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办?我爹是奸臣! 第203章

作者:王廿七 标签: 种田文 甜文 爽文 科举 团宠 穿越重生

陈琰瞥他一眼,这还差不多……

须臾想起这根本不是重点,便又叮嘱他:“这件事自此与你无关,不要再对任何人提起,连太子也不要提。”

平安点点头:“明白,我嘴很严的。”

……

平安这一年一直跟清儿保持通信,了解豫州的灾情,近来问她返程时间,原本计划在中秋之前回京和父母团聚的,谁知豫州春河县发生了瘟疫,她向太医院告假,带着十几个省里的医士去支援疫区了。

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平安并不惊讶,忙找裁缝日夜赶工,做出一百个纱布口罩,通过官驿捎往豫州,并写信告诉清儿务必要保护好自己。

即便如此,平安依然觉得心神不宁,因为清儿在信中说,她此时正在崇山书院,书院的山长薛萼,在书院空地处搭起窝棚,并腾空了大部分校舍,收容患有疫病的百姓。

崇山书院,平安印象很深,《奸臣录》中记载,陈平瑞夙慧颖悟,十三岁考入春河县崇山书院求学,十五岁家遭变故,才从书院紧急赶回盛安。

在《奸臣录》中,陈平瑞师从山长薛萼,薛萼虽然绝意仕途,却是一位学富五车、心系天下的宏儒,即便没有《奸臣录》,平安也是听说过他的大名、拜读过他的文章的。

平安由此推断,在另一个平行世界,陈平瑞和沈清儿也是产生过交集的。

其实这并不能说明什么,但不知道为什么,每当想到这一层,平安就会没来由的惴惴不安,偏偏又无人可以倾诉,只能反复翻看清儿的来信和关于豫州灾情的邸报,看看有没有遗漏的信息。

这天平安趁着去乾清宫送奏疏回来,拐了个弯,带着清儿的信件去了太医院,想跟沈太医交换点信息。

沈太医觉得这小子奇奇怪怪的,拉开带锁的抽屉,拿出清儿最近的一封家书,只在一瞬间,平安看见家书下面另压着一封书信,信封处写着“陈平安仁兄足下亲启”。

“我的信?”平安眼疾手快,把信抢到了手里。

“放下放下。”沈太医不悦道:“清儿特意叮嘱的,三个月后再给你看。”

“信里写了什么?”平安问。

“不知道,我们从不私拆清儿的信。”沈太医道。

平安反问:“她这样神神秘秘的,您都不觉得蹊跷吗?”

“蹊跷啊。”沈太医很有原则地说:“那也不能看。”

“这是写给我的,我可以看。”平安道。

沈太医气结:“你是听不懂话吗,她让你三个月以后再看……”

“假设现在已经是三个月后了!”平安拿着书信就跑。

沈太医紧追了几步,因在当值,不敢出太医院的大门,看着那臭小子的背影,心里盘算着回去要如何跟陈阁老告状。

平安回到内阁,在制敕房内找了一柄裁纸刀拆开了清儿的信件,抽出信笺,熟悉的蝇头小楷呈现在眼前,题头:平安吾兄,见字如晤。

视线顺着文字下移,每看一个字,心都揪得更紧,看到最后,浑然连呼吸都忘了,只能听见颈间的动脉突突跳着,心跳将肋骨撞得生疼。他不敢翻得太快,又急于翻到最后,恨不能长出三双眼来,急得两手冒汗,洇湿了纸张,攥出了褶皱。

制敕房内嘈杂忙碌,平安的世界静谧无声。

竟然是这样的吗?是这样吗!

“平安,平安?”

负责带教他的中书舍人在他耳边唤了两声,平安愣愣抬头。

“你脸色不好,哪里不舒服吗?”

“不舒服,很不舒服。”平安小心收起信件,对他说:“我要告假!”

……

“你说什么?”值房中,陈琰惊讶地看着儿子:“你要去疫区?”

第197章 平平安安地回来。……

“朝廷已经派遣钦差前往赈灾,你又不是大夫,去疫区作甚?”陈琰道。

平安道:“我刚刚去太医院看了清儿妹妹的家书,还有地方上报的文书,对青河县的疫病有了一些了解,我确定自己能帮上忙!”

