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蒙小茶
虽然这批文物还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正式对外展出,但今天,参与此次回归行动的所有人将有机会先睹为快。
当那件汝窑天青釉莲花式盏托被专家从特制包装中取出时,现场一片寂静。
历经近百年流离,它终于回到了故土。
釉面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如雨过天晴般的色彩让所有人屏住了呼吸。
苏渺得到特殊邀请,得以见证了这个时刻。
当她从博物馆回来时,怀里也抱着一个包裹,这是格雷夫人托马老带给她的。
拆开后,她发现是一本精美的相册、一个丝绒小盒子和一封信。
相册里是文物交接仪式的高清照片,而信则来自奥利维亚·格雷夫人:
“亲爱的苏小姐:
虽然素未谋面,但您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我。一个年轻人能为国家文化遗产如此无私奉献,让我看到了华国这个古老文明的希望所在。
随信附上交接仪式照片,以及一件小礼物,那是我母亲留下的一枚中国玉佩。
据说是当年一位华国的朋友亲自雕刻所赠,现在,我想将它送给你。
期待明年夏天在京城与您相见。
您真诚的,
奥利维亚·格雷”
苏渺小心地打开丝绒小盒,里面是一枚洁白无瑕的貔貅玉佩,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
她轻轻抚摸着玉上的纹路,仿佛触摸到了那段跨越时空的情谊。
苏渺的六万块钱,像投入历史长河的一颗石子,短暂激荡了她的人生,也让沉寂百年的国宝,终于回到了它该在的地方。
第723章
在苏渺为着汝窑瓷器东奔西走的时候,“苏记”的装修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
虽然天气己经凉快了下来,田工头和工人们在高强度的工作中,还是每天都出得一身的汗。
老客们每次过来吃饭,都会好奇的往旁边探头,看看以后的新场地。
苏渺给国宝回归捐款的事情,原本她是不想声张的。
但根据上面的指示,要作为典型宣传表扬,于是她对张处长说:
“张处长,如果真的要报道的话,能不能报道我们家店铺呀,以苏记的名义捐的。要不然,我一个大学生拿出这么多钱,说不定别人还说作假呢,嘿嘿。”
“你倒是机灵,还想着给自家生意打打广告呢。行吧,我去打个招呼。
反正,主要是赞美这个无私奉献的精神,至于是个人还是企业,倒也不是那么要紧。
如果你们不想透露具体的金额的话,也可以,到时候我们和记者说一声,反正这个报道都是要层层递交审核的。”
“好的,那麻烦您帮我们说一声,如果可以不写具体金额就是最好的了。”
事情说定后,安排得很快,记者直接打了店里的电话,和苏元正约好了周末采访,因为苏渺周末才在家。
秋日的阳光斜斜地洒进“苏记”正在装修的新店面里,空气中飘浮着细小的木屑和灰尘。
田工头正在组装着新的柜台,这边店铺的装修己经进入了尾声。
装修结束之后那边的营业就要挪过来,旧场地要紧接着进行装修和加建,时间紧迫,他半点不敢懈怠。
苏元正提着保温壶和一摞杯子走进来,壶嘴里冒出袅袅热气。
“各位辛苦了,喝口茶歇一歇吧。”
田工头抹了把汗,接过茶杯:
“苏老板,你看这柜台,用的是你选的老榆木,结实耐用,等用桐油刷过三遍,保准油光锃亮,摸着手感能润出水来,用个二三十年不成问题。”
苏元正伸出手,指尖轻轻拂过木料上天然的纹路,那纹路像山峦起伏,又似流水蜿蜒,带着岁月沉淀的温润。
他由衷赞叹:“柜台就是一个店的脸面,田工头,你这木工做得好啊。我还以为要去定制呢,没想到你就能做好了。
我以前在家也有自己做木工,都是很简单的,没你做得那么精致,这里竟然还有雕花,你可真是全才啊。”
“害!这没什么,以前大家还不习惯请装修队帮干活,我为了能接单子,特意拜了师傅学木工,这些都是送的,不另算钱。就是因为这样,才能把队伍拉起来呢。”
苏渺也进店里转了一圈,她手上拿着一本杂志,翻开的那一页有张造型新颖的长桌。
“田师傅,这拐角处能不能做成弧形?这样不容易磕碰,也更有设计感。”
田工头眯起眼睛看了看,说:“没问题,小苏老板,那我再打磨一下,把尖角削了。”
“好的!田师傅您辛苦啦!”
苏渺笑得眉眼弯弯,有个年轻小伙打趣道:
“小苏老板,等改建全部弄好是不是要重新开张呀?我们能不能来吃个开业优惠啊?”
