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八五,自助粥火爆了 第368章

作者:蒙小茶 标签: 穿越重生

就连昨天对魔芋不感兴趣的江锋毅也被俘获了:

“这魔芋真是神奇,明明昨天还觉得一般,今天和鸭肉一起炖,味道完全不一样了。”

苏惠笑着给他碗里又添了一块:“我就说渺渺能把所有东西都做得好吃。”

苏裕咽下嘴里一大口的饭,对苏渺说:

“渺渺,听说那个新鲜魔芋久放不了,这两天是不是得都做成豆腐放进冰箱里?等下午休息的时候裕哥帮你弄。”

“裕哥,你顾着店里就成,一会儿我和我爸弄。先做一半,另一半我想试着弄成干粉。

我那位山城的舍友说,她们那边把魔芋收下来后,切片晒干,然后磨成魔芋粉。

先要用的时候加水和碱搅和就能做成魔芋豆腐,成型之后再用水煮,这样的魔芋粉保存得好的话可以放一年,随时都能用很方便,我想试试这个方法。”

第674章

下午闲暇时,为了能顺利的做成魔芋粉,苏渺到图书馆查了资料。

虽然在学校听郭晓洁说过制粉的大致步骤,但是苏渺还是想知道得更详细一些,毕竟魔芋是有毒的,中途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吃出问题。

图书馆里,老式吊扇吱呀吱呀地转着,送来些许凉风。

阳光透过图书馆的窗户洒进来,照在她专注的侧脸上。

她纤细的手指在一排排书脊上划过,寻找着关于农副产品加工的书籍。

找了好久,才终于在一本专门记载农副产品加工方式的书上,找到了一篇有关的小短文,苏渺直接将书借回家研究。

回到家里,苏元正己经将一半的魔芋做成了魔芋豆腐,还剩下三个留给她做研究。

制作的主要流程是去皮处理-切片去毒-护色处理-晾晒干燥-粉碎过筛。

现在天色有些晚了,苏渺只能先研究透,第二天再操作了。

次日她起了个大早,快速吃完早餐就“舞”起来了。

她先是在院子里支起一张大木桌,然后搬出各种工具:竹筛、橡胶手套、硬毛刷、不锈钢盆...活像个准备做实验的化学家。

带上橡胶手套,用硬毛刷流水冲洗表面,魔芋表皮沾着不少泥土,苏渺小心翼翼地刷洗着,生怕损伤里面的肉质。

再将表皮全部刮除后,她立即将的魔芋肉浸泡在清水盆中防止氧化变色。

去皮是个技术活,刮得太浅不干净会影响后续磨粉质量,刮得太深又会浪费原料。

苏渺回想着书上说的“去皮厚度控制在2-3毫米”,手下动作越发精准。

随后将魔芋切成均匀薄片,这需要很好的刀工。

苏渺努力的稳住刀,切了好几片厚薄不均的魔芋后,死心的去找父亲帮忙了。

切好的魔芋片放入碱水中浸泡1个小时,能略微去除一些生物碱。

苏渺严格按照书上说的比例调配碱水,之后还要在大量清水中浸泡半天,两个小时换一次水。

因为魔芋去皮后,如果暴露在空气中,很快会氧化褐变,所以在捞出晒干前,还要再泡半个小时的0.5%柠檬酸溶液护色。

长时间的浸泡结束之后,就到了晾晒阶段。

苏渺把魔芋片平铺在竹筛上,片间距保持1cm,确保每片都能充分接触空气。

晴天晾晒需每小时翻面一次,这可真是个考验耐心的活儿。

她一边铺着魔芋片,一边想着,要是在村里就好了,厂子里有烘焙房,进程能快一些,这样子晒估计要好几天。

好在现在的天气很适合晒东西,两天的时间魔芋片就晒好了。

第二天傍晚,苏渺检查最后一批魔芋片时,发现原本晶莹的它们己经变得干瘪,摸起来硬邦邦的,像一块块小木片。

她拿起一片对着夕阳看,能清晰地看到纤维的纹路,如同树木的年轮般层层分明。

用手轻轻一掰,魔芋片发出清脆的"咔"声断开,能看到断面呈瓷白色,质地均匀细腻。

苏渺满意地点点头,这个状态正适合粉碎。她小心地将所有魔芋片收进簸箕,轻轻一搓,脆硬的魔芋片就碎成了不规则的小块。

新买的研磨机再次派上用场,晒干的魔芋片用汽水瓶子压成碎块后,被分批放入机器,随着“嗡嗡”的运转声,魔芋片被快速打碎。

为了防止机器过热,苏渺每次只研磨少量原料,并且严格控制时间。

为了保证研磨效果,每次启动10秒,停下整平后再次研磨,研磨3次得到的魔芋粉就己经很细腻了。

苏渺去买了个80目的筛进行过滤,粉末在阳光下飞舞,形成一道朦胧的光幕。

筛过的魔芋粉更加均匀细腻,呈现出淡淡的米黄色。

苏渺小心地将魔芋粉收进防潮袋里,手指捻了捻,粉质细腻如沙,带着淡淡的草木清香。

“成功了!”她在心里欢呼,迫不及待想试试效果。

苏渺按照舍友说的方法,取适量魔芋粉加入温水调成糊状。

起初水和粉是分离的,但随着她不断搅拌,混合物渐渐变得粘稠。

再加入食用碱水后,神奇的变化发生了:原本稀薄的糊状物渐渐变得浓稠。

和前两天使用的方法不同,之前是先煮再定型,用魔芋粉的话可以先定型再煮。

虽然在做魔芋粉的时候,己经采取了降低生物碱的措施,但没经过高温煮制的魔芋粉,她总觉得还是有毒的。

于是她趁着糊糊还没有完全定型,倒入大盆中整平,魔芋最后凝固成半透明的胶状物,像果冻一样颤颤巍巍的。。

稍微定型后切成大块,投入沸水中煮制,半个小时后,晶莹剔透的魔芋豆腐就出炉了。

用它做出来的菜和用鲜魔芋直接做出来的,口感无二。

在一旁帮忙的苏惠笑道:“哎呀!还是打成粉好啊,李婶婆说这样能存一年的时间,需要用的时候直接拿出来加水,可比现磨浆要方便多了。”