“你再了解,还能比过太医院的医官?”陈琰反问。

“能,爹,我有信心!”平安道。

“……”

拗不过儿子的陈琰,索性将平安抓回家去交给妻子,并告状道:“你儿子要闯疫区。”

林月白的反应如出一辙:“平安,你要是个学医的,娘也不拦着,可你又不是大夫,就算去了也无济于事啊。听说有几个县已经封锁城门、闭户绝染了,万一有个什么……你想过祖父祖母和爹娘吗?”

平安低下头,面带愧色,措辞良久,才接着道:“娘,我虽没办法治病,但有办法预防和遏制疫病扩散,因为春河县的瘟疫,其实根本不是瘟疫,是一种小虫在作祟,只要不碰生水,就绝对不会感染,如果能消灭这些小虫,就能彻底控制疫情。”

夫妻俩对视一眼,完全不明白平安在说什么,小虫引发了瘟疫?又说不是瘟疫?所以到底是不是瘟疫

“不是瘟疫,是一种很小的虫子,透过接触疫水的皮肤钻进脏腑引发感染。”

平安又道:“娘,清儿是我的好朋友,是我让阿吉在院墙上打洞把她偷出来的,她现在处境危险,还有那么多受灾百姓,我明明有办法帮他们,却要袖手旁观,心里实在过意不去。”

“爹,让我去吧,有那么多锦衣卫跟着,我保证,一定保护好自己,平平安安地回来。”

林月白叹一口气,又道:“可是疫区的官道城门都已经封锁,禁绝一切往来,你要怎么进去呢?”

“朝廷不是派御史和医官往豫州去了吗?我是历事监生,可以跟随御史充作文书,只要去都察院补一份牌票就可以了。”平安道。

平安把一切情况都考虑到了,并做好了万全的准备,磨了好半晌,夫妻俩才勉强点头同意。

陈琰又带他去了四进院的小祠堂上香,对着两排排位,祈求列祖列宗保佑平安,诸事顺利,平平安安。

……

唯一高兴的莫过于跟着平安的十几个锦衣卫。

宴月楼与黑虎会之间的勾当被揭穿时,皇帝派来保护平安的锦衣卫仍在陈家住着,这两年基本过着混吃等死百无聊赖的日子。

平安的生活忙碌又简单,从前是家里国子监两点一线,后来是家里内阁两点一线,他们每日只需派出两个人,作寻常小厮打扮,接送平安出门回家即可,陈家伙食好,年节还另有红包,即便日日练功不敢松懈,依然不可避免地长胖了一圈。

再说练功,陈家的前院再宽敞,也不是北镇抚司的演武场,根本施展不开,再不出门放放风,八块腹肌都要融为一体了……

……

平安迅速地收拾行装,红将军已经被上好了马鞍,先去都察院和北镇抚司开具牌票,然后出城沿官道一路南下。

今天是八月十六,节庆的气氛还未过去,街道上人马车轿川流不息,平安带着尤七、冬青和一小队锦衣卫,走小路避开人群,策马疾驰,一路狂风聒耳,鼓起宽袖猎猎作响。

到豫州,驿路比水路要快十天,他们持有都察院的牌票,沿途可以下榻官驿、换乘驿马。但秋日夜长,夜间赶路十分危险,他们紧赶慢赶,终于在天黑之前赶到保成府官驿休息。

平安打赏了牵马的杂役,请他们务必用最好的草料,照顾好他们的马。

进了客房,冬青生炉子烧热水,打开平安随身的行李,拿出牙刷和牙膏子准备洗漱。

“安哥儿,看!”冬青惊呼。

平安只见几件随身衣物下压着一沓汇票,还塞了一张条子,上面写着“穷家富路”四个字。

平安数了数,真是不小的数目,心里五味杂陈:“一定是我娘给的,我爹没这么多钱。”

“大爷大奶奶对您可真好。”冬青道。

“是啊。”平安看向窗外,万家灯火次第点亮,银盆似的月亮将银辉洒向大地,把院子里照得白茫茫亮堂堂的。

他有天底下最好的爹娘,最好的亲人,最好的朋友,他要保护好每一个人。

平安又摸出了清儿的书信。

清儿在信中说,她的脑海深处有些不属于今生的记忆。

那个记忆里,她也是一个痴迷医道的女孩儿,跟着做太医的父亲去青河县施药防疫。

崇山书院的山长扶危济困,腾出校舍和庭院广场作为“疫坊”,收容了全县八九成的病患,沈太医便带着下属驻扎于此,救治他们。

在崇山书院,沈清儿结识了薛山长的关门弟子陈平瑞,听说他是陈阁老的独子,十岁考入盛安县官学,十三岁到崇山书院拜师求学,但没有丝毫高官子弟的做派,他心地善良、衣着朴素、做事麻利,协助他们救助了很多病患,连抬尸体的活儿都毫不避讳。