“那必须的!”苏渺爽快地答应,“到时候我请大家吃饭,给你们留最好的位置。”
苏渺的话引来了一阵叫好声,就在此时,一辆白色面包车停在了“苏记”门口。
一位扎着马尾辫、约莫三十出头的女记者利落地跳下车,身后跟着一个扛着摄像机的年轻小伙,两人径直走进店里。
不一会儿,己经是服务组长的安悦跑了过来:
“老板,小老板,两位记者来了!还带了照相机呢。”
苏渺己经提前和店员们说过采访的事情, 所以今天大家来店特别的早。
把里里外外都打扫得很干净,连带着个人形象也收拾得十分利索。
苏渺和父亲今天都穿上了比较正式的衣服,听到记者来了,连忙回店里去。
刚出了门,就看见那位女记者正站在门口,仰头打量着“苏记”那块木质招牌。
招牌是传统的雕刻,门外却挂着画上商标的新颖小旗子,着实有趣。
“你好,请问是林记者吗?”苏渺出声问道,她今天穿了件月白色的外套,领口别着枚小巧的玉兰花胸针,衬得原本就清秀的脸庞更显雅致。
林记者转过身,露出一个职业化的微笑:
“你好,我是林晓,朝霞日报的记者,这是陈国聪,我们的摄影记者。”
“你好,我是苏渺,这是我的父亲,苏记的经营者。”
双方认识并握手后,就要进行正式的采访的了。
林晓看了看食客还不多的店面,说:“方便在店里进行采访吗?我们想拍一些素材,也想看看平时的经营情况。”
“当然可以,这边请。”
苏渺和苏元正带着两位记者在靠近窗户的位置坐落,安悦很有眼力见的泡了茶过来。
林晓掏出笔记本,很快进入工作状态:
“苏老板,能说说您为什么选择捐款支持国宝回归吗?据我所知,那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而且你们也没有要求组织评发任何的荣誉。”
苏元正看了看女儿,回答道:
“这个主要是我女儿的意愿,她上了大学,眼界开阔了,知道这些文物对国家有多重要,所以希望在能力范围内,对文物回归做贡献。”
苏渺接过话茬:“林记者,其实大部分的资金是国家出的,我们的捐款只是占了很小的一部分,就是尽一份心意。
我学的是历史专业,知道这些流失海外的文物承载着我们民族的文化记忆。”
林晓的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具体数额方便透露吗?”
“这个...”苏渺看了眼父亲,说:“我们跟领导说好了,金额就不公开了。”
“理解理解。”林晓点点头,转而问道,“那这笔钱是从餐馆的盈利中出的?”
苏元正刚要开口,门口传来一阵骚动。
原来是几个老顾客听说有记者采访,特意跑来看热闹,还有几位老街坊,拎着菜篮子扒着门框往里瞧。
第724章
看到记者也往外看,张大爷笑道:
“记者同志,你可要好好写写‘苏记’!他们家现在可是我们片区的活招牌,提起这名号,谁不竖个大拇指!”
林晓眼睛一亮,像是找到了绝佳的切入点,她往前倾了倾身子,语气带着几分好奇:
“这位老师傅,听您这么一说,‘苏记’肯定有不少过人之处,那您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张大爷来劲了,走进来一屁股坐在凳子上,掰着手指头数起来:
“那可多了去了!最难得的是价钱公道,分量足!做的是南方菜,我们以前都没吃过,上这来才生平头一遭吃上。”
林晓被张大爷那股子认真劲儿逗乐了,说:
“那您知道,我们是为什么来采访吗?”
张大爷疑惑的说:“不是因为他们家东西好吃,出名了?”
正在一旁摆弄照相机的陈记者闻言,忍不住笑出了声,他放下相机,朝张大爷摆了摆手:
“大爷,我们今天来,是因为‘苏记’做了件大好事,为国家立了功、做了贡献,可不是来宣传菜色的。”
张大爷愣了愣,嗓门陡然拔高:“为国家做贡献?啥贡献啊?比他们家卤味还厉害?”
这话一出,店里顿时爆发出一阵哄堂大笑,连灶台边忙活的伙计都忍不住回头瞅了一眼。
林晓回道:“先卖个关子,到时候新闻出来你们就知道。”
街坊们一听 “苏记” 干了好事,还惊动了报社记者,顿时炸开了锅。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夸起来,说的全是日常的温情小事。
虽然还不知道这个‘好事’到底是什么,但是能让朝霞日报的记者上门采访,那肯定了不得。
片区里出了个先进代表,他们脸上也有光啊!
林晓对街坊们的热情有些意外,她原本以为这只是一次普通的典型报道,却没想到在这家烟火气十足的小店里,看到了最朴素也最动人的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