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办?我爹是奸臣! 第124章

作者:王廿七 标签: 种田文 甜文 爽文 科举 团宠 穿越重生

师生一场,总要为他们的前途负责吧。

陈敬时很赞赏胡学士认真负责的态度,但他也有自己的看法,这些孩子非同寻常,仅用别人一半的时间就能将科举数目融会贯通,难道非要将另一半时间也耗在上面才算用功吗?

果真如此,哪还有千里镜、潜望镜、显微镜、跳棋问世?

没有人能估量这些孩子会取得多大成就,因为那是师长们无法触及的未来。既然看不到,就不要做他们的绊脚石,必要时扶他们一把也就算了。

……

因此在二月初一的下午,珉王获得了新年第一次出宫的机会。

临行前皇帝反复叮嘱他:

出门在外沉稳一点,毕竟代表皇家的颜面。

过了年满十岁了,不着调的事要少做。

亲王之尊垂范天下,臣民百姓、九州万邦都看着你呢。

远的不说,你把平安都带成什么样儿了?人家亲爹在豫州不辞劳苦的治理黄河,朕焉能不替他看顾独子?你倒好,带着人家去街上摆摊,让朕如何面对他的父亲?

珉王本来很想顶嘴,但一时不知道从哪一句开顶,就被父皇用极快的语速打发出去了……一路都在后悔,怎么就没发挥好。

因为要去琉璃厂巡店,这次活动由御马监负责安排。

御马监是仅次于司礼监的宦官衙门,不但要负责部分禁军的调度、掌管御马、兵符、草场等重要事项,还替皇家打理着皇庄皇店。听闻陛下划了一间琉璃铺子给珉王卖跳棋,负责此事的监督太监亲自陪同,同皇子皇孙及一众伴读一起下去巡店。

马车行使在长安大街上碌碌作响,姓袁的太监对着皇长孙大献殷勤,如数家珍,介绍沿街的皇店。

原来这琉璃厂附近的四十多间铺子,只有三间做是琉璃生意的,其他都是玉器古玩、名贵药材、茶叶丝绸,甚至还有牙行、货栈、客栈。

他们今日要去的琉璃店,掌柜姓廖,入行二十年的老行家了……

“袁公公。”李宪打断道:“我是小辈,不管事的,你有什么话就对殿下说。”

袁公公闹了个大红脸,只见珉王正扒着另一边的车窗往外看,还一边跟陈平安絮絮叨叨地商量着什么,根本没有搭理他的意思。

珉王哪里不知道袁公公心里在打什么算盘,自以为攀上皇长孙,就能巴结上他三哥,谁知人家李宪压根不想搭理他。

……

自打海禁之后,琉璃生意不景气,廖掌柜每日守着绝好的地段,掸着银柜上的蛛网,看着其他皇店日进斗金,琉璃心里怎能不叫苦,听说要由珉王殿下接手,卖什么跳棋,他就更苦了。

想是这几年业绩太差,被贵人们拿来给皇子皇孙当玩具了,同行们还劝他想开点,把小贵人们哄开心了,至少不会撤了他的职。

廖掌柜可是个有志中年,原本是二十年前从宣州一带逃难进京的流民,因为头脑机灵、手脚麻利,被留在琉璃厂当杂工,从杂工到皇店掌柜,他熬了二十年,要不是因为打心底里喜爱琉璃、审美又好,哪能混到这一步。

如今让他陪着皇子皇孙过家家,心里终究有些不甘。

他不死心地托人打听,这跳棋到底是什么东西。

这一打听不要紧,原来已经在达官显贵的圈子里风靡两个多月了,正是珉王身边的伴读,一个叫平安还是富贵的小神童发明出来的。甫一上市就供不应求,因为根本没有店铺可以买,只能找人托关系上门去订,就这,还要等三到六个月工期呢。

眼下那位叫平安还是富贵的小公子已经放出话来,因产力有限,订单截止了,再次开放订购的时间和途径另行通知。

廖掌柜一下子就活过来了,指挥伙计们将二层楼的铺子擦拭得窗明几净,搬了个梯子亲自爬到上去,用麻布仔细地擦拭匾额,擦呀擦呀,一边擦,一边畅享跳棋店未来的前景。

“掌柜的,掌柜的?”伙计站在门口叫他:“咱这匾额都快擦掉色了,下来吧。”

廖掌柜醒过身来,远远看见一队华贵的车马在熙熙攘攘地大街上缓行,他急忙顺着梯子下来,端正衣冠,翘首等待。

马车在门口问问停靠,廖掌柜刚想给珉王殿下请安,谁知几辆马车上同时跳下十来个年龄相仿的锦袍小少年,穿着打扮都差不多,忽闪着新奇的眼睛四处打量,叽叽喳喳地大声讨论。

“殿下,这边儿请。”袁公公引着珉王和皇孙走在前面。

廖掌柜这才朝他们深施一礼,请进堂中,大礼参拜。

“免礼吧,廖掌柜,今后生意上的事还要仰仗你。”珉王道。

“殿下言重了,熠祥斋这几年经营不善,蒙娘娘和殿下不弃,但求戴罪立功。”廖掌柜道。

平安听话听音儿,就知道这是个明白人,只提两个人,一是淑妃娘娘,二是珉王殿下,十分清楚是谁给了他效力的机会。

“这间店叫煜祥斋?”珉王一路从大门口进来,压根没看到牌匾。

廖掌柜在心里叹气,白擦了。

“不好听,赶明儿换一个,就叫……”珉王想了想,问平安:“叫什么好?”

