的村主任还是老韦,魏老二请他喝了两顿酒,用50块钱圈了一块将近一亩的地。

他说要学人家搞那种什么庄园,就是以前地主老财住的那种。

当时我们说,有钱起个几层的小楼,做个舒服点的厕所和浴室不是更实在吗?

他还笑我们是土鳖,说以前老祖宗们才晓得什么叫做享受。

后来才弄了一小半就停工了,听说是投的新买卖亏了,没钱建了,可能是觉得没面子,这两年过年过节都没再回来。”

啊……之前听魏玉峰说他爸妈和二叔二婶都没回来过年,原来还有这么个缘故。

苏渺感兴趣起来:“ 五伯,那块地现在建房子了吗?地面什么的有没有处理过?”

“ 只起了一大间的主屋,其他的都还没有,围墙也没弄,但是地面已经整好了!

一开始就是弄地面,他还真是舍得,竟然是用水泥来批过去的!

他说城里都是这样的,干净好打扫,下雨的时候也不会踩一下就一脚的泥,当时给我们羡慕极了!

话说回来,虽然他没盖成,但是我们村里第一个铺上水泥地板的。

真是太可惜了,有那钱,当初好好给自己老豆老母改善一下多好啊,现在扔那浪费了。

之前魏家两老去那边晒晒谷子什么的,现在也不去了,因为他们家去村里的晾晒场还更近些,他们年纪大了,搬东西过去也不方便。”

这话让苏渺眼前一亮!水泥地啊!好啊!做工厂合适啊!确实要比黄泥地干净卫生。

见她感兴趣,五伯手一挥,说:“要不然直接带你们去看吧!不是说眼见为实嘛!

到了现场看才知道合不合适,如果可以我就去和魏老伯说。”

“只需要和魏阿公说就可以了吗?不得和魏二叔买?”

“ 我们先和两老说,让两老去和魏老二商量,因为魏老二户籍已经迁出去了,所以当时买地的时候用的是他爸的名字,村里的宅基地,只有户籍在本村的人才能买。”

苏渺点点头,表示理解了,然后和爸爸一起,跟着几个叔伯去看地。

第397章

一行人沿着蜿蜒的村道朝着魏家那半拉子院子走去。

一路上,苏渺都非常期待,若这片地符合条件并能顺利拿下,那木瓜丝厂的发展可就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村子里面院子基本上都是满满当当的,想要划这么大的地方,肯定得往外面扩。

这个地块是靠近通往另一个村子方向,苏渺很少来这边,所以没有注意到过。

从二伯家出来走20分钟,一座略显破败的未完工建筑映入眼帘.

确实是很大的一块平地,周围也没有什么遮挡物,阳光毫无保留的洒在上面,简直是晾晒的天选之地。

上一篇:乾隆能听见我心声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