听到惠姐的话,苏渺心思活泛了起来。

是啊!多方便啊,可以在原材料丰收的季节大量采摘制粉,这样由魔芋衍生出来的副产品就不受原材料季节影响,能稳定很多。

她脑海里己经开始盘算:据李婶婆说,因为食用比较麻烦,魔芋在市场上并不火热,售价也低,如果能做成副食产品规模化生产……

自家厂子专注生产软姜糖和木瓜丝己经很久了,是不是应该上新啦?

在等待晾晒的这两天,苏渺研究了不少的吃法,最受欢迎的竟然是用魔芋做成的零嘴。

这种零食的做法其实很简单:将魔芋豆腐切成长条,先焯水去味,然后用特制酱料腌制。

调味类似于木瓜丝,在此基础上做了改良,加入了少许辣椒粉和花椒粉,味道更重一些。

放在碟子里用牙签插着吃,不说味道由多么惊艳,可就是吃了停不下来。

就和嗑瓜子似的,嘴里空闲下来就想吃。

周围的邻居试吃后都说好,连一些平时不怎么能吃辣的,宁愿一边喝绿豆汤也要跟着吃,喊着也要去买魔芋回家来自己做。

第675章

第一次做的时候就和凉拌的差不多,口感顺溜,就是差在一点,不怎么能吸附调味,得在汁水里涮一涮再吃。

苏渺注意到这个问题后,开始思考改进方法,决定从改变魔芋的物理结构入手。

采取冻豆腐的思路。先把魔芋放进冰箱里冷冻,低温会使魔芋中的水分形成冰晶,破坏原有的凝胶结构。

拿出来解冻略煮后,魔芋豆腐上就出现了很多蜂窝状孔洞,像一块小小的海绵。

苏渺和父亲说了,想将魔芋做成零食的想法。

苏元正惊奇地说:“零食?这也行?”

“当然行啦,爸,这两天我端着凉拌魔芋出去,都是空碗回来的,大家都很喜欢,而且都是在当做零食吃,我觉得这个点子值得尝试。”

“那我们是用什么形式卖呢?称斤?和木瓜丝一样?”

苏渺摇摇头,说:“这次我想做成口袋零食的样子,一次吃一包,这样人们买着方便,吃着也干净卫生。”

“小包装啊,如果是这样的话,量产就需要有机器才行,不然效率就慢了。”

“嗯,我打算先将魔芋零食的口味和配方定下来,试卖成功后,去找专业的人设计一条流水线,看看需要配什么机器。”

“行!只要你想做的,爸爸大力支持!”

父女俩讨论了半天,觉得要做成零食的话,在配料上还要做细化。

他们研究了一天,决定在成品中过滤掉葱姜蒜等易变质和影响口感的配料,增加一些干料型调味料,定了一个之后比较方便操作的配方。

小火炒料,热油中放入八角、桂皮、香叶、花椒等香辛料,炒香后将香料捞出。

接着放入豆瓣酱炒香,加入食盐、生抽、味精、白糖和辣椒粉。

将己经冷冻还原后的魔芋切成小条,与调味料搅拌均匀,略泡一会儿就完成了。

这样做出来的魔芋条,减少了附着的调味料,口感上更纯粹,苏渺决定在店里给食客们进行试吃。

李婶婆知道她要尝试新零食后,把家里还剩的半筐魔芋又背了过来。

说是弄起来麻烦得很,没人愿意动手,还不如拿过来让苏渺多试一试。

苏渺将改良后的魔芋条端上桌时,己得到风声的食客们早就翘首以盼了。

“哎哟,这个卖相不得了!”李婶第一个夹起一根,魔芋条上的红油令人看着心喜。

她刚咬一口就瞪大了眼睛:“嘶——这辣味!够劲啊!”

她连忙灌了口凉茶,却又迫不及待地夹起第二根:“怪了,越辣越想吃,这孔孔里全是滋味!”

一位食客是自带了米酒小酌的,他眼疾手快的夹了一筷子到碗里,就着米酒,嚼得咯吱作响:

“可以可以!比猪耳朵入味,比花生米韧,这下酒菜绝了!”

几个半大孩子蹲在墙角,辣得直吐舌头也不肯停。有个小胖子一边哈气一边说:“像在吃有味的泡泡糖!”

苏渺看着大家热烈的反响,眼睛弯成了月牙。

她注意到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辣得直跺脚,却还眼巴巴地望着盘子,便笑着递过去一碗绿豆汤:“小妹妹慢点吃,这个后劲可大着呢。”

“渺渺,这个确实好吃,昨晚你不是给我送了一碗嘛,我和家里人一边看电视一边吃,惬意得很。”李婶婆是能吃辣的,觉得现在这个辣度只是小意思。

“我也支持,太好吃了。那这个零食叫什么呀?就叫魔芋条的话一点也不响亮。”

上一篇:乾隆能听见我心声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