平安分析道:“我听说店铺取名有很多讲究,要有内涵,有寓意,还要用吉利字传递对客人的祝福,要发人深省,还要兼具趣味……我们是棋店,以后不单要售棋,还要提供舒适的包厢供人下棋,每月都要举行博弈比赛,下棋,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谋略?”

“格局?”

“不不不。”平安摇头:“是多赢几局。”

“那就叫……”珉王陷入沉思,忽然眸光一亮:“赢多了!”

“……”

平安本来想说“棋胜斋”的。

“怎么?不够吉利吗?”珉王问。

平安道:“够是够了,听着不够响亮。”

“那就再响亮一点。”珉王随即高兴地宣布:“‘赢多乐’!”

平安心想,改明儿就把它兄弟麻将发明出来,叫“赢麻乐”……

随后,“赢多乐跳棋馆”上下全体伙计,在廖掌柜的带头下一起鼓掌。

……

料器厂重开之前,平安都没有再接订单,卢师傅烧珠子烧得团团转,喊陈老爷去帮忙,这祖宗怕脏又怕热,只会在一旁喝彩。

京城的二手跳棋眼看已被炒到了三四十两一副,人们惊讶地发现,这不但是消遣博戏,还是升值神器。

敏锐的廖掌柜立刻去顺天府衙备案,这个年代已经有了类似专利保护的机制,官府备案的独家发明器物允许独售,不许他人仿造,视器物大小,官府会将保护期定为五年和十年,皇店的掌柜来办理,自然办得下十年。

也就是说,十年内谁要是仿造跳棋,是要吃官司的,十年以后就各凭本事了,当然,十年的先发优势足够“赢多乐”长久地站稳市场了。

跳棋如今风靡一时,巨大利益诱惑之下,一定会有人仿冒,提前注册好标识,到时打起官司来,免得有人说他们皇店仗势欺人,与民争利云云。

乾清宫,东暖阁。

皇帝提着狼毫大楷,站在空白的宣纸前迟疑片刻:“就不能取个雅致点的名字吗?”

土死了。

“大俗即大雅。”平安笑道:“与民同乐嘛。”

皇帝看在平安的面子上,挥毫写下“赢多乐”三个大字。

提着袖子欣赏一番,突然想起一件事:“你上次提到过,你祖父学会了烧玻璃?”

“是啊。”平安点头道:“我祖父可厉害了!他修过战国的鼓、前朝的铜器和书画,还能修复缂丝,他的手可稳了,能穿最细的绣花针,哦,还研究出了白糖。”

虽然全世界都觉得祖父是咸鱼,但平安真的很崇拜他,提到的时候眼睛都是亮晶晶的。

皇帝捕捉到他的目光,又问:“你祖父可曾识文断字?”

“识的。”平安道:“他年轻时参加过七八次县试,是个童生来着。”

七八次……皇帝在心里唏嘘,对科举有如此大的执念,一定很希望入仕吧!

……

到了三月份,料器厂重开的消息不胫而走,三月底圣旨正式下达,恢复部分产能,更名为玻璃局,从民间征召琉璃匠人入局听差。

陈老爷上一刻还躺在院子里的“老头乐”上,晒着早春的太阳摇啊摇,跟妻子讨论着要将儿媳买的这把椅子运回老家去,比家里的摇椅舒服多了。

下一刻便接到了圣旨。

“特简陈敬堂为六品承直郎,领工部营缮所所正,玻璃局提举,负责整个玻璃局的生产、人员事宜。”

陈老爷像被雷劈了似的……

陈敬时起身替他接了圣旨,不动声色地给传旨太监塞上一张汇票:“家兄高兴糊涂了,让您见笑。”

那太监脸上像抹了蜜似的,笑道:“人之常情,咱家见得多了。”

陈敬时稍做姿态,送太监离开了陈家,回过头来一看,陈老爷还跪在原地,颓然地看着太监离开的背影。

陈敬时默默上前,将陈老爷扶起来,并告诉他,营缮所所正,往往以诸匠之精艺者为之,玻璃局提举,就是玻璃局的主要负责人。

天塌了啊!

他靠父母、靠妻子、靠儿子儿媳混了半辈子,躺在家里晒着太阳,天上掉下个六品官,还是领实职的工匠头子!

……

平安得到了皇帝的墨宝,散学后亲自送给廖掌柜,又沿街买了几份小吃,高高兴兴地回了家。

刚一进祖父母的院子里,便见堂屋门大敞着,祖父依偎在祖母的肩头悲伤啜泣。

“祖母,祖父怎么了?”

赵氏尴尬地笑笑:“没什么,你祖父大器晚成了,喜极而泣。”

第117章 你是谁家小孩儿?!……

陈老爷原本只是小小的崩溃,横竖他到哪里都是混,年过半百的人了,再混几年就该致仕了,到时候继续养花遛鸟,族谱上还能记他一笔。

可是陈敬时告诉他,国初规定大小官员年满七十者,听令致仕。后来不知怎么改成了六十岁,到了先帝一朝,为鼓励官员发挥余热,又将致仕年龄改回了七十岁,而且要老得实在干不动了,奏请批准,方能放回致仕。

陈老爷哭丧着脸:“没有特殊情况吗?”

“有是有,五十五岁以上患病的官员可以提前致仕。”陈敬时道。

陈老爷立刻开始在自己身上找病:“痔疮算不算?”

“……”

陈敬时反问:“您说呢?”

陈老爷只好道:“还有什么办法?”

“孝养父母可以申请致仕。”陈敬时道:“这一条就不要想了,爹娘都入土二十年了。”

陈老爷从未感到如此思念爹娘。

“再或者,出现重大过失,被陛下勒令致仕。”陈敬时看到兄长眼里燃起希望的光,赶紧打破他的幻想:“这个真不行,一着不慎也可能是充军流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