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八五,自助粥火爆了 第413章

作者:蒙小茶 标签: 穿越重生

“我的上帝!这些首饰太漂亮了!”格雷夫人轻呼一声,拿起一只蝴蝶吊坠,“这做工...查尔斯,你看这蝴蝶翅膀上的纹路!就像真的一样!”

苏渺看着她指尖抚过银冠上的缠枝莲纹,那些花纹是老银匠用錾子一下下凿出来的,花瓣边缘还留着细微的凿痕,在灯光下却显得格外生动。

“这蝴蝶翅膀上的细纹路,是用最细的银丝盘上去的。” 苏渺轻声解释。

这时的查尔斯己经迫不及待的打开自己的礼盒了,里面是一台他没有见过的乐器。

“苏渺小姐,请问这是什么乐器,看起来十分美妙。”

“这是Z族天琴,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和重要活动中,会由德高望重者来演奏,配上人们吟唱的山歌,可以增加凝聚力和归属感,是促进我们团结和交流的重要乐器。”

修长的手指拨过琴弦,木质共鸣箱发出清越的声响,他惊喜地说:

“音色真特别,像竖琴与吉他的结合体,只可惜我们在华国停留的时间不长,否则,我一定要学会这种奇妙的乐器。”

苏渺笑道:“小蝶也会弹天琴的,回到鹰国如果方便的话,你们可以探讨一下。”

查尔斯眼睛一亮,原来小蝶也会这种神圣的乐器,她真是个宝藏,什么都懂。

小艾伦等不及大人帮忙,自己踮脚去够最后一个盒子。

但是个子不够的他不小心把盒子打翻,一个精巧的藤编足球滚了出来,同时还发出了细小清脆的响声。

“Football!”小男孩欢呼着追着球跑,被查尔斯一把抱住。

苏渺蹲下来与艾伦平视:“这是用南方特有的青藤手工编织的,里面放了铃铛。”

她轻轻摇晃足球,果然传出清脆的铃声。

艾伦立刻被迷住了,蓝眼睛睁得圆圆的:“像圣诞老人的铃铛!”

大人们都笑起来。

格雷夫人己经戴上了银手镯,正对着茶盘的反光欣赏:

“这比任何珠宝都珍贵。苏小姐,能请你帮我戴上项圈吗?”

苏渺绕到夫人身后,小心地扣上项圈搭扣。

银饰相碰发出细碎的声响,引得艾伦好奇地伸手去摸。

苏渺指了指项圈中央的桂花图案,说:

“夫人,银饰上的花纹都有特殊寓意,这代表吉祥如意,旁边的缠枝纹象征家族兴旺。”

查尔斯恋恋不舍地放下手中的天琴,对格雷爵士说道:

“父亲母亲,苏小姐的礼物真是贵重,我们不是也带了礼物来吗?”

“哦对!”

格雷先生拿出一个牛皮纸包裹的书本:

“听说你学考古,这是最新出版的《大鹰博物馆藏青铜器图录》,在你们国内应该是还没有的。”

苏渺惊喜地接过,翻开扉页发现一行题词:

“给真诚、无私的苏渺,中英友谊的桥梁。——格雷全家”

就在气氛最融洽时,意外发生了。

小艾伦玩耍这藤球,在大人都没注意的时候用力一踢,球飞到桌子上,正好将格雷爵士的茶杯打翻,茶水倒在他的裤腿上。

“噢~艾伦~”格雷先生惊呼。

突然出现的状况让大家都有些紧张,王明赶紧让工作人员取毛巾过来,幸好茶水己经不烫了,不然可就麻烦了。

令人意外的是,格雷先生突然大笑起来:

“这下我的裤子也成'文物'了!”他幽默地指着深色水渍,“看,像不像青铜器上的锈迹?”

所有人都松了口气,笑声中,小艾伦乖乖回到座位。

工作人员迅速送来毛巾,格雷夫人还打趣丈夫:

“亲爱的,你现在是行走的艺术品了。”

这个小插曲反而让气氛更加轻松,但是,世上永远都不缺喜欢破坏气氛的人,特别是一开始就打着主意的。

原定半个小时的谈话,因双方的融洽己经拖延到了一个小时。

在王明的提醒下,他们不得不暂时中断谈话,进行最后一个步骤——接受记者的采访。

进行采访的记者包括中鹰两国的,提出的问题基本也是在计划之内的。

可偏偏在最后一位鹰国记者提问时,就出现了一个比较尖锐,指向性很强的问题。

一位金发碧眼的鹰国记者突然举手提问:

“苏小姐,作为少数民族代表,您如何看待华国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

在您看来,这是真正的文化自由,还是另一种形式的控制?毕竟,我们都知道,华国的政治体系和西方完全的自由民主可不一样。”

第750章

会客厅里的空气仿佛被无形的力量骤然压缩,摆在墙角的座钟滴答声陡然变得清晰,每一声都像敲在众人紧绷的神经上。

格雷爵士端着咖啡杯的手微微一顿,原本带笑的嘴角抿成首线,深邃的蓝眼睛里掠过一丝探究,落在苏渺身上。

王明皱起眉头,正要开口解围,苏渺却轻轻点头示意自己可以回答。

她从容地点了点小铜鼓,指尖轻抚过鼓身上的翔鹭纹:

“这位先生问到了自由,请看这些展翅高飞的鹭鸟。

在传说中,‘布洛陀’是我们Z族的祖先神,创造出了可以飞翔的后代,自古向往着太阳,拥有可以抵抗地心引力的神秘力量。

所以我们Z族人从来不喜欢腐朽的僵化礼教,就像山间的风从不受困于山谷,也不服从强权体制的规则感,我们的图腾象征着对自由的向往,己经延续了上千年。”

记者握着录音笔的手紧了紧,正要开口追问,苏渺己继续说:

“但您注意到这些鹭鸟的飞行方向了吗?它们都朝着太阳纹的方向飞翔。

就像我们Z族人民,在保持独特文化传统的同时,自愿选择与其他有着同样目的地的民族, 共同组成中华民族大家庭。

而我们现在的太阳,就是以D为领导的华国政府,这就是我们的心向往之。”

话音刚落,后排传来几声压抑的赞叹,像春雪初融时的第一缕溪流声。

苏渺拿起格雷夫人放下的银项圈:

“这项圈上的缠枝纹,看似各自生长,实则根脉相连。我们国家的民族政策正是如此,五十六个民族就像这些枝蔓,在共同的土地上自由生长,却又紧密相连。”

那位金发记者眉头拧得更紧,喉结滚动着抛出尖锐的问题,录音笔的红灯在他掌心亮得刺眼:

“但现实中少数民族不是经常被要求放弃一些自己的文化印记吗?来成全所谓的‘统一’。”

“您去过桂区吗?”苏渺突然反问,声音依然温和。

“在我们三月三歌节时,我们可以穿着传统服饰对唱山歌;在铜鼓节上,上百面铜鼓齐鸣。

我们拥有自己的语言、文化、节日,如果这叫‘放弃传统',那什么才叫做自由?”

她转向格雷爵士手中的铜鼓:

“这只鼓的复制品,正是来自于我们民族的传承,而我们的传承很大程度是依托于国家的重视与守护。

真正的自由,是让濒临失传的技艺重获新生,让每个孩子都能骄傲地说出自己民族的语言,是让多民族大家庭在安全的环境中稳步发展。”

在场的记者和工作人员开始鼓起掌来,先是稀疏的几声,随后如潮水般涌来。

格雷夫人轻轻握住苏渺的手:“亲爱的,你让我们看到了最真实的华国。”

王明适时宣布采访结束。

那位提问的记者悻悻地收起录音笔,而其他媒体则争相拍摄桌上精美的民族工艺品。

相机的闪光灯,在铜鼓上映出耀眼的光。

那些展翅的鹭鸟纹饰仿佛真的飞了起来,带着千年的文化记忆,飞向更远的未来。

采访结束后,格雷一家要回酒店休息了,告别的时候表示希望可以和苏渺达成私人友谊,将来有机会经常交流。

而他们之间最好的桥梁就是胡小蝶,之后可以通过她来进行联系。

当会客厅里只剩下中方工作人员,王明难掩激动地拍了拍苏渺的肩膀:

“小苏啊,你刚才的回答简直可以收录进外交培训教材!我刚才还以为你答不上来,差点就打断采访了。”

秦雪也欣慰地说:“特别是用铜鼓纹饰作比喻那段,既展现了文化底蕴,又传递了政治立场,比我们准备的官方说辞生动多了。”

“其实我觉得那位记者的问题本身没有标准答案,恰恰是最真情实感和贴近自身的回答,听起来才更能让人信服。”

王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所以刚才的发言就是你的真情实感。”

“他问这个问题无非就是想利用我少数民族的身份,寻找一些可能的缝隙作为切入点,进而抨击我们的政策。

那我就明确的告诉他,民族团结没有勉强只说,而是像铜鼓的铸造工艺,不同金属在高温中自然融合。

而文化的交融也是如此,就像今天,当我看到格雷夫人戴上银项圈时眼里的光彩,那是跨越文化的共鸣,不需要任何说教。”

秦雪突然笑出声,露出和珍珠一样洁白的牙齿:

“恰恰是你这种发自内心的表达,反而比我们精心设计的对外宣传更有说服力。”

她转头看向王明,语气里带着认真的提议:

“王秘书,我建议你们以后的外事培训可以改改路子,多让年轻人自由发挥,说不定能像渺渺一样,碰撞出特别的火花。”

苏渺抱着那本厚重的赠书走出博物馆时,午后的阳光正暖得恰到好处。

警戒线早己撤去,穿着制服的保安正笑着和游客打招呼,她远远就看见父亲苏元正坐在树荫下的长椅上,手里捧着一本线装书看得入神。

她想起采访结束时,那位鹰国记者最后看她的眼神,不再是质疑,而是一种若有所思的审视。

怀里厚厚的书本微微发烫,仿佛在预示着:今天种下的缘分,终将在未来的某天,像铜鼓声一样回荡在更广阔的天地间。

苏元正看书看得极专注,直到女儿的影子落在书页上,才反应过来。

他将书签放好合上了书,笑着问女儿:“渺渺,工作结束了吗?和外国友人的见面还顺利吗?”

“嗯嗯,很顺利,格雷爵士一家比我想象中还要友善,这是他送给我的书。爸爸,你托人制作的礼物他们很喜欢,也得到了大家的好评,连外交部门的领导都夸您心思巧。”

苏渺走上前,把书递给父亲看,眼底带着轻快的笑意。

上一篇:乾隆能听见我心声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