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办?我爹是奸臣! 第106章

作者:王廿七 标签: 种田文 甜文 爽文 科举 团宠 穿越重生

珉王这才满意地点点头:“臣的话说完了。”

皇帝目光扫过群臣:“诸卿怎么看?”

吕畴率先道;“殿下聪敏机智,见解独到,令臣等醍醐灌顶,臣想,两位阁老虽然失去了叆叇,但聆听完殿下这番见解,视野想必更加清明了。”

徐、王二人像咬到了一口极酸的果子,浑身那个不自在。吕棉花,拍马屁能不能不要带别人?

第99章 眼睁睁看着珉王挨了揍……

皇帝却面带欣慰,不管自家的孩子顽劣到什么地步,被旁人夸赞时,总觉得人家是真心的。

尽管吕畴此人一贯喜欢阿谀奉承……那也是真心的。

周琦也道:“殿下有句话说得不错,土司制度近百年,土人靠土官生活,故而只知有土官,不知有朝廷,只要将他们分而治之,土官的意愿,未必就代表土人的意愿。”

皇帝遂命兵部尽快拟出作战计划,内阁也尽快拟出条陈,着手在岐州作为试点,试行“改土归流”的方略。

群臣退出大殿,皇帝看向珉王的目光都不一样了,这孩子平时四六不着调,但今天说的话却极有道理,看来让他在博兼堂读书的决定是对的。

他含笑看着胡学士:“胡卿家,你有功。”

“是殿下天资聪颖,陛下教子有方,臣不敢居功。”胡萦欲言又止,他不是来告状的吗?

皇帝见他神色怪异,才想起他的来意,他问珉王:“为什么要挖野菜呢?”

珉王支支吾吾说不出原因。

“是因为你母妃说,山里贫穷的土人靠野菜为生,便想尝尝野菜的味道,是吗?”皇帝又道。

珉王忙不迭点头,有个聪明的爹就是好啊,都会抢答了!

“你们能这么想,朕很欣慰。”皇帝道:“但为什么要在文渊阁外放火呢?”

珉王看向平安。

“不是放火,是在做实验,”平安从袖中掏出一个亮晶晶的镜片,“用这个聚焦阳光,就可以将干草点燃,陛下不觉得很有趣吗?”

珉王想拦,没拦住,那镜片已经明晃晃地摆在了父皇案头。

他捂住眼睛,一派视死如归的表情。

皇帝拿在手里反复看,原来两位阁老的叆叇被他们给拆了,还拿着镜片照太阳放火……

他冷森森地说了四个字:“着实有趣。”

然后走到舆图边,捡起王时来看地图用的那根竹棍。

下一刻,平安眼睁睁看着珉王挨了揍,都不知该怎么拦。

皇帝大叔居然打人!

既然拦不住,他索性往后退了一步,保持好安全距离。

只是不能理解,珉王刚刚的表现那么好,说得有理有据,更何况皇帝都没问清究竟是谁放得火,怎么能不分青红皂白地打人呢?

皇帝搁下竹棍,训斥道:“你身为皇室子孙,太祖血脉,怎可做这等事?两位阁老一位年事已高,一位目力不好,你偷了他们的叆叇,让他们如何处理阁务?”

珉王龇牙咧嘴地说:“臣只是借用一下,下午就给两位阁老还回去。”

“借?不问自取既为盗!混账东西,朕看你是皮痒,变着花样捣蛋。”

皇帝在军中时也时常爆粗口,自从当了皇帝已经文明多了,这几个月常被珉王气得旧习复发。

皇帝深吸一口气,才想起一旁吓得目瞪口呆的孩子,恨铁不成钢地说:“你自己上房揭瓦也就算了,别带坏了人家平安。”

平安拨浪鼓似的摇头,表示自己遵纪守法三观极正,带不坏。

“还有三片在哪?”皇帝问。

平安小心翼翼地从袖中掏出来。

“腿呢?”皇帝又问。

两人一齐低头看腿。

“朕问得是叆叇。”

珉王忙从衣袖里掏出四条叆叇腿。

皇帝命太监收起来,拿到御用监找工匠修复。

……

从乾清宫出来,平安一脸小心翼翼的礼貌。

“哎,一看你从小就没挨过揍。”珉王道。

平安见他大咧咧的没什么事,松了口气,安慰他道:“挨揍又没什么大不了,还能趁着挨完揍多捞点好处。”

“捞好处?”珉王眼睛一亮,还有这种操作?

“很简单,对任何事都表现得不感兴趣,最好是吃饭都没心情,大人就会担心你了。”平安道。

珉王如醍醐灌顶。

……

乾清宫里发生的事,平安守口如瓶,只说镜片被没收了,也没说原因。

刘厦还在研究透镜的折射,已经画了一沓图纸,闻言有些惋惜,他希望尽快将平安所说的“千里镜”做出来,按照平安的说法,不但可以用于军事侦查,还能跟火铳结合起来,甚至能观测天象。

那该是多么伟大的物件!