到了晚上,病患都睡了,陈平瑞不想打扰斋舍中的同窗,便坐在院中一盏升降灯台下读书。

有一天沈清儿问他,这样日夜不辍地读书,翻来覆去地看那些经史文章,不会觉得枯燥吗?

陈平瑞笑着说:“很枯燥。”

“那为什么要反复读,不看一些新书?”清儿问。

陈平瑞道:“因为我要科举、做官,做一个家父那样的好官。”

沈清儿又问:“陈阁老这么年轻就做到首辅,一定很厉害吧?”

陈平瑞十分骄傲地告诉她,他的父亲是如何如何的勤政爱民、克己奉公。

沈清儿听他绘声绘色地聊了许久,对陈阁老简直充满了崇拜。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次日傍晚,噩耗冲破封锁的城门和街道,传入崇山书院,薛山长沉着脸告诉平瑞,他的父母被罗织了很多罪名,斩首于西市。

巨大的噩耗之下,少年面如金纸,竟眼前一黑,生生呕出一口鲜血来,血渍将前襟染红了一片,薛萼扶着他,忙请沈清儿来为他诊治。

清儿说是气火上逆,施针为他降气止血,忙到深夜,总算救回一命,守在他身旁直至天亮。

陈平瑞苏醒之后,便拒绝了薛萼送他逃亡的提议,毅然返回盛安县,守在祖父母身边。

此后清儿便再没听到过陈平瑞的消息。再后来,她也顾不得什么陈平瑞了,她因为阻止疫区的百姓在河边洗衣服,被突发癫狂的病患撞进河里。

明明疫情已经得到了控制,各县的医官即将撤离回京,清儿却在这时不幸染病,而且病得很急,腹痛便血、全身水肿、高热不退,一个多月时间,便带着莫大的痛苦和遗恨离开了人世。

神奇的是,再次睁眼,她竟然回到了六岁,因为被人被迫缠足而哭晕过去,又在爹娘温暖的怀抱里醒来。

娘亲擦一把眼泪告诉她:“咱们去京城!”

上天给了她重活一次的机会,这一次,她不打算再去什么疫区,她想做的事太多太多,她要传承家学,编撰医书,像娘亲那样开馆行医,她还想长命百岁,承欢膝下,为爹娘养老送终。

她来到京城认识了平安,考进了太医学,还从偶然的聊天中得知,平安有个曾用名叫陈平瑞,原来他并没有留在老家考学读书,而是跟随父亲一起来到了京城。

她看着年少的平安像个小陀螺一样忙忙碌碌,心里猜想,平安一定也有自己的秘密,他也在用尽浑身解数,试图改变前世的一切。

平安做到了,她也做到了。

他们用手术和大蒜素治好了皇帝的旧疾,平安保护了自己想要保护的人,她也因此崭露头角,名利双收。可以想见,以后的日子都是阳光铺就的坦途,她可以凭借自己挣来的功劳,去做她想做的一切。

她是来豫州宣讲医书的,本可以在封城之前离开,可是面对病痛苦难的灾民,她依然做不到冷眼旁观。

他们患上的是民间常说的大肚子病,是一种在洪水、干旱、地震等天灾之后极易出现的疫病。

患病者无论男女老幼,浑身骨瘦如磷,面黄肌瘦,却有一个硕大无比的肚子,肚子上爬满青筋,而且此病无法根治,除了少量症状轻、运气好、可以治愈的,以及小部分高热不退、数日即死的,大多会被病痛折磨两三年,最终羸瘦而死。因此大肚子病流行之处,过不了几年,就会出现整村绝户。

清儿再次来到青河县,来到崇山书院,做出了与前世相同的选择。

不过这一次,她有了防备之心,也有侍卫随行保护,未必会造成前世的悲剧,为了防止万一,她趁封城之前发出了最后一封书信。