平安当然也很希望有生之年看到世人用望远镜探索广袤的宇宙,用显微镜打开微观世界的大门。

他寄希望于动手能力很强的顾金生,但是金生说:“市面上烧制的琉璃太浑浊了,根本看不清楚。”

平安暂时也烧不出高透玻璃,只听闻当年下西洋,从海外带回的玻璃匠人,开办料器厂,为皇家造办了不少透明无瑕的玻璃,一来他们是小孩子,无法去料器厂下单生产,二来即便是最透明的料器,但也很难达到镜片的透度。

平安原想着先用玻璃代替一下,打个样,如果成功了,他们想藏都藏不住,朝廷一定会派专人造办此事,还需要担心没有原材料吗?

但精益求精的顾金生却不以为然,坚持要用东海水晶,做一架精品千里镜。

……

哪怕对一国之君来说,养孩子也是一件很麻烦的事,尤其是李泊言这类孩子,不但要养,还要教,教不听还得揍,揍完了又心疼,还得哄。一套流程下来,不比哪一件军国大事要容易。

皇帝自知是个不称职的父亲,登基之前在外统兵,送三子入宫为质,刚登基的几年又因国事繁忙忽视了幼子,两个儿子都与他隔着心,如今朝廷步入正轨,再想管教已经有些晚了。

看着兵部拟上来的条陈,确实借鉴了珉王的思路,他异常欣慰,竟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过于严厉,管儿子又不是管军队,应该循循善诱,怎么能说打就打呢。

这样一想,竟是连淑妃都不知怎么面对了。

掌灯时分,他将珉王叫到乾清宫来,将兵部的作战计划拿给他看。

“臣是亲王,不能随意干政。”珉王干巴巴地说。

皇帝心想,这孩子气性还挺大,于是他收回奏本:“那就不看。”

珉王其实很想看,又惦记着平安的叮嘱,脸上愈发苦大仇深了。

“还疼吗?”

珉王摇摇头:“不疼。”

“这几日不要练骑射。”皇帝叮嘱道。

珉王神色恹恹道:“不妨事。”

皇帝心里更不是滋味了,用尽量温和的语气对他说:“你今日表现的不错,朕向来赏罚分明,你想要什么?”

珉王听了这话,目光在暖阁中梭巡起来。

这间东暖阁是父皇日常燕居和处理政务的主要场所,尽管他躬行节俭,毕竟也曾是金尊玉贵的皇子,殿内陈设还算雅致考究。

皇帝十分大方地说:“看吧,有什么能入眼的,朕都可以赏你。”

珉王半抬起头,试探着问:“拿什么都可以?”

“君无戏言。”皇帝端起茶盏,心里暗笑,到底还是小孩子,一点小恩小惠就能消气。

却见珉王眼睛里透出一丝怪异的光,然后伸进袖子里,掏出一个巨大的麻布袋子,抖开,开始了地毯式的搜索。

水晶杯、水晶盏、水晶壶、水晶雕刻的摆件和砚台,每拿起一样,还对着灯光看看是不是足够透明。

皇帝被热茶烫了嘴,抖着手将茶盏蹲在桌案上,吴用都顾不上惊讶了,忙掏出手帕帮皇帝擦拭双手和前襟。

“你……”皇帝欲言又止。

珉王:???

“你继续。”皇帝道。

珉王将整间暖阁的水晶制品搜罗一空,又嫌弃地将几个特别小的摆件和章坯放了回去。

皇帝:“……”

珉王将麻袋扎了个口子,麻利的磕了个头:“谢父皇恩赏。”

皇帝终于忍不住问:“你拿那么多东海水晶作甚?”

他还以为淑妃又有了什么新爱好,谁知珉王说:“拿回去磨镜片。”

“……”皇帝刚稳定下来的情绪,又开始慢慢失控:“你怎么偏偏跟镜片过不去了呢?”

“父皇都答应赏臣了,就不要过问了。”珉王察言观色,赶紧开溜:“臣告退。”

丁零当啷消失在乾清宫外。

“不肖子啊。”皇帝咬着后槽牙,心头滴血,直想抽死这个逆子,可他有言在先,又无从发作,只好默默咽下这口气,盘算着日后再找由头跟他算总账。

还是吴公公贴心提醒道:“陛下,奴婢派人采办一些水晶原石给珉王殿下?”

皇帝揉着眉心道:“甚好。”

……

没过几日,珉王在御前畅谈“改土归流”实施之法的消息不胫而走。

朝中对此说法不一:

偶一灵光并不代表实力,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是中立派;

珉王天资聪慧,从前只是美玉蒙尘,稍加雕琢就显现出圭璋之质——这是墙头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